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和生物学视角下的异化根源
2012-03-30杨杰
杨 杰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昆明 650091)
一、马克思关于经济和社会视角下的异化根源
异化要作为社会、经济、历史范畴内的概念,必须要和劳动(对象化的实践活动)结合。本文主要介绍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内涵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体现出来的异化根源思想。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制度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对异化劳动理论的内涵进行了深度的剖析,它说明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劳动和资本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国民经济学没有给我们提供一把理解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根源的钥匙”〔1〕79。但异化劳动理论提供了这样一把钥匙。恩格斯在为《资本论》写的书评中指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依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2〕。在此先谈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内涵,以便更好地探究异化的根源。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运用异化劳动理论从经济关系上对此问题进行了第一次有意义的探索。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所包括的四种基本形式的分析,来说明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关系。
异化劳动的第一种形式是工人在他的劳动对象中,劳动产品和工人的异化。这种异化是物的异化,是指物与人和人与物的敌对,物对人的奴役关系。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一个特点是:“产品是资本家的所有物,而不是直接生产者工人的所有物”〔3〕。工人的剩余劳动,剩余产品在资本主义社会转化为剩余价值。马克思详细地论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不仅剩余价值,而且资本也是工人的劳动产品与工人本身相异化的结果。资本主义的占有事实上证明:资本家有占有别人无酬劳动或产品的权利,而工人却一无所有。劳动产品不断异化为与工人相对立,奴役他、统治他的力量。
异化劳动的第二种形式是劳动过程与工人相异化。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是在资本家的压榨和剥削下进行的,劳动不属于自己,而属于资本家。马克思认为:“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此,这种劳动不是满足一种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段。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4〕55。马克思分别在《工作日》《分工和工场手工业》《机器和大工业》和《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等章节引用了大量的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来论证劳动与工人相异化的深化过程。
异化劳动的第三种形式是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随着劳动产品和劳动过程与工人相异化,工人也越来越与自身,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由活动,他能动地改造着客观世界。这是人区别于动物,高于动物的优点,也就是人的类本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是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1〕97。人类有目的、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已被降低为像受奴役的动物那样,仅仅是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
异化劳动的第四种形式是人同人相异化,即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产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如果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并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由于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另一个人。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说是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本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1〕99。也就是说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生产出其他人同他的生产变成使自己失去现实性,使自己受惩罚一样,他也生产出不生产的人对生产和产品的支配。
总结上述异化劳动的四种形式可以看出异化劳动的特征:劳动客体对劳动主体的一种异己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为异化劳动,它生产出产品,生产出剩余价值,积累成资本,创造出资本家,但这些成果并不属于工人,而是反过来,统治、奴役、压迫工人。劳动、工人、资本就这样在工人的活动中被异化着、扭曲着……直到异化停止。异化劳动所体现的这种人与人的关系是被神秘的外衣掩盖着的。只有经过科学的分析,才能洞察隐蔽着的经济关系的内部实质。
马克思是如何分析异化劳动根源的呢?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强制性的固定化分工是产生异化劳动的根源,私有制使其实现并加深。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产生异化劳动的根源是分工和私有制。此处的分工,不是指原始公社中那种最初按性别和年龄进行的自然分工,而是指已经引起分配不平等的,已存在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相分离的这种分工。由于分工和与之相联系的不平等的分配,引起异化劳动,同时,也就形成私有财产,私有制。反过来,私有制又进一步促进了劳动的异化。由于分工的发展程度不同,私有制的性质和异化劳动也就有了不同的情况。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所产生的异化劳动,不表现为人与人的剥削关系。而以别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产生的异化劳动,实质上就是剥削关系。在商品经济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私有制所产生的异化劳动,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明了消灭异化劳动的条件。