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内篇》文学形象之心理矛盾

2012-03-31谢苗苗

关键词:宗师道人真人

谢苗苗

(福州大学阳光学院人文系,福建福州 350015)

《庄子·内篇》文学形象之心理矛盾

谢苗苗

(福州大学阳光学院人文系,福建福州 350015)

在《庄子》内篇中,庄子创作出丰富夸张的艺术形象,呈现丰盈的象征意蕴和审美意蕴,特别是塑造了诸多得道者形象,但这群得道者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却存在明显矛盾。其心理矛盾正是庄子心灵矛盾的投射,借此可以更为深入地探讨庄子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

庄子;文学形象;心理矛盾

在《庄子》内篇中,作者不吝笔墨,刻画了诸多有神性或道性的文学形象。此得道者意象群,从外在形式到内在意蕴,都渗透了庄子对于人类理想生存的憧憬。他们具备超越死生、时命、情欲之限的理想人格,但令人不解的是,他们的生命价值观念和生存方式都呈现出鲜明的矛盾。

一、矛盾的生死观

生死如一。在《大宗师》中,庄子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体道的真人所达到的境界,特别推崇其对生死的态度:“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1](P87)对真人和孟孙氏而言,生死命题之于他们,已然淡漠得涟漪不泛。在得道人的观念中,宇宙是生生不息的大生命,个人已融入天地万物至高至大的生命体的变化中,没有个体的小我,没有个体肉身的存在与消亡的意识。

乐死恶生。但是同样在《大宗师》中出现的得道者,他们对于死亡反而欣喜欢呼。《大宗师》中载有孟子反、子琴张在子桑户的尸首旁鼓琴编曲,相和而歌,他们“以生为附赘县疣”[1](P102),极力推崇死亡是如毒疮流脓般解除祸患的快事。

生死命题是庄子人生哲学体系构建的基点,庄子的体道人生,其中着力点最多的便是对死亡困境的理性超越和最终解脱,上述得道者的生死观充满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二、矛盾的情感观

哀乐不入。面对无常造化,得道高人将人的痛苦归因于人不能心甘情愿地接受生活的安排从而沉沦于精神上的痛苦,所以得道者毫不抗拒地接受无常命运,从而避免了情绪起伏的伤害。在《养生主》中,老子去世,得道人秦失前往吊唁,三号而出。弟子不解,误以为其师对老子并无真情,但秦失却自有其对情感的独特理解和处理方式:“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1](P45)

真情流露。真人是作者赋予理想人格的完美形象。庄子形容古之真人:“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1](P87)《大宗师》中记载子桑为贫困所苦,若歌若哭,子舆追问何意,子桑饥寒交迫,歌哭之中颇有愤懑之意,曰:“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1](P108)如此哀乐分明,岂不与“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相矛盾?情感是人的天性之一,对宇宙大道了然于心的得道者主观上希望避免受到情绪变换的伤害,但残酷的现实又使之无法全然避免情绪波动,如此构成了一组矛盾。

三、矛盾的处世观

虚己游世。在《人间世》中,蘧伯玉苦口婆心地教导将成为卫灵公太子老师的颜阖,不要试图批评教育卫太子,那种做法如螳螂挡车,只会落得粉身碎骨的下场。高人们寻求着保存个体生命的最佳方案:“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1](P57)但当生存需要摆在首位时,他们只有无奈地放弃希望。得道人战战兢兢,没有抵挡与抗争,随境遇起伏,以寻求生命的安顿。

率性自由。《大宗师》中,面对孟子反、子琴张临尸而歌惊世骇俗的行为,率性自由的个性,孔子赞叹道:“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彼又恶能愦愦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哉。”[1](P102)

树立独特的个人风格很容易因此标新立异而招致危险,一方面如蘧伯玉一类的得道者,在险恶的环境中掩隐锋芒,惨淡经营,认为追寻应以何种方式生存并无意义,生存本身才是最高意义;另一方面,孟子反和子琴张之类的高人却蔑视礼法,光明正大地张扬个性,二者岂非针锋相对。

