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红色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
2012-03-31徐仁立
徐仁立
(武夷学院旅游系,福建 武夷山 354300)
近年来,武夷山红色旅游虽然取得一定发展,但是也存在着明显不足。随着我国红色旅游的不断升温和蓬勃发展,进一步开发武夷山市丰富而重要的红色文化与旅游资源,已成为武夷山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乃至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涉及全局的重要领域。
一 武夷山市红色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
武夷山市原名崇安县,1989年5月撤县建市。武夷山市地处福建省北部,东、南、西分别与同属南平市所辖的浦城县、建阳市、光泽县相邻,北与江西省上饶市所辖的铅山县、广丰县接壤。武夷山市不仅历史文化灿烂,自然人文资源丰富,而且崇安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
(一)在闽北、福建乃至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早在1857、1868年,太平天国西王石达开所部两次进入崇安,得到了人民的积极配合。1926年,北伐军第二军第六师(肖劲光任党代表)反对军阀孙传芳进入崇安,有力推动了民众运动的发展。1927年7月,中共崇安特别支部成立,即领导民众开展“五抗”斗争;1928年9月、12月,崇安上梅两次爆发农民武装暴动,成为福建革命斗争的策源地之一;随后成立闽北第一个红色政权,第一支红军队伍,建立了横跨闽赣浙3省17县的革命根据地,崇安大安成为当时有名的“闽北红色首府”。方志敏两次率领红十军入闽作战,稳固并扩大闽北苏区,成为毛泽东赞许的“方志敏式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崇安苏区后成为中央苏区闽赣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中央苏区和赣东北苏区的桥头堡。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成为南方8省14个游击区战略支点之一和游击战争主阵地。在抗战时期是抗日反顽的大本营,一度是福建省委、军委所在地,同时是著名的赤石暴动发生地。解放战争时期,在闽北游击纵队紧密配合下,秦基伟率部进军崇安,成为福建省最早解放的县城。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崇安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和牺牲。解放后,崇安人民艰苦奋斗,不畏艰难曲折,与时共进,取得公认的成就。
(二)拥有丰富而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
在长期的革命过程中,留下了50多处革命旧址和100多处战斗遗址,约占整个南平市的1/3,成为武夷山市今天发展红色旅游和红色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如中共崇安特别支部成立旧址、上梅暴动遗址、工农红军55团成立遗址、县苏维埃政府成立遗址、中共闽北分区委员会和苏维埃政府成立遗址、方志敏题词“中国红军万岁”、黄道烈士墓亭、闽北苏区红色首府大安遗址群等。同时留下许多革命家足迹。如方志敏、粟裕、秦基伟、曾镜冰、黄道、黄立贵、左丰美、程序等革命先辈都长期在武夷山市战斗生活过。
(三)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近年来,武夷山形成了赤石—下梅—上梅—五夫、赤石—闽北纪念馆—四渡桥狙击战遗址—大安—大安源、赤石—闽北纪念馆—四渡桥狙击战遗址—长涧—村头—坑口、坑口—村头—绿村洋(武夷干校遗址)—温林—地源—陶关—大安等四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同时积极开发红色旅游景区。如2006年获国债项目补助480万用于大安红色景区建设,目前已完成的项目投入资金合计210.29万元。同时,大安乡积极配套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及“茶之旅”等特色民俗旅游。拟投资800余万元用于闽北革命纪念馆改建工程;投资2000余万建设的赤石暴动纪念园已具规模;其他景区如上梅暴动陈列室、坑口陈列室等也已得到初步开发。与此同时,通达性也有所改善。如新改建武夷山市至和尚丘至大安源红色旅游景区、武夷山洋庄至坑口革命遗址公路路面等工程,被列为国家红色旅游公路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武夷山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近年来取得很大成绩,尤其是在革命历史研究和资源保护方面。但是,总体上缺乏亮点,远未形成能够与武夷山风景区配套、对接的红色旅游景点。如闽北革命纪念馆文化内涵发掘不够,内容亟待更新,展陈方式、手段落后,处于“图片加解说”的阶段;赤石暴动纪念园投资较大,场馆新,但缺乏经营性项目;坑口陈列室地处偏僻,上梅暴动遗址交通不便,看点不足;大安景区有一定投入,但同样存在着类似问题。因此,武夷山红色旅游参观人数少,收入低。据统计2010年武夷山市接待游客达730万人次,而武夷山市红色旅游游客仅30万人次,约占游客总数的4%。红色旅游收入更是低下,人均消费不足10元[1]。武夷山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全国红色旅游发展形势不适应,与武夷山市红色旅游资源价值不匹配,与武夷山旅游品牌不匹配,更与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与牺牲不匹配。
二 武夷山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及原因
(一)客观上存在很强的外部和内部替代效应挤压
