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和“寂寞”:相容还是相斥?
——我看“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

2012-03-28刘有容

当代修辞学 2012年1期
关键词:解释性借代辞格

刘有容

《当代修辞学》2011年第1期刊发朱岱《也说“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后,引起许多争议,但大家的兴趣似乎都停留在它该归于哪个辞格上——是拈连、比喻还是比拟,或者兼而有之?却很少有人去关注它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认为,有的辞格是解释性的,归入它就对所涉及现象的成因做出了分析,例如将“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归入比喻,就一定要用相似性来解释这句话赖以形成的原因,可问题就在于,能够在“面”和“寂寞”之间发现相似性吗?有的辞格仅仅是描写性的,归入它只提供了所涉及现象表面特征的信息,例如“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即使可以归入拈连,也只是指出了因为前面这样使用了,所以后面也可以这样使用,至于更深层次的为什么可以如此使用,则没有提供任何信息。比拟也是如此,并没有回答为何能将A拟成B,除非认为比拟就是比喻的一种类型。

转喻和比喻一样也是解释性的,解释的理由就是邻近性。正如比喻的认知基础是“相似即同一”,转喻的基础是“相近即同一”,所以朱岱一文指出,“面”与“寂寞”空间上相伴相生,时间上互动互长,这种时空上的临近性使得二者融为一体,既可认为它是“面”,也可认为它就是“寂寞”,转喻得以生成。

可是将它归入转喻其实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相近即同一”只解决了“寂寞”何以能和“面”一样被“吃”,却没有解释“面”何以被否定的问题,这就需要考虑转喻的多种类型了。转喻最常见的类型是借代,当借体替代本体时,本体并没有被否定而是隐含着,因而一定要将“花白胡子”认同为长着花白胡子的那个人,转喻才得以理解。但是当一次认知过程中借体的特征表现得越来越显著、强烈,如果本体自身的特征却越来越模糊、淡化时,我们就会倾向于完全认同借体而将本体排斥掉,或者说本体失去了独立性,只有在借体的特征中才能得到自身的存在,这样就出现了“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如果将一般的借代称为相容性转喻的话,本例就是一种排斥性的转喻了。在借喻中也是一样,“她不是人,是条母狼”就是排斥性的。

猜你喜欢

解释性借代辞格
初识借代手法
论行政自由裁量的“解释性控权”
说借代
体育新闻中的辞格运用
借代句
巧缀辞格在诗词中的应用
英汉互译中的认知隐喻翻译探究
如何使用拈连辞格
融媒体时代解释性报道的发展之路
浅议广告语言的辞格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