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建筑方言
2012-03-28王凯
王 凯
(重庆市设计院建筑院,重庆400015)
重庆的建筑方言
王 凯
(重庆市设计院建筑院,重庆400015)
重庆地方建筑具有重楼立面、重台院落的空间形象特征及灵活质朴的构造特点,这一特点在开埠、抗战时期与外域建筑颇具特色的结合,突显了重庆建筑文化的开放性特点并沉淀为本土元素,使设计吸纳和发扬重庆的建筑方言尤为便利、自然。
开放性;不拘成制;灵活性;重台天井;吊脚;穿枋;插拱
1 重庆地域建筑发展粗线
重庆从四川直辖出来,不仅是个行政管理的问题,巴、蜀本来就是两个文化体系,应该有按其特色发展的各自空间。今巴渝之地主要为原川东地区,其文明相较蜀中更带有原始的色彩。巴渝之地的建筑,相对于一般性的南方穿斗建筑,原型性更强,模数化构件关系、装配化的总成使用都不那么严格刻板——事实上其结构关系比以构造合理自诩的抬梁式建筑力学关系更简单直接,容许变形量更大,独具适应场地狭迫陡峭、备料施工不易、浅基不稳等川东山地特征的能力,即使经过开埠之后中西技术的结合,其结构关系简洁、装饰于构件而不用构件装饰的实用主义清晰思维方式也未曾改变。重庆经过江、渝、巴、楚、恭直到开埠以前千年的发展,其地处中央帝国边陲的文化环境,重庆作为西南门户,是对外联系一大窗口,也吸收了国内各地的一些建筑文化,如在峡口地区建筑,多有湘西和徽式的风火山墙影响,而主城曾经遍布的各地会馆公所,则更是风格杂糅却又体现了对本土地理文化的适应性改变,虽然在整体上变化并不强烈,但也比抱着抬梁斗拱糟粕的所谓“官式建筑”要富于灵气变化。开埠前的川东建筑保持了民居原型色彩,殿庙观衙,不仅不似西方有独立的形制和技术,甚至连所谓正统中式建筑大木大式的材、契、斗口、大木小式的檩径模数和等级均不常用,多以大小繁简区别,这和相对质朴的巴文化、实用灵活的山地居民思维及川东地理因素有关。对其建筑文化、符号语言多有前人著述,此处无须赘表,但有一处无人提及,就是川东山地建筑的“立面关系”与“正统建筑”颇有不同——“正统建筑”墙身相对屋面在构图上矮小,且退于檐下阴影之后,一般的平视视点上屋面成为立面的主角;而川东山地建筑多有吊脚,常有重楼型制,进入视点又多以仰视,立面构图墙身连吊脚成为主角,重楼立面的特点在用现代多层建筑再现传统样式时避免了出现头小肚大的问题。开埠以后,特别是至抗战时期,重庆地方建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筑类型出现了工商馆所等新的形制,机制砖瓦、钢筋混凝土等现代技术成规模地被引进和掌握,外国机构的入驻、西式政治机构的建立,特别是建筑设计从建筑建造中分离成独立的学科和工种,接触西方思维的业主、接受西方建筑体系教育的设计人员以及掌握一定中国传统建筑样式的西方建筑师在重庆的设计活动等等,使得重庆地方建筑语言得到了空前的丰富,并显著区别于同时期在类似时代条件影响下的中国其它地方建筑。
2 重庆建筑方言的特点
言及重庆的传统川东建筑特点,一般都会从坡地处理的吊脚、台基等方面,从穿斗建筑的结构简洁性方面及穿枋、插拱等构造特殊性方面加以归纳。而除开这种对重庆传统建筑语言的直译,它还有几个非常独特和显著的内在特点(图1)。
图1 坡地前廊
2.1 原型性强,语言质朴
西方建筑中教堂、宫殿等“伟大建筑”和住宅、农庄等“无名建筑”之间有巨大的形制差别,以至于一部西方建筑史差不多就是一部西方教堂、宫殿史。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居住建筑在个体形式和组合空间上都是原型性的,和宫殿、府衙等在形制上并无根本性的差异。但川东建筑在这方面为之更甚:在空间上因为适应坡地而少用围合院落,多有垂直等高线的半院、半台单元空间及平行等高线的聚落线形空间。重台天井是重庆山地建筑群布置的一种颇具特色的方式,比如云阳张飞庙、重庆的慈云寺、老君洞侧院,甚至湖广会馆也适应性地采用了这种空间。在建筑上基本不循严格的檩径或材契之模,也少于使用装配化的构建总成,一切皆视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庙观陵寝,甚至府衙堂馆,都似民居自然生成般建设,于原型建筑近似、礼仪文化不占主导,建筑等级区别不明显,各类建筑差异更多只在体型大小、用料曲直优劣、装饰多少上(图2)。
