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埃及教谕文献中的家庭观教育

2012-03-31

关键词:书吏古埃及神灵

王 磊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州师范学院社科系,广东高州525200)

古埃及教谕文献中的家庭观教育

王 磊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州师范学院社科系,广东高州525200)

古埃及的教谕文献是为了将年轻人培养成为忠于君主、爱戴百姓的官吏而撰写的教导性文献,其作者通常是国王、官吏或德高望重的智者们。古埃及统治者们期望学校培养出来的书吏在拥有渊博知识的同时,还具备传统的伦理观和价值观,为此,教谕文献不仅要培养书吏完美的品行,也要培养其孝敬父母及疼爱妻儿等家庭美德。

教谕文献;书吏;家庭观

教谕文学是古埃及流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其主题是指导人们如何处理社会中的道德伦理关系,如何规范行为,特别是教导人生在世应尽行善事,同时又会提到今生的行为会影响来世的生活。教谕文学往往采用贤人(一般在文中是指宰相或国王)对年轻人训话的形式(通常是以父亲对儿子教导的形式出现),对年轻人的道德行为等给予必要的告诫,因此通常又被称为说教文。现存的部分古埃及教谕文献大都提到了家庭教育,其中有多篇教导年轻人形成正确家庭观念的文章,值得现代人思量。

一、古埃及教谕文献概述

古埃及教谕文献的作者大都以父亲的身份来对儿子讲授做人的道理,其中接受教育的儿子的角色往往代表了大多数贵族家庭的年轻人,特别是官宦子弟,而这些作者们通常会是那些社会推崇的智者们,他们总结前人或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经验,然后把这些阅历简单地归纳成易于理解和掌握的说教文本,以此来教导年轻人。说教文有利于青年人的成长及其家庭的和谐兴旺,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有利于法老对整个国家的统治。

由于战乱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古代埃及保存至今能够独立成文的教谕文献主要包括13篇。古王国时期有3篇:《普塔霍特普的教谕》、《对凯格姆尼的教谕》、《哈尔捷德夫的教谕》。第一中间期有《对美里卡拉王的教谕》。中王国时期包括4篇:《凯偍的教谕》、《国王阿姆涅姆黑特一世对其儿子塞索斯特里斯一世的教导》、《某人对其儿子的教谕》、《效忠教谕》。新王国时期保留至今3篇:《阿美尼莫普的教谕》、《阿尼的教谕》、《阿姆那克特的教谕》。希腊罗马统治时期有《安克尚克的教导》和《因辛纸草》。这些教谕文献大概因曾经被用作后世学校中的教学文本而被记载在不同时期的相关读物上,通常记录载体有纸草、陶片、木片、皮纸甚至石碑等,由于抄写过程中可能有遗漏或者缺失,这样就增加了对相关文献考证的困难,其中关于几篇教谕文献的准确断代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二、教谕文献体现的家庭观

(一)孝敬父母

“百善孝为先”,这句话在古埃及同样适用。现存的教谕文献中提到年轻人要始终记得孝敬父母,功成名就之后要记得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否则便会受到神灵的处罚。在一篇古埃及的教谕文献中,作者这样教导年轻人:

在你成家立业之后,要让你的母亲老有所养,是她养育了你,你要记得让她有所依靠;曾经在你儿时,你也是她的负担,你也会耽误她的劳作,但是她没有怪你,辛辛苦苦把你抚养成人。你想想自己儿时的粪便令人作呕,但是她从未嫌弃,因为你是她的孩子。是她送你读书,让你懂得书写,成为书吏。你长大成人后要时刻记得赡养你的父母,不要因任何理由让她们生气。她们的哭泣会惹怒神灵,你也会相应地受到惩罚。[1](P136)

在古埃及这样一个多神崇拜的国度,如果不赡养父母便会受到相关神灵的惩罚。神灵在古代社会里的作用不亚于现今社会的法律条文。在朴实的言语之间,我们不难看出古代埃及的智者们希望通过这些类似于诅咒的话语来达到规劝年轻人履行孝道的目的。孝敬父母不只是存在于普通家庭中,在王室中也有所体现,古埃及的教谕文献中就留存着大量关于教导王子效忠王室的教谕。其中在几篇文章中,就有国王告诫王子们如何进行统治的教导,其中也提到了教导百姓要效忠法老的内容,因此这又被称为效忠教谕。在所有留存至今的教谕文献中,考量年轻人能否走上仕途的重要标准之一便是对家庭的责任感。

