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高考考试说明的研读与应用
——以《2012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选修)说明》为例

2012-03-22江苏省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225009朱雪梅

地理教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考试内容考试测试

江苏省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225009) 朱雪梅

地理高考考试说明的研读与应用
——以《2012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选修)说明》为例

江苏省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225009) 朱雪梅

高考的“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测试说明”等名词表述尽管不同,但均指用于指导高考复习与命题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这些考试文件一直广受关注,尤其是每年修订内容会引起深入探讨。但如何阅读、如何用好考试文件的科学方法却还是教师面临的问题。本文以《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选修)说明》(以下简称《测试说明》)的研究为例,说明有效研读与应用《测试说明》的基本思路与具体方法。

一、变化:让内涵表述更简约

自2008年江苏省采取新高考方案后,逐年修订,总体呈现以稳定为大局、以微调追求优化的修订路径。2012年《测试说明》与前几年相比,其基本框架与主要内涵均得到继承,变化之处主要体现于命题指导思想方面的变革、少部分考试内容与要求的变动以及典型题的更换。

2012年《测试说明》的修订不同于往年修订,其最大的变化是“命题指导思想”有较大幅度的调整,字符数变少了。笔者以为其核心思想并未发生质的改变,但是以生为本的人文追求更加凸显。从“命题指导思想”的文字表述看,新的《测试说明》更加简洁、严谨。文中第一节新增加的一句“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其前两层含义对应于原《测试说明》的核心要义之一“有利于高校更加科学自主地选拔新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两者比较,其价值追求是相通的,但显然前者更加合乎客观事实,因为就地理选修测试而言,难以发挥高校自主选拔的功能,也难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删去“自主”、改“全面”为“健康”,乃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新增句中“维护社会公平”之意比较内隐,旨在说明作为高利害的选拔性测试是一种公平性竞争。“命题指导思想”第二节中新增加的一句“在遵循国家统一考试要求的同时,适当体现江苏特色”,尽管这是首次正式提出,但在以往的江苏地理卷中已经有所体现,现在只是进行了明确说明。“命题指导思想”第三节主要强调对考试命题的要求,其要义与原《测试说明》相一致,在此不作赘述。

2012年《测试说明》的考核目标与要求未作任何改变。“考试要点”中有两处修订:第一处是“大气运动”,2011《测试说明》中该内容表述为“大气受热过程”,这回避了与其相应“具体考试内容要求”中的“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要求重合的问题,但是从广义内涵理解,“大气运动”要点应该涵盖全球气压带与风带形成、季风环流、天气系统等内容,或者说它们是大气运动所产生的效应,因此修订处的“大气运动”只是狭义地指热力环流的形成;第二处是“地理环境的差异性”,2011《测试说明》中该内容表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修订后的表述与上一要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在表述形式上相一致,也回避了与其相应“具体考试内容要求”中的“地域分异规律”相重合的问题。

2012年《测试说明》的“具体考试内容要求”有9点变动,与2011年《测试说明》相比,这些变动使相关考试内容要求更为明确。具体的变更点及其修订意图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2012年《测试说明》的修订点及其解读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意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前一条“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已经对整体性的概念理解作出要求,因此删除“及其”,以免重复要求(3)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前一条修订并未改变其原义,体现对“差异性”的要求;后一条修订删除“及其”,避免了重复要求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含义此条删除,说明直接考查“自然灾害的含义”的价值并不大城乡发展与城市化(2)城市化过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征及其意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征及意义表述更准确,应该掌握城市化的意义而不是城市化特征的意义城乡规划(3)在城乡规划中,主要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在城乡规划中,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文化等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在城乡规划中,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文化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等”字删除,缩小了考查范围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2)商业布局与生活不同商业部门布局的特点与功能评价不同商业部门布局的特点与功能表述更准确,因为掌握的重点应该是商业部门布局的特点与功能,而不是对其作出评价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3)可再生资源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问题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问题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措施修订使要求更合理,应该掌握规律性的“措施”,而不是案例式的“成功经验”