图2 被重点装饰的插拱
2.2 注重实用,不拘一格
川东传统建筑结构关系非常简洁,与抬梁体系不厌其烦的构件堆砌、拐弯抹角的传力路线相比天差地别,也不似抬梁体系把不合理的累赘当作正统代代相传。其柱顶承檩、插栱穿柱,不仅适用于川东易得的小料,适应于狭迫的山地施工,还特别适应浅基础在坡地上易出现小范围滑移的结构变形。构件间的关系也很灵活,有时水平构件会通过插栱吊柱于另间搭接,甚至会直接插入山体石壁,柱脚落地高度随山就坡,高低不一。由于地形特点及文化等级,川东少有大体量建筑,屋面常无举折曲线,直坡而下,反倒自然。不似抬梁体系中斗拱繁复、梁枋层叠,大量构件结构必要性弱化而装饰作用突出甚至退化成纯粹的装饰构件。川东传统建筑雕饰彩画均依附于结构性构件,主从关系明确,繁简两宜。
2.3 体系开放,善于吸纳
在开埠以前,虽然重庆作为西南门户建筑文化多有交流,但由于国内各地建筑的同根性和整体文化环境的相对封闭、稳定,川东建筑的这个特点在动态发展上并不明显,正由于前两点所述的质朴实用、制地灵活,也正由于不拘于传统礼教制度的束缚,开埠以后的川东建筑虽然在建筑新类型丰富、技术发展、设计建造分工细化、外来词汇的采用等促进外因方面与旧中国其它一些城市及闽南嘉庚风格的建筑有时代的相似性,但演进的结果却是地方特点独具,爆发出前所未有的个性色彩(图3)。
图3 苏联大使馆
开埠至抗战时期,中国处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中国本位”、“民族本位”情结强烈。在这一时期,传统建筑的建造和设计还没有分离,中国建筑师基本接受的西方建筑教育,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遗风浓厚的美、法学院体系影响颇深,“洋为中用”的设计初衷导致大约三类的设计方法:复古类,即采用现代结构和构造实现传统的形式和空间;混合类,也就是中国式的折衷主义;装饰类,即在现代建筑的整体特征下装饰性地使用一些历史性、文化性元素和符号。深在内陆的重庆,开埠后也不似天津、上海、武汉那样有浓厚的殖民风貌,加之抗战时作为陪都,聚全国民族精神所在,“中国固有形式”的主张更显于斯。典型的特园、曾家岩50号、尧卢、云岫楼等,形式活泼,体量谦小,外来元素混杂而地方特点突出,又不似嘉庚风格建筑那般繁复精巧、江南商贾富气外露于表(见图4)。
图4 宋美龄旧居
抗战时期由于陪都建设,机构内迁,重庆建设形成了一个特定的建筑风貌时期。为什么不称其为风格呢?因为这一时期重庆建筑设计方法的共性意义远大于设计词汇上的共性意义。除却少量因业主原因的欧式权贵官宦建筑外,特别是今已保留不多的民间商贾名流居住建筑,都自由活泼,集古今中外气息于一体。其建筑主体一般为砖木、砖混结构,屋架纵不用穿枋吊柱,也多用中式檩椽小瓦,不施举折,墙身灰砖、土黄粉墙居多,偶有拉毛仿石,檐部多用传统露明挑檐,少用封护,常用插拱、童柱支承挑檐檩,门窗棂格一般暗红油漆,常作中式纹案;窗台、过梁则多用西式拱券、叠涩,窗下如有涤环板则常以灰塑,图案中西都有,至于西式的气窗、线饰以至柱头拱券,缀饰其间,并不刻意。各式构造特点特别是装饰及外来词汇的采用,可谓不拘一格到“只见花瓣飞漫天,不知风从东西来”的程度,很难用风格来概括这一建筑时期。
无论前述“复古”、“混合”、“装饰”何种手法,均可见其本土气质不改,多元词汇于表,实用灵活、简洁朴实而不失匠心、丰富多彩而不失主次的特点,明显有别于同时期中国其它地方建筑。其个性有赖于设计者开放的思维,主动地运用新的技术、工艺及外来的建筑词汇,也有设计建造合一的传统向设计建造分工的现代体系转型中本地工匠的个性发挥。由此,重庆的地域建筑比较成功地完成了从古老不变的传统语言向开放发展的近代语言的转变。
3 重庆地域建筑的传统方言和现代方言
