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闽剧发展的SWOT分析*——以福建省福清市侨乡为例
2012-03-31陈红
陈 红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福建 福清 350005)
闽剧,用福州方言演唱,俗称福州戏,是福建省主要戏曲剧种之一。在其发展过程中,综合儒林班、平讲班、江湖班等本省地方戏曲,并吸收弋阳腔、徽调和京剧的表演艺术,于20世纪初成为一个较完整的戏曲剧种,解放后定称为闽剧[1]。
一 侨乡与闽剧的关系
福清的戏剧兴盛于上个世纪30、40年代,其剧种之丰富,班社之多,在全省都是罕见的。过去,主要是为民俗节日演社戏,为违反村规乡俗演罚戏。随着东南沿海的国际商业城市成熟起来,出国的人越来越多,闽剧逐渐变成为回乡省亲祭祖的华侨演“神戏”。闽剧自然而然成为当地普通百姓迫切需要的业余文娱活动。许多优秀的演员长期驰骋在福清广阔的戏剧舞台上,福清成了全省闽剧演出最活跃的沃土。那个年代,造就现今在福清城乡各个剧场里许许多多上了年纪的老戏迷,成为福清闽剧主要的消费群体,并将这种习惯传承给下一代,不断巩固闽剧的消费基础。
二 闽剧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分析
1.资源优势
福清闽剧团数量众多,由改革开放初期的5个职业闽剧团增加到2007年的100个。在全国剧团不景气的情形下,闽剧团实现逆势增长,这在全国是很罕见的。闽剧团的分布相当广泛,市区仅占20%,其余的遍布福清的各个乡镇和大小街道村落。根据2007年的民间职业剧团的测评发现闽剧团的档次分布均匀,其中一类25个,二类48个,三类和新办剧团27个。剧团一般以老人会馆、祠堂等场所作为固定团部。众多剧团满足了各行各业不同群体的看剧需求。
2.区位优势
福清是福建省福州市下辖的县级市,中国著名的侨乡。福清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中部,福清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多山,东南濒海。福清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非常便利。国道福厦公路和福泉高速公路纵横南北,把福清与省会福州、省内最活跃的经济开发区域连成一片。融侨码头、元洪码头,开通直达香港、东南亚航线,成为对外联系的重要口岸。由于山贫地衰、天灾频仍,福清民众不得不背井离乡,甚至漂洋过海到异国他邦谋生。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走出国门闯世界,再创事业新天地成为许多福清人的强烈愿望。长期以来,福清成为今天中国著名的侨乡。
3.客源优势
客源丰富的演出市场优势是支撑力量不断增强的后发优势,综观福清戏剧的演出市场,农村文化为最主要的市场。历经数代,闽剧仍然在福清侨乡的农村具有深厚的影响力,具有广泛的观众,是本地人最喜欢的艺术品种。无论是归国华侨还是留守的侨眷都对闽剧有着无比眷恋的感情。闽剧的演出往往是采用个人出资的方式进行。个人出资的目的往往抱着报答感恩的意愿。归纳起来,请闽剧演出主要是为还愿,以戏感谢神灵;通过闽剧演出联络感情,报恩、同乡聚会、宗族聚会、宗祠活动、长辈做寿、小孩满月、生日的时候都会请戏,就是为图个吉祥和热闹。随着影响力的增加,闽剧也日益走出农村,走向城市、政府机关和企业。近些年来闽剧的地方戏特色崛起,日益走向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成为联络侨胞交流感情的重要纽带。
4.人文优势
侨乡的文化滋养和大量精通赏析闽剧的观众,是成就福清侨乡闽剧演出市场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笔者调查显示60%以上的福清群众都喜爱闽剧,其中老年人居多,男性为主。福清现有100个闽剧团,每年为当地40万左右的民众演出近万场,基本上覆盖着周边的市民。由于历史渊源的影响,闽剧请戏者大多还是由侨胞与侨眷构成。由此可见,他们是闽剧的主要消费群体。这样的人文优势取决于福清的侨文化,具有浓厚的区域性和历史性特色,在短期内,这种人文优势不会消失,将加速闽剧剧团的发展和资源的整合。
(二)劣势(Weakness)分析
1.二、三代侨民的乡土感情不如父辈祖辈深厚
二、三代的侨民在国外长大,从小远离乡土、远离乡土文化,接受国外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对本土文化不了解、不熟悉,因而也谈不上热爱,对乡土的感情也不如他们的父辈、祖辈深厚,这些二、三代华侨及他们的后辈还会不会对闽剧有感情、感兴趣,这是影响闽剧长远发展重要的因素。
2.对宗教依赖性过大
福清闽剧的发展以宗教文化为依托,这也是制约其长远发展的又一因素。现在,福清的闽剧主要是当地人作为“谢神酬神”而表演的一种民间戏曲艺术,民众的需求很大程度上为宗教信仰所驱从。宗教依赖性的减弱势必会让闽剧失去部分消费者。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闽剧谢神酬神的观念正在递减,由人神宗教的崇拜转变成传统积淀下来,成为地方民俗。
3.剧团管理缺乏专业化
福清的闽剧团虽然众多,但管理方式依然比较落后。首先,剧团主要以地域和家族成员为基础建构,主仆关系比较明显,员工缺乏主人公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其次,剧团的流动性非常大,大多员工签约一年。由于得不到完善的社会保障,员工的归属感不强,选择离职的非常多。第三,员工角色的选择具有限定性。一般员工选择的角色都是按照签约时确定的,而且报酬也是签约前确定的。这样员工的自主角色选择受到限制,既不利于闽剧演员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剧团内的竞争。可见,福清闽剧团还缺乏现代化的剧团管理模式,制约着闽剧的可持续发展。
