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盲肠假性肿瘤1例

2012-03-31袁仲威石首市人民医院外科湖北石首434400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2年12期
关键词:下腹残端浆膜

朱 博,张 明,袁仲威(石首市人民医院外科,湖北 石首 434400)

盲肠假性肿瘤1例

朱 博,张 明,袁仲威(石首市人民医院外科,湖北 石首 434400)

盲肠;假性肿瘤;炎症

1 病 例

患者:女性,52岁,右下腹包块伴隐痛1月。开始为右下腹不适,渐渐扪及右下腹有1包块伴有隐痛,大便规律,每日1次,为黄色成形便,无黑便、里急后重及大便次数增多。既往6年前因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术后伤口感染并长期感右下腹不适,多次在门诊理疗。查体:全身状况良好,表浅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右下腹壁可见麦氏切口瘢痕,切口外侧可扪及6cm×7cm包块,质硬,不活动,有深压痛。结肠镜检:大肠各段无狭窄及新生物。气钡结肠造影:盲肠似有外源性压迹,相当于阑尾根部可见类似“阑尾残端”影。肿块及盆腔CT扫描显示:肿块6cm×7cm,与腹壁粘连,“肿瘤”边界清楚,CT诊断为结肠肿瘤。

患者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右下腹髂窝部炎性粘连,回结肠系膜有直径0.8~1.0cm大小淋巴结数枚,“肿瘤”累及整个盲肠并波及部分升结肠,范围约6cm×7cm,质坚硬而固定,但无浆膜破坏。因术中所见不排除恶性肿瘤,且范围较大,故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中经过顺利。术后切开标本见“肿瘤”位于整个盲肠及部分升结肠的浆膜与粘膜之间,不规则,无包膜,呈黄褐色,粘膜完整无破坏,但病变部位肠壁最厚达1.5cm,切开时感觉质硬而脆,阑尾残端仍可见,长约1.6cm,其内有一约0.5cm×0.8cm大小的粪石。术后诊断:盲肠假性肿瘤。术后病理诊断: 符合慢性炎症致纤维组织增生所形成之炎性肿块。 阑尾残端慢性炎症改变。

2 讨 论

肠道假性肿瘤偶见于乙状结肠,因其慢性炎症反复发作,局部肠壁纤维组织增生,脂肪变性、僵硬形成肿块,外观酷似肿瘤,故有假性肿瘤之称[1-2]。患者常有结肠炎病史,如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可扪及下腹游走性包块等。因假性肿瘤最终造成低位性肠梗阻而需手术治疗,术后病检方可确诊,病检发现以纤维组织增生为主以及脂肪变性、肠壁增厚等病理改变[1]。

本病例发生在盲肠,没有腹痛、腹泻等结肠炎的临床表现及体征,但有阑尾炎及阑尾切除术史,且术后伤口感染并很长时间因右下腹不适而作理疗,气钡结肠造影及术后切开标本均见阑尾残端残留较长,其内还有粪石1枚,说明术后伤口感染及长期右下腹疼痛不适与阑尾残端过长引起炎症反应有关。术后所见右下腹盲肠周围的侧腹膜广泛炎性粘连,也说明右下腹确实存在过反复炎症过程,其范围恰好是波及盲肠及部分升结肠等病变部位。因此我们认为:由于过长的阑尾残端被荷包缝合包埋于浆膜下,因而此炎症始于阑尾残端,然后波及盲肠浆膜下及肌层,反复炎症以及长期理疗的刺激使肠壁纤维组织增长、肠壁增厚形成肿块。

[1] Roux M.Forme Pseudo-neoplastique dune Sigmoi dite diverticu-laire[J].Sem Hop Paris,1978,54(3):179-180.

[2] 姜云福.乙状结肠假性肿瘤1例报告[J].临床误诊误治,1993,6(5):227.

[编辑] 何 勇

R656.8

A

1673-1409(2012)04-R030-01

10.3969/j.issn.1673-1409(R).2012.04.015

2011-10-29

朱博(1967-),男,湖北石首人,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普外科临床工作。

猜你喜欢

下腹残端浆膜
经脐单孔腹腔镜下腹直肌子宫悬吊术在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临床研究
以多浆膜腔积液和溶血危象为特征的儿童肝豆状核变性1例
鹅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控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特征、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
擦胸揉腹增强免疫力
新生儿的脐带怎么护理
多层螺旋CT在急性右下腹疼痛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改良抗酸染色法在结核性浆膜炎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延迟断脐法对新生儿脐部感染、脐带残端脱落时间及渗血情况的影响
急性阑尾炎周围组织超声表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