1.所谓外部效应即同类型高等级的红色旅游资源的竞争。如相邻的闽西古田会议会址、宁化的万里长征出发地、上饶市方志敏革命纪念馆、上饶暴动集中营等,这些景点在民众中具有较高知名度,对游客有较大的吸引力,已拥有较为稳定的客源市场。而武夷山红色旅游资源比较价值和知名度偏低,缺少有全国影响力的革命事件,加之景点分散、地处偏僻,周边经济不发达,人口稀少,群众对本地的革命历史知之甚少,又远离大城市客源地等,这些就为武夷山市红色旅游发展带来一定困难。
2.所谓内部替代效应即受到内部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的挤压。武夷山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尤其是以丹霞地貌为代表的自然山水和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文化遗产,在全国甚至世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对游客具有较强吸引力。目前已成为国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而对知名度相对较小的红色旅游资源,通常是知之甚少,兴趣不大。
(二)主观上存在着多方面因素
1.思想重视不够。即对武夷山市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武夷山市发展红色旅游的优势认识不足,以致在实际工作中力度不大,缺乏统一发展规划,投入严重不足,整体上处于“等、看、靠、要”的状态,这是造成红色旅游发展相对迟缓主要原因。
2.管理体制不顺。由于没有成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红色旅游协调组织机构,以致国家拨款居然不知道给哪个部门,之后交给国营企业旅游发展总公司并成立相应子公司进行开发,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经营不力效果不显著。
3.整体规划不够。缺乏一个全面系统、科学合理的与武夷山市旅游资源相衔接、与武夷山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相对应的红色旅游开发整体规划,造成实际工作思路不清,以致有限的资金用途分散,效果不显著;虽然也曾经请相关旅游院、系制定了洋庄乡红色旅游发展规划,但因为思路存在偏差,局限于小区域资源整合。总体看,红色旅游资源规划开发处于“小、散、弱、差”的状态。
4.红色旅游产品开发不够。产品开发基本处于初级和粗放型开发阶段即资源导向型阶段,没有形成立体的旅游产品网络结构。突出问题表现在:首先,作为武夷山红色旅游重点开发项目的闽北革命纪念馆展馆,依然处于“图片+文字+解说”阶段,缺乏吸引力;其次,未能充分发掘武夷山红色文化内涵,并与现代武夷山市精神相结合加以提升;再次,开发方式和营销方式存在着简单化、趋同化等问题;第四,反映红色文化内涵的特色商品几乎空白,未能产生附加值;第五,缺乏富有特色的常规营销和节事活动,以致市场比较冷清;第六,存在着以旅游说旅游问题即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不够。因此未能形成与武夷山风景区衔接的产品体系,进而吸引和分流武夷山风景区和三明泰宁大金湖风景区充足的客源。
3.高校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不够完善。良好的制度环境不仅是高校优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而且对师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高尚雅趣的道德情操起到关键性作用。但是,部分高校现行的组织机构和办事制度不仅没有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与精力资源,使高校内部文化制度生态链出现了“失态”。比如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经过层层领导的签字,需要经过多个部门的商量等等。特别要指出的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繁荣时代,因经济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值的本质,且部分高校没有形成规范有效的学术体制,导致出现学术腐败、急功近利的现象,削弱了校园文化的群体教育价值观念。
5.基础和配套设施不到位。武夷山近几年大交通得到明显改善,但通往坑口、上梅的道路还比较落后;除了大安、尤其是赤石景区有一定资金投入外,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以及上梅、坑口等景区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缺乏看点;同时影响到社会各界对红色旅游的投资热情、规模和方向,以致武夷山市红色旅游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
6.社会融资渠道不畅。由于思想认识水平不高,尤其是没有能开发出具有竞争力、吸引力的红色旅游核心产品,以致社会融资缺乏引力和动力,且渠道不畅,更加剧了建设资金短缺问题的困难程度。
7.红色旅游专业人才比较缺乏。由于缺乏高水平的规划和管理人才,即使有国内一流的红色旅游专家,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利用,更多的是各种关系作用,造成红色景区规划水平偏低,经营管理不善,未能形成能够与武夷山风景区对接的红色旅游景区;服务接待缺乏特色,未能体现出红色文化内涵,降低了游客的满意度,从而削弱了红色景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三 进一步开发武夷山红色旅游资源的对策
(一)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打造武夷山市“红色”品牌