4.演员的表演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闽剧团主要以农村为主,缺乏很专业的戏曲训练,闽剧表演者的表演水平还有待提升。通过调查发现,许多闽剧演员在音乐理解上还存着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语言线条和旋律没法合一,而且还出现很多破句。乐队的水平层次不齐,装备不全,人员不整,致使歌唱和配乐出现严重的脱节,严重影响闽剧表演的完整性,也影响闽剧表演的气氛。这种情况正日益成为福清闽剧团发展的通病。
(三)机遇(Opportunity)分析
1.政府的高度重视为闽剧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侨乡市场兴盛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政府对农村演出市场管理范围的收缩,为市场的发展创造空间。政府部门设立了相关管理部门——演出管理站,对剧团进行管理,并帮助民间职业剧团进行审核评级报备。福清为鼓励剧团的发展,一般将剧团分为十佳、一类、二类、三类和不合格剧团。为规范剧团演出,政府推行发放《演员个人营业演出许可证》,要求主要演职员必须持证上岗等,很好地打击违规演出,规范演出市场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闽剧团的良性发展。
2.雄厚的经济实力为闽剧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如今福清的经济进入高速的发展时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福清速度”和“福清模式”,经济总量位居福建省第三位。据2005年统计,福清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3.88亿元,财政收入23.22亿元[2]。通过农业、工业、商贸金融业等方面促进福清经济发展,使福清在经济上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闽剧得以生存的另一个原因是福清侨乡,据称,福清籍海外华人华侨经济实力雄厚,资产总量至少在五百亿美元以上,约占世界华侨华人总资产的三十分之一。在这样一个坚强的经济后盾下,这种文化产业也反作用影响了福清的经济,同时促进了福清市第三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整个闽剧演出市场,闽剧演出的质量也能得到保证。
3.侨乡的社会文化环境为闽剧的发展扩展了空间
(1)福清民俗文化。福清闽剧与福清民风民俗的关系始终很密切,长期以来,剧团为民俗节日演社戏已成为民俗中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福清人很重视民间节俗,为达到愿望,便请神演出,借助戏曲与神灵交流,向神灵传达谢意,作为一种心灵的寄托。因此戏台基本都是搭建在寺庙前或祠堂里。福清还愿唱戏更多的是不定期的,一般待所求之事实现即演戏还愿。可见,福清的民间祭祀活动一般有两层意义,一是为尽孝而奉祀祖先在天之灵;二是后代求祖灵保佑,降福后代。二者似乎是连在一起的,意为后辈对祖灵进孝供奉会得到先祖神灵的庇佑,从而平安生存、繁衍后代。戏曲演出几乎成了祭仪中必不可少的程式化娱神项目。在福清家庭文化生活中,各地无论喜庆大事或祭祖拜忏做功德,则都要请戏班,这些活动必然与家祠、族庙祭祀和逢年过节互相掺和,剧团就是在仪式的氛围中取得生存和发展,其宗教色彩和民俗气氛格外浓烈,成为家族、乡族基层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
(2)福清宗教文化。福清宗教文化最大的特色就是各种宗教的融合兼容[3]。究其原因与地域文化的特色所决定的。福清地处海陬,先民信奉祖宗崇拜和多神崇拜,尔后又受儒教侵淫,久而久之,就形成这种融合兼容的局面。在当地的民众眼中,通过戏曲可以达到人与神灵的相通,舞台上穿上戏服的演员就是他们与神灵沟通的途径。由此,他们得到了心灵的宽慰,如家庭的平安、来世的幸福、今生苦难的解脱及日常生活中的逢凶化吉等等。人们对于戏曲谢神还愿的宗教需求催化出大量的民间戏班以及促成大量庙宇戏台的兴建,造就福清繁荣戏景。对于福清地区的老百姓而言,戏曲是宗教祭祀仪式与生产活动混融一体的产物。
(3)福清侨乡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福清人民不屈不挠地发展了自己的海洋经济、海洋社会和海洋人文模式,积淀了丰厚的侨乡文化。据福清2005年侨情普查结果,福清现有人口120万,海外人口已上升到83.6万,现福清籍华侨遍布五大洲的73个国家和地区[4]。大量的华人、华侨使得福清成为中国著名的侨乡。大型演出赛事的举办为闽剧提供了难得的契机。2003年纪念郑奕奏与2005年纪念陈春轩百年诞辰的系列活动及2006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艺术展演,都为闽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这些大型演出赛事,不仅能为闽剧更好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也能发掘出一批优秀的闽剧演出人才。
(四)威胁(Threat)分析
