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的哲学思考

2012-03-31高建明

关键词:人类文化发展

高建明

(武汉理工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3)

文化的哲学思考

高建明

(武汉理工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3)

从哲学的视角分析文化的本质与社会效用,阐述文化发展具有多样性,保持文化生态平衡对文化进化有重要意义,提出文化包含垃圾文化和优秀文化,也包含落后文化和先进文化,判断文化先进性的标准要遵循自然和社会规律,以真善美为价值取向,以及是否具有凝聚力和活力。

文化本质;文化生态平衡;文化先进性标准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当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文化强国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为更好搞好文化建设,有必要从理论上深化对文化的有关认识。

一、文化的本质与社会效用

关于文化,传统上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1]笔者认为,这种所谓广义和狭义文化理解主要是从外延上或说是从文化所包容的范围而对文化作的一种界定,并未从本质上揭示出文化的特征。从哲学的视角看,文化本质上是与人联系在一起的,是人创造的产物。对此,近些年来,国内有学者注重以人为出发点研究文化,提出了把文化归结为“人化”和“化人”的动态过程[2]的观点,这为更深入地认识文化的内涵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的本质和特征。

所谓“人化”是给外在世界打上人类思想和意志的烙印。“化人”则是文化对人的教化,对人的思想、观点、品德和行为的塑造和影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人化”和“化人”两个方面。一方面,文化产生于“人化”的过程之中,是“人化”的产物。当人类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开始对生存于其中的外在世界的探索、体验和思考,把自己的意志投射对象上,创造出自然界不曾有的事物,也就意味着开始有了人所特有的文化。正是文化的产生,使人类跨越自然障碍,得以生存和发展。“人化”具有历史性,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在人类的历史上,每一代人都生存于前一代人所创造出的文化环境之中,也都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探索和经验外在事物,创造着同时代所特有的文化。另一方面,文化通过“化人”而得以立足、延续和发展。如果说“人化”是文化的前提,可视“人化”为纵向的文化传递过程,则“化人”可视为文化在同代和代际之间的传播过程。文化只有被人们所共同拥有,才能成其为文化。也即文化只有不断地去“化人”,才能实现其功能并得以生存与发展。总之,没有“人化”,没有对外在世界的探索和体验,就不会有文化的产生。而文化一经产生,就会“化人”,就会作用于人类自身,制约和影响人类的行为方式。“人化”的方式决定着“化人”的内容,决定着人类文化的性质。“化人”的方式则决定着“人化”的有效性,决定着人类文化的功能的发挥。

人类为什么会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文化为什么会不断发展,究其根本的动力源于人的需要。人为了生存和发展,会有各种各样的需要,而人为了满足需要,就会人化他物,于是各种文化就被创造出来。由于人的需要是个永无止境的链条,当人的某种需要满足之后,又会不断产生出新的的需要,要求人们不断物化他物以满足新的需要,于是文化就不断随之发展。

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巨大的社会效用。

首先,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人成为自由存在物的根本条件,从而也是人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与人成为自由存在物的程度密切相关。人如何获得自由呢?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那种能力。因此,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愈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愈大;……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3]而文化乃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结晶,人们要想合理地人化他物以满足需要即创造出先进文化,必须掌握和驾驭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可以说,人类正是在掌握和驾驭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过程中创造出自己的先进文化。反过来,人类创造的文化又为人类进一步掌握和驾驭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提供工具、创造条件。人类对文化成果的运用越自觉,其获得的自由工具的也就越先进,条件也就越充分,所获得的自由也就越大,全面发展的程度也就越高。没有文化的发展,人的自由、人的发展只能是奢望侈谈。人类要想获得更多更大的自由、更全面的发展,就必须不断注重文化的发展。

其次,文化是社会延续的“遗传基因”。人和人类社会的进化如同动物的进化一样也具有连续性的特点。但彼此又有很大的不同,动物进化的连续性表现为子代与亲代、后辈与前辈在体态形貌、生理结构及生活习性的相同或相似,具有生物遗传。而人和人类社会进化的连续性除开这些之外,还有内容丰富得多的延续,包括知识经验、智慧、思维方式、情感、性格等等的延续,即既有生物遗传,又有社会遗传。而文化就是社会遗传的基因,或者说社会的延续是通过文化得以进行的,文化把社会和社会的人按一定方式不断复制出来。任何社会的进化都要受到已有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只要文化不中断,社会就会表现出一定的延续性。文化只所以能起社会基因的作用,就在于文化具有人类社会约定的符号系统的功能,它不仅能固定、表达、储存、加工社会信息,而且本身可以复制、交流、传播,使社会信息的传递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超出个人直接经验的范围,把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直接和间接,现实和可能都连接在一起。[4]

