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麦盖提县刀郎农民画的传承与保护

2012-03-25孙晓勇

关键词:刀郎农民画艺术

孙晓勇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081)

新疆麦盖提县刀郎农民画的传承与保护

孙晓勇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081)

刀郎农民画是维吾尔族优秀民间艺术的代表,蕴藏和积淀着丰富的维吾尔族刀郎民间文化艺术的信息,承载着整个刀郎文化基因的继承和传播,孕育着维吾尔族的心理机制,培养着维吾尔民族的气质与性格。本文通过对麦盖提县刀郎农民画的田野调查,了解当地刀郎农民画的传承发展现状,分析影响该传承发展的因素,同时,也对如何保护刀郎农民画进行了探讨。

麦盖提;刀郎;农民画

新疆麦盖提县1996年被文化部授予有“现代民间绘画之乡”的美誉,2005年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委员会授予“中国刀郎农民画之乡”,2006年成功申报了“中国刀郎木卡姆之乡”“中国刀郎麦西来甫之乡”“中国刀郎农民画之乡”,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我们的调查地便是新疆麦盖提县。在对历史的追溯中,可以了解到维吾尔族刀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因此,本次调查就是通过对麦盖提的实地调查,了解刀郎农民画的传承与保护现状,试图就如何保护这一文化传统进行探讨。

一、麦盖提县概况

麦盖提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喀什地区东部,处于塔里木盆地边缘的戈壁绿洲,叶尔羌河中下游,提孜那甫河下游(东经77.28’~79.05’,北纬38.25’~39.22’),所处地域为叶尔羌河冲积平原。总人口约22万人,有维吾尔、汉、回、哈萨克等13个民族,约90%是能歌善舞的刀郎维吾尔族,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这里的刀郎人的生计方式由早期渔猎逐渐过渡到半牧半耕的生计方式。

从历史来看,这里曾经兴盛的佛教、火袄教及基督教逐渐离开了历史舞台,疏勒、莎车在喀喇汗王朝时期已经完成了伊斯兰化,其音乐、舞蹈艺术受伊斯兰教艺术影响。从其偏僻的地理位置来看,由于其东部毗连塔克拉玛干沙漠,处于半封闭状态,经济发展缓慢,长期以渔猎为生计,逐步发展为半牧半耕的生产方式。从其历史人口来看,主体居住的是当地的土著民族。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外界影响甚少的条件下才得以保留了其古老的原生态文化艺术,尤其是乐舞作为传统艺术的载体,在这块土地上一直保留着古代维吾尔人的生活方式与艺术活动,发展为非常独特的地方性的麦盖提刀郎文化。

二、刀郎农民画的起源、特点

随着历史的延续,有关刀郎这一名称的出现,最早见于东晋太元十年(385年),写作“多兰”。此后,又有“多览”、“多滥”……“多浪”、“刀郎”等十几种不同译名。“多兰”应是迄今所知该族群名称最早汉语音译形式[1]。“刀郎”为维吾尔语“dolan”一词的音译,其原义为“一堆一堆”,引申语义为“群居”或“分群而居”。“刀郎人”是维吾尔族中有着独特文化特征的群体,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北缘塔里木河沿河、西南缘及西缘叶尔羌河沿河丛林地区。生活在叶尔羌河流域周边地区被称之为“刀郎地区”;历史资料表明“刀郎地区”的中心在麦盖提县,而最著名的“刀郎农民画”在麦盖提县库木库萨尔乡。因为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因素,其能够最多的继承了先辈们的传统,在这里创造了“刀郎麦西来甫”、“刀郎木卡姆”、“刀郎舞”、“刀郎农民画”等多样的艺术形式。

麦盖提处于大漠边缘和叶尔羌河之间,基本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最早的刀郎部落在那里狩猎、耕地,建立“分群而居”村落,其中心在麦盖提。叶尔羌河成为封闭状态的刀郎人和外界接触的最大障碍,但他们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运用艺术手段把自己的心理情绪外化为情感符号,化解了他们自己心里意识的匮乏感。刀郎麦西来甫的创造就是是刀郎人实现自我解放的一种途径,而刀郎农民画同样也是刀郎人创造力的重要体现。

“刀郎农民画”是刀郎文化的形式之一,起源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发展初期受全国的工农兵画、部分内地农民画的影响,激发了当时刀郎农民用绘画的表现形式反映生活的创作激情,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有较大的发展,作画的农民越来越多。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一种纯粹是劳作之余的消遣,一种生活的精神寄托,一种自娱自乐的艺术实践,逐渐形成具有刀郎艺术风格的农民绘画,成为一种刀郎文化现象。

