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团体操队形图案设计的理论研究
2012-03-29闫丽敏李玫红
闫丽敏 李玫红
(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随着时代的变迁,团体操这种体育与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文体表演项目,以其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成为我国运动会以及一些大型活动开幕式上的传统项目。队形图案是团体操的三大构成要素之一,它是团体操表演中最具视觉冲击力、观赏价值最高、最能达到 “会说话”、“传感情”效果的视觉传达符号。然而随着团体操创编与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其理论研究向着系统化、多元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与不足。因此,开展有关团体操队形图案设计方面理论研究的分析与探讨,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影像资料分析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归纳法等研究方法,以多场国内外大型运动会开幕式团体操表演为研究对象。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有关团体操队形图案设计的理论研究成果
大型团体操作为我国大型运动会开幕式的主要表演项目,进入我国已有80多年的历史,随着现代团体操运动在我国的立足和发展,一些专家学者也从各个不同学术角度围绕团体操展开了研究工作,他们在推动团体操不断创新、完善、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颇为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1987年出版的 《中国团体操》是目前最具权威性的学术专著,该书作者是我国老一辈著名的团体操专家毛学信教授,他特别关注队形图案的变化,不仅归纳总结出队形变化的基本方法,还在书中附有600余幅彩色的表演队形实例图,同时在书
的文字部分配以相应的实例介绍,为广大团体操创编者提供了丰富的队形图案设计的素材库。1988年出版的 《团体操的创编与训练》,总结出团体操队形创编的原则,十分详细地指出了在队形图案创编设计中应注重队形与主题的关系,队形变化的艺术性以及队形创编的分场设计与整体构思,并第一次从可视角度指出了队形设计的透视效果。2002年出版的 《团体操创编理论与实践》一书,着重在团体操创编的理论、队形、图案设计的技法、团体操训练与表演的运行系统的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新观点,并详尽阐述了队形与图案变化的规律。2007年出版的 《团体操》,则通过大量的案例介绍团体操队形和动作创编技巧和手段,详尽阐释了团体操队形设计的形态要素、基本方法、设计方案以及设计流程图。
2.1.1 团体操队形图案设计发展趋势的理论研究
表1 各个时期大型团体操表演队形图案设计特点
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多部优秀大型团体操作品统计显示 (见表1),国内老一辈团体操专家及研究者在创编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队形图案设计的方法以及变化规律,在队形图案设计的理论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尽管队形图案设计的方法、内容及种类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有所丰富与发展,但设计研究的理念与手法大部分还是只停留在传承与学习上,没有得到本质上的改变。目前有关团体操队形图案设计发展趋势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乐观,还没有较为针对性的论文发表。笔者认为在世界向着多元化、全球化发展的同时,通过中西文化的借鉴与融合,团体操的队形图案设计将呈现出 “设计手法更加综合化、艺术化,与高技术相结合,突显视觉效果”的良好发展前景。
2.1.2 团体操队形图案设计方法与队形变化规律的理论研究
一些专家学者在团体操创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队形图案设计的方法,一般从入场队形、表演队形以及退场队形三方面去进行创作,以实践经验为依据,指出队形变化的基本方法:合并法、分段法、分散法和分区法等四种,对于较为复杂的综合队形的变化,则可以采用直接变化或逐步过渡的方法来完成;《论团体操编排艺术》则把人的审美情感体验和团体操作品的内容作为标准来进行队形图案设计,强调平衡与对称的协调,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繁简有序、布局得当,并采用多种对比的艺术处理手法。对于队形变化规律的研究,有学者认为:“队形变化要迅速、自然有规律,尽量保持原来人数的组合,以小动大变化的效果最为理想,当然为了出奇、出新,必要的全场大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1]。在进行队形图案设计变化规律的研究时,有学者认为队形变化一定要科学合理,并总结出32字方针:“左右对称,前后照应;大小相辅,上下相成;长短互补,曲直相连;动静互见,主次分明”[2]。
2.1.3 团体操队形图案设计与动作、艺术装饰关系的理论研究
动作造型、队形图案和艺术装饰是构成团体操的三大要素,三者在团体操的设计与创编中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进行队形设计的研究时,有学者认为:“应注重动作和队形的显示面及透视效果,使动作和队形的清晰度、整体效果、远效果符合表演内容的需要,并在观众的视野范围之中”[3]。还有学者指出:“设计队形时必须与音乐情绪、风格协调一致,相得益彰;要注意服装、道具的色彩以及道具的大小,表演者之间间隔距离要适宜,场上色彩应明快、协调,使之起到相互衬托的作用,切忌画面色彩杂乱或因间隔、距离不当出现相互碰撞的现象”[4]。在创编中针对选择队形与动作的先后问题上,有学者认为:应根据需要先选动作或先选队形[5]。