红色旅游是一项政治、经济、富民和民心工程。武夷山市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在于:一是能够提高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能够进行党员干部先进性教育,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加强和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治思想基础;二能够丰富旅游与文化形式,并使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创造一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三能够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武夷山和闽北区域、城乡、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四能够引领地方文化建设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五能够增强武夷山和闽北地区文化软实力,重新塑造武夷山市和南平市新形象,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因此,应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把武夷山市打造成为全国红色旅游发展先进地区,建成国内知名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国防教育和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基地;同时要把武夷山市建设成为“彩色旅游”紧密结合、和谐发展的典范地区,使武夷山真正成为“红”(红色旅游)、“绿”(山水生态文化旅游)、“古”(古越文化、理学文化)、“俗”(民俗文化)以及茶文化旅游、会展旅游等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和谐发展的世界级自然与文化旅游中心[2]。
(二)全面认识资源优势,增强发展信心
武夷山红色旅游发展虽然存在着诸多不利条件,但是也具有地域特征鲜明、具有良好的旅游品牌、客源充足、旅游基础设施完善、管理与服务能力较好、资源整合条件优越、周边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政策上多重优势、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发展前景好等独有的优势。品牌优势:武夷山作为“湘鄂赣红色旅游景区”组成部分和福建民主革命策源地之一,无愧于“革命摇篮”之称谓。当年毛泽东一首“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的著名诗句,成为今天发展武夷山市红色旅游可资利用的响亮品牌。武夷山拥有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等十大名片,可以产生“晕圈效应”。客源和基础设施:现在每年接待游客700万以上,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吃、住、游、购、娱、行服务体系;近年来交通状况也有了较大改善,随着“武夷新区”的开发建设,将形成铁路、公路和空中立体交通网络。周边红色旅游资源丰富:闽北的建阳市、邵武市、光泽县、浦城县等也曾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留下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许多革命家的足迹,为实现闽北红色旅游区域合作、增强竞争力提供了条件。加之武夷山丰富的山水生态文化旅游资源、闽越文化与理学文化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茶文化以及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就为“红”、“古”、“绿”、“俗”等旅游资源整合提供了优越条件,而且更增加了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另外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环境质量,就为打造全国经典红色旅游综合景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加强组织协调,提高整体规划开发水平
发展红色旅游是一项涉及许多相关部门和单位的系统工程,加之景点分散、公司运作、院校参与等因素,协调工作难度较大。应按国家红办要求,并仿照相邻省市,组织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及景区、公司负责人组成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和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负责武夷山市红色旅游工作的领导与协调,及时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应组织相关专家和实际工作者,编制切实可行的有操作性和前瞻性的武夷山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要以大旅游的观念,防止单纯“以红说红”、以旅游谈旅游的思路,加大旅游与文化、建筑、体育、物流、会展、餐饮等行业融合力度,把红色旅游纳入武夷山市、南平市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之中;特别是要制定专门的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实行区域差异化互补开发,防止低水平重复开发造成的产品雷同。规划编制应突出重点,项目的选择应有科学严格的可行性分析,防止瞎指挥或低水平规划造成资金用途分散而导致的低效率无效益现象。
(四)深挖红色旅游文化内涵,加强包装和宣传
