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围城》中非真实性话语的顺应性分析

2012-03-31王爱英

关键词:方鸿渐顺应性围城

王爱英

(河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8)

《围城》中非真实性话语的顺应性分析

王爱英

(河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8)

非真实性话语作为一种语用策略,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运用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对《围城》中的非真实性话语进行语用分析,结果表明:非真实性话语是人们的语言选择与其交际语境相互顺应的结果。然而,由于顺应过程的动态性,非真实性话语的顺应效果并非总是尽如人意。说话人只有根据交际语境的动态变化,有意识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实现其交际目的,并在交际情境中表现得体。

非真实性话语;顺应理论;语用策略;语言选择

作为一种语用策略,非真实性话语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根据何自然和张淑玲的看法,非真实性话语可大致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非真实性话语就是说话人有意说出他自知是错误或虚假的信息以欺骗听话人;第二类,非真实性话语就是说话人对格莱斯会话准则的隐性违背;第三类,非真实性话语是一种交际行为,它通过对真假信息的调节,有意误导听话人,从而让其产生某种特别的信念。[1]

尽管非真实性话语有悖人们在交际中对真实话语的普遍期待,但它却广泛存在于政治、传媒、军事、商务、金融、法律活动及日常生活中。毋庸置疑,人们的目的经常影响甚至决定了他们的言语行为。有时说话人可以置真诚于不顾,有意选择有利于实现自身目的和利益的非真实性话语。[2](P189)在现实生活中,受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利益关系、权势关系、价值理念等因素的影响,交际者的意图可能并非单纯,交际者利用非真实性话语有意识地误导受众解读的事情也绝非鲜见。尽管如此,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在跨文化交流研究中,研究者通常是把交流者的诚意,也就是说,交流者尽量正确无误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并传达给对方的主观意图,当作一个基本的设定。[3]这种把诚意视为交流前提的做法,显然忽视了跨文化交流实践的复杂性。为此,笔者借用上文提到的非真实性话语的第三类定义,试用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对钱钟书先生所著《围城》中的一些非真实性话语进行语用分析,以期对人们的跨文化交流有所启示。

一、顺应论概述

维索尔伦《语用学新解》认为,语言顺应论旨在“探究语言与整个人类生命的联系,研究语言选择背后的机制与动机以及该机制与动机所具有的和企图获得的后果与影响”[4]。维索尔伦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种社会行为,说话人不仅选择语言形式还选择语言策略。语言一旦被使用,其使用者必须做出选择,不管他有多大的选择范围,以及他所做出的选择能否满足当时的交际需要。“语言的使用是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这种选择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它由语言内部的(比如结构)和/或语言外部的因素所驱动。”[5](P55~56)

语言本身具有三个特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语言的变异性,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语言的商讨性,是指语言使用者所做出的语言选择,都不是严格按照固定的规则或形式与功能的对应关系做出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而语言的顺应性,则是指语言使用者能够根据交际语境,进行灵活的选择,从而尽可能地满足其交际的需要。语言的这三种特性互为关联,但以顺应性为主要特征。总之,语言的变异性是语言商讨性的基础,而语言的变异性和商讨性又为语言的顺应性提供了条件。

维索尔伦认为,语言顺应同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对语境因素的顺应,对语言结构选择的顺应,动态的顺应过程,顺应过程中不同的意识凸显程度。对语境因素的顺应和对语言结构选择的顺应是顺应的内容,而这些顺应的内容都是在动态的顺应过程中和不同的意识状态下完成的。

二、非真实性话语的顺应性分析

语境可划分为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交际双方在做出语言选择时,不仅受到语言语境的制约,还受到交际语境,即交际双方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的影响。在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结合交际目的等因素做出调整,以最大限度地顺应交际语境,以便完成交际任务,实现预期的交际效果。

(一)对心理世界的顺应

心理世界包括交际双方的性格、信念、感情、愿望、动机等认知和情感因素。很多情况下,非真实性话语的实施就是对交际双方心理世界顺应的结果。

(1)鸿渐搬到三等的第二天,上甲板散步,无意中碰见鲍小姐一个人背靠着船栏杆在吹风,便招呼攀谈起来。讲不到几句话,鲍小姐说:“方先生,你教我想起了我的fiance,你相貌和他像极了!”方鸿渐听了,又害羞,又得意。