第三,文化为社会提供运行规范,教化社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社会要稳定地运行,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文化恰恰为社会运行提供一种重要的规范。文化作为人创造的产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体现了人们活动各个方面的要求,本身就是一个规范体系。文化一旦形成,通过风俗习惯、知识体系、行为方式等影响人,塑造人,教化社会,使社会遵循一定的规范运行,表现出某一时代的时代风貌和民族风貌。任何一个人生下来都是一个生物人,他要成为一个社会人是通过社会化过程实现的。这一过程是由个体接受各种知识、社会规范、社会认识,把握社会关系,把它们变成自己个人的内在本质,变成自己的社会素质的过程。通过社会化,人们才能更好更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社会化过程的实质是个体接受人类全部文化信息,成为时代的和社会的人的过程。每一时代社会的生产和文化的发展造就着每一代人,而每一代人又以自己的实践和认识创造和丰富着文化的新的形式,进而以新文化塑造教化一代新人,由此,推动着人和人类社会本身由低级向高级、由片面向全面发展。[5]

第四,文化的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人的需要不仅是文化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文化发展本身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但文化的发展又会创造出新的更高级的需要,从而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不断提供新的强大动力。

二、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生态平衡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文化也是如此,其在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丰富多样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既可能会有一些相同的文化,也可能会有大量不同的文化,有大量自己独有的东西。比如中国文化就有很多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东西。中国人在饮用食物时使用筷子,西方人在饮用食物时则使用刀叉;中国人在治病实践中发展出中医,西方人在治病实践中发展出西医;中国有敦煌石窟、唐诗宋词、四大名著、四大发明,西方国家则有莎士比亚戏剧、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达芬奇的绘画、贝多芬的交响乐、蒸汽机发明、电力技术发明、计算机技术发明等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文化发展之所以有多样性,是因为:一方面人们处于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资源、面临不同的生存和发展任务,使人们有不同的需要,从而决定了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文化;另一方面,即使人们处于相同的环境、拥有相同的资源、面临同样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有相同的需要,人们采用不同的手段、途径、方法来满足同样的需要,从而创造出不同的文化。

多种多样的文化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如按文化产生的年代划分为古代文化(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未来文化等;按文化产生的地域、民族划分,可分为东方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等;按文化产生的活动领域划分,可分为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科技文化、军事文化等;按文化所面对的问题亦即人所处理的对象划分,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

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不仅是必然的,而且对文化本身的进化也是有重要意义的。众所周知,生物的进化是以生物的多样性、各种生物之间建立起合理的关系即保持生态平衡为前提为基础的。如果生物种类越来越单一,生态平衡被破坏,将意味着生物生存和发展的风险越来越大,甚至会导致根本性的毁灭,进而威胁着人的生存和发展。当今人们之所以强调保持生态平衡就是因为人们对此有了清醒的认识,而保持生态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保持生物的多样性。文化的进化也不例外,文化的进化也需要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保持文化生态的平衡。按文化生态学的观点,文化本身也是一个生态系统,人类所创造的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动态的生命体,各种文化聚集在一起,形成各种不同的文化群落、文化圈、甚至类似生物链的文化链。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张动态的生命之网,构成文化的整体。每一种文化形态都是文化生态系统的一员,其作为人类文化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具有自身的价值,为维护整个人类文化的完整性而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文化的多样性消失,势必导致各种文化形态之间正常和谐关系的破坏,导致文化生态的失衡,从而使文化的发展处于不正常甚至是危险的状态。如任何现代文化都不可能凭空产生,它是以已有文化或传统文化为基础、为条件发展起来的,包含着某些已有文化或传统文化的因子。如果搞历史虚无主义,割断历史,否定一切已有的文化,则现代文化也就失去了根基。又如,如果只注重物质文化的建设,而不重视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或者反之,使得一种文化形态与其它文化形态的发展状况不相适应,这也同样会破坏文化生态的平衡,影响人类文化的健康发展。

