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词头的计量研究及对比分析

2012-03-20刘萌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词头形容词诗经

刘萌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向来都为历代学者所重视。其中,对《诗经》中“有周、于役、爰居、言归、其凉”等实词前加成分的研究,一直都没有定论。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明确词头和前缀的区别。由于词头和前缀都是虚语素,所以研究者经常将其混淆。词头和词尾都是对于词干而言的,词干前加上虚语素,若其词汇意义发生了改变,此前加成分便是前缀,是构词语素;而《诗经》中的这些词干前加上虚语素后,词义并没有发生改变,它们只起标示词性的作用,所以我们认为这些成分是特定的词头,不能称之为构词词缀。正如王力先生认为的:“词头,词尾不是一个词,它们只是词的构成部分,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只表示词性,有些词头也不专门表示一种词性,在那种情况下,就真正是有音无义了。”①

对《诗经》里“有、于、言、其”等词头的研究,自汉代经学家就已经开始,但大都将其释为发语词或语助词,只承认了这些词头的意义都已虚化。到了近现代,随着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引进,对词头问题的研究又向着更深层次开展。我们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诗经》中的词头作出定量的对比分析,确定词头的运用并不是偶然的现象。我们对各词头出现的频率进行了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②:

表1 《诗经》中各词头出现频率统计表

一、《诗经》中三大类词的词头

《诗经》中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三大类词使用了大量的词头,引人注目,较为常见的包括“有、于、其、薄、爰、言、曰、聿、遹、载、式”等。

(一)《诗经》中名词的词头

《诗经》中名词词头的使用较为集中,主要代表是“有”字,用在部分普通名词和专有名词之前,标志着词性。名词词头“有”在《诗经》中共出现了15次,占其总量的3%,和实词“有”在意义和功能上有着本质的差别。

(1)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小雅·鹿鸣》)

(2)摽有梅,其实七兮。(《召南·摽有梅》)

(3)有周不显,帝命不时。(《大雅·文王》)

在例(1)“我有嘉宾”中,“有”处于动核句的核心位置,陈述了某处存在某人或某物这一事实,具有实在的意义,所以该句中的“有”为动词。例(2)“摽有梅”意思是指:梅子纷纷落下来。该句为动宾结构的短语,“摽”是动语,“梅”是宾语,这两个词就已经完整地表达出作者的意思。而“有”是粘着在词干“梅”前的,是词头,标注“梅”的名词词性。例(3)中“有周”是国名,即周朝,“有周不显”是主谓结构的短语,“有周”作主语,“不显”为谓语,“有”粘附于专有名词“周”之前,为名词词头。王引之《经传释词》:“有,语助也,一字不成词,则加‘有’字以配之,若虞、夏、殷、周皆国名,而曰有虞、有夏、有殷、有周是也。”③就是将“有”看作意义虚化的词头,并且,将“有”作为词头置于专有国名之前这一用法,在后世的一些著作中也经常出现。

(二)《诗经》中动词的词头

《诗经》中动词词头的使用情况很灵活,出现了“有、于、聿、遹、爰、言、曰、薄、载、式、其”。

1.“有”

在作动词时,“有”和“无”相对,一般后面都要跟宾语,如例(1)所示。若“有”后面直接加动词,就不能再将之看作名词词头了,在这里它们就成了意义虚化了的动词词头。在《诗经》中动词词头“有”共出现了7例,占其总量的1%。

(4)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鄘风·蝃蝀》)

例(4)中,“女子有行”,是主谓结构的短语,“女子”作主语,“行”作谓语,这两部分就已经将其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所以,“有”粘着在动词“行”前,并无实际的词汇意义,而只标注动词“行”的词性。

2.“于”

“于”的用法非常复杂,基本用法是作介词,“于”用作动词词头,在《诗经》中共出现了72例,占其总量的21%。此外,在《诗经》里甚至还存在一种“于+名词”的现象,值得注意。

(5)翩翩者鵻,载飞载下,集于苞栩。(《小雅·四牡》)

(6)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周南·桃夭》)

例(5)“集于苞栩”,意思是“聚集在苞栩上”,是动补结构的短语,“于”作介词。而在例(6)中,一些辞书倾向于将“于”理解为动词“往”,例如《毛诗训诂传》:“于,往也。”我们认为,这种解释是不妥当的。一是因为将之训为动词“往”并不常见,在历代典籍中也不能探求出它的变化轨迹;二是因为“归”本身就包含着“去往某个地方”的意思,若将“于”训为“往”,多少都显得牵强附会。“之子于归”是主谓结构的短语,将其主语“之子”和谓语“归”提取出来,就只剩下粘着在动词词干前的“于”,并不具有词汇意义,“于”在语法上也只是标明“归”的动词词性。

