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环境教育现状调查及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2012-03-22辽宁省沈阳市第120中学110031刘古丽

地理教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中学生中学

辽宁省沈阳市第120中学(110031) 刘古丽

中学环境教育现状调查及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辽宁省沈阳市第120中学(110031) 刘古丽

一、中学环境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1.中学环境教育现状调查的目的

中学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搞好环境保护的一项战略任务。此次调查的目的主要是弄清沈阳市内五区中学环境教育的实施现状及中学生环境意识状况和影响因素,总结多年来环境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以探讨提高沈阳市中学生环境意识和实施中学环境教育的途径。

2.中学环境教育现状调查的方案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环境知识(18.75%)、环境认识(18.75%)、环境态度(12.5%)、环境行为(18.75%)、中学生对环境教育的看法(31.25%)。本次调查共发问卷3000份,问卷共16道选择题,采用不记名方式。收回问卷2950份,返回率为98.3%,有效问卷2870份,合格率为97.3%。调查范围为沈阳市和平、沈河、皇姑、大东、铁西五区,调查主体为高一至高三的中学生,能够较真实的反映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被调查的群体中,男生共1560人(占54.7%),女生共1310人(占45.3%),男女比例基本相当。本次调查在各级高中均有分布。其中,省级重点高中收回有效问卷950份,市级重点高中收回有效问卷970份,普通高中收回有效问卷950份,各级中学比例基本相当,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各级中学的情况。

3.中学环境教育现状调查的结果分析

(1)中学生的环境基础知识

本项调查的测试内容共有3题,反映了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都在相关学科教学大纲有所涉及,是学生应该了解的基本知识。(调查结果见表1)

问题1 目前全球最重要的环境问题:

A.水源危机、水土流失、全球变暖 B.全球变暖、臭氧层耗竭、酸雨 C.沙漠化、水污染、人口膨胀

问题2 世界环境日的具体时间:

A.4月5日B.5月5日 C.6月5日

问题3 下列各项不属于自然环境的是:

A.大气B.生物 C.良田 D.土壤

表1 中学生对环境知识的判断

从表1中可以知道在被调查中学生的答案中仅有1题的答案正确率超过了50%,其他两题的答案正确率都还不到35%,可见中学生对环境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远远不够。

(2)中学生的环境认识

本项调查的测试内容共有3题,主要涉及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环境问题注意程度。(调查结果见表2)

问题1 你认为你身边的环境问题:A.严重

B.较严重 C.不严重

问题2 你认为环境问题对健康:A.没有影响

B.有些影响 C.较大影响 D.很大影响

问题3 你家周围地区生存环境的变化是:

A.一直较好 B.一直不好

C.由坏变好 D.由好变坏

表2 中学生的环境认识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环境问题,认为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严重或者较严重的学生占97.2%;认为环境问题对健康有较大或很大影响的学生占96.1%。

(3)中学生的环境态度和观念

本项调查的测试内容共有2题,调查中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未来有何希望。(调查结果见表3)

问题1 你认为环保工作能在短时间内做好:

A.能 B.也许 C.很难 D.不可能

问题2 你认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哪个重要:

A.环境保护 B.经济发展 C.一样重要

表3 中学生的环境态度和观念表现

调查结果表明,认为在短时间内能够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学生仅占7.3%,对环境保护工作持悲观态度的学生占大多数。此外,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二者之间,有58.2%的学生认为二者同等重要,有38.3%的学生认为环境保护更为重要,他们认为经济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是统一的。

(4)中学生的环境行为

本项调查的测试内容共有3题,目的是调查学生的预期环境行为,通过设计一些情景或对一些实际问题提出设问,从而找出学生的行为特点。(调查结果参见表4)

问题1 你是否愿意每个月攒些零用钱捐做环保基金:

本A.十分愿意 B.愿意,但不要太多 C.不愿意

问题2 你认为在没有垃圾箱的公共场所人们会如何处理他们的垃圾:

本A.随手扔掉 B.放在自己口袋里 C.丢到不易被人看到的地方

问题3 你是否在课余时间参加过环保宣传活动:

本A.有 B.没有

表4 中学生的环境行为表现

从中学生环境行为倾向调查的统计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较高,对环境保护工作都愿意给予支持,但觉悟还不高,在没有外界因素的约束下不能很好的付之于行动,其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

(5)中学生对环境教育的评价

本项调查的测试内容共有3题,目的是探索培养中学生环境意识教育的渠道、方式及学校教育中环境教育的实施情况,为今后开展环境教育提供学生的意愿参数。

第一,学生获取环境知识的主要渠道。在对中学生获取环境信息的最主要渠道的调查中,我们列出了环保宣传活动、广播电视、学校教育3个选项,让学生选出与自己相符的一项。(结果参见图1)由于中学生环境教育开展的不平衡,学生从各个渠道获取环境信息的多少也相差很多。其中,广播电视居首,环保宣传活动其次,学校教育最少。