鲍小姐仅用这一句话就轻轻松松地把方鸿渐钩住了。如果一个女人说你像她的未婚夫,那几乎等于表示假如她没有订婚的话,她完全可以爱上你。难怪方鸿渐一听这话,顿时被撩拨起来,并很快成为鲍小姐旅行中消遣的伴侣。直到船靠岸后,鲍小姐扑向她的未婚夫——一个半秃顶,戴大眼镜的黑胖子怀里后,他才全明白过来,原来鲍小姐的那句话根本就是引诱,自己被她摆布玩弄了。再如:

(2)鸿渐回校,一路上仿佛自己的天地里突然黑暗。校工问赵先生为什么走,他随口说家里有人生病。校工问是不是老太太,他忽而警悟,想赵老太太活着,不要倒她的霉,便说:“不是,是他的老太爷。”

赵辛楣在他与汪太太的暧昧关系被发现后,当晚匆匆逃离学校。校工问赵先生为什么走,方鸿渐当然不便对校工说明原委,但又不能说自己不知道,因此随口扯谎说,赵先生家里有人生病了。当校工问是不是老太太时,想到赵老太太还活着,说她生病有咒人之嫌,而赵老太爷已经去世,但说无妨,于是接着扯谎说,“不是,是他的老太爷。”

(二)对社交世界的顺应

交际者对非真实性话语的选择同样受到社交世界相关因素,如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和交际规范的影响和制约。例如:

(3)他写给外交部那位朋友的信,信封虽然不大,而上面开的地址“外交部欧美司”六字,笔酣墨饱,字字端楷,文盲在黑夜里也该一目了然的。……子潇等鸿渐看见了桌上的信封,忙把这信搁在抽屉里,说:“不相干。有一位朋友招我到外交部去,回他封信。”鸿渐信以为真,不得不做出惜别的神情道:“啊哟!怎么陆先生要高就了!校长肯放你走么?”

方鸿渐上课一个多星期后,跟几个同事渐渐熟了。历史系的陆子潇曾拜访过他,所以这天下午方鸿渐回访他。陆子潇故意把信封摆在桌子上,待方鸿渐看见后,才装模作样地慌忙收进抽屉里。貌似随口说出的“有一位朋友招我到外交部去”的话,其实是向方鸿渐暗示:以他陆子潇的实力,外交部都要让他正位居中,现在他在这里做个教授已经相当屈就。方鸿渐信以为真,以为陆子潇真要被外交部请去了,不得不假装惜别道:“怎么陆先生要高就了!校长肯放你走么?”这句恭维话,不但顺应了当时的社交语境,促进了交际的顺利进行,也让方鸿渐接下来从陆子潇那里得到了更多有用的信息。又如:

(4)鸿渐这次走,没有一个同事替他饯行。……人家问了他的行期,就惋惜说:“怎么?走得那么匆促!饯行都来不及。糟糕!偏偏这几天又碰到大考,忙得没有工夫,孙小姐,劝他迟几天走,大家从从容容叙一叙——好,好,遵命,那么就欠礼了。”

由于方鸿渐在学校地位不高,又不属于任何系,除了与赵辛楣要好,与其他同事很少交往。既然高校长不喜欢他,他又不像能够飞黄腾达的人,因此他的那些同事也懒得跟他联络。因此,当他离开三闾大学时,没有一个同事真心愿意为他践行。出于礼貌,他们还是热情地表示,如果方鸿渐走得不是那么匆促,如果时间不是那么不凑巧,他们绝对要为他饯行的。可怜方鸿渐请客的饭没吃上,谢饭倒是谢了好几次。

(三)对物理世界的顺应

在许多情况下,物理世界中的诸多因素,比如时间、地点、外貌、姿势、目光以及生理特征等对交际双方的语言选择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