与往年相似,2012年《测试说明》中“典型题示例”保留了少部分原试题,而大部分原试题被2011年江苏地理卷中的试题替换。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关于“单项选择题”与“双项选择题”的答题要求被取消,如删去了2011年《测试说明》对“双项选择题”的要求“选错、少选或不选均不得分”。针对选择题答题说明的删除,应该预示双选题的评分要求应该与前一年相同,当然我们还是应该提醒学生到考场上要认真阅读试卷上的相关要求,关注“双项选择题”是否会出现新的答题要求。另外,2012典型题中选择题的“解析”改变了往年单题逐一解析的呈现方式,而以一个完整的题组进行综合解析,这有利于从整体上说明测试的要求。

二、考核目标与要求:地理选修测试的价值取向

尽管2012年《测试说明》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并未进行任何改动,但是,因其是“以能力立意为主导”这一思想的具体的外显要求,所以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强化其价值导向功能。“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掌握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与地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发现和探究地理问题”等四个大类的能力要求具有层层递进的关系,如何将这些抽象的能力要求转换为学生可触摸的思维载体与可阐释的思维方式应该成为我们不懈的追求。

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要求看,要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题目的文字表述和地理图表中获取有关地理信息,能够正确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这其中又以图表信息的获取与解读为地理学科所珍视。因此,复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进行图文转换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能够捕捉地理图表中的地理原理与规律,另一方面也要能够利用地图学的基本原理将地理原理与规律在相关图表中加以表达,对于一些经典图形还需熟练绘制与判读。如地球光照图、热力环流示意图、大气环流示意图、亚洲季风环流分布示意图、天气系统示意图、世界气候类型和自然带分布示意图、主要气候类型降水量和气温分配图、洋流分布模式图、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各类区位因素结构图、人口增长模式图、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图等。

对于“掌握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与地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掌握,需要在复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建模而习得。地理认知的思维方式既有与其他学科相似的共性要求,也有地理学科特有的要求,我们将其概括为如图1所示地理思维结构的“五W”原则,即思考“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它为什么在那里?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它产生了什么作用?怎样使它有利于人类和自然环境?”1等问题。如果再作进一步推导,阐述地理事件与现象的“具体特征”,可从表象与本质两方面加以说明;对“地域分布”则需在了解分布范围的基础上,总结其分布规律;对“形成原因”的分析,则应该从自然原因与人文原因两方面加以探

讨;对“解决措施”的思考,是指在分析地理事象产生利弊影响的基础上,再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图1

至于“发现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应该将地理探究性学习思想渗透在复习过程中。林培英老师说过:“地理学是用真实世界的资料与方法解释真实世界的问题。”建议运用具体的、真实的案例作为分析载体,通过问题解决式教学让学生主动质疑,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基本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三、具体考试内容要求:梳理地理知识体系的依据

《测试说明》中各“考试要点”下的“具体考试内容与要求”,界定了地理高考所要求的具体考点,它是命题的直接依据,也应该成为确定复习课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

对各条“具体考试内容与要求”的应用,比较高效的方法是以系统论的原理建构知识体系,借助概念图、地理图表等工具加以表达,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以发展。下面举两例进行说明。

例1:“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读

这是“环境问题”考试要点下的“具体考试内容要求”之一。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应该从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分别加以思考,通过梳理基础知识,可以确定它实际上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主要表现为水圈中大规模海水运动对大气圈与生物圈的影响,同时对人类活动中的海洋运输及环境污染也产生相关的影响,最后可用如图3所示的概念图加以归纳。

图3

例2:“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解读

这是“环境问题”考试要点下的“具体考试内容要求”之一。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多种多样,类型比较复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并通过比较表加以呈现,如表2所示。当然不同类型的环境问题是很难截然分开的,同一环境问题又可能分属不同类型。复习中应重点掌握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破坏两大类型,尤其是应将其中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作为分析的重中之重。

