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重要性
2012-03-23李军
李军
摘要:水利在国民经济中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农田水利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主体和中心环节。进一步提高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战略的研究,对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田水利 :建设发展 :意义
Abstract: water conservancy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is infrastructure and basic industries,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is the main body of the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and the center link. To further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farmland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to increas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mproving farmers' living conditions,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hav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meaning
中圖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内容
在我国,农田水利建设走过了漫长道路。《吕氏春秋》出现“水利”一词;《史记·河渠书》中提到“自是以后,用者争言水利”,《辞海》上诊释:“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中国水利百科全书》对农田水利的基本定义是 :“以农业增产为目的的水利工程设施,其基本任务是通过兴建和运用各种水利工程设施,调节改善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使之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目前,综观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既包括灌溉、节水、排水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又包括整地、改土、改碱等农田基本改造,既包括与农田基本建设相配套的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又包括与农田安全、农业生产条件、农村生活条件密切相关的调节改善地区水情的活动,既包括工程措施,又包括工程管理、田间管理、农业结构调整等非工程措施。因此,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内容是以改善农村生产及生活条件为目的以治水为中心的国土综合整治行为,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围绕治水而开展的综合性的国土整治活动。
二、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意义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我国早涝灾害发生频繁,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要想长期保持较为先进的经济和文化,与治水是分不开的。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人了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又分别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田水利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主体和中心环节。
在新世纪,深人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战略研究,对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通过系统总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发展历程、综合分析研究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的宏观形势、有利条件和严峻挑战,提出二十一世纪初期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及保障措施,预测展望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趋势和前景,目的是为领导决策、有关研究及各地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三、关于我国农田水利的发展进程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地势西高东低,季风气候明显。降水季节集中,年际变化很大,地区分布不均。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中国雨热同步的气候条件、江河的丰沛水资源及江河中下游的广大冲积平原,都给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但水土资源的开发也伴随着与水早灾害的斗争。人口的增长又增加了对水土资源开发的压力,特别是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分布不相协调,如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江河径流量占全国的 83%,但耕地只占 33%;长江以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 67%,但江河径流量仅占 17%。
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雨的年内和年际分配不均,必须建设必要的水利设施予以调节。我国历代有为的统治者,也都把兴修水利作为治国安邦的大计。农田沟恤在周代已形成系统。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先后建成一些相当规模的水利工程。秦国国力殷实,重视农田水利,及至统一中国,生产力更有较大发展。
隋唐北宋五百余年间,是中国水利的鼎盛时期。唐末以后,北方屡遭战乱,人口大量南移,使南方的农田水利迅速发展。从元明到清中期,中国水利又经历了六百年的发展。元代建都北京,开通了京杭运河。明代大力治黄,形成洪泽湖水库,“蓄清御黄”保证槽运。这对明清的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十分重视水利建设,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治山治水运动。与此同时,中国农田水利建设的科技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在修建高坝大库、大型灌区、整治多沙河流、农田早涝盐碱综合治理和小水电开发等许多方面已
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四、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对策与措施
思想认识是决定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成败的关键。要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坚持不懈地做农田水利建设。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同志必须充分认识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放在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各级政府要立足大干、早干、干好,高度重视,舍得下大力气、花大功夫搞好农田水利建设。
要搞好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水患意识、水危机意识,应采取各种有效的宜传形式,使社会各界和公众不断了解水资源,掌握科学的水知识,增强水的优患意识和防洪减灾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的良好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要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离不开各级政府的组织、协调和发动。各级应建立目标责任制,并制定相应的奖罚制度,将组织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成效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各级计划、财政、农业、林业、农机、电力、金融等有关部门应积极参与,团结协作。水利部门要积极搞好服务工作,组织搞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为农田水利建设提供最大可能的支持和服务。根据结构调整的要求,确定工程布局。在布局上,农田水利建设,必须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按照高效优质农业的要求来考虑。要建立完善的水法规体系,用法律手段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强配套法规政策的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
要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分级负担、,明确责任,进行分类指导,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调动各级大干水利的积极性,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组织广大群众广泛参与农田水利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