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游泳为什么如此星光灿烂——杭州市陈经纶体校游泳队的崛起之路
2012-03-27柏自悦朱颖杨雨杭州市陈经纶体育学校
文/柏自悦 朱颖 杨雨(杭州市陈经纶体育学校)
提起浙江的竞技游泳,人们总会自然地想到杭州、宁波、温州。正是由于这三个城市较早地开展游泳运动,有较多的场馆,有较强的专职教练员等客观有利条件,游泳运动成绩才优于其他地市。从上世纪50年代起,浙江的竞技游泳逐渐形成“杭、宁、温”三足鼎立的格局,在历届的省运会中互为伯仲,交替领先。
20世纪90年代初,浙江省体育局在全省范围内倡导建造适用于训练的小型的室内游泳馆,并予以象征性的资助,各地纷纷响应,先后建起了20几座小型游泳馆,彻底改变了浙江那种“半年水上半年陆上”的尴尬落后的状况,从而开启了全省全年水上训练的新局面。每年一届的全省冬季“迎春杯”游泳比赛,延续至今已历三十二届,经久不衰。从第一届近百人的赛事到现在700多人的比赛(达标参赛人数),随之结合浙江实际情况相配套的竞赛制度,如虎添翼,浙江竞技游泳发生了质的变化。水涨船高,杭州自然受益匪浅,以此为契机,杭州游泳队也逐年有了新的变化。从1990年起的省运会上历届获得金牌和总分第一。
杭州还参加了历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前三届均未见金。1999年第四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上获得4枚金牌,实现了零的突破。
据不完全统计,杭州市陈经纶体育学校游泳队从建队至今已经输送到浙江省游泳队、广州部队、海军队以及各高校游泳队200多人,他(她)们中有奥运会金牌获得者罗雪娟、有世界纪录保持者孙杨、有多次获得世界冠军的单莺、瞿颖、陈桦、张艳、杨雨、汤景之、于诚、吴鹏、叶诗文、邵依雯等优秀运动员,也成为中国游泳队的主力军。至今共获得奥运会金牌5枚、世界锦标赛及世界杯金牌50枚、亚州冠军58枚、全国冠军250枚。
经历了卧薪尝胆、苦心经营,20年磨一剑,杭州市陈经纶体育学校游泳队终于在全省逐渐处于领先地位,也成为杭州竞技体育的一张金名片。
饮水思源,纵观杭州市陈经纶体育学校游泳队成绩的取得,绝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才有了今天辉煌。笔者是这支游泳队的一员,经历了省游泳队的磨练,最终又回到这支游泳队担任教练工作,三十多个年头的大轮回,感慨万千。现将其所见、所闻、所悟与大家分享。
表一 省运会杭州队获得金牌数
表二 全国城运会杭州队获得金牌数
一、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投入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杭州市政府和体育局把游泳列为重点项目,游泳队的投入逐年增加,现在每年的投入达到500多万元,确保游泳队训练竞赛经费、各项设备的完善和服装、训练器材及后勤保障的供应,为全年训练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
二、教练员队伍的不断壮大及学习精神和敬业精神
游泳队建立之初仅有一名教练员,上世纪80年代也只有4名教练员,9900年代以后教练员逐年增加,到目前已拥有14名教练员,助理教练员25名,其中国家级教练3名、高级教练2名、中级教练5名、初级教练4名,建成一支老中青三结合的教练员队伍,也是在省内外享有盛名的优秀教练团队。
游泳队教练员的一大特点就是一年365天都在岗训练,几乎没有假日和休息,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值得大书特书。
游泳队教练员几乎都经历了体校—省队(高水平大学)—退役进修—教练员的成长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绝招,但他们更有一个共同特点——热爱学习、刻苦钻研业务。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积极参加全国以及省、市举办的各级各类教练员培训班;订阅“游泳”杂志及“游泳季刊”等国家级刊物,做到人手一册;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了解国内外泳坛的最新信息。通过学习,大大提高了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
三、逐步完善的训练场地和设施
游泳队的训练场地,从无到有,从简陋到完善,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岁月,是游泳队成长的最好佐证。
文革之前,游泳队依赖解放前30年代修建的25米室外游泳池进行训练,冬天就转入陆上训练,基本上是半年陆上半年水上的模式。