(二)疼爱妻儿

在古埃及社会中,人们尊敬那些关系和睦的家庭,而丈夫则要时刻记得疼爱保护妻子,同时又要承担教导子女成才的义务。纵观古今,一个社会对待妇女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在古代社会中,埃及妇女是幸运的,她们的地位普遍比较高,这也要归功于古埃及成功的道德教育理念。在古王国晚期出现的,由37节箴言构成的说教文《普塔霍特普的教谕》中这样写道:

当你成家立业之后,要时刻记得疼爱你的妻子,要让她吃喝不愁,并给她买最好的衣料来做衣服,买来名贵的香膏涂抹她的玉体,她对她的丈夫是一块肥沃的土地。用真心爱你的妻子,在你有生之年让她高兴,不应让她受到审判!当她看到任何东西的时候,她的眼睛对她来说就是一场暴风。[1](P67)

说教文还提到要如何教育好孩子。《普塔霍特普的教谕》这样写道:“如果你已经足够优秀,并由于神的恩惠使你得到了一个儿子,假如未来的他是正直的、忠于法老和神灵的,那么你就要努力劳作,为他留下一笔财产,并在此期间教会他如何做人。他是你的儿子,他是由你的灵魂而造就的,不要与他分离。”[1](P66)

在很多保留至今的资料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埃及人是非常疼爱孩子的,也没有看到很严重的重男轻女现象。孩子出生时,不会受到来自父母方面的任何性别歧视。这一点在古埃及的艺术作品中也得以体现。在古埃及传承至今的壁画中,男孩与女孩往往以同样的形象呈现在世人眼中:脑袋一侧有一绺头发,总有几只手指会伸到嘴里。有的壁画甚至会把他们纳入共同的场景中,如举行葬礼、宴席、打猎和捕鱼等,这也反映了古埃及人对待男孩和女孩是没有多少避讳的,在很多正式场合女孩也可以出席,这与中国古代有很大的差别。

(三)对待女性的看法

“红颜祸水”同样适用于古埃及社会,古埃及大多数提到女性问题的教谕文献都在不断告诫男人们不要去接近和勾引有夫之妇。成文于古王国第六王朝的一篇说教文把男人与一个有夫之妇之间的不正当的接触形容为一场无法控制的噩梦:“假如你希望和你有交往的人之间的友谊长久下去,那么进入他的家门以后千万不要接近女人,免得你控制不住事态的发展。你会被她那像玻璃一样的躯体所吸引,进而失去头脑。那片刻看似美好的时光犹如一场梦,一旦你醒过来,你也就要面对神灵的惩罚。”[2]说教文的作者们在警告青年不要随便接触已婚妇女时,同时也会把该女子的丈夫描绘成极具危险性并且一定会血债血还的可怕角色:“不要和有夫之妇发生关系。如果一个男人与一个已婚妇女在床上睡觉,那么那个女人的丈夫就会与他的妻子在一起睡觉。”这种同态复仇的警语,对那些刚刚步入仕途的年轻人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古埃及,一个值得赞扬的女人应该适龄结婚,及早生育,并且能遵从丈夫,主动承担起家庭主妇的担子。“年轻的时候娶个妻子,她会给你生个儿子;一个合格的妻子应该在年轻时为你生儿育女。子孙满堂是件快乐的事情,这样你的邻居会赞美你的家族,神灵也会时刻保佑你的家族。”[1](P136)

古代埃及社会视女人为生育繁衍的工具,是维系本家族昌盛的手段,同时又存在类似于我国的“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从而避免因儿子接触外村的女子而舍弃父母。这一观念表现于古埃及父母在选择儿媳妇问题上所提出的劝告:“不要让你的儿子娶一个邻村的姑娘,免得她把你的儿子拽走。”[2]这一劝导的目的在于告诫那些含辛茹苦把儿子抚养大的父母们想尽办法把儿子留在身边,因为养儿的全部意义在于他能够为父母尽孝,所以他们绝不愿看到自己的儿子在婚后远走他乡。

说教文在谈论到女性时,总会将其描写为危险角色,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将其视为生育的工具。在一个家庭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男人,而女人在家中往往处于卑下的地位。我们今天的研究只能从那些保存下来的说教文入手。有趣的是,这些文章却都是出自那些占据尊贵地位的男人们之手,所以我们不能准确地判断女性在古代埃及社会的地位,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假如哪个女人不顺从这些规定,就会被边缘化甚至被抛弃,而那些年轻人也会一代代地被教导要提防女人。因此,流传至今的说教文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古埃及妇女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

(四)听从教诲

古埃及的长者们通过说教文的形式告诫青年人要学会谦虚礼让。“满招损,谦受益”,古埃及人也深谙个中道理。普塔霍特普在文中告诫儿子,要虚心向所有人学习,甚至向在他看来一无是处的女工们学习,因为向她们请教也能有意外的收获:

