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腰傣建筑的功能与文化意义

2012-03-23李佳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文化意义

李佳

摘要:花腰傣的建筑文化在时间的磨砺中已彰显出其民族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中外游客的眼光,更多的人认识了这个民族,并且对这个民族的建筑文化、风土人情、民族服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关键词:花腰傣;建筑特点;文化意义

Abstract: the HuaYaoDai building culture in the time of the mill has reveals its national unique charm, attract the tourists view, more and more people know the national, and to the nation's architectural culture, local conditions and customs, national clothes have a strong interest in.

Key words: HuaYaoDai; Building features; Cultural significance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花腰傣的历史文化

花腰傣是中国傣族的一个独特群体,主要居住在中国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元江县境内哀牢山下、红河岸边的亚热带河谷中。花腰傣与西双版纳、德宏等地的傣族一样,其最早的先民为“古越人”。

传说在古代,古滇国百越民族开始寻求更富裕的安居之所。在以部落为单位的迁徙队伍中,有一支贵族部落,因为其养尊处优,衣着华丽而行进缓慢,落在大部队的后面,当他们来到红河谷地一片芭蕉林前,发现这里水资源丰富,绿树成荫,是一处可以居住的好地方,于是他们放弃了追赶,在哀牢山的红河谷内定居下来,因为他们的腰间总是围着一条长长的彩色腰带,于是这个由皇族后裔组成的贵族部落有了以个好听的名字——花腰傣。而迁走的大部队最终落脚在西双版纳和德宏等地,逐步形成中国现今傣族主要聚居的两个民族自治州。

花腰傣现有7.2万人,分为傣雅、傣洒、傣卡等支系。除保存着古代傣族先民古朴原始的自然崇拜、祭祀、巫术、染齿、纹身等重要文化元素外,还信奉万物皆有灵的原始宗教崇拜,穿着艳丽多姿、内涵丰富的服饰,居住在依山伴水的地方。

2、形成原因

花腰傣的建筑,与其所处的亚热带干热河谷的自然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花腰傣世辈聚居于哀牢山下红河上游谷地戛洒江及漠沙江畔。那里常年气候炎热,最高气温可达38.9-40℃,是云南有名的“火炉”,有“天然温室”的美誉。雨量显多,但蒸发极快,形成了独特的亚热带干热型气候。很久以前,那里森林茂密,杂草丛生,昆虫繁多,烟瘴弥漫。人们在居室建筑上不得不考虑这些自然的原素。因此,花腰傣人在逐步认识和适应这种独特的热河谷自然生态中,创造了自己独有的建筑技艺。

花腰傣人充分利用山地地形,创造出平坦、使用的户外活动场所和休憩交流的外部空间,而内部空间属于封闭式平面布局,这样的布局既有利于防火防盗,同时也利于防风保暖,很好地调和了人的舒适生活需求与河谷地带亚热带干热型气候间的矛盾,使人与自然处于和谐相处的状态。

图一 花腰傣居住的地方

图片摘自网络照片

3、花腰傣民居的布局及建筑结构

土掌房是花腰傣独特的人文景观,集中分布在元江流域嘎洒、磨沙、元江等坝子。在傣乡,土掌房鳞次栉比,屋顶高低错落,呈现出整齐、端庄、朴实的风格。

花腰傣土掌房的平面构成与具体构成,因当地生活习俗与地域的影响而呈现出其自然的特色。

上栋下宇型平顶土楼新平花腰傣居住的传统主流住房平顶土楼,因其屋顶如手掌般平坦而得土掌房之名。傣家土掌房的建筑布局、结构、方法与相邻彝族土掌房相似。从其建筑的布局看,一般设正屋、两耳及大门,也有的没有设两耳,仅是一楼一底正屋加一底厦屋无论是那种形式,一般耳房与厦屋均与正屋结成一体,可以从正屋的楼房门走到各附加建筑的屋顶口三间两耳式的土楼,进入其大门后,中间自然形成一个天井,天井上方设有长宽约两米的天窗,主要用于室内采光。从其结构看,正屋一般设一楼一底,每层设三至四间房间;耳房多为一底,设二至三间。上楼的梯子多设在正层与耳房的结合部。

土掌房的上层是主人的,一般分内外两层三至四间,内间为长辈卧室,外间为小辈使用或待客。楼顶屋面作晒场,防牲口践踏,阳台既是上楼顶的通道,又是晾晒衣物,休息纳凉的理想场所。土掌房下层一般用来养家禽、牲畜、堆放农具、柴禾。

图二土掌房的平面布局

图片摘自《中国彝族》现代建筑研究图集

4、建筑工艺

4.1建房

花腰傣的建筑,以往没有事先设计方案、图纸等,基本上凭木匠的经验,依需建房所处的地势,拉线量尺寸平基,按主人家所需的构架立梁柱建盖。但在结构上、建盖的程序上等,都有一套完整的技术,只是没有形成文字或书面的东西记载下来。

由于花腰傣人建盖的房屋大多为土木结构的土掌房,屋顶均用粘土夯实而成,梁柱承受的压力大。房屋中部要有几棵粗实的柱子外,四周靠墙处的柱子也要十分牢固;有的梁甚至直接搭在厚实的墙体上。因此,技艺高的“摩美”(木匠)要能够准确计算出每棵柱的承受力,并根据每间屋的大小,屋顶上土的厚度、主人家存放食物的重量等,决定房柱的大小和数量。以往,傣家住房的墙体,多为垒粘土夯实而成。即根据每一面墙体的长度、厚度,架成木模,然后在模内倒人纯净的粘土,用木褪层层夯实,层垒夯土时,粘土的水分很讲究,参水多了,垒成的墙体容易开裂,反之则夯实不严,墙体垒成后易倒蹋,但只要垒得好,这种垒土墙体耐风吹雨打,坚固长久。除垒墙外,夯实屋顶的土,也是要一定技艺的活计。上的土要纯净,不能参杂石子、木棍等杂物。夯实时,木褪要敲打均衡,土层的厚薄一致,既不能夯得太厚,也不能太薄。屋顶的土夯厚了,梁柱承受力大,薄了则易开裂漏雨。

