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翊武的最后一段人生历程
2012-03-20郭汉民
郭汉民
(湘潭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湘潭411105)
蒋翊武的最后一段人生历程
郭汉民
(湘潭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湘潭411105)
蒋翊武在二次革命失败后,如何选择自己的出逃路线,以及被捕、就义细节等情况,以往史料多有出入。新近发现的陈荆编写的《蒋翊武先生就义历略》详实地陈述了这段历史,为研究蒋翊武最后一段人生历程提供了重要依据。
蒋翊武;就义;人生历程
关于蒋翊武之死,以往人们说法不一,且语焉不详。湘乡人陈荆所撰《蒋翊武先生就义历略》提供了相当详尽的资料,陈荆曾以其所作就正于诸友及蒋翊武之故交,得到跋语26则。这些资料对蒋翊武之死及其人生价值做了进一步的揭示。这些资料长期收存于湖南省图书馆,由熊先生交给我编入《湖南辛亥革命资料》。本文拟介绍陈荆的《蒋翊武先生就义历略》及其跋语,并据以阐述民主革命家蒋翊武先生的最后一段人生历程。
一 关于陈荆及其《蒋翊武先生就义历略》
陈荆,字树人,湖南湘乡人,是蒋翊武的湖南同乡,也是清末革命党人,自称系蒋翊武的“部下一走卒”,曾因禹之谟一案出亡南洋群岛,道经桂林。1922年旧地重游,阴雨沉霾之夕,独自往来于蒋翊武就义的丽泽门外,为之感泣者久之。于是“把笔书此,血与泪俱”。当年他假道衡阳,遇到辛亥老友唐元,岀示此篇,嘱其书就珍存,以为后世之纪念。陈荆曾拟赴粤求见孙中山为之题词,还以其所撰蒋翊武就义始末见示于蒋翊武的故友、至交,并索书其后。结果得到了26位人士的跋语。在这些写跋语的人士中,有著名的国民党人谭延闿、仇鳌、李烈钧、陈嘉祐、李执中、鲁荡平,辛亥元老、共产党人林祖涵(伯渠),还有社会贤达章士钊、曾继梧、粟戡时、彭名时等。这些跋语有对蒋翊武事功的评论,有对陈荆不忘死友的赞誉,也有对蒋翊武死事的补正。这对于弄清蒋翊武之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例如,长沙黎承福写道:“树人先生记蒋公就义始末一篇,出以见示。蒋公功在民国,炳若日星,自足不朽,虽不藉树人所记以传,而树人不忘死友,历十年如一日,古之所谓一死一生乃见交情,树人诚不愧蒋公之友哉。”再如谭延闿说:“翊武出亡,余力劝其从海上行,不知其遵陆也,卒以是陨。每忆当时,辄为叹息,不仅茂宏之于伯仁也。树人出示此卷,拳拳朋友之意,不以生死而异,以视今之人,临小利害转眼若不相识,为何如哉?宜护芳言之有余痛也。”谭延闿跋语中“不仅茂宏之于伯仁也”,是将自己比之为茂宏,而把蒋翊武比之于伯仁。这里有个典故:茂宏是晋元帝时司空王导的字,伯仁是晋元帝时晋州刺史周顗的字。王敦以诛刘隗为名举兵荆州,刘隗劝元帝诛灭王家,伯仁为之仗义执言,茂宏不知此事,所以当王敦问王导周顗何如的时候,王导没有回答,周顗遂为王敦所杀。事后,王导看到周顗申救之表,大哭道:“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蒋翊武离开湖南去广西是在二次革命失败、湖南宣布取消独立之后。陈荆记载说:“民国二年七月十三日,湖南取消独立之日,先生由岳州返长沙,寓南关外礼和洋行,向谭督筹款七万元,以五万元配置同志,以二万金拟由水道出上海。恐汉口有阻,复由火车出萍乡,取道江西。适李烈钧、林虎失败,退入老关。先生恐江西稽查有失,改道广西。时广督陈炳坤先生旧友,张俭望门,冀作旦夕之安。”这段记载告诉我们蒋翊武出亡的具体时间、经费等措、道路选择及其出亡广西的原因。
