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设施社区化的辩证思考
2012-03-31韩山师范学院体育系广东潮州521041
林 霖 (韩山师范学院体育系,广东 潮州 521041)
高校体育设施社区化的辩证思考
林 霖 (韩山师范学院体育系,广东 潮州 521041)
运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对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社区化进行辩证分析。高校体育设施与社区化存在符合相互原则、互为资源有效利用、互为服务对象、打造双赢局面等辩证关系。应对高校体育设施社区化矛盾的主要措施有完善安全管理、多渠道维护经费来源、构建监督评价机制以及加强规章制度建设等。
高校;体育设施;社区化;场地设施;矛盾应对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市居民对体育运动的需求日趋强烈,形式日趋多样化,社区将成为承担体育文化与活动的重要场所[1]。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将日益凸显,并可能成为妨碍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2]。《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实施以来,群众体育得到了大力发展,与此同时,人们体育健身需求与健身场地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早在1995年颁布的《关于公共体育场馆向群众开放的通知》,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群众锻炼场地缺乏,开放部分场地提供了依据。1995年进行的第4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统计数据显示学校体育场馆数量占总数的67%,其中高校体育场地占比例大,设施更完善。因此,充分利用高校体育场地资源,解决社区体育活动场地不足问题具有积极意义。高校体育场地的开放不仅可以解决民众对体育设施的需求,更可借由互动成为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重要的桥梁,使得高校与社区结合,形成彼此资源共享的新教育理念。
1 高校与社区的辩证关系
随着社区管理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不断增强,高校成为整体社区的一部分,日益为大众所接受。高校一定程度上应配合社区发展的目标,反映社区的特色与文化,同时社区也受高校的文化影响,高校不仅反映社区的价值,而且影响社区的发展。社区是高校所在地,也是高校的背景;社区提供高校学生校外生活环境。社区发展目标有赖于高校参与和服务才能实现,而高校教育业有赖于社区的支持才能顺利推展。具体而言有教育方面(高校是教育所在地,对社区民众有着教育的功能)、经济方面(许多高校的经费需依赖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的财政来源则从各社区的经济发展与税收而来)、文化层面 (高校与社区的文化、体育活动两者能相互支持)等。
2 高校体育设施与社区化的辩证关系
1)符合相互原则 高校与社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的资源应相互结合、互相为对方提供服务及创造出双方有利的条件,使得社区与高校能相互融入,进而发展出高校社区化。高校体育设施社区化满足可达性原则、相互原则。社区而言,高校具备许多体育设施方便民众使用,且高校就在社区里,使得民众不必跑到很远的地方便可进行运动,因此拉近高校与社区的距离。在高校方面,高校的场地及体育设施开放社区民众使用,社区举办各种活动时高校除场地支持以外,还可协助组织等。从社会化角度看,高校不应局限在狭小的校园内,应以开放的心态应对,与社区融合,使得高校不再是单一化的教育模式。从社会资本的角度看,高校体育设施社区化实质上是将学校纳入社区大系统中,通过有组织的开放学校体育场地,成就了学校、社会、居民各得其所,和谐共处[3]。高校体育社区化,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服务形式,向社会提供一系列体育服务内容。
2)互为资源有效利用 高校的资源有助于社区的发展,社区的资源亦有助于达成教育的目的。因此高校的工作目标是确认社区可利用资源,善加利用,以利于高校教育目的的达成;就社区而言,则是了解并利用高校资源,协调社区整体发展。高校资源以物力资源开发最容易,而物力资源所指的就是体育设施的开放,高校体育设施的开放不仅方便社区民众使用且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更因社区定期不定期借用高校体育设施举办各项竞赛,无形中提升高校知名度。高校有着比较完善的体育设施与受过专门训练的体育教师等优势资源。因此,充分利用学校体育场馆资源,进行有偿性对外开放与提供指导服务,不但可以增加教职工的福利,而且还可以解决体育场馆自身的维护费用。大量的体育设施,如果仅用于体育教学,其利用率就太低,是对资源的浪费,服务于全体民众,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它们的价值。
3)互为服务对象 高校与社区文化融合的进程不断推进,社区民众有必要了解高校的教育方针,这对于社区文化的发展与提升有利,而高校可以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给社区居民,从教育的终身化角度来说,社区对高校教育资源的利用,对高校教育目标的达成具有积极意义。因此,以主动的指导思想,进行高校与社区的相互服务,利于形成社区与高校的共赢,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公共关系。
4) 打造双赢局面 改革开放30几年来,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区居民体育锻炼需求与意识不断增强;同时,不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高校具有完善的体育场馆设施资源,在满足正常的教学秩序下,课后特别是节假日高校体育设施多处于闲置状态。因此,社区居民锻炼需求与高校富余的体育设施存在良性的供求关系。以美国为例,美国各级学校对体育场馆设施管理最典型的模式是与俱乐部和各种体育协会合作使用,使学校与各体育俱乐部形成资源共享,不仅能提高学校体育场地的使用率,为学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以弥补学校体育场地维修经费的不足,而且丰富了学生及社区居民的体育活动内容,形成一种良性运行的开放模式[4]。我国许多高校体育设施在建设与购置时耗费较高而且部分不易维护,因此,高校体育设施,特别是大型体育场馆等的维护费用一直都困扰高校体育设施的使用与管理。在不妨碍高校正常教学条件下,向社区民众开放收费,让社区民众甚至企业团体使用,对使用者与所有者均是收益方面。
5)高校体育设施社区化功能 我国公立高校均为政府财政支出建立,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应是一个国有资产,其本质就是为社会服务的,因此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存在一定的义务性[5]。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开放,可弥补社区民众休闲健身活动空间的不足,促进全面健身,加强社区教育活动,改良社会风气,提升生活品质,发展精神文化,增进身心健康。高校是社区内的专门教育机构,而高校的教育对象不应限于在校学生,工作范围也不应限于校园之内,应由校内扩及校外,涉及整个社区。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社区化可以提供社区民众运动休闲场所,促进身心健康,改善社区风气;可以提升社区各项运动技术水平,推展全民健身水平;可以成为高校增进与社区关系,联络社区民众感情,凝聚社区意识途径。