(5)高松年在昆明第一次见到他,觉得这人诚恳安详,像个君子,而且未老先秃,可见脑子里的学问多得冒上来,把头发都挤掉了。再一看他开的学历,除掉博士学位以外,还有一条:“著作散见美国史学杂志、星期六文学评论等大刊物中”,不由自主地另眼相看。……便问韩学愈道:“先生的大作可以拿来看看么?”韩学愈坦然说,杂志全搁在沦陷区老家里,不过这两种刊物中国各大学全该定阅的,就近应当一找就到,除非经过这番逃难,图书馆的旧杂志损失不全了。

韩学愈表面木讷诚实,实际上却很有城府,比如他的博士学位就是买来的假文凭,他的所谓的散见于美国大刊物中的著作也只不过是他付钱登出的求购广告而已。但他深知,在当时,由于战事,各大学图书馆的书籍早已七零八落,散失不全了,即使高松年找不到他的作品,也无法据此核实他在外国大刊物上发表过不少大作品的话是真是假。这一情况,再加上韩学愈说话时泰然自若的神情,把高校长的疑问打消得无影无踪。就这样,韩学愈便轻而易举地骗过了高松年,顺利地荣登三闾大学历史系系主任一职。

由于非真实性话语顺应了交际双方的交际语境,都取得了较好的交际效果。但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例子的分类列举只是为了分析的方便,并不表明非真实性话语的选择仅受某个单一语境因素的制约。事实上,非真实性话语的实施是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只不过在特定的语境中,其中的某个因素所起的作用更显著些罢了。

三、非真实性话语的顺应效果

(一)顺应效果的有效性

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言语行为的一种语用策略,由于顺应了说话人或受话人的交际语境,往往能够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在不少情况下,即使说话人的非真实性话语被受话人识破,也依然能够达到很好的交际效果。例如:

(6)柔嘉吸着橘子水,问苏文纨从前是不是那样打扮。鸿渐说:“三十岁的奶奶了,衣服愈来愈花,谁都要笑的,我看她远不如你可爱。”柔嘉摇头微笑,表示不能相信而很愿意相信她丈夫的话。

柔嘉在丈夫以前的情人苏文纨那里遭受了冷遇,心中又气又恨。尽管方鸿渐觉得苏文纨的旗袍紧俏伶俐,但为了安抚妻子,他却极力附和妻子的看法,同时还不失时机地向妻子申明,在他眼里苏文纨远不及妻子可爱。尽管柔嘉不能相信他的话,但也微笑地表示很愿意相信。两人就这样作践着苏文纨,终于又言归于好。

(二)顺应效果的得体性

“话语的合适性与命题的真假没有必然的联系,合适的话语,其命题不一定为真;命题为真的话语,在特定语境下可能是不合适的。”[6](P201~202)不管人们愿不愿意,非真实性话语普遍存在于人们的言语交际中,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出于人们对交际行为得体性的考虑。例如:

(7)苏小姐说:“鸿渐,你坐一会,我还有几句话跟你讲。辛楣,我今儿晚上要陪妈妈出去应酬,咱们改天吃馆子,好不好?明天下午四点半,请你们都来喝茶,陪陪新回国的沈先生沈太太,大家可以谈谈。”赵辛楣看苏小姐留住方鸿渐,奋然而出。

苏小姐为了鼓足方鸿渐追求自己的热情和勇气,决心压一压赵辛楣的无礼和骄气。她借口有话对方鸿渐讲,把方鸿渐单独留下,又推说当晚要陪妈妈应酬,从而谢绝了赵辛楣的邀请。苏小姐的话礼貌而得体,让赵辛楣无法在情敌面前占到上风,又不好发作,最后只能奋然而出。下面再看一个反例:

(8)“别胡闹。我问你,你经过这次旅行,对我的感想怎么样?觉得我讨厌不讨厌?”“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鸿渐想不到辛楣会这样干脆地回答,气得只好苦笑。兴致扫尽,静默地走了几步,向辛楣一挥手说:“我坐轿子去了。”上了轿子,闷闷不乐,不懂为什么说话坦白算是美德。