近年来,武夷山市党史办等先后出版了《武夷山革命斗争史》、《中央苏区纵横(武夷山市卷)》等著作,也发表了一些党史研究文章。但是文化内涵发掘还有待于深入,比如应该结合当代政治文化建设需要,提炼出具有丰富内涵和现代价值的武夷山精神。还有历史期限应该扩大,从1921-1949年,延伸到1840年至今。应使红色文化的研究,走出书斋,成为易于在民众中传播的大众、通俗文化,以更好地发挥资政育人功能。应尽快实现红色文化与旅游经济的融合。一是要充分发掘武夷山红色文化的亮点、并形成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看点,为红色旅游发展提供高品位的资源依托。这就要发掘、研究、整理和出版发行一些通俗易懂的红色文化宣传读本,提高民众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度。二是改进红色文化展示方式和手段,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展示闽北和武夷山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过程;树立“红色经典,现代表述”的理念,仿效韶山、井冈山等地的成功做法,创作大型多幕实景剧,艺术再现武夷山革命历史和人文风情;同时在广场、服务、节事等文化建设方面,也应突出红色文化内涵。
(五)加大旅游文化资源整合力度,开展区域合作
根据资源分布情况,实行旅游文化资源整合,以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附加值。一要加强相关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如武夷山的丹霞地貌、闽越与理学历史文化、大红袍茶文化以及道教等宗教文化与红色旅游文化的有机结合。二要加强旅游要素的整合。即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游、购、娱、行等方面做文章。如开发红色餐饮、设计生产红色特色商品、开展红色文化娱乐等项目,做宽、做长、做大红色旅游产品链。三是加强区域旅游合作。首先是闽北五个中央苏区县市红色旅游的合作;其次是与三明、龙岩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形式的合作;再次是加强与江西、安徽等红色旅游线路各景点、景区的合作。合作包括区域规划、线路设计、营销宣传和人员培训等方面。要加大红色旅游产品开发力度,突出红色文化主题形象,形成各具特色、相互补充的产品体系,以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和物质消费需求。
(六)多种开发模式并举,加强市场推广
应从武夷山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以及相关旅游文化资源的实际状况出发,借鉴国内旅游文化特别是红色旅游文化开发的成功模式,实行多种开发模式如采取“红”“绿”、“红”“古”、校企联动、社区参与、红色演出、参与体验等模式的的优化组合,重点推进旅游与红色文化、图书出版、餐饮服务、教育培训、会展节庆、现代农业开发等行业或产业深度融合。如“红”“绿”结合,就是要充分利用武夷山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红”“古”结合就是要充分利用武夷山市丰富的闽越历史文化特别是理学文化资源,以延长旅游产业链;校企联动就是要充分利用武夷山大学城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大学生客源市场,开展教育、培训、研发、服务、管理等多方面的合作;社区参与就是要当地居民参与到红色旅游服务、经营管理中来,并从中受益等,以此形成一个良性互动循环,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3]。
(七)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加强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
制约武夷山市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资金短缺。为此应该更新观念,积极吸收社会资金。如大安红色文化产业园暨影视城等经营性项目上,实行所有权、管理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项目开发如大型实景红色文化演出、红色餐饮开发与经营、特色商品开发与经营以及红色文化书籍、光碟发行等方面,应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使相关公司及社会资金投资者成为市场运作与经营管理的主体。同时应充分重视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经营性项目开发的社会化必须按照一定规章制度有序进行,要防止掠夺式的开发,以免对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八)加快人才培养步伐
应充分利用武夷学院红色旅游教育资源和优势,对武夷山市4万以上旅游从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加强和福建省旅游局、南平市旅游局的联系,借鉴井冈山干部培训学院成功经验,充分利用成人教育学院和旅游系教育资源,在武夷干校遗址上尽早筹建福建省红色旅游培训中心,在加强对本地旅游人才培训的同时,开展培训(会展)旅游活动。
(九)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各个相关管理部门和从事红色旅游的企事业单位,应加强红色文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服务技能教育,用红色文化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充分体现和彰显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
[1]徐仁立.闽北红色旅游发展问题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12).
[2]徐仁立,马杰.闽北红色旅游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1,(5).
[3]徐仁立.中国红色旅游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