1968年在省体工队的资助下得到一批废旧的建筑材料,同时得到学生家长的帮助进行设计,将25米的室外泳池简陋地加了个盖顶,成了第一个室内游泳馆,开辟了全年水上训练的序幕。可惜好景不长,1987年,25米室内池归属于浙江省中医学院,游泳队失去了游泳馆,又回到了半年室外半年陆上的老路。
1992年成立了杭州市陈经纶体育学校,1994年底游泳队入驻体校,1994年体校建造了一个50米、8条泳道的游泳馆,游泳队又开始了全年训练。1997年在游泳馆旁边修建一个25米的室外池和一个儿童嬉水池,2005年又建造一个25米、8泳道的游泳馆,同时还购置了各种功能的陆上练习的器械器具,装备了美国科罗拉多的半自动计时设备。学校确保游泳馆24小时全天候为游泳队的训练开放。由于游泳队的训练场地和训练时间得到保障,教学训练得以科学合理的安排,也大大地提高了教学训练的质量和效果,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
四、合理的招生制度和措施
游泳队要不断壮大和可持续发展,招生的渠道、学生的数量和质量是很重要的因素。
学校为了确保招生渠道畅通,源源不断地招到高质量的学生,招生工作完全放权于教练员,即教练员完全自主招生,学生不受年龄限制,不受区域限制。其中“选材班”的招生模式是确保梯队建设的好方法。具体分五个步骤:
1、每年3—5月,每位教练员到全市各个区的小学和幼儿园与学校领导、班主任联系,根据招生要求对各班学生进行初选(约12万人次),挑中后发放招生简章和报名表。
2、每年6月初—6月底,家长凭报名表携同小孩(约1000人)到体校报名,教练目测家长身高、面试,并按每班20名为原则进行编班。
3、7—8月,通过三期的初级培训,逐步挑选350—400人,进入9—12月的提高班。
4、9—12月,经过4个月的提高培训,学会两种以上的泳姿,熟悉水性、自由泳腿、划手和呼吸的分解练习。
5、根据学员的特点、特长等几方面的综合素质,挑选200—250人充实到训练队伍中,从而完善运动员的梯队建设,训练人数达500多人。
我校游泳队大约每年有1000名5—6岁的小孩参加选材班的培训,从中择优,实施了近20年的选材班招生办法保证了后备人才源源不断涌现并补充到梯队中来。有了足够的数量才有质量的提高,如单莺、瞿颖、陈桦、罗雪娟、杨雨、汤景之、张艳、于诚、吴鹏、孙杨、叶诗文、邵依雯、傅园慧等优秀运动员就是这样涌现出来的。
五、逐渐完善的竞赛制度
1986年以后,浙江省的游泳竞赛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首先以“全能项目”代替了过去的单项比赛,目的是让每一个运动员从小就必须学会四种泳式,避免早期专项化;第二是规定一岁一个年龄组,防止以大打小的弊病,使比赛更加公平、合理,保护了运动员训练和参赛的积极性;第三增加了运动员身高、臂展的身体形态测试标准,对选材育才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根据省体育局出台的新的竞赛制度,我市游泳队也作了相应的措施。
1、废除了每个教练员只能招两个年龄组的规定,可以在每个教练员限额招生范围内招收各档年龄,大大提高了教练员招生权限和积极性,更能体现出教练员队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欣欣向荣景象。
2、由于参赛运动员有测试身体形态的规定和标准,教练员把目光放得更远。在选材上下功夫,筛选出身体形态优秀有发展前途的人才,男、女运动员的身高分别达到185cm和170cm以上,如于诚190cm、孙杨198cm、杨雨、陈桦、张艳、罗雪娟、叶诗文、邵依雯等身高都达到170cm以上。
3、由于实施“全能项目”的比赛制度,教练员十分注重全面技术、全面素质的教学训练,运动员全面身体素质和运动员能力得到提高,重视儿童有氧训练,也大大延长了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如陈桦在亚运会、世界杯和世锦赛上共获得13枚金牌;杨雨在亚运会、世界杯、世锦赛共获得14枚金牌,还有北京奥运会两枚银牌,她在第五届全国城运上独得自由泳100米、200米、400米、800米,4×100米接力、4×200米接力五枚金牌成为第二个五冠王。
表三 少儿阶段有氧训练的比例
六、科学的训练理念—有氧训练—杭州中长距离项目的特色
少年儿童阶段正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无论是生理或是心理方面都应健康发育成长,这也关系到运动成绩的可持续提高和运动寿命的延长。毫无疑问,有氧代谢的训练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业余体校游泳教练的根本任务就是给少年儿童打下全面发展的良好基础,为国家队、省队、部队、高等院校输送优秀人才。近20年来游泳队始终把有氧代谢训练作为重要的课题,不断探索和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尤其是自由泳中长距离项目有明显的突破,涌现了陈桦、杨雨、张艳、汤景之、郑静、叶诗文、邵依雯、吴鹏、于诚、孙杨等优秀选手,他们都得益于从小接受有氧训练打下的良好基础。