“这种异化当然只有具备了两个实际前提之后才会消灭。要使这种异化成为一种‘不堪忍受的’力量,即成为革命所要反对的力量,就必须让它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同时这些人又和现存的有钱的有教养的世界相对立,而这两个条件都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5〕39。很明显,消灭异化劳动的前提是:第一,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第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异化劳动的受害者阶级的觉悟和他们与有产阶级矛盾的激化。消灭异化和异化本身走的是同一条道路,所以资本主义社会自身的发展,会使这些条件日趋成熟。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为消灭不自愿的分工提供了可靠前提。马克思这样描述消灭私有制和不自愿的分工,从而消灭了异化劳动以后的情况:“随着基础,即私有制的消灭,随着对生产实行共产主义的调节(这种调节消灭人们对自己产品的异化关系),供求关系的统治也将消失,人们将使交换,生产及其相互关系的方式重新受自己的支配”〔5〕40。到那时,人人都将成为生产的主人,将是人支配物,而不是物支配人;产品将由社会调节,按需要进行生产,按需要实际进行分配。劳动将成为幸福生活的第一需要,而不是一种负担,三大差别也已消灭,人类自觉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极大的提高,人们之间的关系将是平等互助团结的和谐关系。
二、生物学和哲学视角下的异化根源分析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了异化的根源是固定化的强制分工和私有制。马克思所指的异化根源是历史的、社会的、经济的考察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结果,但如果从生物学和哲学的角度考察异化的根源会是什么呢?我认为异化的根源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差异。这个结论是我对马克思异化根源一步一步追问的结果。我们可以这样设问,为什么会有分工?私有制又是如何加深异化的?从这个问题开始逻辑地追问下去,生物学和哲学视角下的异化根源就自然显现了。
为什么会有分工呢?在分工这种历史活动之前要先确立一个生物学前提,就是作为实践主体,人的生命的存在。而生命要维持,就必须产生维持生命的需要。这种需要毫无疑问是关于吃、穿、住、行等生活必需品的生产。马克思说:“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6〕。关于物质生活的生产这是一种劳动,是在具体的历史、现实中进行的。分工应该是劳动的下位概念,没有劳动,就没有分工。但单调的劳动依然不会有什么发达的分工。这里论述导致分工的两个主要因素:第一,人类的需要。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不发达时,人们劳动的需要范围很狭窄,只是类似于动物般的生物需要,现代社会的各种需要就是在这种最原始的需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个人的需要和群体的需要,家庭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物质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等,这些不同的需要都是人与人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交往所形成的。多样性的需要必然导致多样的分工。不同的人从事不同的工种,生产不同的产品,然后,通过产品交换实现自己的需要。随着产品种类的丰富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智力的完善,需要会产生新的需要,新需要不断的产生又反过来促进分工的发展。这个过程是相互的,而且朝着无止境的人类实践走向未知的领域。在这里我不追问人类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需要,只要知道需要会产生新需要,不同的需要会导致不同的分工,就可以自证观点了。在这里,再谈一个观点,就是必须的需要和多余的需要对分工发展的影响。必须的需要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或至少缺少会影响健康生活质量的需要。因这样的需要而导致的不同的分工会健康地形成良性的分工体系进而促进必须的需要体系的健康发展。多余的需要是指对健康生活意义不大或者说是有害的需要,这类需要通常是精神方面的、本能方面的需要,比如愤怒、非理性的性冲动等。这种需要可能来自生活环境的意外因素,也可能来自于身体生理状态的异常。总之,应减少这类需要的产生和发展,以减少身体和思想的痛苦。需要和分工都具有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潜质,为了实现身体健康、心灵宁静,应该把精神的注意力放在健康的生活主题上。第二,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差异。从生物学角度看,我们从出生那一时刻,就被确证为这个世界上唯一独特的个体。陈蓉霞在《进化的阶梯》中引用达尔文的话说:“在《物种起源》中,达尔文一开始就指出,在家养和野生状态下,生物界普遍存在着个体差异现象,‘我们在无穷尽的微小的特征中看到不定变异性,这些特征区别了同种的各个个体’”〔7〕。从体态上(身高、重量、肤色等)每个生命个体都是不同的,从基因上,每个生命个体都有唯一的DNA信息特征。英国爱德华兹在他的《现代生物学中的进化论》中说:“运用孟德尔规律,通过分析某些特征差异是可以间接研究基因的。为人们所识别的那些特殊的表型差异可能只是某一个遗传差异所表现的几种形式之一”〔8〕。在DNA的先天遗传中,我们会遗传父母的体质特征和智力特征,这些在婴儿阶段,就有所表现,比如,眼睛很像父亲,脸型很像母亲,表现出来一定程度的灵敏或者是迟钝等。人类从出生的那一刻起,生命基因就决定了个体的体力和智力的差异。这个观点,生活常识足可证明它存在的真理性。自从人类文明社会形成以来,我们每个人都从属于特定的群体。现代社会,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每个人都从属于一个家庭。因为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的不同,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差异会不同程度的加深。而体力和智力的差异是异化的最原初生物学根源。卢梭说:“我认为人类当中存在着两种不平等,其中一种,我称之为自然的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因为它是由自然确定的,是由于年龄、健康状况、体力、智力或心灵的素质的差异而产生的。另一种,可以称之为精神上的或政治上的不平等,因为它的产生有赖于某种习俗,是经过人们的同意或至少是经过人们认可产生的”〔9〕45。不同的体力和智力决定了每个人要从事与其相对应的劳动。从个体的角度来讲,不同的人必定从事与其体力和智力相对应的劳动,不同的人必然地从事不同的劳动(在按其体力、智力最大化的程度来讲),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分工的生物学原因。从群体角度来讲,特定的工种要求特定的与其相适应的体力和智力的人来组成,这样,群体的差异就表现出来了。用现代社会的术语来讲,不同的产业、不同的生产部门,甚至不同的上层建筑领域,就从这个最原始的差异中分化和发展起来。卢梭认为,正是因为私有制的存在,才有了富人和穷人、主人和奴隶。他还认为人有自我完善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来自于人的生物学体力和智力差异基础上的需要的刺激。卢梭说:“一切动物的行为都要受大自然的支配,它们必须服从大自然。人虽然也受大自然的支配,但他认为自己是自由的,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自然的支配。……人的自我完善能力。这个能力,在环境的帮助下,可以使其他的能力不断发展”〔9〕9。因为人类原初的生物学差异,分工便成了必然,而在生产力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这种分工也必然不能是自由的,而是强制性的(每个人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职业),这种强制性的分工是异化的社会学基础。
