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路运输管理系统—人员编制的三层次模型探讨以山西省为例

2012-03-21林玳玳

物流技术 2012年15期
关键词:人员编制运管职能

王 政,林玳玳

(北京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44)

1 引言

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道路运输管理系统(以下简称“运管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同时也是运管系统管理水平的主要标志和影响因素。道路运输管理系统的人员编制应根据社会发展速度和实际工作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运管职能的不断变化,对运管系统的人员配置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管理复杂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动态考虑运管系统的岗位状况,综合运用定量的客观评价和定性的经验评价等各类合适的方法来确定运管人员编制数量,以期为探索新型合理的运管人员编制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

2 相关研究综述

人员编制作为世界各地各种组织中存在的一个共同问题,由于管理环境、管理要素及参与其中的管理主体所呈现出的多阶段性和不确定性,也是一个处在不断探讨之中的问题。特别是在我国,伴随着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全面性的现实转向,许多人对我国的人员编制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牛永宏、樊顺厚、黄玉珍(2002)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计算教辅人员编制中实验人员编制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编制计算。Robbins,Donald J(2006)通过对市政服务部门人员编制情况的调查分析,提出了市政部门人员编制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贾栋(2007)通过对人员编制管理相关理论的解析,以陕西省人员编制超编情况为例,分析了超编数据和现状,探讨了超编原因,并提出了通过加强人员编制管理来防止超编的具体途径。徐刚(2010)基于目前我国机构编制运行发展轨迹上宿命性“收放循环”、“减而复增”的怪圈,为实现公共部门“零冗员”需要进行人员编制框架的重新构建,并以广东省某高校公共管理学院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总体来看,国内外进行人员编制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机构分析法,即从整个机构的基本职能和属性出发,梳理组织结构,根据具体的业务流程需要,确定所需岗位设置及人员配备;二是标杆对照法,即参照本行业典型单位的人员配置情况,并将其作为标杆进行本单位的人员需求预测;三是劳动效率法,即综合考虑工作量和工作效率的相关性,确定本单位的人员需求数量。在具体的实施措施方面,现有的文献多集中在定性研究层面,即使涉及到定量性的技术工具,也仅是基于单一角度的探讨,在实践上很难准确地确定人员数量,在操作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 运管系统人员编制的三层次模型构建

从管理复杂性的角度来看,运管系统人员编制作为综合性评价运筹的技术,需要在系统性视维上采取多维方法来进行;换言之,对运管系统人员编制设计应当使用多种方法,以克服单一方法确定人员编制不很准确的缺陷。在实际操作中,可大致归纳为三层次定编模式,即微观岗位职能层次、中观行业标准层次和宏观战略规划层次,如图1所示。首先是微观分析,即依据具体的岗位职责来制订基础的人员定编方案;其次是中观分析,即充分结合运管系统历史人员结构和行业标准人员结构,进一步确定运管系统的人员编制;再次是宏观分析,即考虑运管系统的整体战略规划对运管人员的总体数量进行编制,使之更为符合运管系统实际情况。

在三层次分析的基础上,采取加权综合分析模式,即通过加权平均的方法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来进行运管系统人员实际编制量设计,根据实际情况首先确定各种可适用定编方法在人员编制上的权重性,然后确定各种定编方法以确定人员数量,最后进行加权平均,得出综合分析的结果,即:

其中,ai为定编方法的权重,Mi为根据该定编方法所测算的人数。

4 山西省运管系统的人员编制分析

为了准确地确定山西省运管系统的人员编制,本文分别从微观职能层面,中观行业层面以及宏观战略层面,对运管局的人员编制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以上三种分析的结果进行了加权综合,并得出最终的人员编制模型,以期能较好地符合山西省运管系统的实际情况。

4.1 运管系统人员编制的微观职能分析

根据2010年通过的《山西省道路运输条例》(2011年1月1日正式实施),山西省运管系统所承载的职能主要包括七个方面:客运管理、货运管理、维修管理、驾培管理、货运源头治超、汽车租赁、物流服务。从微观岗位职能出发,对省运管系统的各项管理职能所对应的管理人数与所需管理者(即运管人员)的相关因子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运管系统职能发挥的外在影响因素,确定相应的人员编制。

在实际调研中,由于数据采集存在一定困难,尤其是纵向数据收集明显不足,本文以各地区县级单位的相关数据进行横向分析,一方面由于县级单位较多,样本容量较大,易于得出较为令人信服的结果;另一方面,在分析区县数据时,充分考虑了地理特点及经济因素的影响,这样做既符合现实规律,同时能消除纵向数据中经济及地理因素与人员编制相关度不高的弱点。在考虑以上因素的基础之上,将2009年底现有人员编制(本单位在职人数)作为被解释变量,将经济交通状况及运管机构各个职能对应的受众群体的数量作为解释变量,然后进行统计学的拟合分析及优化。通过对各区县相关信息的回归分析,最后统计结果显示,在职人数与客运车辆数量以及区县人口总量高度相关,最后修正多重共线性以后的回归结果为:

运管人员数量M1=35.64+6.090 3*客运车辆+1.204 542*区域人口总量

其中客运车辆单位为百辆,区域人口总量单位为万人。由于人口数量单位的限制,最后的计算结果应进行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统计结果显示,客运车辆以及区域人口总量对在职单位人数有非常大的影响。