关于重庆地域建筑的传统词汇,前人多有总结,符号的抽象运用也颇具系统和成熟,但重庆地域建筑的不拘古制、思想开放、包纳四方才是其精神特点,仅限于具体传统形象和空间上的总结,无形中更忽略了近代重庆地域建筑创造者们承前启后的努力,只在形式层面运用一些传统的空间和符号,几近于用华丽的悼词去纪念一位死去的先人。重庆地域建筑经过近代华美的转身,焕发的是一种花满老树的生命力。正如前文所述的特点,从传统到近代,它都保持着贴近生活,实用灵活,少于束缚的特点。作为当代开放性国际大都市的重庆,有自身文化底蕴和自己语言,包容开放的文化特色尤具推动之力。对建筑设计者而言,不宜流于表面地理解地域建筑语言,而要合理地化解设计中当代建筑与地域词汇的矛盾。
重庆不仅多山,而且少有山间平地,房屋依山而建,曲街台坝常有,广场合院不多,建筑进深较浅。规划布局不宜将大底盘浮筑于山间,剖山填壑,勉为广场,宜作零碎边界,衔接高低,半街单路,蜿蜒起伏,体量化整为零,依山伴丘。及之每所建筑形式,传统符号堆砌自然不可取,崇拜表现现代技术精美和纯净构成、轻慢人文的取向也不合重庆地域建筑文化的审美观。如前所述,建筑造型上重庆山地建筑的墙身连同吊脚是主角,体现的是重楼高宇立于山坡的形象,这为在现代多层乃至高层建筑上体现其意象提供了比传统北方建筑更大的便利,纵使如重庆市政府1号楼那样多层吊层或洪崖洞这样层层叠叠以至高层,都比北京以前的平地高楼加大屋盖要和谐于本土建筑意象得多。重庆地域建筑是乐于装饰的,但没有传统官式建筑的华丽浮藻,也没有维加斯式的娱乐情结,它主次有序、繁简随人的装饰颇具建筑本色,符号也不是固定的,既有传统的那一套,也有主动轻松的拿来主义,包容整合的外域文化。曾经的外来词汇,经过时间的沉积,已经转变成本土的历史词汇,变成了地道的方言。
4 重庆建筑方言的时代强音
重庆是个有深厚文化的国际化大都市,有实力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重庆的建筑方言是开放的,它既有趣味悠长的土话,也有时髦洋气的俚语,它是适应地区发展客观需要的、富有生命力的建筑语言。在一系列项目设计中,设计师们都颇有信心地使用了重庆的建筑方言,收到了颇好的效果,表达了重庆当代文化的强音。
4.1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楼建筑群设计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楼地处中四路,密集的历史建筑多为青砖、灰瓦、西式直坡屋面和檐口、中式门窗等。在设计中,建筑群的布置上体现了山地重台院落的格局,建筑则采用了呼应文脉的灰色面砖、灰瓦坡顶、石材基座形式。屋面因为较为庞大而采用了本地少见的举折曲线,斗拱以西式曲线及线条进行了符号化,并以传统花格窗棂形成檐下通风带;歇山山墙饰以简化和异化的悬鱼;坡屋面不用正脊、戗脊而保留垂脊,体现的是一种中西结合的灵活;基座门窗洞口采用层层凹入的叠涩及券心石;山面和檐面墙身上饰以“灯笼”象征的浮雕花饰;门廊采用简化的柱式。设计反映出一种重庆建筑文化特有的立足传统又不拘于传统、西为中用、开放包容的设计态度,重庆抗战陪都时期的建筑词汇已经完成了由过去文化冲突性交流中的被动使用,到本土化吸收和发展的转变,适应了重庆在国际化发展中以自己的语言表达自我的时代需求(图5)。
图5 重庆市人民政府
4.2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综合楼设计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位于南滨路侧陡峭狭迫的山上,建设用地内现状建筑布局凌乱。设计时首先确立了一个空间梳理原则,以新建综合楼和左右两栋保留的清砖灰瓦历史建筑组成用地内控制性建筑群。新建综合楼正面为原有小广场,背临高崖,利用吊层顺坡而下沿等高线形成切合山地特色的层层退台,歇山屋面,檐口为有线饰的石材天沟,墙身面砖勾缝错排,基座也多有线饰,叠涩券门,墙角、柱角均切槽成束柱样式;现代窗户,但加粗了横梃、边框,体现了传统建筑窗扇的细节尺度。建筑形象可谓元素丰富,既很好地呼应了基地主要保留建筑的文脉格调,也体现了有千年历史和开埠变革的重庆地域建筑文化(图6)。
