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2012-03-27王福鑫王任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苏南文化产业文化

王福鑫,王任

(常熟理工学院管理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苏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王福鑫,王任

(常熟理工学院管理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苏南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分析表明,苏南发展文化产业具有经济基础好、文化资源丰富等优势,但也存在专业人才短缺、文化龙头企业少的劣势;有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势等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威胁。

文化产业;SWOT分析;苏南

文化产业因其能耗低、附加值高、产业链长而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选择。但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各地区则应该从实际出发,在充分认识自身优劣势与特点的基础上,选择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和策略。笔者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苏南地区(即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和南京五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客观环境进行综合分析。SWOT分析法是经济管理中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所处环境的一种常用分析工具。SWOT分析法的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和挑战(Threat)。S和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而O和T则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

一、优势(Strengths)分析

苏南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具有以下方面的优势。

(一)基础好

苏南地处长江下游,地沃人勤,从唐代开始便成为我国经济重心,明朝中后期开始的我国手工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也首先发生在这一地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苏南人民以其勤劳和智慧致力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苏南模式”,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均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见表1)。

表1 2006-2010年苏南与江苏和全国经济发展速度比较

表1显示,“十一五”期间,苏南GDP总量和人均量都高于全国和江苏省平均值,2010年的人均GDP更是全国平均值的两倍多。经济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资金、市场等方面的坚实基础。

(二)产业快速发展

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值的不断增加是近年来苏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突出表现。2009年,苏州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00亿元,GDP占比为3%;到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高达533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08%;文化法人企业超过了15000家,从业人数达到36万人[1]。无锡文化创意企业也多达4600余家,其中年产值超10亿元企业有5家;2011年,无锡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210亿元,占全市GDP的3.1%;而动漫产业的的异军突起更是无锡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突出表现。2005年,无锡原创动画产量只有动画片1部、312分钟;而2009年,原创动画产量则达到了19214分钟,仅仅四年的时间,产量翻了六番,总产量居全国第二[2]。常州市是苏南面积和人口最小的市,但2011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也达到了139.29亿元,占全市GDP的3.89%,法人企业5万家,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3]。镇江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非常迅速。2010年,镇江文化产业增加是76.49亿元,GDP占比为3.8%;而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则达到115.55亿元,占全市GDP的5%,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4]。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5年末的73.48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262.04亿元,占GDP比重从3.05%增加至4.26%,年均增幅达20%左右,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幅[5]。

(三)资源丰富

苏南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心地,这里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拥有相当丰富的优质文化资源。南京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苏州是国内外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697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地9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5处;有336项非遗入选各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昆曲、古琴、缂丝、宋锦、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和端午习俗6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6]。南京、常熟、无锡和镇江均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同里、周庄、甪直、木渎、沙溪等古镇街水相邻,极富江南人文山水文化韵味。苏州园林和刺绣,宜兴紫砂壶,无锡惠山泥人,不仅是苏南精美工艺品的代表,而且以其厚重的历史传统成为苏南文化的象征。

不仅如此,苏南还有兴文、助文、崇文重教的历史传统和社会风尚。自北宋名相范仲淹在家乡创建苏州府学后,苏南各地纷纷仿效。因而从宋朝以后,苏南学校教育非常发达,以官办的府学、县学、书院为核心,社学、义塾、私塾星罗棋布,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网络。正是这种发达的教育网络和崇文风尚,培养出了大批人才,成就了苏南人文荟萃、“状元之乡”的美名。据统计,自唐代首开科举以后,全国历代共考出文状元596名,其中仅苏州地区就考出文状元45名;明清两代共有202名状元,而苏州就有35名,占全国状元总数的17%[7]。从泰伯、顾恺之、范仲淹、唐寅到瞿秋白、华罗庚,就是现今的两院院士中,苏南籍的也是最多,可谓人才辈出。不仅如此,苏南历史上还形成了“东林党人”、“吴门四家”、虞山画派与琴派等学术流派和艺术流派。

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为苏南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养料,也为苏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素材,而崇文重教的历史传统和社会风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区位优势

苏南包括了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和镇江五市,总面积2808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2548654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

苏南地处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是“长三角”的中心地段。这里不仅物产丰饶、人杰地灵,而且坐拥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紧邻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南接经济文化发达的浙江省。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这种区位上的优势为苏南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很好的外部条件。一方面,上海、南京甚至杭州这些人口密集、经济文化发达的大城市,为苏南文化产品提供了广大市场,如苏南的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文化产品是这些城市居民乐于消费的产品;另一方面,这些大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经营管理方法给苏南发展文化产业以借鉴和启示,甚至这些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费方式和习惯,也无不给苏南居民以影响。

