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持续应用在预防持续性宫外孕的意义
2012-03-22陈海燕孙华盛李枫光
陈海燕 孙华盛 李枫光
持续性宫外孕(persistent ectopic pregnancy,PEP)发生于宫外孕保守性手术术后[1],患者在治疗后宫外孕的症状虽有改变,但由于滋养细胞未能彻底清除,仍然持续生长。在术后有再次引起腹腔内出血的可能。近年来,宫外孕发病率逐年上升,持续性宫外孕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已经引起女性健康和妇科人员的重视,近年来,我们采用米非司酮连续应用预防持续性宫外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1年5月~2012年3月宫外孕保守术患者140例,年龄19~39岁,平均25.4岁。均确诊为早期异位妊娠,并施行保守性手术治疗,所有患者的肝肾功能均正常,符合手术治疗的适应症。
2.方法:采用腹腔镜设施及配套的手术器械,高频单极及双极电凝、电切,功率500~600KHz,气腹压力11~14mmHg,进气量1~2L/min。手术方法:全麻成功后在脐窝切开1cm小口,进人气腹针,气腹形成后进人Trocar置镜[2],在左、右下腹部进人Trocar置器械。调整手术床,头低脚高位20~30°,清理积血及凝血块,手术的具体方式依患者病变部位及输卵管具体情况确定。术后14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1例,观察组患者术后24h开始给米非司酮75mg,每天2次,总量为300mg,而后给米非司酮每天一次,每次25mg。对照组患者术后不给予任何杀胚药物。手术后观察24h、72h、术后6d、12d血HCG量。
结 果
1.两组发生PEP情况比较:观察组71例发生PEP3例,PEP发生率为4.2%,对照组71例发生25例,PEP发生率为15.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见表1。
表1 两组发生PEP情况比较
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HCG变化情况:对照组术前 HCG 为(5963.3 ±536.8)IU/L,术后 24h 为(3163.5 ±541.3)IU/L,术后 72h 为(2316.5 ± 234.5)IU/L,术后 6d 为(1136.6 ±588.3)IU/L,术后 12d 为(109.5 ± 87.6)IU/L,观察组术前HCG 为(5964.4 ±541.3)IU/L,术后 24h 为(2861.5 ± 463.5)IU/L,术后 72h 为(816.3 ±546.3)IU/L,术后 6d 为(111.5 ±89.6)IU/L,术后12d 为(19.6 ±7.6)IU/L,观察组术后术后72h、术后6d、术后12dHCG的含量比对照组明显下降,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讨 论
持续性异位妊娠主要原因多数学者认为是输卵管妊娠行保守手术时未将异位妊娠组织完全去除,或杀死胚囊不完全,致使剩余滋养细胞仍然保留功能继续生长,有活性的滋养细胞对周围组织的破坏[3],血β-HCG下降缓慢或上升是滋养细胞持续存活的特征。临床上可再次出现腹痛、盆腔包块、腹腔内出血,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约半数患者需再次治疗。多半是滋养细胞未能彻底清除,持续生长所致,其病因尚未十分明确,相关文献报道[4],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异位妊娠早期(停经<42天,包块<2cm),此期侵蚀的滋养细胞与输卵管种植部位之间缺少一个明确的分界面,胚囊剥离困难,容易清除不全。②输卵管妊娠中,大部分滋养细胞种植于输卵管内,侵蚀肌层、浆膜层等处,行输卵管切开清除胚胎较困难。本组资料显示:观察组71例发生PEP3例,PEP发生率为4.2%,对照组71例发生11例,PEP发生率为15.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说明,术后连续应用米非司酮可以有效预防持续性宫外孕。
1 陈雪昭.喹诺酮类药物协助甲氨喋呤、米非司酮治疗非破裂型异位妊娠48例临床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13(5):66.2 田年福.氨甲喋呤联与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36例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5,11(2):126 ~127.
3 徐学山,程桂凤.甲氨喋呤联合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17):56 -57.
4 尹善德,刘彦,贺声,等.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二氧化碳气腹及体位对下肢静脉血液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4,5(5):332~33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CG变化情况(I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