湖南取消独立之日,蒋翊武在岳州正在规划进窥湖北,得鄂豫招抚史署密电,始仓皇返省,将谭延闿给的七万元经费,拿出五万资遣同志杨王鹏、廖湘云、胡冠南、杨少炯、梅子奎等人,分途谋再举。自己则以余下的二万元“商所以出亡者”。至于从何处出亡,当时的湖南都督谭延闿“力劝其从上海行”,友人曹梅村、柳汉彝和粟戡时谋划,让其“乘某国军舰脱险”。这里所说的“某国”,应是日本。据杨道声的回忆,当时曾约同省议会议长黄右昌,诣日本领事某某处交涉保险事。日本领事答以是晚武陵丸号轮船可以到来,到即电知并负责保险。但是蒋翊武拒绝了这一套安排。陈文说蒋翊武“恐汉口有阻”,杨道声说“公以长江多旧识,恐有失,决志广西”。蒋翊武还曾打算乘火车去萍乡,取道江西。又因当时在江西起兵讨袁的李烈钧、林虎也已败退老关,恐走江西稽查有失。恰好同乡易震,即陈文所称易蹇者,曾为桂林之游,对广西情况比较熟悉,遂与之同行。当时的广西陆军第一师师长陈炳焜是蒋翊武的旧友,望门投止思张剑,希望靠他作旦夕之安,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
决定出亡广西后,蒋翊武更姓为唐,微服以行。行抵广西兴安县属唐家市,为搜查烟土之军人探知,他们以为是唐莽,遂被捕解往全州,送入秦步衢之军队住处,被捕之人中有蒋翊武旧部覃连升,暴露了蒋翊武的真实情况。秦步衢一面电告湖北黎元洪,一面将蒋翊武及肩随押送桂林官署。陈文记述陈炳焜亲解其缚,尊为上宾,藉以软禁。肩随等寄押桂林县属,也电告湖北,静候解释。
蒋翊武在全州被捕之后,时在北京的国民党人李执中立即驰电武昌,给蒋翊武曾经两活其命的某某,让他向黎元洪求情。李执中回忆说:“厥后,某向余述黎氏言:‘他人可逭,翊武不可逭。’”李执中评论此事说:“武昌光复,翊武功最巨,以名分,故推黎氏。黎氏多方求逸不得,久之始就都督任。翊武何负于黎氏,而必欲杀之。事之不可以理解者此其尤也。”黎元洪将秦步衢和陈炳焜的电报报告袁世凯,袁世凯复电就地正法。作为武昌首义的总司令,蒋翊武与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政治上曾是盟友,个人相处亦曾是朋友。章士钊的跋语称:“民国元年三月,愚至武昌,在黎宋卿广坐之中,蒋翊武持酒劝客,猜拳行令,气象万千。愚亦曾与之对饮一杯,此事思之女如在目前,而翊武早为人算,就义去矣。读右记小史,为之泫然。”
蒋翊武被捕后也曾三次写信给黄静谦,黄字贞元,与蒋翊武是澧县同乡,又是湖南西路师范的同学,二人在一起奔走革命,情谊相投,黄贞元接到信,知大势已去,乃作北京之行,请求营救,及抵汉口,阅报看到黎元洪的晓白一条,称蒋翊武行为阴险,已在广西伏法,各处将领,毋得被其煽惑,致干未便云云。后来黄贞元为蒋翊武作传时,将此视为黎元洪卖友之确证。
二 关于蒋翊武就义的具体情况
陈文记述说,蒋翊武民国二年九月二十日上午十时就义于桂林丽泽门外左转弯之六垛口下。当日,陈炳焜备以酒宴、装殓等项出示黎元洪、袁世凯之复电,蒋翊武一一过目,席上演说,慷慨悲歌,写家书两封,并嘱其柩停湖南会馆。及出丽泽门外时,先生盘坐于地,刽子手出短枪距背后一尺许,一弹殒命。陈炳焜在署大号,拟遵先生遗命,因灵柩未便入城,遂停柩于北门外虞帝庙之南薰亭,其肩随等于民国五年解回原籍。黄贞元的《开国元勋蒋翊武传》记载蒋翊武民国“二年八月初九日殉难桂林,时年才廿有九。公成仁时,陈公设宴尘饯公,全军官兵争进酒。酒酣,公从容告陈公及诸将士曰:‘予死固所甘,请悬予首北门,以观袁氏之盗国,天下后世,必有得知余得死所为者。且此次失败,为国尽忠者寥寥,翊武请先君子等拼命为之。’闻者皆痛呼民国万岁。”作者还指出,迨护国军兴,洪宪以终,“薄海内外无智愚贤不肖,皆感公之死,且信公之不死矣”。