令人忧虑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不仅面临自然生态失衡的危机,也面临文化生态失衡的危机。[6]仰赖科技文化造成的高度物质文明,当今西方文化正成为一种强势文化,它借助便捷快速的交通工具、信息网络传递系统,大肆向其他地方、区域、民族扩张,其饮食习惯、服饰装束、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几乎是无孔不入地渗透到许多地区文化生态系统的机体内部,蚕食着当地的文化,诱发了人们过度的物质需求,冲击了人们的传统习俗,压制了人们能够满足物质需求的本土技术,割断了文化与其居住地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以及文化创造的传统方式。这对文化的发展、对人类是幸事还是不幸呢?有人认为,西方文化有其先进性,西方文化的扩张将有助于消除不发达国家、地区、民族的落后和愚昧。但从文化生态的角度看,西方文化完全取代其他文化,将会破坏文化的生态平衡,将会导致文化发展多重原动力的消失,更谈不上利用多种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杂交出新的优秀的文化。美国人类学家基辛早就对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以西方文化和体制为楷模,试图完成对世界观与经验的完全重建,以全新的整合、改变或革除原有的体制与传统,进行新形象的集体探索这样一种做法提出质疑,认为这种努力是极端困难的,因为如果这种形象与转变要成为可能,就会失去人类的多样性,人类的多样性不只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也指地域群与地域群之间、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特性,除却了人类的多样性,可能到最后会付出源源不绝的代价。[7]因而,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打破文化垄断,加强本土文化自我保护意识,实属人们应予高度关注的问题。当然,保护本土文化并不是要完全排斥西方文化。如果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同样会破坏文化的生态平衡。从历史上看,一个地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要走在世界前列,要有强大的生命力,应该兼收并蓄其他地域、国家、民族的文化,做到与其他地域、国家、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与世隔绝、封闭的文化将难以立足并会走向衰落。有悠久历史、文化丰富的中国在近代闭关锁国导致衰落就是典型的例证。而在当今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各国的情况下,任何一个地域、国家、民族的文化也不可能在完全封闭、绝对孤立的状态下存在和发展。

更令人忧虑的是,不像人们对自然生态危机已有足够清醒的认识,人们对文化生态危机还尚未有普遍足够的觉醒。为应对自然生态危机,人类已开始共同行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而对文化生态危机,虽也有有识之士提出告诫,但普遍来讲,人们还未达成一致共识,基本上是听之任之。这种状况应尽快得到改变,对此大力呼吁并提出解决方案,理论工作者责无旁贷。

三、文化的先进性与评价标准

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相互依存的对立面,是对立面的统一。用辩证法的观点看文化,它也包含了垃圾文化和优秀文化、落后文化和先进文化这样的对立面。事实上,文化作为人化的产物,对人类不一定都是财富。有些文化(甚至是绝大部分文化或人类的主流文化)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它们对人类是财富,这些文化可称之为优秀文化和先进文化。但也有一些文化,比如假冒伪劣的产品和抄袭剽窃的文化作品,鸦片、色情等各种摧毁人身心健康的物质或精神的毒品,阻碍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的落后腐朽的制度等,不利于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违背人性,它们对人类不仅不是财富,反而是祸害。我们可视这些文化为垃圾文化和落后文化。垃圾文化、落后文化与优秀文化、先进文化往往会此消彼长,优秀文化、先进文化不去占领,垃圾文化、落后文化就会乘虚而入甚至泛滥成灾。[8]因此,文化建设除了要注重文化的多样性、保护文化生态平衡外,还有一个清理、剔除、抛弃垃圾文化和落后文化,保护、弘扬、发展优秀文化和先进文化的问题。

如何把握、判定文化的先进与落后?如何衡量、区分一种文化是优秀文化还是垃圾文化?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文化作为人化他物的结果,有一个是否合理人化他物,即在人化他物时是否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问题。因而我们可以据此判定不同文化的先进与落后。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以真善美为价值取向的文化是先进的文化、优秀文化,反之是落后文化、垃圾文化。比如四大发明、计算机、各种科学理论、各种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美感的文学艺术作品等文化是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成果,因而是先进的文化、优秀文化。而宣扬迷信、色情、邪教的活动、各种伪劣产品诸如“瘦肉精”、“地沟油”、“毒奶粉”等文化是违背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极大的危害人的身心,这些就属于落后的文化、垃圾文化。但这只是就一般简单情况而言的,实际更为复杂的是,由于人们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广度和深度的不同,文化的先进与落后还存在一个比较的问题,一种文化的先进与落后是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不同的时空坐标而言的。比如,青铜器文化相对于石器文化是先进的,但相对于铁器文化、机器文化又是落后的,铁器文化、机器文化是更为先进的。另外,文化作为人化他物的产物,总是与当时特定的环境相联系的。随着环境的变化,文化的优劣也会发生转移。如殡葬方式传统主要是土葬,这种文化在人与土地矛盾并不突出的时代并无不宜之处,但在人口越来越多、土地不断减少,人与土地矛盾日益加剧的今天就不那么适宜了,树葬、海葬等新的殡葬文化相对而言可能是更为先进的文化。此外,任何一种文化本身是复杂的,包含多层面的东西,有可能部分是合理的、先进的,部分是不合理、落后的,这就需要我们作深入的具体分析。不加具体分析,仅根据某一点、某一方面、某一部分就轻易肯定或轻易否定某种文化都是不可取的。