表2 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四、典型题示例:剖析地理知能要求的载体

《测试说明》中的“典型题示例”常被忽略,我们应该认识到其绝不是摆设,而应该作为分析考试内容要求与能力要求的最好载体,需要指导学生进行精解精析。下面以2012年《测试说明》中的第16题为例,说明解读的基本策略。

典型题:图4为北非简图,图5为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的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

(1)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的差异是________。试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分析产生上述的原因。

(2)乙地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有______________。

(3)该地区大多数城镇分布在沿海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

(4)影响该地区陆路交通布局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

《测试说明》已经对此题进行了较详细的解析,具体说明了试题所涉及的主要考点、能力要求及解题思路。在阅读试题及其解析时,还需作更深入、全面地探究。从能力要求看,显然此题首先要求获取与利用两幅图中的有效信息,这是做答的基础。通过读图能够读出图4的显性信息是北部非洲区域简图,能够较容易地读出经纬度位置,能够根据等高线数值大小判断出西北部地势高、尼罗河谷地的地势最低,能够读出石油等矿产资源与城镇的分布概况,以及公路与铁路的延展走势;进一步挖掘图中的隐性信息,还可以知道城镇分布与海岸线、石油分布与公路等关系,能够判断出图示区域30°N以北以地中海气候为主,以南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还能够判断出该区域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是丰富的光热资源,而制约性因素是水源,等等。图5则以月份为横轴、降水量与气温为双纵轴构成的坐标系,对甲、乙两地的气候统计数据进行直观表达,根据数值大小不难判断出甲地属于地中海气候,乙地属于热带沙漠气候,这也验证了图4所显示的结论。学生获取的信息就应该如一幅幅思维图像呈现在自己的脑海里,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在草稿纸上加以描绘,以便更好地训练获取信息的能力。

每一小题的答题要求,也是对“从文字中获取信息”这一能力的考查。阅读时可用标注关键词的方法正确理解题意,如第(1)题中的关键词即为“气温和降水的差异”“移动规律”“差异的原因”等,这是提高审题准确性的良好习惯。

在获取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即需要调动有关的地理知识、原理与规律解答试题。这一环节能够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以及思维的敏捷性与概括性。以第(2)题为例,要求回答乙地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思维的落点应该包括“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分析应该包括哪些角度?”“乙地是河谷农业,其主要特征是什么?”“乙地具体的优势条件是什么?”逐一梳理这些问题的相关知识点,答案自然在头脑中明晰起来。

综合题的解答对“描述与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要求较高,它需要将各个相关的知识点加以整合,并加以清晰地表达,在考场上有限的时间内,它对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流畅性是严峻的考验。在平时复习中不妨借用“SOLO分类评价法”2中的“拓展抽象结构层次”进行严格的答题思维训练。“拓展抽象结构层次”要求能够将多个要点联系成整体进行分析,并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以本典型题中第(3)题的答案为例,尽管《测试说明》给出了标准答案为“地势较为平坦;气候比较适宜;便于利用海洋资源和发展海上航运。”但是,为提升思维能力,要将获取的信息与知识点进行抽象性概括,从整体性角度思考各得分点之间的关联性,使各要素之间的内涵得到扩展,可完整地表述为“沿海地区等高线低于200米,地势低平,利于人类生产与生活;北部沿海为地中海气候区,相比较本区的热带沙漠气候区,气温较低,降水较多,更利于人类生产与生活;沿海地区更利于开发海洋资源;该地区石油等矿产资源的出口与工农业产品进口主要依赖海洋运输,沿海地区海运便利,多港口,利于城镇形成。”这就是“拓展抽象结构层次”所期望的答案。

如果我们在平时复习中能够以典型题为依托,经常进行这样的答题思维训练,那么学生将能够娴熟地驾驭考试的能力要求,并能够实现考试知识内容的有意义建构。

猜你喜欢

考试内容考试测试
幽默大测试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我国成人高考内容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论能力测评导向的高校考试改革
浅析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Office考试内容及应对策略
你考试焦虑吗?
厦门市2009—2014年体育教师入职技能考试内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