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级生命支持课程培训对基层医院急诊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

2012-03-22刘红丽何亚文邓庆中钟友娣甘白水林罗此杨少连陈小武汪兴玲

淮海医药 2012年4期
关键词:心肺急诊科师资

刘红丽,何亚文,邓庆中,钟友娣,甘白水,林罗此,杨少连,陈小武,谢 军,汪兴玲

我科从2006年起就开始注重高级生命支持课程培训工作,医护人员经过培训后,急救技能明显提高,急诊心肺复苏成功率达47.91%(46/96),存活出院人数10.42%(10/96),脑功能良好人数3.13%(3/96),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患者入选标准:患者到达急诊科,即刻判断意识和呼吸、脉搏情况,如意识、呼吸、脉搏消失,即进行心肺复苏,已出现不可逆的死亡体征如尸斑、尸僵或断头及各种终末期的病例不计在内。培训组:为2010年1月~2011年12月高级生命支持课程培训后急诊心肺复苏患者96 例,其中男71例,女25 例,年龄3月~83 岁,平均年龄(56.27 ±15.65)岁。心源性心跳骤停57 例,其中冠心病36 例,并心肌梗死26 例,高血压性心脏病5 例,心肌病5 例,心脏瓣膜病5 例,肺心病4例,甲亢性心脏病1 例,病毒性心肌炎1 例。非心源性心跳骤停39 例,严重外伤11 例,疾病终末期9 例,窒息6 例,药物中毒和过敏5 例,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4 例,溺水2 例,电击雷击2 例。对照组:为2004年1月~2005年12月未培训时的心肺复苏患者76 例,其中男59 例,女17 例,年龄10月~80岁,平均年龄(60.16 ±14.70)岁。心源性心跳骤停45 例,冠心病28 例,并心肌梗死19 例,高血压性心脏病4 例,心肌病2例,心脏瓣膜病4 例,肺心病4 例,甲亢性心脏病2 例,病毒性心肌炎1 例。非心源性心跳骤停31 例,严重外伤9 例,疾病终末期7 例,窒息5 例,药物中毒和过敏4 例,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4 例,溺水1 例,电击雷击1 例。2 组年龄、性别、致病原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课程设置(1)理论课程内容:呼吸衰竭和休克识别、液体复苏和复苏药物应用、心律失常识别和治疗、通气和气道管理(包括吸氧、面罩球囊使用、气管插管与管理、呼吸机的应用)、心电监护和电除颤、常见急诊急症心电图诊断、血管活性药物和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创伤生命支持、健康从业人员心血管急救手册(2010 版、2005 版美国心脏协会著)。(2)操作实践课程内容:基础生命支持(徒手单人心肺复苏术)、气道开放和气管插管及接呼吸机操作练习、电除颤操作练习,四人配合完成高级生命支持操作练习(包括完成BLS、气管插管接呼吸机、电除颤、开放静脉通道、安置多参数监护仪。)

1.2.2 授课教师 为我院资深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到中南地区院前急救培训中心(珠海)接受培训,获得培训合格证书。

1.2.3 授课方式 使用幻灯片授课,播放操作录像,集体演练,气管插管除模型练习外还到麻醉科练习,每个医生、护士均要考核合格。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 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培训组复苏成功率47.91%(46/96)、存活出院人数10.42%(10/96)、脑功能恢复良好人数3.13%(3/96),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培训组除颤操作耗时、气管插管操作耗时、所有急救操作总耗时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见表1、表2。

表1 2 组复苏效果比较

表2 2 组各项急救操作所需时间(min,±s)比较

表2 2 组各项急救操作所需时间(min,±s)比较

注:(1)除颤耗时指包括物品准备在内完成第一次除颤所用时间;(2)气管插管耗时指包括人员、物品准备在内到完成插管固定所用时间;(3)所有操作总耗时指医护配合完成高级生命支持操作包括完成BLS、气管插管接呼吸机、电除颤1 次、开放静脉通道、安置多参数监护仪等操作总耗时。

组别除颤气管插管开放静脉通路所有操作总时间培训组2.11 ±1.35 2.21 ±1.013.13 ±2.1210.05 ±3.54对照组5.15 ±2.56 5.22 ±3.963.21 ±2.0216.23 ±5.78 P 值<0.05<0.05>0.05<0.05

