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需求分析的英语专业视听说课技能知识交互性实践研究*

2012-03-31何永成

长沙大学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听力交际

何永成

(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7)

面临全球一体化对英语人才培养提出的新挑战,如何克服当下英语专业视听说课枯燥低效的教学怪状已然成为不得不说的话题。有鉴于此,外语界的有识之士也纷纷从教法改革、策略选择、媒体辅助、课程设置、语料合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取得一定成绩。而本课题欲从需求分析理论(needs analysis,NA)入手,对英语专业视听说课实施技能知识交互性实践改革,此举旨在创设有声语言输入材料的环境真实性和题材真实性,并竭力贯通听力技能课与英语专业知识课及相关专业知识课的融合内化,由此有效激发学生的听力学习兴趣,切实培养学生的思维感悟能力,进而将视听说课打造成一种动态的信息拓展课程。

一 需求分析理论概述

需求分析这一术语于20世纪20年代首次出现于相关文献中,由Michael West提出[1]。本质上,需求分析是一种高度基于情境、讲究实用的活动[2]。其理论背景可溯源于上世纪60年代出现的课程开发理念,即课程开发需遵循三个原则:改进教学方法、针对教学群体调整教学和训练学生的学习[3],需求分析则主要根植于后两者。在需求分析理论的发展历程中,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课程设计模型。Munby倡导的需求分析模型以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为依据来分析特定目标情景交际活动和交际事件中可能出现的交际变量[4];Schutz和Derwing认为任何语言大纲建设的第一步必是确定目标,目标则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础,而这些需求又以某种交际形式表现出来,交际理论和需求之间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客观上证明了“需求分析出现在交际法替代语法法的时刻决非偶然”[5];Coffey则认为,需求分析应以语言的本质——“交际功能”为原则来辨识符合职业需求的语言功能项和技能项[6];而Hutchinson和Water通过对目标需求及其相应逻辑结果的分析,发现语言中心法对于重实用的需求分析来说显得苍白无力[7]。可以说,需求分析理论自首次出现后曾经历了长时间的沉寂,直至上世纪70年代才重获关注,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需求分析理论在二语习得和相关理论的支持下最终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并在外语课程设计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 基于需求分析的英语专业视听说课技能知识交互性实践机制设想

在英语专业视听说课堂实施技能知识交互性实践的初衷源于英语专业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需求反馈。迄今为止,“需求”在外语界虽是一个未被确切界定的术语,但其常体现为一种“缺乏感”,并以意向、愿望的形式表现出来[8]。本文所指之“需求”则倾向于Hutchinson和Water的观点。即需求可分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同时目标需求还可细化为必学知识(necessities)、欠缺知识(lacks)和想学知识(wants)。学习需求则下辖学习条件、学习者知识、学习者技能和策略及学习者动机等[9]。鉴于英语专业学生的视听说课学习现状,不难得出其需求生成的主要根源,也即自主学习缺失、文化知识匮乏、工具理性外溢。英国语言学家Jeremy Harmer在《怎样教英语》一书中曾强调:学生在学习语言中应有大量的实践机会。在语言教学中,有三大要素是创造这种环境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即:投入(engage),学习(study)和运用(activate)[10]。当然,这三者必须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自然适应过程。细而言之,投入就是通过不同方法引起学生对所学语言材料的兴趣,促使他们参与。学习就是主要通过课堂活动和练习,使学生掌握语音、语法、词汇、文化等语言知识。当然,此间的学习宜以任务为基础,由此可将学生的学习任务分解为课前任务(pre-class task),课上任务(task-cycle)和课后任务(post-class task)。这种做法的优点在于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其头脑中固有的认知图式进而实现新老知识的融会贯通,最终树立起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习惯。运用是指通过练习和课堂活动,使学生自由地、实际地运用语言,典型的活动有扮演角色、辩论、讨论等。从本质上说,语言应用就是语言输出。

众所周知,英语视听说课的最重要特征在于其综合性,它是多项技能的综合训练,是集听力训练、语言学习和文化习得于一体的课程。对于技能知识交互性实践的课程本质,语言学家Douglas Brown曾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第二语言的习得,除了某些特别目的的工具性的语言的习得,也是第二文化的习得。”[11]在技能知识交互性实践的课程架构下,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并带动其他技能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突出有声输入材料的真实与动态特征,特别是要通过知识的巧妙传授,极大地提升学生的信息涵养,进而激活学生在听前、听中、听后三阶段本应掌握的预设、推测与概括能力。当然,整个实践连续体必须遵照真实生活中“听”这一语言活动的特征来科学开展。具体而言,实践内容应涵盖以下三个方面:

