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课堂提问 激发学生潜力

2012-03-22林亚娜

海峡科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文本语文课堂

林亚娜



巧设课堂提问 激发学生潜力

林亚娜

福建省永春第二中学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切合学生实际、有新意、有趣味性、答案多元和呈现方式多样的问题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该文从“准、新、趣、活”四方面探索课堂提问的艺术,以详实的案例阐述如何用巧妙的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课堂提问 语文教学 学习积极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云:“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问”的重要。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更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良好的课堂提问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要做到这一点,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问得“准”

所谓问得“准”,是指所设置的问题既要符合当前学生的知识水平,同时又要考虑到他们的发展潜力,使问题切合他们现有知识水平和发展潜力之间的“最近发展区”。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文中搜寻具有一定代表性且有利于文本理解的问题,并且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引向深入。《鸿门宴》中“刘邦不敢背叛项羽”这一言辞反复出现,为什么作者要在文中反复提到这一点呢?围绕这一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找出相关内容一一进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各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认识到刘邦、项羽两个政治集团的优缺点,最终揭示项羽失败、刘邦称帝的深层次原因。

问得“准”,还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在文本重点难点处设问,在文本的精彩处设问。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文本中的一些关键字、词、句,通过这些关键字、词、句来带动学生对整个文本的理解。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我们只要抓住“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诗眼,让学生查找白居易认为他与琵琶歌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原因,就可以很容易让学生注意到诗人与琵琶歌女人生遭遇的相似之处,进而理解全诗的主旨和感情基调。

2 问得“新”

所谓问得“新”,指的是所设计的问题要具有新意,不要模式化。我们应该通过不同的提问形式和提问角度,既让学生扎实地掌握各种文体的欣赏方法,又让学生在期待中主动进行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保持语文课学习的新鲜感,增强语文课教学的感染力。《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细节描写十分精彩,大多数教师会引导学生进行欣赏。但如果采用千篇一律的方式进行分析,强调“细节成就小说,让小说的情节显得真实,无懈可击”,学生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我们可以这样启发学生:会不会是林冲的疏忽导致草料场的着火?林冲怎么不会碰到放火的陆虞侯他们?陆虞侯他们怎么不会发现林冲在山神庙偷听?明白一切真相的林冲,愤起反抗,他的花枪哪里来的?这些提问会让学生在熟悉情节的同时,关注文章中关于场景、动作、方位等细节描写,了解细节描写对推动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

3 问得“趣”

所说得“趣”,就是指所设计的问题要有趣味性。追求乐趣是人的天性,在游戏中学习是每个人的愿望。将问题设置得有趣些,就可以让学生在乐趣中再次阅读文本,主动思考,自主寻找答案。如果运用夸张、犀利、新奇、具有娱乐性的语言进行提问,就会让普通的问题充满趣味,从而使学生在惊讶快乐中进行思考。教授《祝福》的时候,我们可以问学生“祥林嫂是不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学生在感到有趣之余就会认真地阅读文本,注意祥林嫂在春天的不幸遭遇,进而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体会“祥林嫂在封建枷锁的桎梏下如同生活在无尽的严冬之中”这一文章主题。

将生活引入课堂,同样会使问题更具有趣味性,加深学生对课文和重点词句的理解。如很多学生默写杜甫的《登高》时,将“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中的“霜鬓”写成“双鬓”,我就这样问学生:“繁有多、增加的意思,‘繁霜鬓’的意思是两鬓的白发增多了。如果写为“成双成对”的双,意思就是两鬓的头发增多了。国家多灾多难,人民生活困苦,忧国忧民的杜甫是两鬓的白发增多了,还是长出了更多的头发来?”学生听了哄堂大笑,因为根据生活常识,哪有人因发愁而长出了更多头发的。这样的提问使学生在笑声中改正了错误,深刻地理解了诗文的含义;同时也使学生明白可以结合日常生活的知识和经验来对照解读诗文的内涵。

4 问得“活”

问得“活”是指问题答案的呈现方式要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朗诵、辩论、书写、绘画等都可以。我们可以将各种活动引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动起来。《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性很强,如:刺秦王前都做了哪些准备?荆轲为什么没有按时出发?秦王为什么没有被刺死?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让接受提问的学生将相关的情节表演出来,其余的学生充当观众对他们的表演进行品评,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情节的了解和掌握,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活”还指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是多样而不是唯一的,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能够有理有据、忠实文本的回答,就应该给予鼓励。这样有利于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在问到《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郑伯是个什么样的人,有的学生认为是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也有的认为是目光短浅、自私自利的小人。但不管是哪种说法,只要言之有理,能从文本中找到根据,我们都应该给予肯定,保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毕竟,每个人的知识积累、生活经历、审美理念是不一样的,对文本的理解也是有差异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发、唤醒、鼓舞。”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不仅应传授学生知识,还应合理设计问题,用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唤醒他们的潜能,让他们能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

[1] 宣沫. “牵”出语文课的精彩来[J].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 2008(9):26-27.

[2] 吴道兰. 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J].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 (1):71.

[3] 金春子. 浅谈优质的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7): 87-88.

猜你喜欢

文本语文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