3 讨论

心肺复苏术(CPR)能否成功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三个主要因素起决定性作用:(1)患者原发病的程度与致病因素的强度;(2)开始复苏的时间;(3)抢救过程的方案与方法是否得当[1]。而抢救过程的方案与方法是否得当与抢救人员专业水平、急救操作技能密切相关。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医院,由于抢救量较小,每月平均进行心肺复苏病例约4~6 例,医护人员临床实践操作少,急诊科医务人员流动性较大,急救培训师资建设长期缺乏,对急诊科医护人员缺乏系统规范的高级生命支持培训,导致急诊科抢救时操作不熟练、医护配合不默契不协调、急救场面混乱,影响心肺复苏效果。从2006年起,我科就开始注重高级生命支持课程培训工作,首先培训师资力量,2006~2010年先后派出10 人次到中南地区院前急救培训中心(珠海)接受培训,获得培训合格证书。以这些医护人员为培训工作师资骨干力量,在急诊科开展培训工作。经过5年多坚持不懈地培训后医护人员急救操作熟练流畅,医护配合默契,培训组除颤操作耗时、气管插管操作耗时、所有急救操作总耗时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P 均<0.05)。培训组复苏成功率47.91%(46/96)、存活出院人数10.42%(10/96)、脑复苏良好人数3.13%(3/96)明显提高。说明经过高级生命支持课程培训后,医护人员急救技能明显提高。基层医院应常期不懈地进行高级生命支持课程培训,这一做法值得在基层医院间推广。我们在培训过程中所总结的经验如下:

基层医院的医院管理层和急诊科主任必须重视急诊医护人员高级生命支持课程培训,要把培训工作落实到实处,通过科教科有计划地向全院医护人员铺开。经过调查市内同级医院,发现基层医院对临床医师急救技能培训普遍不重视,急诊科人员准入制度执行不严格。由于基层医院急诊科人员多为轮科人员,急诊医护人员人手短缺,很多医护人员并没有通过高级生命支持理论和技能培训考核就到急诊科参加值班,造成急救技能落后。急诊科医护人员应该固定,才有利于急诊专业人才的培养。

加大师资培训和教具购买的投入,挑选好急救技能培训师资力量,长期对他们进行外出培训,提高授课技巧,更新急救知识,培训必须定期重复进行。我们采用科内授课为主,也邀请外科、心血管科等进行急救观念交流,采用幻灯片授课,播放操作录像,集体演练,气管插管除模型练习,参加省内外培训班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但由于科内培训师资不足,每月进行科内重复培训人手不足,应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或利用市内急诊医学分会的力量组织各医院的师资一起培训解决培训师人手不足的问题。教具缺乏也是培训中的一大问题,如各种急救操作模型等,由于价钱贵,耗损快,往往给培训带来困扰。操作培训中气管插管是最困难的一个环节,我们利用麻醉科的力量,要求医师到麻醉科进行活体操作,明显提高了操作成功率。采用ABCD 制医护分工配合演练,加强了医护间的默契。本文资料中培训组完成所有操作总耗时(10.05 ±3.54)min,较对照组(16.23 ±5.78)min,明显缩短[2]。

持续改进培训质量评价体系,保证培训质量[3]。在急诊科建立以科主任、护士长为主要负责人的质量考评小组,组员为培养的师资骨干,建立教师课程质量评估体系和医护人员急救操作技能考核体系、急救知识考核体系三个质量考评体系,制定考核评分表和教学考核计划,每年有计划稳步推进工作,进行持续改进,观察培训对医护人员知识、态度和实践的影响。通过考核后除颤耗时(2.11 ±1.35)min,气管插管耗时(2.21 ±1.01)min,气管插管100%由急诊科医护人员独立完成,操作熟练程度明显提高,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能保证培训高质量完成。

[1]黄子通.提高我国心肺脑复苏水平的措施与对策[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3):153-154.

[2]黄顺忠,刘忠仁,何兰燕,等.不同教学方法对徒手心肺复苏普及效果的影响[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4,16(11),669-669.

[3]李璧如,赵 醴,钱 娟,等.《儿科高级生命支持》课程培训回顾与总结[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9,18(12):1338-1340.

[4]朱仁春,杨建平.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与气管插管时机相关性的探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4):171-172.

猜你喜欢

心肺急诊科师资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心肺血管病杂志》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