4.2装饰

花腰傣房屋装饰古朴典雅。外墙一般用土坯砌成,有的墙面上再糊上一层泥巴,再抹滑;有的则不作任何装饰,保持土墙古朴自然的原貌。以往,富裕人家室内装饰较讲究,门、梁、柱、窗都要雕刻上各种象征性的图案。粮仓四周的墙壁要用泥巴参合牛屎糊严,这种特制材料,不易裂开,可使粮仓一年四季保持干燥,谷物不易发霉变质。室内的地面一般夯实整平即可。平常人家的客厅、卧室、屋顶等不作装饰,土墙圆木,保持古朴的原貌,使人入室后有一种清凉的快意。

4.3风格

花腰傣人的建筑风格,主要吸收了相邻彝族的上陈下宇型土掌房的建筑风格。从整个房屋的外观上,与彝族的土掌房设有大的区别,只是内部结构、房间的布局、窗子的采光等方面略有不同。即彝族土掌房的主体布局一般由三间正房加两边的耳房、大门、天井组成,采光主要靠天井上方的天窗而花腰傣人的土掌房没有固定的模式,主要由一楼一底的正房和只有一底的通道房组成,二者一高一底,联为一体。大门有的设于正前方,有的则开在侧面,窗子小,一般开在正前方及兩侧。

总之,不论在建筑物的整体布局,或是在内部的装饰等方面,花腰傣人的建筑风格受相邻彝族、哈尼族及中原汉族的影响较早。在长期的文化交融中,能够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精华的同时,也保留了白己独有的特征,这在花腰傣人的建筑风格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5、发展及演变

花腰傣的建筑文化在时间的磨砺中已彰显出其民族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中外游客的眼光,更多的人认识了这个民族,并且对这个民族的建筑文化、风土人情、民族服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建筑技术与建筑材料传入,不少傣族人家建起钢混结构楼房,室内贴上了瓷砖、铺上了地板砖,安上了吊灯等。房屋宽敞明亮,装饰一家比一家豪华。无论是彝族、傣族还是汉族,土掌房的材料和形状上都有相似性,较大的区别在于内部结构和装饰上。同样的发展趋势是,无论是哪一个民族,这种古老的建筑将被新型的钢筋混泥土结构所取代。因此,我们没法预料这种传统的建筑方式还能延续多长时间。土掌房有冬暖夏凉等优点,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漏雨、老鼠多、风吹雨打日晒之后老化快,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建筑物不再是富裕的象征,它更多的是代表了贫困,因此,很多人家有了钱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将土掌房换成平顶房,没有钱的人家也想方设法做同样的事。可以预料,在不远的将来,土掌房将被平顶房所取代。怎样保护和发展这独特的建筑文化,成为了众多学者与花腰傣文化拥戴者的重任。

6、继承与发扬

花腰傣传习馆、花腰傣研究基地的成立,对这个民族的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使之延续才是根本所在。

2011年我有幸参与了公司在花腰傣的故乡-----嘎洒,做一个具有代表花腰傣特色的旅游商业中心的规划设计工作。旨在打造一个以花腰傣元素为主的现代傣园。围和的建筑方式是整个设计的核心,整个布局围绕花腰酒店来展开。酒店东南西北方向各有四个角楼,层高为六层,周围设施层高为五层,内廷采用天井,通风透气且光线良好,酒店内部小露台每隔两层设一个,屋顶露台借鉴花腰傣土掌房的做法,可以供人休息、娱乐。花腰酒店的外围是附属设施,层高均为三层,一层都设外挑长廊,以遮蔽嘎洒强烈的紫外线,二三层采用退台的方式,丰富了建筑的层次感,而三层上开的小窗正来源于花腰傣的土掌房,装饰的文案则是由花腰傣人崇信的装饰文案演变而来。整个设计采用的色彩比较艳丽,堪比花腰傣艳丽的民族服饰。现代的建筑材料与当地材料的巧妙结合更为建筑增色不少。

通过参与这个规划设计的工作,让我领略到了花腰傣这一种原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让我明白一个设计工作者的责任,不仅仅是设计,表现,更多的是在传递一种建筑的语言与文化,是在继承与发扬。我们应该吸取精华,丢弃糟粕,不断创新,让这一文化在建筑上得到展现与延续。

图三 设计效果图(正立面)

7、结语

花腰傣文化乃至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是需要我们大家积极保护和传承的。

当然我们还要防止认识误区,是积极传承传统,而不是固守、复旧或因袭传统,更不可以去刻意地追求假古董和伪传统。传统固然美但毕竟已成往昔,创新的本质是承旧立新,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再创造,这是维护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区历史文脉的正确的文化态度。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是对历史负责,对环境负责,对后人负责。

参考文献

1.《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新平县志1993

2.《云南民居》编写组云南民居1986

3.张增祺云南建筑史 1999

4.郑晓云"花腰傣"的文化及其發展[期刊论文]-云南社会科学2001(02)

5.《中国民居》王其钧

猜你喜欢

文化意义
试析俄语颜色词“красный”的文化伴随意义
《红楼梦》定情信物及其文化意义
《诗经》的比兴艺术研究
高校内应对综艺活动教学研究
中美国家形象广告视觉文化意义的二元差异
“格义”:穿越文化之障
关于《奥赛罗》戏剧文化意义的思考
初探历史类型小说
论书评的意义及其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