四、矛盾的是非观

万物齐一。在得道者的眼中,是非争辩是俗人不知天高地厚的无聊行径。“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1](P24)“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1](P23)得道的圣人不做无谓的判断,任由是非自行发展,而自然调和。

是非分明。但圣人面对迷乱人心,炫耀是非异同之人,却欲除之而后快:“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1](P26)从道的角度观众生,人类陷入生命的困顿中,执着于是非得失。是非之争是基于对万物的区别与取舍,唯有泯灭人的价值标准和判断行为,方可寻回心灵的自由。可奇怪的是,既然圣人没有自己的是非观,顺应众人的是非,但对于能言善辩之徒又为何容不得呢?圣人岂非陷入“以己为是以人为非”这个自己刚刚批判否定的怪圈中?

五、对社会价值评价的矛盾态度

在庄子文中,出现了大量形体残疾或容貌极端丑陋的人,如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等,也就是所谓的畸人。当时的社会以外在内在的双美好为上德,庄子却有意反其道而行之,在《德充符》篇中赞誉畸人“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1](P82)。但这些内美外丑的得道人面对外界的评价,在接受态度上却颇有些不同。

漠然视之。一部分得道人淡然如王骀,远离尘世,对于众人的追逐漠然视之:“彼且择日而登假,人则从是也。彼且何肎以物为事乎!”[1](P72)因受刑而肌体残疾的得道人,大都是无视世俗眼光的形象。对于导致残疾的原因,他们并不归咎于自己在道德上有亏,而是坦然地归因于造化使然。

隐隐在意。相比之王骀,另一些得道人对于旁人的眼光却在意得多,如郑子产看不起申徒嘉受过刑罚,虽同师从伯瞀无人但羞于与他同进出。一番激烈的论辩之后,声名享于当世的子产自愧不如,但岂不闻“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1](P22)申徒嘉何不对子产的傲慢也安之若命,俯首低就,大道既明,何拘小节。

六、生命模式的矛盾

生命模式是对生存方式和生命境界的追求方向。庄子哲学是一种超越性的人生哲学,但他的超越性却发展出两种矛盾的生命模式。

其一为慷慨激昂。鲲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1](P2),这些饱含激情的文字,慷慨澎湃的高昂形象,充满着大境界与大气魄。鲲鹏形象代表了一种不懈的人格追求,其风貌与驾六气而游无穷的“至人”、“真人”、“神人”在精神上相互呼应。其一为无用为用。在《人间世》中,有一棵被誉为拥有大智慧的栎树,在匠石口中它是“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1](P63)。而栎树自诉并不以无用为愧,反引以为豪:“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1](P64)上述两种生命模式,一种指向精神上的飞扬,另一种则指向避世保命。鲲鹏澎湃的生命激情,高远的追求,与栎社树等以保全性命为终极目标的心理趋势相去甚远,矛盾的是,作者对于此二者,都给予了深情的赞美。

得道人意象群是庄子寄予理想的艺术表现。他们身上凝结着庄子独特的人生体验,表达了庄子驰骛八极,与道合一的审美生存向往,但同时也投射了庄子心灵上无可回避的矛盾。了解庄子笔下文学形象的内在矛盾,有助于探索这位思想家丰富广阔而又复杂深刻的内心世界。

[1]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责任编辑 韩玺吾E-mail:shekeban@163.com

I206.2

A

1673-1395(2012)05-0014-02

2012-03-19

谢苗苗(1977-),女,福建平潭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宗师道人真人
30万元的MPV搅局者来了!传祺M8宗师系列为什么定价贵?
广汽传祺新一代M8豪华MPV宗师系列
棍法宗师
做地道人 制道地药
做地道人 制道地药
做地道人 制道地药
做地道人 制道地药
26.98万元起售,传祺M8宗师系列正式上市
James Legge’s 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s into English:An Examination of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and his Multidimensional Adaptive Selection
Imaginations and Reimaginations of National Origin—A Case Study of the Two Times that the Gaxian Cave was Discov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