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也存在大量这样的现象:同样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同样是以真善美为价值取向,但由于人们所处的环境不同,采用的手段、途径和方法不同,因而人化他物的成果不尽相同,即创造出不同的文化。这些具体不同的文化现象就其本身而言,只能说是各有特色,却很难说谁优谁劣,谁先进谁落后。比如,如前所述,中国人在饮用食物时使用筷子,西方人在饮用食物时使用刀叉,这两种文化就无所谓先进与落后。同样,中式建筑文化与欧式建筑文化也无优劣高低之分。诸如此类甚多。在这种情况下,谈论文化的先进与否,单纯考察具体的文化现象是无法进行的,需要从文化的整体性,从文化现象得以发生、发展的内在关系和过程考虑。可以说,任何文化现象背后都存在着使这些文化现象得以发生、发展的内在关系和整个历史过程,正是在特定的关系和过程中,这些文化现象发挥着特定的社会功能,促进或妨碍着社会的发展。从这种视角出发,评价文化的先进与落后,就是要从整体上看一种文化是否有形成社会各阶层普遍认同感的凝聚力,是否具有促进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全面、多样化发展的活力。有这种凝聚力和活力的文化是先进的,是应予以提倡的,反之是落后的,不应提倡。由此不难理解我们今天为什么仍要大力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这是由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时至今日仍是有先进性的,但这种先进性并不在于中华传统文化拥有传统美德、兵马俑、长城、四大发明、京剧戏曲、古典文学、楼阁园林等等具体的文化现象和遗产,而在于中华文化传统内含的强大凝聚力和生命力。这种内在凝聚力和生命力以种种具体文化现象或产品为载体加以储存、传播,使中华文化延续几千年而不衰,并成为未来发展繁荣的基础。我们要大力发展优秀中华文化传统,主要是如何弘扬、发展这种凝聚力和生命力,而不是死抱某些具体的文化现象和产品孤芳自赏、固步自封。

可见,评价文化的先进与落后,不能简单地看它是全球的还是民族的、区域的,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和未来的,不能仅从某些具体的文化现象出发。文化的先进与落后是无法找出一个具体的量化标准的。用一个普适的量化标准取舍文化,就会导致不同文化传统之间差异和特色的消失,从而导致文化多样性的消失。因此,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先进与落后,不能只是看有多少高楼、立交桥、歌剧院、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学校、报刊杂志、电视台以及其它种种文化设施,如果完全用这种量化标准规划发展,文化发展的前景就难免是制造出大批只有水平高下、规模大小之别而无自身特征而言的文化同质体。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应走出这种误区,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以真善美为价值取向的前提下,只要是有凝聚力和活力的文化,都应提倡发展。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D].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2]黎德扬.略论文化及科学技术文化[D].江汉论坛,1997(1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5-456.

[4]肖前,陈朗.论文化的结构和功能[J].天津社会科学,1992(5).

[5]高建明,黎德扬.文化界定三题[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6]方李莉.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7]基辛.当代文化人类学[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0.

[8]刘芳.论“文化强国”与垃圾文化的治理[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责任编辑 刘范弟]

Philosophical Meditation on Culture

GAOJian-ming
(SchoolofPoliticsandAdministration,WuhanUniversityofScienceand Technology,Wuhan,Hubei430063,China)

In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this articles aims to analyse the essence of culture and its social effects.It expounds that cultural development reveals a variety,that keeping cultural ecological balanc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ultural evolution,that culture includes trash culture and advanced culture as well as backward culture and advanced culture,that the standard to judge cultural advancement must abide by the laws of nature and society with orientations to truth,goodness and beauty as well as to cohesive force and vitality.

cultural essence;cultural ecological balance;standard for cultural advancement

G02

A

1672-934X(2012)05-0111-05

2012-08-30

高建明(1957-)男,湖北黄冈人,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科技哲学、科技文化、科技与社会研究。

猜你喜欢

人类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