其实刀郎农民画与维吾尔族刀郎传统文化艺术有着内在的渊源关系,和刀郎人的日常生活直接关联。所以刀郎农民画表现的特点有:

第一,农民画作品表现手法粗放,构图大胆,造型夸张,形象生动且极富有装饰性,生活气息浓厚。表明已掌握构图、造型技巧。这种看似没有一定章法的无拘无束、创作大胆的表现手法,其实是乱而有形的。这体现在刀郎人传统的器物造型和印花布上,都有各种工艺花纹图案造型,都是以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的,表达了刀郎人内心情感。

第二,色彩对比极其强烈,以亮色为主色,强烈而浓厚鲜艳的色彩,体现了刀郎人个体化的主体意识。尤其体现在刀郎壁画中,刀郎农民画的表现欲和刀郎乐舞有极其相似的节奏,表现最多也是以刀郎乐舞为主的画面,完全把刀郎人在生产、生活中的喜悦心情,以一种独特的绘画方式记录下来。刀郎农民画是刀郎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最好的结合,它将时态艺术凝聚在造型艺术中,成为契合民间艺术的典范。[2]

第三,构图不拘一格,随心所欲,以平面式构图为主,出现全景、散点、对移等不同的空间特点,同一幅画里同时出现各种视觉现象,常常是超现实想象力的思维方式,表现出极其稚拙的特点。这种不同时空观念的转化也体现在刀郎麦西来甫中,刀郎农民画发展和拓宽了刀郎艺术空间和审美情趣。

三、对刀郎农民画的调查

此次的调查对象为刀郎民间艺人及文体局、文化站等负责人,主要采用文献收集和深度访谈、观摩农民画等调查方法,通过与他们的深度访谈,对刀郎农民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一)刀郎农民画的基本情况

通过本次田野调查发现,刀郎农民画在现代的传承过程中面临着衰退、复兴、变异等三种现象并存的局面。

1.衰退与复兴。在20世纪70年代,在麦盖提县出现了农民绘画热潮,但在当时的背景下,他们画的是有关革命题材的绘画,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画艺人重新恢复了以前的赞颂劳动、热爱生活的题材,走向了内容多样化的道路,主要依靠农民画艺人的智慧和其在广大人民中的影响来传承和发展,形成更加鲜明的地方性特色的“刀郎农民画”。

40多年来,麦盖提文化馆就通过县、乡多次举办农民画的创作培训班,组织民间画家不断学习提高绘画能力,创作了近千幅“农民画”作品,其中近百幅的农民画作品参加全国性展览,获得各级政府的奖励,在自治区和内地报刊上发表。

2.变异。随着当代经济的多元发展,刀郎农民画的变异不仅体现在形式上,其内容也随着时代发展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刀郎农民画与当代学院画风有很大的差异,农民画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显著的民族性,具有天真性和稚拙性的绘画技艺和自娱自乐的功能性,这是由于刀郎农民画的根与源是扎根在刀郎民间生活和传统民间艺术的沃土之中的。随着麦盖提县库被文化部命名为“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刀郎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申报了“中国刀郎木卡姆之乡”、“中国刀郎麦西来甫之乡”、“中国刀郎农民画之乡”,还申报了世界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刀郎农民画知名度不断提升,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刀郎农民画也不断吸收包括学院式绘画样式等外界多样的表现手段,的确让刀郎农民画的创作技法得到发展和革新,从反面来看,也极大地破坏了刀郎农民画原有的乡土特色。这就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刀郎农民画的发展存在一个悖论。

在当下现代化信息社会的浪潮下,社会对传统的刀郎农民画赋予了一些经济意义。随着国际化经济交流,有的刀郎农民画被国际、国内画展所收藏。同时随着旅游的开发,一些国际观光客、社会单位或个人参观农民画并购买,产生了不菲的经济价值,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增强了农民画艺人搞创作的积极性。有些农民画艺人考虑到自身的经济利益,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不自觉地改变了刀郎农民画的传统艺术形式。

(二)对影响刀郎农民画传承因素的分析

通过对刀郎农民画的文献资料和访谈资料的综合分析,我们发现影响刀郎农民画传承的因素很多,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当地经济情况。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刀郎农民画的发展同样需要经济作后盾。麦盖提县地处叶尔羌河和提孜那甫河流域,在历史上交通是十分不便利,现在修建了叶尔羌河大桥,对外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从麦盖提县“刀郎农民画”作品里,可以看到刀郎农民是以农业、畜牧业、果业、游猎、手工业等多种生产混合为主的生计方式。麦盖提县政府在农民田地里嫁接红枣和核桃,发展了经济作物,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刀郎人的经济收入提高后,从时间和金钱上来看,他们可以有更大的空间来自觉发展刀郎农民画。现在的刀郎人聚居的地方,每家每户的房屋外墙上都成了画板,都画着刀郎农民画,可以说走在村落中就像进入刀郎艺术画廊中。