6)对学生体育社团实践活动社会化的帮助 人的社会性总是通过交往不断扩展自身的社会关系,丰富着自身内涵与形成自身主体人格来实现的。泛教育理论认为人是教育行为的主体,教育只有通过社会生活与实践才能最终实现[6]。高校体育社团应大胆走出校门,走入社会,融入社区中[7]。体育社团在实践过程中,利用所学知识技能,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接触社会,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同时也加速了自身的社会化进程[8]。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社区化,无疑为高校体育社团接触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团体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因此多鼓励学生体育社团服务进社区,用他们的专业知识立足校园,关注社会,也提高社团的社会性。
3 高校体育设施社区化矛盾应对
高校体育设施社区化已是时势所趋,配合全面健身与政府政策,让居民休闲空间能充足及多元化。站在高校体育设施开放的立场来看,固然可使民众休闲空间更广,推展全面健身,但开放同时所面临到的诸多问题,却是让许多学校困扰。综合分析影响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因素包括学校自身的意识与价值取向,社区居民健身人群的素质与意识形态,以及政府、社会等宏观调控等多个方面。
1)完善安全管理 高校体育设施社区化,安全管理问题首当其冲,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则学校的安全保卫和管理工作的难度加大。首先,是学校财产安全,包括体育场馆及校园设备等在使用中的损坏问题等。其次是安全事故责任追究。由于学校场地对外开放,特别是适当收费后,安全事故的责任纠纷处理令学校担忧。再次,高校体育场地开放后,管理预期不到位,措施不周全,存在安全的众多漏洞。客观的分析,这些安全问题来自2个相互层面,一是社区锻炼人员在学校体育场地运动时,运动自身产生的安全问题;另一方面是学校师生,以及工作人员与进入学校使用体育设施者的接触,从而带来的安全问题。因此,消除安全隐患和管理漏洞,加强管理乃是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社区化安全管理层面的重点。
2)多渠道维护经费来源 高校体育设施社区化,经费来源是设施对外开放后接踵而来的问题,场地管理人员的聘用、设备的维护、折旧等,除学校本身的年度经费计划外,额外的开销对学校造成许多不便之处。体育场地设施利用率的上升,运动设备在使用频率上增加不少,无形中器材的消耗、损坏也在所难免,必须定期、不定期的来检修与更换,这些费用的支出数量十分可观。我国高校体育设施维护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国家拨款而且数量有限,不足以维持设施养护的最低支出。由于经费的匮乏,一些学校的场馆年久失修,许多功能已基本丧失,国有资产被闲置、浪费现象较为严重,而走“以馆养馆,以场养场”的道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设施的维修费用。高校体育设施社区化的居民有偿消费,便是这种“以场馆养场馆”模式的表现。当然,高校体育设施社区化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有偿服务与学校正常教学使用以及校内师生使用的关系。
3)构建监督评价机制 高校体育设施社区化中,对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监督与科学评价机制是这一举措可持续进行的保障。建立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可以从2个方面入手,首先对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进行统计与评价,以此评估社区、社区民众使用与所在高校体育场地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程度,政府依此进行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其次,要对高校体育设施社区化后的发展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检查各种活动健身场地及中心指导、活动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引导社区化后的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运营,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4)加强规章制度建设 1999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假期、公休日学校体育场地向学生开放的通知》,使得业已存在的社会居民利用学校体育场地锻炼的现实获得了一定的合法性,也为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社区化提供了依据。国家及地方政府应继续促使和监督学校建立有利于体育场地设施对社区开放的制度,提高高校的服务社区的意识,加大法规的贯彻力度,在不影响高校体育教学等正常的体育活动使用场地设施前提下,主动将体育场地设施向社区民众开放[9]。高校体育设施社区化在具体操作上会出现各种各样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则更使学校在对外开放方面采取消极的态度。因此,高校制定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是保证体育设施对社区开放工作的关键所在。
[1]陈东岗,刘文华.中国城市体育发展趋势和模式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5):100-101.
[2]温俊萍.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社区化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89-92.
[3]赵栩博,张洪顺.从社会资本视野审视学校体育场地开放[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22(3):18-19.
[4]王菁.发达国家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管理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29(1):43-46.
[5]许贵福.我国城市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1,32(6):110-114.
[6]项贤明.泛教育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30-38.
[7]张燕晓,秦国辉.论高校体育社团建设[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8(1):16-18.
[8]王步,曲业煌.论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哲学内涵[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4):26-29.
[9]张永保,席玉宝.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和经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4):79-83.
10.3969/j.issn.1673-1409(N).2012.08.053
G807.4
A
1673-1409(2012)08-N160-03
2012-05-16
林霖(1975-),男,1998年大学毕业,讲师,现主要从事体育训练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编辑] 洪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