不要骄傲,不要自满于自己掌握的知识,应该懂得向智者和普通人请教,对真理的追求没有捷径。要知道精妙的言论可能像贵重的宝石一样难以得到,但却往往可以在女工口中得到……你会因为你的沉默而受到别人的尊敬。由于你的谦虚,你会受到神灵的赞美,也会得到上级的嘉奖。[1](P65)

能够听从劝诫和遵从教导是青年人首先要培养的行为准则,因为在埃及社会,一个能够听进建议的人会得到上级的欣赏。说教文之所以用重要的篇幅强调要听从建议,是因为只有在学生们能够听进建议的前提下,说教文中关于圣贤的教导才能够顺利执行。普塔霍特普的教谕中这样写道:

智者们常常用圣贤的教导来教育子孙们,希望他们能够成为社会的栋梁,教导他们忠于法老。如果一个年轻人要有所成就,就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这些建议有其存在的价值,希望你能依据这些教导行事。你也会因为听取这些建议而飞黄腾达,那时记得也要教导你的子孙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1](P66)

听从教诲的文章大多是关于人生志向及行为处事方式的教导。如果说到古埃及听从智者的教诲的典型代表作品,就肯定要提到一篇流传至今的教谕文献《对各种职业的讽刺》,又名《杜阿乌夫之子阿赫托伊(凯悌)对其子珀辟的教谕》。这是中王国时期一篇重要的说教文,而其文献残存至少有10篇是纸草手抄本,其中多数是19王朝遗存的片段。与以往说教文不同之处便是,凯悌的教谕并未采用高调的主题,并不是去针对未来的维西尔所做的教谕,而是将主题放在一个即将进入中央书吏学校的学生珀辟身上。凯悌试图通过对17种不同职业的悲惨生活描写来突出书吏这一职业的优越性,从而完成对儿子的教育目的。其中对这17种职业的讽刺可谓经典,开一时之风,之后新王国的书吏也往往多采用这一讽刺主题,而此文也就成为古埃及听从教诲的典型代表作,一直到新王国时期仍有此文的传抄。古王国时期的几篇教谕文献就明确表明是关于人生志向等方面的教导,但是其内容往往都涉及长者们指导年轻人如何在各种场合下都能保持睿智,这实际上都是关于行为方式的教导,而《凯偍的教谕》中更是通过对各种职业的讽刺来达到抬高书吏这一职业地位的目的,从而指导年轻人树立“学而优则仕”的志向。

综上所述,古代埃及的传统教育方式有其不合理的方面,但我们不能就此否定其贡献。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先生指出:“任何人也不能抹煞过去的教育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的贡献。”[3]正确做法应该是尝试改变不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落后的传统教育方式。古埃及说教文中指导书吏形成正确的交友观,建议年轻人交友时要观察所交朋友的品行,同时在与朋友交往中应互相帮助,对待朋友要真诚、友善和宽容。这实际上也是对怎样与不可交往之人相处提出了建议和指导。“假如你有意观察朋友的品性,不要只停留在询问的层面上,而是要接近他,在交谈中观察他的品行;如果朋友做了令你烦心之事,仍要对他友善……竭尽全力去帮助你的朋友。要记得关于你的命运神灵已经帮你注定,你的财物都是神灵的赏赐。对于不去帮助朋友的人来说,他的灵魂也是自私的,正直的灵魂是会让别人看到希望的。如果你帮助了朋友,朋友会说‘谢谢!’即使最初的梦想没有实现,但仍然还有最亲密的朋友在身边守候。”[1](P68)这样的说教,即便是在今天,也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1]Lichtheim.Ancient Egyptian Literature:Vol.I[M].Berkeley,Los Angeles &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75.

[2]金寿福.从古代埃及的“说教文”看当时妇女的地位[J].山东社会科学,2006(2).

[3]顾明远.对教育定义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责任编辑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K411.2

A

1673-1395(2012)07-0166-03

2012-04-19

王磊(1984-),男,山东泰安人,助教,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世界古代史研究。

猜你喜欢

书吏古埃及神灵
杜甫妙用“敷演”驳书吏
古埃及艺术
“神灵沟通”的秘语——科尔沁蒙古博神歌艺术
古埃及的惊世发明
从《南部档案》看晚清县衙书吏请假制度
死而复生的古埃及艺术
第三回 古埃及,你的名字叫永恒
神灵也是要喝酒的
杜万卷
杜甫智斗刁书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