现在有氧训练已成为我们不断摸索、不断改进和创新的重要课题。
8—12岁是少儿运动员有氧训练的有效期和敏感期,有氧训练成为每堂课必修的内容。在有氧训练中,改进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要求教练员必须在池边走动,跟随运动员的游进,配以手势,及时提示运动员,有效的提高技术、成绩,更有效的提高了他们的训练兴趣。
七、引入良好的竞争机制,建立“足鼎立”的基地。
随着形势的发展,杭州要成为体育大市、体育强市,也赋予了游泳队更为重大的使命。
游泳队要做大做强的使命,加上接受训练的人数日益增加,队员绝大多数是走读生等多种因素(学生每天下午放学后才赶到体校训练),全部队员都是同一时间集中训练,现有的游泳馆已经满足不了训练的需求。要解决这道难题,就必须另辟蹊径。根据杭州市体育局的统一部署,2004年由娄红梅老师带领部分助教连同运动员迁到杭州市游泳健身中心,建立新的游泳训练基地,收效显著;2011年委派魏巍老师到杭州市拱墅区大关游泳健身中心,建立第三个游泳训练基地。这些举措不仅缓解了训练场地的紧张状况,减少了学生花在往返路上的宝贵时间,有利于就近招生,就近训练,有力地保障了训练教学正常进行。至此“三足鼎立”的训练基地基本完成,目前每天参加训练的人数达到1500人左右,形成内部竞争机制,为把杭州变成游泳大市、游泳强市夯实了良好的基础。
杭州市体育局还出台了公平、公正的竞争政策,三个训练基地各自为政,允许独立在全市各个区招生,独立训练,独立组队参加省内、外的各项比赛(除了四年一届的省运会,因受报名人数限制,须用选拔的方式组队)。三个基地都能确保游泳队的训练场地和训练时间。
以上举措大大地调动了每个教练员的积极性,发挥每个教练员的聪明才智,形成了良好的竞争环境和竞争氛围,促使杭州的游泳运动朝着科学、有序的方向发展。
杭州市队经历了50多年的创业,经过近20年的努力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游泳人才,但离做大做强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要继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诸多问题:
1、亟须提高教练员的全面素质
杭州游泳队的教练员绝大多数都是从专业队退役的运动员,具有热爱本专业,运动技术过硬的优势,但在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营养学等相关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不断补充和提高。
2、认真总结,不断完善“选材班”招生和训练
实施了20年的“选材班”招生和训练工作收到了效果,成绩也十分突出,但由于教练员各自为政,加上学生的淘汰率极高,流失率也高,因此需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尤其在选材标准、育材方法方面,能做到统一标准、统一教法,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工作程序,使这项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3、继续探索有氧训练的方法
有氧训练方法已被国内外教练员所接纳和运用,其效果也显而易见,但业余训练与专业队训练毕竟是有区别的。因此如何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等特点,尤其是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教学阶段中,确立有氧训练的重点、难点、运动量比重等等,寻找到其规律和途径,这是教员需要潜心探索的课题。
4、努力提高外语水平
21世纪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要了解泳坛的新动向、新理念、新技术、新知识,最快捷的途径就是努力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尤其是英语的阅读能力和会话能力,因为国际泳联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官方文字是英文。英语就是教练员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必将成为高水平教练员必备的条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