从《三杯茶》翻译看过度欧化的负面影响
2012-03-31张秋丽
张秋丽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 科技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0)
从《三杯茶》翻译看过度欧化的负面影响
张秋丽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 科技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0)
欧化可以为汉语注入活力,使汉语更具表现力,但凡事过犹不及。《三杯茶》翻译中有的的不休、判断句替代描写句、滥用代名词等过度欧化的情况,对汉语的危害很大。翻译工作者应避免过度欧化,以保护汉语。
语言;翻译;过度欧化;三杯茶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了解一种文化首先从翻译开始。通过翻译,我们可以吸收外语的养分从而丰富汉语,这种改变称之为欧化。但凡事过犹不及,有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知不觉受外语影响过深,导致汉语在翻译中地位失衡,这种表现即为过度欧化。该情况下翻译出的作品或许可以称之为欧式汉语,与平时我们所说的chinglish大同小异。下面谨以《三杯茶》翻译为例,浅谈过度欧化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以及该如何避免过度欧化对汉语的伤害。
一、过度欧化
(一)的的不休
In Pakistan’s Karakoram,bristling across an area barely one hundred miles wide,more than sixty of the worlds tallest mountains lord their severe alpine beauty over a witnessless highaltitude wilderness.
巴基斯坦的喀喇昆仑山脉,绵延一百多公里的区间,耸立着六十多座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它们仗恃无可企及的高度,恣意绽放着荒野的美丽。
这段翻译虽如实表达了原文含义,但是每个短句都有一个“的”,很累赘,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在中文中,很多时候“的”可以省略,譬如“my mother”,翻译成中文“我母亲”就行了,而不用翻译成“我的母亲”。汉语讲究用最少的文字将意思表达出来,句句隽永,字字珠玑,这正是汉语魅力所在。所以翻译不仅是将原文意思表达得清楚准确,还要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译得通顺明白。
(二)判断句替代描写句
On the afternoon of September 2,1993,Greg Mortenson felt as if he werescarcely traveling any faster.Dressed in aMuchpatched set of mudcolored shalwar kamiz,like his Pakistani porters,he had the sensation that his heavy black leather mountaineering boots were independently steering him down the Baltoro at their own glacial speed,through an armada of icebergs arrayed like the sails of a thousand ice‐bound ships.
时间是1993年9月2日。葛瑞格·摩顿森觉得自己走得比冰川也快不了多少。跟他的巴基斯坦高山协作一样,摩顿森穿着处处是补丁的土黄色夏瓦儿卡米兹。脚上那双笨重的黑色登山靴似乎正自顾自地把他往冰川下带。两旁是高耸的冰塔林,仿佛千万艘尖冰船队上罗列张扬的船帆。
在这段译文中,译者明显受到英文语法的影响,习惯以判断句来替代描写句,譬如“On the afternoon of September 2,1993”译成“时间是1993年9月2日”,而汉语习惯应该译为“1993年9月2日下午”,还有“两旁是高耸的冰塔林”应改为 “两旁高耸的冰塔林”。
(三)滥用代名词
At any moment,Mortenson expected to find Scott Darsney,a fellow member of his expedition,with whom he was hiking back toward civilization,sitting on a boulder,teasing him for walking so slowly.
摩顿森以为,他随时都可能追上队友史考特·达斯尼,然后他们一起返回文明世界。
该文是从第三人称角度叙述,可是这并不意味着就时刻要使用“他”这个称谓。英文中需要用这些代词句子才完整,可是中文不一样,中文更多时候讲究连贯和意会,因此这句话可以简略为:摩顿森以为他随时都可能追上队友史考特·达斯尼,然后一起返回文明世界。
初学英文者都存在着Chinglish的困扰。在英文写作中,他们用中文构思,然后再将中文翻译成为英文,最后作品往往令外国人费解,是以称之为“中式英语”。而对于译者来说,过度欧化即是Chinglish的反面表现。译者的英文造诣都很高,他们已经完全掌握了英文语言习惯,然后不自觉地被这种习惯所影响,在翻译过程中不免将其带入到译品之中。Chinglish是用中文的思维去表达英文,而过度欧化则是以英文的思维模式来表达中文,两者都是不伦不类,同样都令读者费解。
《三杯茶》的翻译其实只是过度欧化的冰山一角,在我们生活之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只是我们自己并未察觉,或者我们已经习惯了过度欧化,并认为那些错误本就是如此。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把错误当成正确而不自知。
二、过度欧化的由来及危害
欧化由来已久,可以说是历史的产物。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一层层打破了汉语的固有传统。随后轰轰烈烈的白话文运动获得成功,从此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成为通用文体。此前,中国的白话文章极少,仅有几部白话小说可供参考,于是鲁迅和瞿秋白等作家都提出汉语应吸收欧洲文化中的长处来弥补其不足,因此欧化便应运而生。白话文运动给汉语带来了新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由于西方新事物和观念的大量涌入一时无法全部消化,出现了如今看来十分搞笑的音译词,例如将Mr(先生)译为蜜司脱。
如果说白话文运动是近现代汉语发展的第一次里程碑,那么改革开放便是近现代汉语发展的第二次契机。改革开放后,大量西方文学作品再次涌入,并且很多都是粗糙硬译,其后二三十年内,汉语受到西方语言很大的影响,很多人逐渐把西方的语言规则带入自己的写作中,是以当代汉语日益欧化乃至过度欧化。
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词素任意组合可以形成丰富的词汇,词汇随意堆砌便是千变万化的句子。汉语是最灵活的语言,只言片语就可以让人回味无穷,一字一句皆诗词。汉语在发展过程中,的确吸收了欧洲文化的长处,欧化为汉语输入了新的表达方法,增强了汉语的表达能力和效果。如今,世界各国文化不断融合,在这种趋势下,汉语欧化不可避免,但是我们不能放任其过度欧化,我们要做的是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而不是在接受外来新鲜事物时逐渐丢弃自己原先优秀的文化。
翻译是沟通两国文化的桥梁,在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遵循汉语习惯,不能为英文的思维模式所困,过分欧化,否则翻译出来的作品便是生搬硬套,令人费解,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不良的影响,甚至让读者以为汉语本就是如此。
对于译者来说,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信”指不能违背原文含义,即译文要准确,不得歪曲遗漏,也不可随意增减原文意思;“达”指译文要通顺明白,不拘泥于原文形式;“雅”则指翻译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简明优雅。在实际翻译中,“信”和“达”首先就是一道难题,既要翻译得精准,又要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将原文转换为己方所认同的表达方式,这就势必需要增减或调整句式。译者需要在“信”和“达”之间找到平衡点,让自己的译作完整通顺。“雅”则考验着一个人的文化底蕴,所以说一个好的翻译家更应是一个优秀的文学家。但如今的社会逐渐浮夸,写手越来越多,而真正可以称为作家的却越来越少,更不用说文学家了。
现今已经是欧化泛滥。在这个环境之下,学生们从小读到看到的都是欧化后的语言,于是他们都会认为这就是汉语本来的模样,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汉语的传承与发展。
H315.9
A
1673-1395(2012)03-0077-02
2012-02-11
张秋丽(1974-),女,湖北荆州人,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