图6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
4.3 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设计
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地处重庆市中四路)承袭了此地抗战时期建筑的典型特点:青砖清水墙面,点缀石材的西洋柱式、线饰图案、拱券或及其它镶嵌构件或线饰图案等;红漆木格窗是中式的窗棂图案,平砖拱或券式窗过梁,或带有叠涩出挑;檐部或有西式的水平遮椽板,或有本土带插拱的露明挑檐,连檐瓦口多为红漆木板;屋面多为小青瓦。设计中,正立面采用以两端的塔柱和中部的牌楼形成造型骨架,门廊上为坡顶和具有栱壁眼造型的檐部小窗,檐下为仿清水砖墙上嵌帖的黄色石材匾额,再下为黄色石材叠涩而出的门斗,大门为仿中国传统样式隔扇的紫铜门。墙面深灰色的条砖按砌体错缝方式拼贴,在门窗洞口上方按砖拱方式拼贴;中式窗棂图案的红漆木格窗;门外大台阶按三瓣蝉翅的传统手法奔泻而下。整个建筑构图着力突出作为这一特定场所领军建筑的文化特征(图7)。
图7 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
5 结语
一个地方的语言地位就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地位的写照,80年代曾经代表港粤先进文化的粤语相较于那时的四川方言是何等的洋气,而今我们已不再为一口土话觉得落后和卑微。随着重庆的发展,重庆的建筑方言已经不再屈从于曾经被视为先进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建筑语言,必将随着重庆本土文化的崛起而展现自己的强音。
责任编辑:李 红
Architectural Dialect in Chongqing
The local buildings in Chongqing are characterized by overlapping facade and overlapping yards as well as manoeuvrable and simple structure.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uildings in trade port period and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and those in foreign places as well,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Chongqing local buildings are formed,the openness of Chongqing architectural culture is highlighted and the design and spreading of Chongqing architectural dialect are particularly convenient and natural.
openness;maverick;manoeuvrability;patio with overlapping tiers;local architectural elements in Chongqing
TU-80
A
1671-9107(2012)07-0001-04
10.3969/j.issn.1671-9107.2012.07.001
2012-05-10
王凯(1974-),男,重庆人,硕士,高级工程师,建筑院副总建筑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