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注射剂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原因分析
2012-03-30谢林爱陈守强路雪林
谢林爱 陈守强 路雪林
随着中药现代化和新剂型的不断出现,中药传统的汤、散、丸、膏、丹、片等剂型已远远不能适应疾病预防和治疗的需要,研究和制备中药注射剂势在必行。中药注射剂系指从中药材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灭菌溶液、乳状液、混悬液,以及临用前配制成溶液或混悬液的灭菌粉末或浓溶液。其按给药途径分皮下注射剂、皮内注射剂、肌内注射剂、静脉注射剂等。目前,临床大多使用静脉注射剂,而且,大多是用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及抗病毒的药物。
1 我院常用中药注射剂
我院目前使用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有:注射用灯盏花素(湖南恒生制药有限公司),规格:50mg/支。注射用血塞通(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规格:400mg/每瓶。注射用血栓通(广西梧州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规格:250mg/每瓶。丹参注射液(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规格:10mL/支。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贵州拜特制药有限公司),规格:5mL/支。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规格:2mL/支。冠心宁注射液(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规格:10mL/支。红花注射液(华润三九药业有限公司),规格10mL/支。治疗抗病毒的药物:苦参碱注射液(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规格:250mL/每袋。注射用炎琥宁(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2 中药注射剂常见不良反应
收集我院内科2010年2月~2011年1月使用过以上注射剂而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发现中药注射剂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皮疹、荨麻疹、斑丘疹,湿疹、瘙痒,此类反应易于观察、最常见。寒战、高热、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食欲减退、腹疼等过敏样反应次之。喉头水肿、憋气;注射部位疼痛、瘙痒、双下肢疼痛、乏力、指关节疼痛;烦躁、失眠、眼结膜轻度充血、眼部水肿,耳鸣,ALT升高,AST升高等少见。
发生以上不良反应以血塞通、银杏达莫、红花等心脑血管系统用药为最常见;注射用炎琥宁偶见。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如皮疹、湿疹等,其次是过敏反应如寒战、高热、胸闷、乏力等,消化、呼吸、神经系统反应也较常见如恶心、腹泻、头痛等。
3 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
3.1 药品质量不稳定
大多数中药注射剂成成品后,其贮存运输保管使用都要遮光,置阴凉处。并有其适宜的pH值。如果这些条件发生改变,药物的稳定性就会发生改变。最常见的变化就是澄明度降低。如我院使用的丹参注射液(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批号:201104173,有效期:2012.09)规格:10mL/支,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溶解后使用,发现针端过滤器内有肉眼可见的褐色微粒,遂立即通知临床停用。
3.2 杂质未除尽
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以胶态状态存在的大分子杂质(如蛋白质、鞣质、黏液质、果胶、色素、淀粉)等未能最大限度地除去,这些物质常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病理性免疫反应。同时,注射剂中加入的助溶剂、增溶剂也是产生热源物质的重要因素[1]。
3.3 有效成分本身具有刺激性
如黄芩中的黄芩素,大蒜中的大蒜素,挥发油等都可产生局部刺激作用而引起疼痛。鞣质、钾离子等杂质是中药注射剂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
3.4 使用不合理
①溶媒使用不当,导致不溶性微粒增加: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提取过程中,色素、淀粉、蛋白质等以胶态形式存在于药液中,当与溶媒配伍后、发生氧化、聚合,或由于pH值改变等析出大量不溶性微粒,引起输液反应或过敏反应。张蓬华等[2]报道,舒血宁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混合液微粒计数升高,较易发生过敏反应。发生过敏反应的病例中,舒血宁注射液未按说明书规定的使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而是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溶媒配液。②输液时滴速过快输液时滴速过快,虽然给药剂量没有超限,但药物引起的抗体滴度变化、内生致热源释放、血细胞破坏等均与药物浓度相关,与单位时间内进入患者体内剂量相关。姜丽丽[3]报道,老年患者静滴刺五加注射液速度过快引起不舒服,表现为酸胀、胸闷,降低滴速后症状缓解。③中药注射剂过度使用目前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用量急剧增大,而且90%的中药注射剂是由西医大夫使用,很难做到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造成用药不对症[4]。
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以静脉给药为主。医疗机构应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管理,加强对医护人员培训,避免不安全使用和不规范操作;收集和整理新药上市后的不良反应,及时上报药监部门,确保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保障人民用药安全。
[1]辛凤.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分析[J].中外医疗,2009(15):104.
[2]张蓬华,肖淼生,张静,等.舒血宁注射液与5种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观察[J].中国药师,2009,12(2):259.
[3]姜丽丽.137例中药注射剂ADR的综合分析及安全用药对策[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9,26(4):340.
[4]刘汉清.中药药剂学[M].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