(7)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豳风·七月》)

(8)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豳风·七月》)

(9)昼尔于茅,宵尔索绹。(《豳风·七月》)

关于例(7)~(9)中“于+名词”结构中的“于”,很多学者都将其理解为动词“去,往”。郑玄《〈毛诗传〉笺》:“于貉,往搏貉以自为裘也。”《朱熹集传》:“于,往也。耜,田器也。于耜言往修田器也。”这里虽然都将“于”训为“往”,但同时又承认了“貉、耜”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王力《古代汉语》对三例中的“于”也有不同的解释,“于貉”,“于,动词词头。貉,像狐狸的一种兽,这里用如动词,指猎取貉。”“于耜”,“于,为,这里指修理。耜,农具。”“于茅”,“茅,草名,这里用如动词,指采取茅。”④王力先生在这里对“于”的解释是矛盾的,而我们倾向于他在例(7)中将“于”理解为动词词头的看法。因为《诗经》里“于+名词”出现的频率并不高,为之单列一个意义难免会导致不必要的麻烦。此外,“一之日于貉”和“三之日于耜”的语法结构完全一致,语法意义也应相同。将此中的“于”看作动词词头,“于”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这是比较公允的解释,从意义和结构上来看都保证句子的完整性。

3.“聿”和“遹”

在《诗经》中,“聿”共出现了10次,且都用作动词词头。

(10)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大雅·大明》)

从意义上看,“聿怀多福”指:带来无数福祉。结构上,该句为动宾结构的短语,“怀”为动语,“多福”为宾语。“聿”不表示词汇意义,不作句法成分,为动词词头。此外,王引之在《经传释词》中称“聿”和“于”是一声之转,两者音近,将“聿”看作动词词头“于”的借用也未尝不可。

《说文解字》:“遹,回避也。”⑤《小雅·小旻》:“谋犹回遹,何日斯沮?”“回”和“遹”属于近义形容词连用,作谓语,意思指策略邪僻,便是此用。“遹”在《诗经》中以动词词头的身份只出现在《大雅·文王有声》一篇中,共有3例,占其总量的38%。“遹求厥宁,遹观厥成。”“匪棘其欲,遹追来孝。”此处“遹求、遹观、遹追”的意义完全由词干“求、观、追”承担,“遹”无实际意义,故为动词词头。此外,《大雅·文王有声》中有“遹骏有声”句,“遹”位于形容词“骏”前,无实意义,应当释为形容词词头,但《诗经》中只此孤例,不能形成力证,所以我们未将之单列。我们认为“聿、遹”音同,故用法相通,在《诗经》中都可用作动词词头。

4.“爰”、“言”和“曰”

这里将这三个词头放在一起来说,是因为“爰”和“言”属于叠韵,“爰”和“曰”属于双声,在语音方面,三者的关系十分密切。“爰”作为动词词头在《诗经》中共出现了38次,占其总量的86%。

(11)有兔爰爰,雉离于罗。(《王风·兔爰》)

例(11)中“爰爰”即“缓缓”,为形容词,在该句中作谓语,主语是“有兔”,结构完整。但在例(12)中,“止”为动词,“亦集爰止”为连动结构,动词“集”和“止”承担着整个句子的意义,这里的“爰”作动词词头,没有实际的词汇意义。

《说文解字》:“言,直言曰言。”⑥显然,“言”的基本用法是作动词和名词,指说话或者言语。但在《诗经》中,“言”被大量用作动词词头,词汇意义虚化,只是标注动词词性,其中共有65例,占总数的82%。

(13)中冓之言,不可道也。(《鄘风·墙有茨》)

(14)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卫风·伯兮》)

(15)言告师氏,言告言归。(《周南·葛覃》)

(16)静言思之,不能奋飞。(《邶风·柏舟》)