2.1.4 团体操队形图案设计与其他学科交叉运用的研究
随着团体操创编理论与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研究人员也开始从其他相关学科切入团体操的队形图案设计,《团体操虚拟编排和演练原型系统》认为:“对团体操队形图案进行计算机仿真,能够为团体操创编人员改进队形与图案变化的设计质量和提高设计效率提供方便,为团体操编排和演练人员提供辅助工具。”《对团体操表演队形与图案变化规律的研究》一文则从美术领域平面构成的角度确定了队形图案设计的基本图素,并对其进行了排列组合及变化规律的探索。有学者从数学分析的模式出发,把动作、队形与时间、空间进行两两排列组合,以探求更多的队形图案的组合方式[5];也有学者从美学研究的审美构成法则入手,进行队形图案的设计的研究,以追求美的队形与变化的巧妙[6];还有学者从视觉艺术的可视角度对队形图案之间的留白距离进行了专门性研究,以求在设计中获得清晰的可视效果[7]。
2.2 有关团体操队形图案设计的理论研究缺陷
2.2.1 研究成果有限,研究深度不够
总体上研究的深度不够,尤其是在我国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两项高水平的运动会开幕式之后,高水平的团体操作品层出不穷,队形图案设计理论研究却滞后于实践的发展。
2.2.2 研究范围相对较窄
有关团体操队形图案设计方面的文章,主要集中在队形图案设计的方法和队形变化规律的探讨,而对美学研究、发展趋势研究、民族特色研究及教学研究等方面都涉及较少甚至没有涉及,这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团体操工作者和研究者的视野,阻碍了团体操创编与训练的发展。
2.2.3 对相关学科成果的借鉴与利用不足
从目前我国团体操队形图案设计的研究来看,仅仅涉及到美术学、美学以及计算机理论等少数几个学科。为了满足观众日益提高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显示团体操综合艺术魅力,有关队形图案设计的理论研究还需要众多理论学科,如:经济学、哲学、统计学、心理学、音乐等的共同指导,从而促进团体操创编设计水平的提高与理论研究的完善。
3 建议
3.1 建立学术研究组织,加强学术交流
近年来,随着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的举办,有关大型运动会开幕式的研究在我国也进一步升温,我们可以借此机会以协会的形式在著名院校成立相应的大型运动会开幕式及团体操的研究组织,推动团体操理论研究深入发展。同时,我们还可以创建团体操学习与交流网站,为广大团体操爱好者、学习者、研究者营造一个互相交流、共同进步的平台。
3.2 充实科研队伍,提高科研水平
应重视培养团体操方面的研究生与专门人才,逐步形成一支人数多、范围广、专业技术与理论水平过硬的研究队伍,同时积极主动地邀请国外团体操专家讲学,吸收与借鉴国外团体操队形图案设计的先进经验,不断充实与提高科研水平。
3.3 建立团体操队形图案设计素材库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许多高水平的团体操作品层出不穷,建立一个开放的、多样的、二维的大型团体操队形图案图片素材库,把各个时期团体操经典的队形图案,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与归纳整理,有助于团体操学习者和研究者在创编实践中,更系统化、方便迅速地对队形图案进行选择、加工、应用及参考,从而为团体操创编的创新与突破,团体操运动整体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贡献力量。
[1]毛学信,等主编.中国团体操 [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55~135
[2]徐培文,等编著.团体操的创编与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1:33~50
[3]夏环珍,等.论团体操表演中的队形及其变化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284~285
[4]郭瑞.对团体操动作和队形创编的研究 [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1),88~91
[5]倪旭芬,汪际慧.大型文体表演 (团体操)的队形设计 [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5,(1),81~84
[6]杨明.对团体操队形和图案编排过程中 “留白”距离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0,(7),37~38
[7]杨明珍.试论团体操的创编要素及审美构成法则 [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5,(4),21~25
[8]黄宽柔周建社主编.健美操 团体操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0~101
[9]王朝琼,等主编.大众团体操[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151~170
[10]夏环珍.团体操 [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50~74
[11]郑幸红,张涵劲.团体操创编理论与实践 [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165~190
[12]张予南,高留红.团体操 [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1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