图1 中学生获取环境信息的渠道

第二,学生从课堂获取环境知识的来源和途径。在中学生从课堂获取环境知识的来源和途径的调查中,共列出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12门学科,让学生选出3门经常涉及环境教育的学科。(结果参见图2)其中,选择最多的三项分别是地理(2350人)、化学(2100人)、生物(2010人),并且显著高于其它学科。这三门学科都与环境教育关系密切,地理学科从人地关系、生物学科从生态系统、化学学科从污染物等方面有重点的进行教学,在渗透环境知识教学中可发挥自己的特点,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图2 中学生在课堂中各学科获取环境知识的情况

第三,学校教育中的环境教育安排情况。在本项调查中的六所中学中只有三所学校曾经组织过有关环境保护的活动,六所学校中均没有开设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程。此外,在被调查的六所学校中,都没有环境教育的专职教师。

4.中学环境教育现状调查结果分析所得出的结论

(1)中学生的环境意识不高

从调查的结果中可知,学生对环境知识的掌握仅限于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而对于环境知识了解的广度、深度都还远远不够。我国的基础教育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驱动,所有的人力和财力都趋向于升学率。事实上,环境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学生如果不接触新信息、新知识,不了解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就很难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学生如果不在中学的学习中完成

稳定的环境教育,就不能有广度、有深度地掌握环境知识,从而加强环境意识。在被调查的学生中绝大多数对环保工作持悲观态度。此外,由于学校教育中不涉及环境法律方面的知识,所以学生的法律意识也较低。总体来讲,中学生的环境意识不高。

(2)学校环境教育实践中,在创设情景进行教学方面存在不足

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都是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加以表现的,合适的教学方法会使教学目的的实现事半功倍。现在教师的主要职能不再是单方向的“传道、授业、解惑”,实际上,教师是在充当和扮演着主持人、组织者的角色。教师应创设不同的问题情景,扩大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的发挥。正是由于在学校环境教育中没有做好这一点,所以中学教育中的环境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中学教材在环境教育方面还不完善

我国中学环境教育的形式采取的是渗透式,不单独设课。在现行的各科教材中,地理、化学、生物、物理等学科中虽然包含了一些环境知识,但都是支离破碎,一鳞半爪,数量少,内容肤浅,基本上是蜻蜓点水,一掠而过。通过调查表明,我市的基础环境教育没有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上保证落实环境教育计划和大纲任务。因此,目前中学的基础环境教育仍处于低水平的自由发展阶段。

(4)中学环境教育在师资方面还很缺乏

中学环境教育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比一般专业课对任课教师的要求要高得多。不仅要求有良好的敬业精神,要求其个人对环境教育事业持积极热心的态度,还要求具有广泛的知识结构背景。沈阳市的中学教师大多数在环境知识、环境技能和环境法规等方面都未接受过系统的培训(仅有10%的教师曾经接受过系统的培训)。中学环境教育的师资培训还没有完整的体系和机制。纵观环境教育现状,目前非常缺乏环境教育教师的培训课程。环境教育师资的缺乏已经影响到了环境教育工作的大范围开展。

二、针对调查中出现的问题高中地理教学应采取的措施

1.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环境教育素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现行的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贯穿于整个教材的始终。环境问题是地理知识体系的核心,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要将环境教育的理念渗透于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和钻研教材中的环保教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环境科学知识以及环境道德教育。如:全球变暖问题,首先可以让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或图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温室效应?其次,请学生观看有关“温室效应产生的影响”的教学录像片,并讨论总结出温室效应的主要影响、人为因素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有多大、各种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和我们目前的生产生活方式之间有何联系。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刻意识到温室效应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并以实际行动为减轻温室效应贡献力量,将观念和意识转化成实际行动,真正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

2.结合我国国情和乡土地理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我国国情,包括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其中地理环境的基本情况,是国家、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既可以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讲我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的一面,又可以讲人口众多、自然灾害频繁、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不利的一面,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深入认识环境的优点和缺点,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学生正确的环境观。也可以针对当地的城镇建设、人口数量、工业规模的扩大等问题,组织调查小组,对身边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让学生走出课堂。以我校为例,可以对学校旁的北行商圈出现的各类环境问题进行调查,通过小组总结展示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并通过课堂分组探究提出解决措施,这对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更有意义。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用学校文化实现环境育人

高中地理教育要充分利用板报、标语、橱窗、教室的文化墙等设施及漫画环境教育展览、演讲、环境知识竞赛等活动,树立学生的忧患意识,使学生产生危机感、忧国心,在负面与正面的警示氛围中让学生感受环境教育,唤起一代又一代人的良知。人类与地球共存亡,地球与人类同发展。学生们从中受到一次深刻的、活生生的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总之,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熏陶下养成的,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教材,结合实际,联系生活,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增强学生生态环境法制的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是非常必要的。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中学生中学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在多解中学创新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做法以及给我国的启示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