例(13)中的“言”是名词性的,处于中心语的位置,前面还可以受定语“中冓”的修饰。例(14)中的“言”是动词性的,并且是及物动词,“树之背”作其处所宾语。而在例(15)和例(16)中,“言”若按动词来解释却是行不通的。例(15)的意思是:告诉保姆,我已经请准回娘家省亲了。该句为动宾结构,“师氏”和“归”是“告”的对象和内容,整句的意思由“告师氏”和“告归”承担。例(16)中“静言思之”意即:安静地考虑,省略“言”完全不影响意思的表达和结构的完整。所以将后两例中的“言”看作动词词头,这是比较公允的观点。“言”还存在和动词词头“薄”合用的情况,这一用法将在下文中做具体分析。

《说文解字注》:“曰,词也。词者,言内而意外者也。有是意而有是言,亦谓之曰,亦谓之云。云、曰,双声也。《释诂》:‘粤、于、爰、曰也。’此谓诗书古文多有以曰为爰者,故粤、于、爰、曰四字可以互相训,以双声叠韵相假借也。”⑦这里没有说“曰”在《诗经》中的动词词头用法,但间接承认了“曰”和“于、爰”都是相通的,所以“曰”也可以用作动词词头。“曰”作为动词词头在《诗经》中共出现了29次,占其总量的37%。

(17)女曰鸡鸣,士曰昧旦。(《郑风·女曰鸡鸣》)

(18)天方艰难,曰丧厥国。(《大雅·抑》)

例(17)为两个典型的动核句,“曰”,动词,作谓语,连接主语“女、士”和宾语“鸡鸣、昧旦”。但例(18)中“曰丧厥国”指“毁灭这个国家”,为动宾结构,语义由“丧厥国”来承担,“曰”位于动词“丧”前,没有任何意义,只起标注词性的作用。所以这里的“曰”要理解为动词词头。

5.“薄”

《说文解字》:“薄,林薄也。一曰蚕薄。”⑧它的基本用法是作形容词,形容厚度小。在《诗经》的一些篇章中,“薄”的词汇意义虚化,用作动词词头,共出现了26次,占其总量的81%。

(19)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雅·小旻》)

(20)薄污我私,薄澣我衣。(《周南·葛覃》)

例(19)中,“薄”作“冰”的定语,形容词词性尤为明显。而例(20)是两个动宾结构的短语,“污”和“澣”都是动词,表示“浣洗”,“薄”位于动词前,不具有修饰作用,将之省略亦不会对句子的结构造成影响,所以,只有将其理解为意义虚化了的动词词头,才能保持诗文意思的完整。

《诗经》中还存在“薄、言”两个动词词头连用的情况。

(21)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周南·芣苢》)

(22)执讯获丑,薄言还归。(《小雅·出车》)

刘淇《助字辨略》:“薄,辞也;言,亦辞也。薄言,重言之也。《诗》凡云薄言,皆是发语之辞。”⑨“薄言”放在动词“采”和“还归”前,无实义,是动词词头“薄”和“言”的合用。

6.“其”

“其”本义是簸箕,假借为代词后,基本用法便是作代词,但在《诗经》中“其”有时也用作动词词头。动词词头“其”在《诗经》中共出现了36例,占其总量的7%。

(23)既登乃依,乃造其曹。(《大雅·公刘》)

(24)八月其获,十月陨萚。(《豳风·七月》)

例(23)中“其”后有复数标志“曹”,是作代词的用例。然而在例(24)中,“其”位于动词“获”前,意为“在八月里收获”,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只是标注词性,为动词词头。

7.“载”

“载”的意思比较丰富,在《诗经》里经常被用来作动词或动词的词头,动词词头“载”共出现71次,占其总量的64%。

(25)薪是获薪,尚可载也。(《小雅·大东》)

(26)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鄘风·载驰》)

例(25)中,“载”可以受副词“尚可”的修饰,为动词,“尚可载”即:可以用车装载。而例(26)意思是“车马疾行”,其中的“载”位于动词“驰、驱”前,没有实在的意义。《毛诗训诂传》和《陈奂传疏》都将“载”释为发语词,意指“载”有声无意,我们不妨认为它是作为词头而存在的,所以“载”在这里作动词词头。

8.“式”

《说文解字》:“式,法也。”此指其具有名词词性。同时“式”还可以作动词词头,这一用法在《诗经》中共出现了14例,占其总量的27%。

(27)成王之孚,下土之式。(《大雅·下武》)

(28)式微式微,胡不归。(《邶风·式微》)

例(27)中,“式”为名词,意为“榜样、模范”,可以受“下土”的修饰,组成定中结构的短语。但是在例句(28)中,“微”指天黑,具有动词性,“式”在“微”前,没有实在意义,为动词词头。