4.2 运管系统人员编制的中观行业分析

根据全国运管系统的职能调整和队伍建设要求,结合运管系统的历史发展情况,对山西省运管系统的行业管理对象规模和标准进行分析。总体来看,山西省运管系统的行业管理对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营运车辆,作为运管系统的最主要管理对象之一,营运车辆主要包括营运客车(含旅游客车)和营运货车,其数量变动与运管系统的人员规模密切相关;第二,城市公交和出租车辆,公交出租是近年来运管系统新增的管理对象,包括公交汽车(含有轨电车)和出租汽车;第三,行业从业人员,包括道路运输行业内部各类从业人员,这部分人员是运管系统的直接管理对象;第四,站点机构,包括等级客运站、等级货运站(含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标准中的物流中心)、驾驶员培训机构、车辆检测站、维修业户、车辆租赁经营业户;第五,货运治超源头单位,一般以省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治超源头单位为准。从山西省运管系统的人员分布上看,在客货营运车量管理的占58%-63%,在城市公交出租管理的占5-6%,在行业从业人员的占15-17%,在站点机构的占15-17%。由此可知,山西省运管队伍中从事客货运输领域的比例最高。依据以上数据以及行业相关资料,确定运管系统的行业管理对象规模标准,见表1。

表1 运管系统行业管理对象规模标准

由于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道路运输的市场规模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具体到每个区域时,其标准系数的选择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确定。

4.3 运管系统人员编制的宏观战略分析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山西省道路运输行业的管理职能包括以下三项:一是中观行业调控,即通过制定道路运输行业及市场发展政策、规划与法规,对道路运输市场的供求总量和供求结构进行调控;二是微观市场监管,即依据国家道路运输相关法律法规,通过道路运输市场准入管理与监督管理的方式,对道路运输市场行为进行监控;三是运管行政服务,主要是指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机构向道路运输市场主体提供的各项具体服务。具体到各级运管机构,其所承担的管理职能和管理范围各不相同。见表2,省级运管机构主要行使中观行业调控和行政服务职能,部分行使微观监管职能;地市级运管机构部分行使中观行业调控职能,主要行使微观监管与行政服务职能;而区县级运管机构的主要职能为制定本县级道路运输市场发展规划,依法行使部分微观监管与行政服务职能。总体来看,从上往下宏观职能逐级减少,微观职能逐级增多;从下往上宏观职能逐级增多,微观职能逐级减少。

表2 山西省各级运管机构所承担的主要职能

根据各级运管机构的不同职能和特点,结合各级行政科室数量及其基本岗位数的经验数据,确定各级运管机构数量标准。在此基础上根据总编制标准和机构数标准测算各级机构总编制人数,即:

M3=省级编制标准*省级机构数量+地市级编制标准*地市级机构数量+区县级编制标准*区县级机构数量

4.4 山西省运管系统人员编制的决定模型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山西省各地市经济社会环境和道路运输业的发展情况,对上述三种人员定编方法设定权重系数,见表3。

表3 山西省运管系统人员编制方法权重系数

然后依据各种人员编制分析方法所确定的运管系统人员编制数量,进行加权平均,得出综合分析的人员编制,即:

其中:M1=35.64+6.090 3*客运车辆(百辆)+1.204 542*区域人口总量(万人);

M2=K1*营运车辆(百辆)+K2*城市公交出租车辆(百辆)+K3*从业人员数量(千人)+K4*站点机构(百个)+K5*货运治超源头单位(百个)(标准系数Ki的参考范围详见表1);

M3=省级编制标准*省级机构数量+地市级编制标准*地市级机构数量+区县级编制标准*区县级机构数量。

权重系数ai的选择应当综合考虑以下多种因素:一是管理制度因素,如编制控制的好坏、公务员身份的确定;二是科技经济因素,如城市化水平、信息化和科技水平;三是社会和地域因素,如人口和辖区面积等。

5 结论

运管系统的三层次人员编制模型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了运管系统人员编制的多重影响因素,其关键作用在于形成一套动态性的、随机性调整的人员编制机制,而非一套硬性的长久不变的编制标准。由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运管系统的人员编制有不同的要求。因此,运管系统在实际的人员编制中,需要结合自身的现实情况和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对三层次模型的各权重系数进行适当调整,以提高运管人员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牛永宏,樊顺厚,黄玉珍.计算实验技术人员编制模型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04-105.

[2]Robbins,Donald J.HOSHitsFacts:FactsWin,Evidenceon TradeandWages in theDevelopingWorld[M].Harvard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Development, CambridgeMA,2006.

[3]何丽梅.广东高校党政人员编制问题探讨[D].广州:暨南大学,2007,(6).

[4]贾栋.超编问题的人员编制管理研究-以陕西省人员编制情况为例[D].西安:西北大学,2007,(7).

[5]徐刚.基于“零冗员”的公共部门人员编制“协适”机制研究-以广东省某管理学院为例[J].经济与管理,2010,(6):74-80.

[6]曹晔.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人员编制情况发展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 2010,(10):18-24.

猜你喜欢

人员编制运管职能
浅谈如何加强运管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
浙江高速公路设备智能运管云平台应用探析
职能与功能
企业会计岗位职责的划分与编制研究
探讨国企中多元化用工对人员总量调控的价值
图书馆人员编制的影响因素及其编制原则探究
价格认定:职能转变在路上
浅谈会计职能是否应该进行拓展
舰船人员编制的设置与控制
螺旋焊管传输设备运管车自动运行原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