(五)政策扶持力度大

为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苏南的市、县(市、区)两级政府自进入本世纪以来,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与制度,从资金、税收、投融资、土地、人才等方面给予文化企业以大力支持。例如,苏州市人民政府在2009年11月出台了《关于加快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规定从2009年起设立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2009年安排1500万,2010年起每年安排的资金不低于3000万;对省级以上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园区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给予10~30万的补助。在税收方面,对不同的文化企业给予免征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增值税、营业税、进口关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优惠政策。在投融资方面,除国家明令禁入的文化产业领域外,全部向外资、社会资本开放,并实行内外资、内外地企业同行待遇,各类投资者均可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进入;加大对符合条件的重点文化企业的授信额度;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等等。在土地方面,要求全市在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市县域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时,应明确保障文化产业发展用地的措施;逐步提高文化产业用地比例,优先保障文化产业重大项目用地和重大基础设施与标志性文化工程用地。在人才政策方面,加快海内外中、高端文化产业人才引进,引进的优秀文化人才可享受苏州市《关于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苏工作的意见》中在户口、住房、扶持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支持高等院校设立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或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加快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此外,对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5~100万、上交税收0.2%不等的奖金。南京、无锡、常州和镇江等地也都出台了类似的政策。政府的专项引导资金、税收减免、绩效奖励等优惠政策,不一定能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资金、人才等问题,但它表明了一种态度,一种对于发展文化产业的诚心、决心和信心。同时,政府的这些举措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氛围,激发了人们对于发展文化产业的热情和信心,这对于推动苏南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由此可见,苏南发展文化产业在产业基础、文化资源、政策环境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二、劣势(Weakness)分析

苏南发展文化产业优势显著,但也存在明显的“短板”。

(一)人才短缺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产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由于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的非物质消耗与精神性特点,决定了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高创意、高创新特性,从而也凸显出专业人才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专业人才短缺应该说是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但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中的苏南地区,这种现象更为突出。苏州是苏南五市中文化产业发展最迅速的地方,2010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79亿元,远远超过省会城市南京的194亿元,但苏州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短缺也尤为突出。《苏州市文化产业创新人才现状及需求分析研究报告》显示,截止2009年底,苏州市有文化企业约8700家,但创新人才只有50000人左右,平均每家企业不到6人。报告分析认为,截止“十一五”末,苏州市文化产业创新人才缺口为15000人左右;根据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目标,到“十二五”末,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要达到720亿元以上,即占GDP的5%,届时文化产业创新人才的需求总量将达到129000人左右。但要从“十一五”末的50000人左右,增加到“十二五”末的近130000人,差距之大、困难之多可以想见。报告还显示,在问及“您单位是否存在创新人才短缺问题”时,所有受访单位均作出肯定回答[8]。又据昆山市巴城软件园的资料介绍,软件园内有包括软件企业在内的文化企业60余家,共有从业人员7000余人,其中,博士7名,硕士研究生72人,本科毕业生1000人左右,其余均为大专以上学历。这一学历结构反映出该园的人才状况。苏州市的人才状况是这样,南京、无锡、常州和镇江等市虽无具体的统计数据,但基本情况大致如此,尤其是镇江、常州和无锡三市,其专业人才的短缺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规模企业和知名品牌稀缺

如上所述,近年来苏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成绩喜人。但是,文化产业毕竟起步晚,时间短,因而与传统产业相比它的规模仍然十分有限,总量偏小,除无锡市外,其余各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未超过5%。更为突出的是,除南京外,苏南的文化企业中上规模的企业或企业集团不多,能够影响和带动一方的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则更少。苏州、无锡和常州都是江苏乃至全国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但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文化企业却屈指可数,更未见上市的文化企业,而在传统产业中10亿元产值的企业这里随处可见。缺乏龙头企业的引领,直接影响了苏南文化品牌的形成。苏南传统文化中的园林、古镇、刺绣等闻名遐迩,让人向往。但现代文化产业中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却寥落疏廓。动漫是苏南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最快的门类之一,在国家广电总局最早批建的15个国家动画产业基地中,这里就占了3家,无锡曾创造了四年时间年产值从312分钟提升到19214分钟的高速度,但却没有让人们记得住的动漫公司和卡通品牌。苏州的GDP远远超过湖南长沙,但长沙的文化品牌却是苏州不能相比的,且不说“出版湘军”、“广电湘军”,就说两者几乎同时起步的动漫产业,长沙已有了“蓝猫”、“虹猫”和“蓝兔”等品牌,并形成了公认的“动漫湘军”。在文化部、光明日报社等单位联合发布的三届“文化企业30强”中,长沙有包括从事手机等动漫业务的拓维信息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3家企业入选,而苏州以及无锡、常州等都没有企业入选。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特别是有知名度和影响力文化品牌的缺少,是产业没有做强的表现,也是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必然现象。但这只能是暂时现象,若长时间不能获得改善,必定会影响文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区位劣势

