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范例性问题解决模式”的地理复习课设计
2012-03-22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214031
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214031) 王 丹
基于“范例性问题解决模式”的地理复习课设计
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214031) 王 丹
一、范例性问题解决模式的内涵
“范例”是指生产、生活、实验中隐含着基础因素、根本因素、本质因素的典型事例。“问题解决”是指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因此,“范例性问题解决模式”是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典型事例进行分析、探究、拓展,从而寻求基础性、根本性、本质性的客观规律,让问题得以系统解决的教学结构。其基本构成为:
二、范例性问题解决模式在地理复习课中的实践
解决问题拓展创新范例探究问题基础因素根本因素本质规律提出问题图1【探究一】比较A、B两聚落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差异。【读图分析】A聚落:地处平原,沿海,海陆交通便利。B聚落:地处山区,深居内陆,矿产、旅游资源丰富。【思考分析】A聚落:气候适宜,聚落规模大,科技、经济发达,资源短缺……B聚落:聚落规模小,科技、经济落后,环境优美……分析地理环境差异的一般思路:(1)自然环境的差异:地理位置、资源、气候、水文、土地(地形地貌和土壤)、植被。(2)人类活动的差异:农业生产活动、工业生产活动、商业活动状况、交通运输状况。
过渡 A、B两聚落地理环境差异很大,有必要在两者之间建设交通线吗?【探究二】A、B两聚落之间建设交通线的意义。【读图分析】矿产资源、劳动力、农业产品AB资金、技术、工业制成品、游客。【思考分析】交通线建设意义:经济意义: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社会意义:加强两地区社会、文化交流。过渡我认为A、B两聚落间建设交通线很困难!请同学寻找原因。【探究三】A、B两聚落之间建设交通线的不利因素。【读图分析】A、B两地之间有多处自然障碍:沼泽、河流、山地、滑坡等。【思考分析】自然因素也是影响交通线建设的重要因素。过渡既然A、B两地之间有这么多自然障碍,那还要建设这条交通线吗?【归纳规律】交通运输网中的线和点的布局都要受到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影响和制约,其中社会经济因素往往是决定性因素。【知识迁移】如果在图1中的D点建港口,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由此说明港口地址的选择要考虑哪些因素?图1【探究四】请你为A、B两聚落之间交通线设计合理的走向?说明理由。【探究五】大家设计的交通线路蓝图为哪种运输方式?你的理由是什么?学生合作探究作图展示。【学生回答】一部分学生设计的是铁路运输;另一部分学生设计的是公路运输【思考分析】交通线区位选择原则:交通线应该尽量避开沼泽、滑坡等自然障碍;山区的交通线应该沿山间盆地、河谷地带分布;交通线在陡坡上呈“之”字形弯曲;低等级的交通线要尽可能连结较多的居民点,方便居民出行;连接大城市间的高等级交通线则要平直。【思考分析】铁路运输与公路运输优缺点比较。【归纳规律】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五种交通运输方式优缺点比较;根据运输距离、货物类别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原则。【知识迁移】一部分学生利用图1中现有的交通线制作出交通运输网,实现A、B两地间的综合运输。图2【探究六】请你用不同颜色的笔在图上画出建设该交通线前后对A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探究七】图2为某大城市交通示意图,分析该城市哪些地区将形成较大的商业网点?请用“▲”在图中表示,并说明理由。学生合作探究作图展示。【思考分析】图3【归纳规律】图4学生合作探究作图展示。【思考分析】交通运输不仅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还会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归纳规律】图5【知识迁移】无锡地铁1、2、3、4号线的即将通车对无锡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商业网点分布和住宅区的分布等社会生活方面产生哪些影响?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三、范例性问题解决模式在地理复习课实践后的思考
1. 把“主体”还给学生,使其在实践中提高
本节复习课利用“范例性问题解决模式”,其整个教学过程呈现了哲学上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循环。初始的“实践”是感知地理事物,获取地理信息(通过发展学生的读图技能来实现);中间的“认识”是归纳概括,复习地理知识、规律(通过发展学生的分析技能来实现);最后的“再实践”是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通过发展学生的创新技能来实现)。这些环节都是需要学生主体参与学习探究,沟通各个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既在实践的基础上加深了地理学对现实世界的解释与理解,又在再实践的过程中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地理问题,在理解层面上有了一次质的飞跃。
2. 把“合作”还给学生,使其在协作中进步
传统地理复习课中,教师以自我为中心、以书本知识为中心,学生们则孤立地坐在讲台下消极参与和反复练习。这样的复习课难以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多给学生提供讨论、交流思想的机会,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合作探讨,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本节课以“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为主题,以“范例示意图交通布局及影响问题的解决”为主线,让学生由问题而合作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总结出本单元知识要点,从而使学生既回忆了基础知识、巩固了对交通布局及影响的认识,又学会了灵活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加深了对地理本质规律的理解与掌握。
3. 把“开放”还给学生,使其在探究中创新
开放性教学是指在教师主导作用参与下,赋予学生最充分的民主,让学生以多种形式全面发展自我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要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听、用嘴说、用手操作。一句话,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去感悟、去思考。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在“探究”中获得得到这种结论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养成独立思维的习惯,发展创造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凡是学生能够自主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学生能够自己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让学生自主、创新的探究学习。本节课的教学为知识复习,倘若教师一遍遍地机械重复知识点,将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按“炒冷饭”的形式再现给学生,学生听课必然索然无味,效率不高,达不到复习的效果,学生的综合能力难以提升。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在课堂中,我没有亲自为学生梳理知识点,而是让学生在进行设计交通线路蓝图、商业网点位置、选择交通运输方式等活动中,体验地理原理与规律的运用,让学生在接受、探究、模仿、体验、创造等学习活动中变得富有个性,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形成强烈的学习内在诱因,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益。
不可否认,课程改革给地理复习课教学带来了新契机。如何上好地理复习课,提高复习质量,最大限度取得复习的效果,将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不断探讨的课题。但愿我们这些小小的改变,能使复习课像新授课一样,焕发出生命活力,闪烁出迷人光彩,重新唤回学生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