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人的花园”如此美丽
2012-03-25柯茂莲
柯茂莲
复旦大学江晓原教授曾经呼吁:在大学中要廣泛开展人文教育,理科生要接受人文教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个文化的传播者,我对这个观点很是赞同,同时也为自己一直能徜徉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学长河中而自豪。然而,最近读了广西大学唐韧教授所著的《邻人的花园》一书,让我对那叫科学的东西有了新的认识。这个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女学者,用她的睿智、亲切、思辨为我的人生打开了另外一个窗口,让我看到了别样的风景,被那个叫科学的东西狠狠地撞了一下腰:“邻人的花园”如此美丽,我忍不住采撷来几朵小花仔细观赏。
亲爱的:做我的月亮好吗?知道为什么太阳系别的星球是没有生命的死球吗?那是因为它们没有月亮。就说土星吧,它像花花公子一样妻妾成群,不是恋爱而是乱爱。十个卫星之外,还有一大堆一大堆的尘埃,结成一个把它箍住的环。其结果是他的自转轴摇摆不定,像所有见一个爱一个的男人,永远没有稳定的生活……
请固定我一生运转的轴心,请给我充满生命的世界;请让我成为太阳系幸福的地球。拜托你,亲爱的,务必作我的月亮!
这些小花,让我在莞尔一笑之余不禁感叹:原来“比喻的质地与人的知识水平有关”; 语文老师如果不懂科学,也只能教给学生肤浅的东西,有时甚至是错误的东西,人云亦云,或者不知所云。
公元2世纪,罗马医生盖伦通过解剖得出人的血液从心脏输出“灌溉”人体器官的常识;17世纪,英国人哈利通过计算数字得出,心脏一小时输出的血量是人体的3倍,而人体不可能一小时造出相当于人体3倍的血,进而推理出人体的血液是循环流动的。盖伦使用的是比喻性的思考,哈利使用的是数字化的思考。唐老师说:前者宏观朦胧而后者微观具体,前者利于概括描述,后者利于实验创造。
看到这些,我如被当头棒喝般幡然顿悟,顿时想起在参加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骨干教师培训时,李福灼教授组织我们讨论什么是理想的课堂。我说,理想的课堂是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地方,是一次没有预约的愉快旅行。老师让我们画出课堂生态图,我画了一棵树的成长。我说,学生是一棵成长中的树,教材、老师都是树的土壤,阳光、雨露是它成长的外部资源,树叶飘落化做春泥更护花,老师也得到了滋养和丰实……当时我还为自己形象性地理解而自得了一阵。现在想来,实为肤浅,这其实只是停留在比喻性思考层面的认知而已。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创新,而创新更需要数字化的思考和实验的精神。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仅仅教给学生一些比喻性的思考,那将是十分可悲可怕的。
在《邻人的花园里》,知识改变的不是命运而是世界观,我们不知道哪朵云彩有雨所以要未雨绸缪,你要想知道科学有多大,你就要永远做一个“捉灯人”……
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文科老师要看到科学的美丽,理科老师要学会感悟形象的美好,人生才会完美,对学生的教育也才会完整。
“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教师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教育的成败,更直接关系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能否顺利实施。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而课程的灵魂则是文化,学校课程承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基于此,《课程改革论:比较与借鉴》从比较教育的视角分析了课程与文化的复杂关系,重点论述了科学主义课程观、人本主义课程观、结构主义课程观和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及其对课程改革的影响,最后对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