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经济联系”教学策略

2012-03-22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324000金子兴舒春霞

地理教学 2012年21期
关键词:建构区域课堂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 ( 324000) 金子兴 舒春霞

“区域经济联系”教学策略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 ( 324000) 金子兴 舒春霞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这一章,内容多,知识点丰富,从表象上看,似乎无任何头绪。一般情况下,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地介绍知识,学生听起来就会显得枯燥无味,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无法得到养育,教学的有效性无法得到根本的保证。这部分内容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已习得的知识也很多,因为来源渠道多,因此知识储备显得零乱。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关注学生的发展,笔者探索出“一读、二建、三分析”的教学模式,这对于提高中学生从宏观上理解区域差异与发展,厘清知识之间的关系,创造性提出区域发展的对策有重要作用。现以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为例阐述这一模式,旨在抛砖引玉,请同行斧正。

一读

指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外,让学生将这一节内容进行通读,重在自主。在阅读的过程中,圈出哪些是重要内容,哪些是不理解的内容,哪些是你最关心的内容。在通读时,可以自读,也可以和同桌交流。如果是在课堂内通读,必须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否则就没有时间在消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重组与建构,就不可能形成真正有效的对话课堂。读是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所花的时间也不同。对于普通中学的学生,在课外通读可能更有时间保证;对于重点中学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强,可以安排在课内进行通读。这种“读”,是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基础,带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体现个性化学习。

二建

指建构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在看似零乱的教材面前,寻找内在的线索。建构时,可以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自行建构,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合作建构。这种建构有利于学生能真正读懂地理教材,从本质上把握内容;这种建构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养成科学的读书方法;建是前提,要让学生展示建构的成果,这种展示不仅要让学生阐述建构的理由,还要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建构进行评述。这种“建”,是个性化学习,也是合作学习成果的体现,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一种尊重。这种“读”和“建”强调学生先学,在学的基础上后教,也即以学论教,学生生成了新的发展。图1和图2是学生在课堂上展示的典型案例,以餐读者。

笔者对本节知识体系作了如下预设:

三分析

指教师在建构框图的过程中,以“学习任务”为线索,通过问题的设计承载学习内容,与学生进行互动交往,厘清知识体系的过程。这种“分析”,是对学生的帮助,而不是单一的聆听,是一种平等的交谈。根据预设体系,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

问题1:区域经济联系最重要的形式是什么?为什么?

区域合作。一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发展的趋势,二是我国区域发展存在差异。为了协调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差异,促进社会和谐,区域合作就成为必然的趋势。

问题2:在我国,区域合作主要有哪些重要的内容?

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大陆与台湾的经济合作以及省内地区间的经济合作等。

问题3:在东西部的经济合作中,东部与西部最重要的合作形式分别是什么?企业与政府在合作的过程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对于东部,要对口帮扶,这是对企业而言;对于西部,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这是对政府而言。做到这些对企业而言最重要的策略一是要实现产业转移,二是要实现资源的开发,人才和信息的相互合用与交流,做到共赢;对于政府而言,要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东部与西部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奠定基础。

这部分内容,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让学生看书,了解一下中西部经济合作的成效就带过,学生不仅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些合作的形式,在合作的过程中应该怎么做,甚至还觉得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很突兀,更谈不上对区域经济联系的深刻理解了。然而,通过教师对教材独到的理解和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对于区域经济联系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问题4:为了加强区域合作,国家建设了哪些重要的基础设施?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问题5:比较三项重要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填写下表。

这种比较,避免了教师让学生将三大工程相关知识的“死记”,把学生作为“容器”;这种比较,是把学生做为“人”进行养育,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欲望。这不仅让知识充满着活力,同时学生在课堂中能正确理解地理事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懂得地图不仅仅是用来“看”,还能够用来“想”。

问题6:如何评价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首先掌握一个基本规律:“共赢”。无论是对调入区,还是调出区,还是沿线地区都产生有利的影响。

其次应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去分析,都会促进经济发展(东部地区,解决了能源不足问题,西部地区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再次应注意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调出区生态环境的压力。