三、两种视角下的异化根源比较分析
笔者从生物学和哲学视角论述的异化根源并不是有意识地从生命的原初差异开始思考的,而是对马克思在经济、社会视角下异化根源继续向下追问的结果。马克思在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时,讲到分工的重要意义,尤其强调了第一次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对资本的形成和资本家的产生,对资本和劳动的对立,无产者和有产者的对立的作用重大,揭露了剥削制度的社会、历史根源。人类自私的贪欲,再加上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的发展而导致的产品相对剩余,一部分人发现占有其他人的劳动产品可以节省自己的劳动,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加安逸(不劳而获)。私有制是对他人劳动占有并支配的权力。马克思说:“资本是积累的劳动”〔4〕22。上述导致分工的两个因素中,对第一个因素人类的需要,这个既可以说是生命存在的生物学基础,也可以说是生命存在的经济、社会、历史基础。但对第二个因素,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差异,这种差异同原初的物种变异有关。达尔文说:“相关变异是指生物体各部分在生长和发育过程中彼此联系密切,如果一部分发生轻微变异,随着自然选择的积累,必然有其他部分发生变异”〔10〕。仅就个体生命的原初差异来讲,它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本体论基础。马克思认为,异化的根源是固定化的强制性分工,从社会的角度来理解确实是这样的,强制和固定意味着人失去了选择的自由,而人的本质是自觉、自由地选择生活,当没有选择自由时,或者说不是按自己意愿选择生活,在压抑的状态下进行选择和行为是痛苦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不再是人了,而是选择对象的奴隶,并强制性地被对象物所支配。人被异化了,而且是被强制性的分工导致的。但需要思考的是这种固定性强制性的分工是否有必然性?人天生就有体力和智力的差异,而且这个差异会在后天不同环境中加剧,那么,人们应该按照自己的体力和智力选择相对应的工种,进行相对应产品的生产,但是由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客体的有限性,致使人们不能随意地按照自己的本性选择相应的生活。这里需要区别的一点是,人的兴趣和自身体力和智力的实际情况,人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生活,但不一定符合自己的体力和智力的实际情况。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所限制的是人在兴趣上的选择,但不限制也不应该限制人按照自己的体力和智力的实际情况所做的生活选择。从理性的角度来讲,特定的体力和智力状况理论上选择与其相适应的工种才是符合理性的。但在现实中很多人选择了与自己实际状况不相符的工种,所以在这种状况下,自己的实际能力既得不到发展,也会占用社会机会。从符合理性的角度来讲,人们应该按照自己的体力和智力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相应的工种。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选择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具有了固定性和强制性,从某个特定的时空点上来讲,一个人的体力和智力是一定的,那么在这个时空区间,他的选择具有某种确定性。王谷岩在《叩开生命之门》中所论述的智力概念可以加深我们对智力的理解,他说:“人类在认识和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就是智力。智力是人脑的高级功能属性,其实质是一系列高级精神活动。智力可以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以及分析、综合和判断等过程表现出来”〔11〕。大而言之,群体的差异、家庭的差异、生产部门的差异、产业的差异就表现出来了。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随着需要的推动,走向各地,分工的强制性也走向各地,那么异化也将一同出现在人类劳动活动的现场。
对异化根源的形而上学追问是理论发展的必然,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进行了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了强制性分工和私有制是异化的根源。在找到异化根源后,马克思提出了克服异化的共产主义途径。任新民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来认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发展的实践标准”〔12〕。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在进行异化分析时要结合实践观同步思考。本文阐述了生物学和哲学视角下的异化根源,及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差异,这个原初的差异是对产生异化的唯物存在论基础的最好解释,同时,也能加深我们对马克思异化根源的更好理解。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克服异化的困难和途径,当哲学家把异化作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否定辩证法时,也同时告诉了我们要准确地认识异化并利用异化的社会功能来促进社会的发展,更好地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69.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10.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
〔7〕陈蓉霞.进化的阶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74.
〔8〕爱德华兹.现代生物学中的进化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9.
〔9〕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0〕达尔文.物种起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151.
〔11〕王谷岩.叩开生命之门〔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97.
〔12〕任新民.思想解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J〕.大理学院学报,2007,6(11):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