前述苏南地处长三角中心,坐拥南京,东临上海,南接杭州,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但这种区位应该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上海以及南京、杭州可以成为苏南文化产品特别是旅游休闲娱乐等传统文化产品的消费市场,可以承接上述城市的文化“来料加工”,甚至也可以接受不少中西部文化企业的迁移和投资。但另一方面,它同时也是上海等城市文化产品尤其是现代文化产品的消费市场,甚至是专业人才的流向地。再则,除南京外,尽管苏南特别是苏州、无锡的经济发展水平很高,但它毕竟是地级市,它们有很好的传统文化积淀,但现代文化的积累并不突出,它们对文化专业人才特别是创意、创新人才的吸引力远不如上海、杭州等城市,甚至不如中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例如,位于太仓市的江苏(太仓)LOFT工业园是一个以工业产品设计为主产业务的产业园,这里政策优惠,环境优美,工作和生活条件都不错,距离上海市区也不到50公里。但园区企业遇到最大困难就是设计师难觅,有时到了“等厨下锅”的地步。反观上海田子坊等一些设计业园区,其设计师的招聘难度就小得多。另外,上述苏南的文化龙头企业和知名文化品牌稀缺,与苏南特别是苏锡常的地级市属性也不无关系,历史形成了大型出版、广电影视以及演艺企业多集中于省会和一线城市的格局,这是苏南以及所有地级城市发展文化产业面对的一个现实和困难。

(四)认知度偏低

由于长期以来文化意识形态属性的思维定势,使人们对于文化的产业化心存疑虑和担忧,因而尽管文化体制的改革进行了多年,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业绩,但社会对于文化产业的认知度仍然不高。这一点在苏南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一则是长期的思维习惯,以及对于政策持续性疑虑;另一方面则是发达的制造业、纺织业等传统产业在苏南形成了强大的产业基础和优势,影响了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其它产业的投入。尽管近年来苏南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惊人,成绩喜人,但社会尤其是企业界对于文化产业的关注度、投入度及社会资金介入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如其它产业。例如,同样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光伏、新型平板显示等产业的投资额度特别是社会资金的进入量比文化产业要大得多。

上述劣势有的是历史形成的,但大多是在发展过程出现的。它们的存在会影响苏南文化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引起重视。

三、机遇(Opportunity)分析

同全国的形势一样,苏南文化产业发展已经进入战略机遇期。

(一)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大势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是,这种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特别是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还有其合理性的话,那么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已显然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也不符合中国国情。因此,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势在必行。实际上,从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央就进行了部署,到目前,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共识,也已成为大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文化产业以其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产业链长、受益时间长、高技术化的产业特性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广泛重视。2010年2月3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工作提出了“八点意见”,其中第七点就专门讲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因此,这种经济环境必然有助于包括苏南在内的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正式发布

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并于是年9月26日正式发布。这是继2000年10月“文化产业”第一次出现在党中央文件之后,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它是建国60年来首部全国性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成为政府重点推动的重要产业。《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不仅标志着文化产业在国家产业发展中战略地位的确认,更意味着我国文化产业经过多年的探索性发展,正迎来一个历史性拐点,将进入一个高速增长周期。

(三)《“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的实施

为实现“十二五”期末文化产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即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将由文化部牵头制定《“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拟从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等三方面入手,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该计划被视为《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阶段性实施方案,无论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度,还是政策扶持的力度,都将有新的突破。可以预计,该计划的出台和实施,将会影响和推动中国文化产业以更快更好的速度发展。

另外,国家发改委2010年制定并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也为苏南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机遇。该《规划》在第三部分的“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中确立了“一核九带”的空间格局,其中规划沿湖发展带“适度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会展、研发等服务业和特色生态农业,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休闲带、区域会展中心和研发基地;”沿运河发展带则“大力发展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等服务业。”“沿湖”和“沿运河”发展带都包括了苏南的主要地区;所以,这一《规划》的实施,对苏南发展文化产业也会形成利好。

总之,苏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最佳机遇期,认真地把握机遇,适时地调整政策和措施,将会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四、威胁(Threat)分析

苏南发展文化产业是时机,但也面临着威胁,这种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投资风险。

文化产业既具有能耗低、回报率高、产业链长的特点,也具有高风险、周期长的属性。例如,动漫作为文化产业一个重要门类,其赢利模式并非以动画故事片的销售赢得利润,而是以卡通形象的打造并通过品牌授权和衍生产品的开发而回收投资并赢得利润。因此,一部动画片的制作完成并不意味着其产品最后成功,而是要看社会对于其卡通形象的认知度,认知度高,则形成了品牌,其品牌授权和衍生产品的开发就随之展开,投资者由此收回投资并赢利。反之,则投资失败,此其一。其二,文化产品属于精神性产品,在相当一部分人中还是属于奢侈品。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消费不仅受消费习惯、消费兴趣的影响,更要受收入水平的影响。因此,相对于其它商品市场,文化消费市场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其三,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赋予了它有很强的政策依赖,这种依赖性又决定了文化产业投资领域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甚至决定了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的某些不确定性。尽管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家发展文化产业战略的确定,文化产业的这种依赖性正在逐渐减弱,但短时间内不会消除,投资风险依然会存在。