2.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麦盖提县很重视当地的“刀郎文化”建设,县政府和县文化局积极推动刀郎农民画的发展,通过县、乡举办农民画创作培训班,组织民间画家不断学习提高绘画能力,创作了近千幅“农民画”作品。其中很多作品在北京、乌鲁木齐等地区展出或报刊上发表。既不脱离生产劳动,又能从事绘画创作的刀郎农民画艺人不断壮大,成为麦盖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专门为农民艺人提供了创作场地,每月给他们发放补贴。

3.当地人的文化自觉意识对刀郎农民画传承的影响。随着国家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当地政府也积极保护刀郎文化,对刀郎农民画艺人的帮助和扶持。同样刀郎农民画艺人也逐渐认识到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自觉地担当了传承和保护自己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他们扎根于麦盖提的沃土上,既热爱生产、生活,又坚持自己的农民画创作,突出刀郎文化特色。

(三)刀郎麦西来甫传承的几点启示

一个民族的民间艺术是该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最本质的特征,它凝聚着一个民族在其历史的自我发展中不断形成的智慧、理性和创造力以及自我约束力。保护无形的民族文化以及民间艺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基于维吾尔刀郎农民画现存文化生态的变迁,我们认为,要紧的是重点保护刀郎农民画的原生态性,以此来发展和传承刀郎农民画。

首先,谈到刀郎农民画的保护和传承,最重要的是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保护传承人就是要保护农民画老艺人,现在“刀郎农民画”展现出独特的艺术价值,展现了刀郎独特的文化。国家和地方政府很重视麦盖提县刀郎农民画艺人的保护,在经济上给予农民画传承人一定的补助。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倾斜,精神上给予更多的关心。由于一直以来没有一个合理的系统的完善的传承机制,传承问题显得极其紧迫。尽管相关部门十分重视刀郎农民画绘画人才的培养,每年都有专项培训经费,县文体广电局也开办农民画培训班,甚至邀请专业画师讲课,进行面对面的辅导,虽然提高了刀郎农民画艺人的水平和素质。但是这些培训班很大程度变异了传统的刀郎文化,也悄然变异着刀郎农民画绘画要素,使农民画的原始审美价值发生世俗化倾向,刀郎农民画甚至沦为推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文化附加值。笔者认为,应当坚持农民画老艺人的保护和重视农民画自身传统模式培养传承人,以继承刀郎绘画艺术,发展刀郎人特有的审美情趣为宗旨,使刀郎农民画这一维吾尔民间艺术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由于刀郎农民画是一种原生形态的民间文化艺术,民众是其最广大的拥护者,其根与源也是牢牢地扎进维吾尔刀郎人生活之中。刀郎农民画作为一种文化艺术现象,必须在刀郎文化环境中赖以发展和传承。表现刀郎人的真实生活和对美好的生活的愿望和想象,它出自刀郎维吾尔劳动者之手,也必然服务于劳动者自己,形成其自有的体系和文化圈。笔者认为,应当保护其生态场,包括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只有对这些原住民当地的气候、地貌等环境生态上加以整体保护,才能有效保护其原生态艺术。

最后,刀郎农民画已经由自我欣赏逐渐转变为自身社会效应。笔者认为在原生态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开发也是对文化的最好保护,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有效的经济资源、旅游资源。在当前加强现代国际化交流的形势下,刀郎农民画作为一种民间艺术,绝不可能封闭发展,必然有其不可轻视的价值。鲁迅的名言至今值得深思:“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现在的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也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

[1] 艾比布拉·阿布都沙拉木.人文视野中的刀郎文化:麦盖提县人文资源开发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7: 35.

[2] 尚昌平.刀郎[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167.

责任编辑:谢娅萍

C953

A

1004-941(2012)05-0031-04

2012-05-20

中央民族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资助课题“新疆麦盖提县刀朗农民画研究”的阶段成果之一(0212110309)。

孙晓勇(1977-),男,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人类学、艺术考古学。

猜你喜欢

刀郎农民画艺术
龙门农民画的传承与创新
南京六合:农民画绘出“国际范儿”
代县成立农民画促进会
纸的艺术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
刀郎木卡姆乐器伴奏模式及其生成过程
麦盖提县大型歌舞剧《永恒的刀郎》剧照选登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刀郎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