(三)《诗经》中形容词的词头

《诗经》中被用作形容词词头的主要是“有”和“其”,它们一般出现在单音节形容词前,标注其形容词词性。

1.“有”

“有”的基本用法是作动词,除此之外还可以用作名词词头和动词词头,同时,它也可以用在形容词的前面,作形容词词头。形容词词头“有”在《诗经》中共出现了116次,占其总数的22%。

(29)桃之夭夭,有蕡其实。(《周南·桃夭》)

(30)有洸有溃,既诒我肄。(《邶风·谷风》)

例(29)、(30)两个例子,从意思上进行分析:蕡,形容词,肥大,丰硕;洸,形容词,勇武的样子;溃,形容词,怒气冲冲。从结构上看,“有蕡其实”是主谓结构“其实有蕡”的变体,“其实”为主语,“蕡”为谓语;“有洸有溃”为联合结构的短语,“洸”和“溃”两个形容词连用。其中的“有”都不表示任何实际意义,亦不作句法成分,位于单音节形容词的前面,只能将之释为虚化了的形容词词头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2.“其”

“其”在《诗经》中不仅可以作动词词头,还可以作形容词词头,形容词词头“其”在《诗经》中共出现了88例,占其总量的16%。

(31)北风其凉,雨雪其雱。(《邶风·北风》)

(32)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小雅·桑扈》)

在例(31)、(32)两例中,“凉、雱、觩”都是形容词,这是无可厚非的。“北风其凉”、“雨雪其雱”及“兕觥其觩”都是主谓结构的短语,“北风、雨雪、兕觥”为主语,形容词“凉、雱、觩”作谓语,对主语的性状进行描述。“其”在这里不具有词汇意义,也不作任何句法成分,它只是出现在单音节形容词前,标明其形容词词性。

二、《诗经》使用词头的原因

经过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诗经》中词头的大量使用并不是偶然的现象,而其中也必然是有一定原因的。

(一)韵律方面,凑足音节以达到诗歌韵律和谐的目的

诵读《诗经》,我们都能感觉到一种荡气回肠、回环往复的音乐美。这不仅仅是因为汉语本身的音乐性强和《诗经》讲求重言叠韵的原因,还在于《诗经》使用了大量的词头,具有了调节语调的作用,从而使之富有极强的音乐性,使《诗经》达到韵律和谐的目的。例如词头“有”,杨伯峻先生在其《古汉语虚词》中说道:“‘有’作词头,无意义,只是凑成一个节拍,所以《诗经》用得最多,既可以作动词词头,又可以作形容词词头,构成定语,又可以作副词词头,构成状语,还可以作名词词头。其作专有名词词头的,尤其是作朝代名词词头的,如‘有周’、‘有夏’,后来便成了常用语词。”⑩例如《周颂·有客》:“有客有客,亦白其马。有萋有且,敦琢其旅。有客宿宿,有客信信。”很明显,在这里“有”分别以名词词头和形容词词头的身份出现,如此,在古汉语以单音节词汇为主的背景下,凑足音节就显得比较便利,形容词“萋、且”和名词“客”与词头“有”凑成了四个音节节拍,诵读此诗,可以感受到添加词头后的诗歌句式整齐,韵律和谐。

关于词头起凑足音节的作用,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考察。同样是表示女子出嫁,《周南·桃夭》称“之子于归”,《召南·江有汜》称“之子归”。郑玄《〈毛诗传〉笺》:“之子,是子也。……妇人谓嫁曰归。”“于”可用可不用,并不作句子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其意义已经虚化。其次,同样是表示采摘菜蔬,可以说“采薇采薇”(《小雅·采薇》),可以说“薄采其芹”(《周颂·泮水》),可以说“言采其蕨”(《召南·草虫》),也可以说“薄言采芑”(《小雅·采芑》),我们可以看到动词“采”前可以添加不同的动词词头而意义不发生变化,并且词头后的实词基本都可以作为单音节词来独立使用,之所以《诗经》在这些词前选择使用大量的词头,是为了凑足音节,从而满足诗歌韵律和谐的美学要求。