赵辛楣讲的话虽然坦白真实,但却出乎方鸿渐的意料。朋友这么不留情面,说他全无用处,让他大受打击,气得只好苦笑,再没有兴致跟赵辛楣说话,上来轿子,仍耿耿于怀。可见,交际者在人际交往中,其话语的真实性与言语行为的得体性没有必然的联系,有时真实的话语由于不符合特定交际语境期待,反而影响了交际的顺利进行。

(三)顺应效果的不确定性

如果说话人对受话人的语境资源和认知能力把握不准,其顺应的结果未必总是能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正如维索尔伦所强调的那样:“语言使用的变异性、商讨性本身就意味着交际困难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除非在一些特殊的场合,积极的成功总是极端相对的,从不可以视为理所当然。”[7](P72)例如:

(9)方鸿渐要博鲍小姐欢心,便把“黑甜”、“朱古力小姐”那些亲昵的称呼告诉她。鲍小姐怫道:“我就那样黑么?”

当鲍小姐得知,她与方鸿渐的一夜情被阿刘发现后,又羞又气,加之一整天运气不济,很不开心。方鸿渐想到鲍小姐皮肤暗,笑起来甜甜的,以为“黑甜”、“朱古力小姐”这些亲昵的称呼可以博她欢心,不想却碰了一鼻子灰。尽管他固执地申辩“我就爱你这颜色”,鲍小姐也不领情,骂他是“扫烟囱的小黑炭”,把他喷了一身黑。

在特定的语境下,对于非真实性话语顺应效果的有效性和得体性的判定,必然会涉及到不同社会领域和文化的价值理念以及是非判断的标准。但作为一种言语交际的语用策略,不管人们喜欢还是不喜欢,非真实性话语属于一种社会行为,它不可能不受社会因素和社会规约的制约和影响。无论是在人际交流、组织交流还是国际传播中,说话人为了通过交际活动获得所期望的结果,往往需要根据交际语境的动态变化有意识地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语言,以顺应受话人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要求和期待。

既然说话人运用非真实性话语这一语用策略,刻意误导受话人的事情时有发生,那么在跨文化交际中,说话人的诚意就不能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前提。除非有把握确定说话人没有蒙蔽、迷惑、误导的主观意图,对受话人来讲,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对说话人通过该信息企图在自己身上产生怎样的效果持有一种健康的好奇心,同时,对说话人自己宣布或暗示的交流目的保持必要的警觉。[8]只有这样,受话人才有可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掌握主动,从而采取包括非真实性话语在内的语用策略,有效地完成交际任务,以推动交际的顺利进行。

[1]何自然,张淑玲.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J].外国语,2004(6).

[2]冉永平,张新红.语用学纵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刘亚猛.跨文化“交流失迷”及其因应之道[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4]刘正光,吴志高.选择—顺应——评Verschueren《理解语用学》的理论基础[J].外语学刊,2000(4).

[5]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何自然,等.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8]张淑玲,何自然.非真实性话语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06(2).

Analysis on Adaptability of DEC in Fortress Besieged

WANG Ai-yi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ijiazhuang Hebei 050018)

As a pragmatic strategy,DEC is widely used in our social life.Based on the adaptation theory of Verschueren,this paper gives the pragmatic analysis on DEC of Fortress Besiege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DEC is result in the inter-adaptability between people’s choice of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ve context.However,the effect of adaptation of DEC is not always satisfying because of the dynamic process of adaptation.Only when speakers consciously adjusting their language in time according to the dynamic changes of the communicative context,can they accomplish their goal of communication and behaving properly in communicative contexts.

deception(DEC);theory of adaptation;pragmatic strategy;choice of language

H030

A

1673-1395(2012)05-0106-04

2012-03-11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0PPY017)

王爱英(1970-),女,河北藁城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语用学与跨文化交际研究。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猜你喜欢

方鸿渐顺应性围城
最佳动脉顺应性肺复张应用于重症脑卒中合并肺不张或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围城》围住的从来都是心
巨婴,方鸿渐的真实面目
年少莫学方鸿渐
“围城”内外
浅谈《围城》中方鸿渐的围城人生
右美托咪定对老年脊柱后路全麻手术患者肺顺应性及循环的影响
浅谈《围城》中方鸿渐的围城人生
“围城”之战
腔内隔绝术用覆膜支架顺应性的研究意义及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