1.发展闽剧专业人才的意识浅薄
近些年来,与剧团数量增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闽剧人才的培养方面却相对滞后,专业演员严重稀缺。当前闽剧表演人才的培养主要还是自然传承的形式,通过家族、宗族、同乡的方式缓慢推进。由于原有的闽剧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加上年轻人对闽剧的兴趣减少,这种自然传承的效果不明显。在这样的大格局下,剧团间为寻求专业的演员,以提高报酬的形式相互挖角,导致演员频频跳槽。从前每年农历12月,演员们大变动,在剧团重新调整组合,但近年每年的农历7月还要来一场小变动,甚至是一些自己团带班培养出来的演员,也常跳班,严重影响剧团艺术生产。
2.激烈的戏曲产业竞争
为促进闽剧的发展,闽剧充分吸收和借鉴其他剧种的音乐改编经验。但效果不好,常常生搬硬套,失去闽剧原生态的音乐韵味。福清有大量观众把观赏闽剧演出当作自己文化消费的首选项目。多数老年人表示喜欢看闽剧是由于易懂、热闹、符合作息时间。可见,闽剧能给老年人带来感情上的共鸣,使老人有归属感,有交流的场所、机会和话题。年轻人由于接触电视、尤其是互联网,对闽剧不太感兴趣,而且由于闽剧的戏曲特性,年轻人也不一定能听得懂,只知道是一种热闹。受众是闽剧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保障。年轻人对闽剧的接受度降低必然影响闽剧和闽剧团的建设。
三 促进闽剧发展的若干建议
通过SWOT分析可知,闽剧在福清侨乡,成为“福清现象”,是华侨、侨眷支撑着这颗明珠,侨胞为家乡兴建大量的“祠堂、礼堂、大戏院”为闽剧提供了优越的演出场所;侨眷宽裕的经济基础,是闽剧形成“福清现象”最主要的因素;宗教、民风民俗是福清闽剧生存的依托。可以说,福清侨乡特有的文化和经济,给闽剧在福清的发展奠定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基础,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繁荣景象。为促进福清闽剧的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为闽剧的发展提供完善的规划
受制于特定的侨乡文化的闽剧可能由于观众的减少而出现一定的困难发展期。要对闽剧的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对于闽剧的定位应该放在介于地方民俗和地方戏曲之间。既要积极稳妥地发展闽剧的交流纽带作用,将闽剧打造成地方特色文化,成为重要节日和重要事件的必备节目。同时要将闽剧作为地方戏曲,推向全国甚至海外,与黄梅戏、京剧、越剧、秦腔等同台竞技,提升闽剧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为促进闽剧的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要积极规范闽剧社团和闽剧学校的建设,培养和壮大优秀的闽剧表演者。积极鼓励创新,编创群众喜闻乐见的闽剧剧目。这样闽剧才能被观众接受,才能固定和扩展客源,产生持续的竞争力。
(二)积极引进现代管理制度,规范闽剧的剧团建设
剧团就相当于企业,良好的剧团管理才能留人、发现人和发展人。剧团要引进现代化的管理制度,以剧团的效益为首要目标,关怀员工培养员工的剧团归属感。首先,剧团表演者劳动签约制。对于优秀的闽剧表演者可实行长期签约,比较良好的3-5年的签约,新来的1-3年。为专职表演者建立现代劳动制度,提供工资、福利、带薪休假和社保,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其次,完善剧团内部的竞争激励制度。表演谁上谁下、谁是主角谁是配角应该根据表演者的表演能力而定,而不是首先对其进行固化。这种表演者的流动性有助于表演者积极投入,积极提升表演能力,进而提升这个剧团的表演水平。第三,为闽剧表演者建立现代培训制度。闽剧表演者要能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在歌唱、配乐和创作上都要能满足观众不断增长的需要。剧团建立现代培训制度则显得必要而紧迫。剧团可建立专职的培训队伍,或者和闽剧院校签订培训协议,让表演者定期接受相关的表演培训。
(三)深入开展侨务工作,巩固闽剧存在的文化基础
闽剧和侨乡侨胞有着深厚的基础。发展闽剧要做好这种基础的历史传承。政府要做好侨务工作,积极和海外侨胞进行联络和沟通,加强感情。福清地区政府可组织闽剧团南下新、马、印、日、美、澳及港澳等福建侨乡比较集中的地方进行慰问演出,宣传国家政策,鼓励回国创业、回乡建设、回乡探亲,保持侨乡的文化影响力。政府还可以通过资料收集、整编地方志、建设图书馆、侨乡口述史采编等方式,让新生代侨乡知道父辈远渡重洋的艰辛,激发回乡之旅,引发情感上的共鸣。总之,要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巩固老一代、新一代、侨民和侨乡之间的联系。
[1]《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福建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
[2]巫望群.晋江和福清,谁将是今后的老大?[N].海峡财经导报,2006-06-02.
[3]陈仁德.古俗新风[M].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
[4]福清市志编篡委员会.福清市志[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