(二)体裁方面,完善形式以满足诗歌表达独特的需要

文体的划分是进行文学研究的一项必然任务,大体来看,文学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四类,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在文学发展的长河中,诗歌几乎可以看作是所有民族文学的滥觞,它的一些特点是其他文体所不具备的。作为中华民族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形式要求上也有一些独到的特点,它以四言为主,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如上所说,《诗经》里四言诗中很多词头可以说是为了凑足音节,达到诗歌韵律和谐的美学要求,但有些杂言诗中的词头却不能用这种观点进行解释。《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在这里出现了三言,与后面的四言诗句称不上韵律和谐,我们不妨从另一种角度进行考察。《诗经》中的词头现象,我们可以看作是诗歌体的独特表现形式。诗歌一般都较为精致,虽说《诗经》以四言为主,其中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但诗歌形式毕竟不同于其他一些体裁,它有一定的字数限制和乐调要求。词头的使用在四言诗中凑足音节是为了诗歌形式的整齐,在《召南·摽有梅》等杂言诗中,词头的使用则是为了诗歌调整乐调,是表情达意的工具。

与先秦时代的其他作品相比,“有、于、其、薄、爰、言、曰、聿、遹、载、式”等词头主要集中在《诗经》里的一些诗歌中,“有、于”等少数词头在同时期其他体裁的作品中虽然也有所体现,但使用现象较为少见,数量也极为有限。这主要是由于其他题材的作品中较少受字数和乐调的限制,在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时比较自由,所以,除了专有名词前的词头“有”被相沿使用以外,散文中很少用到词头。如此看来,文体形式也是影响《诗经》使用词头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文化方面,民歌唱和以促进诗歌表情达意的要求

在先秦时代,诗和歌是一体的,诗是合乐而唱的。《诗经》是当时统治阶级采诗制度的结果,单纯从采诗这一制度来看,它包括民间采诗和官员献诗。《诗经》中从民间搜集的诗歌是其主要精华,就是我们所谓的十五国风,它们都是当时统治阶级为了“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的参考工具,是民间广为流传的歌谣。我们说《诗经》里的词头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历来也都倾向于将之理解为语助词、发语词和衬字等虚词,都是因为这些词只是民歌特点的反映。这一点和今天一些地区的诗歌特点相比较,就很容易得到确证。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其中的“于”并不需要作解释。就像今天陕北地区的民歌《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里唱到:

(嗨哎嗨哎嗨哎嗨嗨),羊(啦)肚子手(啦)巾(哟),三道道(格)蓝,咱们见(格)面面容易,(哎呀)拉话话难。一个在那山(啦)上(哟),一个在那沟,咱们拉不上那话话,哎呀招一招(的)手,招一招手,(噢啊噢啊噢),(了)不见那村村(哟),(了)不见那人,我泪(格)蛋蛋抛在(哎呀)沙蒿蒿的林,(哎啦哎嗨哎哎嗨哟,哎嗨哎嗨哟,哎嗨啦哎嗨哎嗨哟)泪(格)蛋蛋抛在(哎呀)沙蒿蒿林(哎)。

括号里面的字也不表示任何实际的词汇意义,它们只是民歌由于抒发感情的需要而增加的音节。《诗经》里的一些词头也可以作此解释,我们说词头没有实在的意义,只是证明了词头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在《诗经》中词头的作用和这些民歌里没有实际意义的字的作用是相同的,它们都是为了表达某种隐含的情意,从文化的方面进行解读,《诗经》中的词头是民歌唱和的需要,是诗歌表情达意隐性的要求。

注释:

①④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第467页,第495-500页。

②统计数据以向熹《诗经词典》为参考标准。其中,有1代表名词词头,有2代表形容词词头,有3代表动词词头;其1代表动词词头,其2代表形容词词头。

③⑨向熹:《诗经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829页,第38页。

⑤⑥⑧许慎:《说文解字》,中国书店,1989年,卷二下,卷三上,卷一下。

⑦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五篇上。

⑩杨伯峻:《古汉语虚词》,中华书局,1981年,第295页。

[参考文献]

[1]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王秀梅,译著.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向熹.诗经词典[K].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6]陈宏天,吕岚.诗经索引[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

[7]许慎.说文解字[K].北京:中国书店,1989.

[8]何宛平.古代汉语虚词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9]霰学峰.诗经中“词头”的民歌文化意蕴[J].聊城大学学报,2010(2):344-346.

猜你喜欢

词头形容词诗经
认识形容词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大具纳西语的词头a-
正确书写计算机系统内部使用的二进制倍数词头符号
形容词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
法定单位升的符号“L”前添加S I词头后需改为“l”吗?
对带幂次的单位加词头要倍加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