(二)激烈的市场竞争

苏南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面对着来自内外两个方面的竞争威胁。外部竞争威胁来自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国外的竞争威胁主要来自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等文化产业强国。应该说,除文化旅游、刺绣、工艺品等传统产业外,苏南都将面临这些国家文化产品的竞争,尤其是动漫产业,不仅受到美国和日本两个传统强国的强有力竞争,而且还有新兴动漫强国韩国的强大冲击。而动漫产业恰恰是苏南当前和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因而其面临的压力尤其巨大。国内的竞争则来自内地省市尤其是周边省市。动漫、创意设计、出版、广电影视、文化休闲娱乐、会展等产业,都有北京、上海、杭州、广州、长沙、深圳等传统和新兴城市企业的强势竞争,即便是苏南的园林、古镇文化旅游等传统优势产业也会面临浙江、上海、安徽以及省内扬州、淮安等省市的竞争。可以说,来自国内的竞争威胁是全方位的。内部竞争威胁来自苏南五市内部。苏南五市虽属同一地理区域,但经济发展水平仍存在差异,而且有各自的利益,加之文脉相通、文化资源几乎相同,因而内部竞争就不可避免。苏南五市在文化产业各领域都存在程度不同的竞争,而以文化休闲旅游和动漫产业的同质化竞争最为突出。在苏南的动漫业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是同一家企业流转于苏南的多个产业园,这一现象的背后推手就是各地不同的优惠政策。这也是苏南内部竞争的一种反映。

结论

综合上述,苏南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显著的优势,但也存在明显的劣势,既赶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来自内外部两方面的威胁,可谓优劣互见,机遇与威胁同在。但总体来说,优势要大于劣势,有利条件要多于不利因素,苏南的文化产业前景良好、大有可为。当然,要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既定的目标,苏南各级政府和企业应审时度势,选择适宜的发展战略和路径,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分类发展,将自己的优势产业如文化休闲旅游等产业做大做强,使优势更强大;将目前比较薄弱但基础较好并有传统优势的产业如印刷复制、演艺娱乐、工艺品制造与服务以及动漫等产业做厚实;而对于没有资源和竞争优势并且不影响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和地方特色的产业如影视音像制作发行、图书出版服务等,则不宜进行过多投入。只有这样,才能保障重点,有层次地推进发展,形成苏南特色,并实现品牌引领,确保苏南文化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吕继东.让创意与一座城市精彩际会[N].苏州日报,2012-04-29(A01).

[2]单红.创意涌动,一座城的活力和希望[N].无锡日报,2012-06-25(001).

[3]游镇坚,沈芸.做第二个率先的新支柱[N].常州日报,2012-09-17(A01).

[4]中共镇江市委宣传部.关于征集镇江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方案的公告[N].中国文化报,2011-04-20(002版);朱晓明.政府工作报告(摘要)[N].镇江日报2012-06-28(001).

[5]郑晋鸣.南京“名城会”缘何越办越火[N].光明日报,2012-8-27(05).

[6]苏雁,许学建.苏州:文化成为转型新引擎[N].光明日报,2012-08-15(11).

[7]周文翰.千年隧道中的苏州状元[N].新京报,2005-09-09(03).

[8]常熟理工学院课题组.苏州市文化产业创新人才现状及需求分析研究报告(未刊稿)[R].苏州市科技局.2010.

The SWOT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uthern Jiangsu's Cultural Industry

WANG Fu-xin,WANG Ren
(School of Management,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China)

Adjust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ransforming economic developmentmode requires Southern Jiangsu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The analysis shows that Southern Jiangsu has advantages to develop cultural industry such as a good economic foundation and abundant cultural resources.However,there exist some drawbacks in cultural industry such as the shortage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and cultural leading enterprises. The trend of adjust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ransforming economic developmentmode brings Southern Jiangsu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On the other hand,Southern Jiangsu itself faces the threat of fierce competition as well.

cultural industry;SWOT analysis;Southern Jiangsu

F202

A

1008-2794(2012)11-0061-06

(责任编辑:曹阳)

2011-03-21

常熟理工学院苏南区域文化建设研究中心招标项目“苏南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SW2010Z02)

王福鑫(1960—),男,湖南永州人,常熟理工学院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及管理;

王任(1972—),女,江苏宜兴人,常熟理工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管理。

猜你喜欢

苏南文化产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苏南年俗亦动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近代苏南义庄与基层社会控制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苏南傩面具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