这种评价是在三大工程给地理环境带来影响的基础上概括出的基本规律,是一种矛盾的普遍性。概括的目的,一是避免学生去“背诵”这些知识,二是让学生体会如何在特殊性的基础上,概括出矛盾的普遍性。准确地讲,这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问题7:如何分析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由于可再生资源有地带性的规律,非可再生资源有地质作用的规律,所以自然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区分布不均的特点;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各区域对资源的需求与该区所赋存的资源不匹配;为了协调区域发展,进行区域合作,实现供给平衡,从而促进区域发展。

自然资源的不可流动性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矛盾,这种“调”突出了区域之间的互补,没有“调”,任何一个区域都不能得到合理的发展。这也是区域经济为什么要一体化的重要原因。这种分析,不仅让学生懂得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工程建设的重要目的,而且也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不是独立的,都会受到相邻或其它区域的制约。这种“懂得,明白”,就是学生自由发展的体现。

问题8:从地理的角度上看,影响我国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哪些?不同区域产业转移的方向有哪些不同?

主要有劳动力,市场,国家政策,地价,环境等因素。

产业转移的总体方向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由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转移。

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转向劳动力工资较少,数量较多的地区;严重污染企业由环境法规严格的地区向宽松地区转移。

这也是学生通过“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影响”学习的基础上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以“学”为中心而定教,通过问题学生能站在更高的层面看产业转移,懂得不同的产业转移影响因素不同;懂得不同地区,由于影响因素不同,转移的产业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问题9:对展示的以及自己的知识框架进行科学的评价。

通过对问题分析的层层深入,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渐渐明了,对知识的体系也慢慢清晰,这时再对之前建构的知识体系进行评价,图1只是局部的知识体系,图2只是表象的知识体系,不能提示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图3从区域差异到区域合作再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师生在课堂上通过问题,以对话的形式进行知识的整理与思考,揭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种评价其实是师生、生生之间心灵的交流和碰撞,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它让课堂充满智慧、充满温馨、充满人情味和充满生命的活力,师生共同在其间享受地理的学科魅力,享受学习的乐趣。

这种“读——建——析”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为基础,很大程度地让学生自由自主地规划自己的时间与学习;以层次性和梯度性问题为中心,可以帮助学生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在重视教师的“教”中,更关注学生的“学”,在“教”中发扬教师个性化的创造,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创造力;在“学”中体会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体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知识后的喜悦,这也是对学生学习的自由“培根厚本”,让学生幸福成长,这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当然这种模式不能在所有的地理课堂上适用,作为教师,应该从学情、课堂内容等出发,设计出不同的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模式,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精神解放的场所,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一生中的“宝藏之地”。

可能出现问题:秘鲁渔场的成因是个难点,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可用脸盆演示表层水离岸,带动底层水上泛的现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上升补偿流是秘鲁渔场的主要成因。

设计意图:在这一课时中,“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是知识基础,“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学习目的,是这节课的重点。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利用“世界洋流分布图”,并结合许多现实中的案例,尽可能地调动学生主观积极性,通过读图、画读、自主分析、小组讨论、结论互评及教师点评等多维方式,最终实现重点突破。

课堂延伸:海洋与我们关系密切,然而每当说起海洋,我总忍不住有一丝伤感。听烟台渔民说,由于过度捕捞,近海几乎无鱼可捕;今年7月前后发生在烟台蓬莱的中海油漏油事件,其造成的不利影响现在还不得而知。而去年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却着实让人心痛,请看视频“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件”。

课后作业:我建议同学们精心制做一只宣传环保的漂流瓶,借助洋流之力,让它漂向世界各地。

设计意图:海洋环境保护已刻不容缓,课堂延伸与课后作业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社会责任感。其次,本节课设计以漂流瓶故事导入新课,课中又以为漂流瓶设计路线承上启下,最后又以制做环保漂流瓶为课后作业,前后呼应体现了课堂思路的完整性。

猜你喜欢

建构区域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分割区域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