(一)系统建构语料题库

语料题库的系统建构必须遵循适恰性、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操作原则,并以国家规定的学校教育目标和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换言之,须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既有知识水平及学习情感态度加以调查,同时赋予教师广泛的专业自主权,让教师从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决策者、设计者、执行者和评价者,从而构筑体现师生创造精神、符合学生需求特征、蕴含动态发展机制、下辖全面评价体系的课程素材。在具体操作上,将遍览国内权威部门出版的各类专业视听材料,国外出版的Discovery,New Concept及名人演讲名篇等等,秉持“技能知识并重,题材样式丰富,人工痕迹式微”的取舍原则,精挑细选入库内容。选编涉及政治、经济、家庭、历史等模块的音频材料不少于100篇,形式有对话、采访、短文、报道等不一而足,旨在唤醒学生的听力兴趣,并使他们在积极主动地训练听力技能的同时便捷有效地提升知识素养。此外,从VOA,BBC,CNN,NPR,CRI及Youtube等网站下载热点新闻,并挑选若干原版经典片、时新片,最后借助MP3剪辑软件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适度取舍,此举意在培育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视听觉双重线索的指引下获取知识。

(二)灵活运用信息技术

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意即改变传统上以语言实验室为主的单向媒体教学方式,从而转向具有实时性、交互性及个性化教学特征的多媒体视听教学网络,因为此类系统集合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于一体,既能传递教学信息,又能接收学生信息,更能进行交互式的个性化教学,并有效控制整个教学过程。此外,网络教学尚能兼顾学生学习外语的工具型动机或综合型动机,把相关富有价值的专业信息融入课堂,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视听说课程的学科吸引力。具体而言,教师除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室进行视听说课堂教学外,还需灵活运用学校电教中心搭建的E-learning平台开展自主听力教学,教师应秉持视听说学习的固有规律,根据自身经验选取视听材料、设计视听练习,然后挂靠到自主学习平台以供学生在线视听,教师则利用平台的监控系统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监控。同时,学生可去学校全天候开放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完成每周应完成的视听练习。当然,教师尚应利用多媒体优势,适时给学生在线讲解每周自主视听练习的相关难点与视听技巧,并围绕每周视听主题开展在线讨论等语言运用活动。

(三)切实贯彻双主模式

“双主”模式也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换言之,在视听说教学实践中教师务必创设各类机会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开展自主学习,与此同时教师则扮演教学指导者与监督者的角色。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够不依赖他人进行批评性反思、决策以及独立行动的能力。Nunan宣称自主学习的概念包括两个维度:获取知识与获取成为优秀学习者的技能,认为自主学习有不同程度,其影响因素包括个性、学习目的、所在学校的教育理念以及学习者所在的特定的文化环境[12]。当然,“双主”模式在实施上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改进,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反思和实践、发现自我、欣赏他人,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于教师而言,他们则要增强职业自信,在工作中务求以学生利益为最高目标,进而竭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而“以生为本”作为“双主”模式的核心概念,其操作要求学生积极自主地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实验室,通过自主式听力训练增加听力训练的强度和单位时间内的练习机会,同时开展自评互评,而教师则要了解学生的阶段性视听要务,并给予适时适度的合理指导。

三 结语

英语专业视听说课是一门将文化习得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它充分利用电影、录像、网络等现代手段,将语言教学和客观情景联系起来,并引导学生在多元文化情境中通过视、听、说的有机联系,从整体上掌握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其实,英语专业视听说课也是一门特殊的技能综合课程。其特殊性体现在输入手段的多样化,其综合性则表现在将语言学习中的“输入”与“输出”有效地结合起来。但提高英语视听说能力绝非易事,教师必须通盘考虑学生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各类因素,诸如动机、情感、态度、个性、认知及兴趣等,并结合视听说课的课程本质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竭力实施技能知识交互性实践改革,一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二来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与探索精神,夯实学生的文化认知与技能素质,进而建立起良性、动态发展的英语专业视听说课课程体系。

[1]Howatt A.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UP,1984.

[2][5]Schutz N,Derwing B.The problem of needs assessment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M].Rowley,MA:NEWBURY House,1981.

[3]Rodgers T.Projects in materials design——ELT document special[M].Cambridge:CUP,1978.

[4]Munby J.Com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M].Cambridge:CUP,1978.

[6]Coffey B.State of the art article: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J].Language Teaching,1984,(1).

[7][9]Hutchinson T,Water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UP,1987.

[8]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10]Jeremy Harmer.How to teach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0.

[11]Brown H 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Englewood Cliff,NJ:Prentice Hall Regents,1991.

[12]Nunan D.Towards autonomous learning:Some theoretical,empir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M].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96.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听力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
Units 7—8 听力练习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