关于蒋翊武就义情形,尚有另一种说法值得参考。岳森在陈文的跋语中写道:“护法之役兴,广西贲凤亭以旅长率兵来湘。为余言蒋公翊武就义事甚详。时凤亭为广西第一师第一团团长,驻桂林。蒋公就义事,即其奉命执行者。所言与树人所记不同,用录之于后。”
贲凤亭回忆说:“蒋公翊武在全州为秦步衢捕获时,即分电沪、桂。旋得干老电,解桂候命。蒋公解至桂林,陈舜老命押于余之团部时,余时与之深谈,余深敬佩其为人。及正法命下,余踌躇者久之,不忍宣布,然亦无法求援。蒋公亦时询余,南宁有电否?蒋公固自知其无生理也。临刑之夕,余预具置酒为之饯,蒋知之,固询余,余始以省命告蒋公。遂请余购纸墨,且多置酒,并不令余同席饮,余从之。迨后,酒尽三升,所备纸已书完,其中言国家事及其奔走情形甚详,并处分家事无巨细遗。余读之痛,泪夺眶出。此二纸余迄今尚宝藏之。蒋公慷慨行,甫出见。余设备简单,意殊不悦。顾余曰:‘余一中将也,应有一连之仪仗兵,且须有军队乐,尔不知之耶?’余应之曰:‘此间无军乐,当多用鼓号兵以代之,仪仗兵则当遵先生之命。’蒋公欣然,稍间准备如仪,即赴刑场。蒋公从容不迫,若无事然,唯一顾及其老仆,辄为动容。行刑之后,余心至为不安。”
这段记载,与前述不同之处有四。一是下令处决蒋翊武的,不是袁世凯和黎元洪,而是遵从袁世凯指示的“干老”发出的“省命”,“干老”是广西都督陆荣廷,陆字干卿。二是蒋翊武旧友陈炳焜,字舜卿,时任广西陆军第一师师长,是第一团团长贲凤亭的顶头上司,贲凤亭尊称其为“陈舜老”。正是这位“陈舜老”下令将蒋翊武关押在第一团团长贲凤亭的团部。陈似乎并没有对自己的老友蒋翊武多方关照,“尊为上宾”,当蒋翊武“请见舜老”时,这位从前的老友却“藉词却之”。三是为蒋翊武设宴饯行的不是陈炳焜,而是陈炳焜的部下第一团团长贲凤亭。贲凤亭说自己“时与之深谈,余深敬佩其为人。及正法命下,余踌躇者久之,不忍宣布,然亦无法求援”,只是尽可能满足蒋翊武的最后要求。四是临刑前蒋翊武并无对官兵发表演说,而是独自饮酒三升,并索纸墨,言国家事及奔走情形甚详。还要求按迎送中将的规格送他慷慨就义。这些不同记载,亦颇合乎情理。贲凤亭受命关押和负责处决开国元勋蒋翊武,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时年之后他更没有必要虚构情节借以炫耀。贲凤亭身为广西第一师第一团团长,受命关押和处决蒋翊武,是蒋翊武就义的最重要的当事人,所述情节应是可信的,当作为蒋翊武就义的重要参考资料。
三 关于蒋翊武之后事
蒋翊武生有三女,死后由其季弟之子宗策为嗣。
民国五年九月某日,值举国欢庆护国战争胜利之时,湘桂督军与诸同志收其遗骸,归葬湖南长沙岳麓山,与黄兴、蔡锷、焦达峰、陈作新诸辛亥伟人之墓相毗邻。并经湖南省议会决定为蒋翊武修墓建像。民国十年革命同志李光襄、覃理鸣、黄静谦、于哲士、杨少炯、廖湘云、安百一等追随孙中山护法,在桂林大本营呈请孙中山为蒋翊武建就义纪念碑。碑文为“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 孙文敬题”。胡汉民为此受命撰写题记说:“蒋公翊武,澧州人,笃志革命,辛亥武昌发难,公功为冠,以武昌防御使守危城,驱强敌,事定,即引去。当道糜以官爵,不受。癸丑讨袁,将有事于桂,至全州,为贼将所得,贼酋阿袁氏旨,遂戕公于桂林丽泽门外。今年冬,大总统督师桂林,念公勋烈,特为公立碑,而命汉民书公事略,以诏来者。公之死事与瞿张二公不同,而其成仁取义之志则一也。”
蒋翊武之就义成仁,受到后死者的赞誉和评价。革命党人陈嘉佑的跋语称:“窃思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者,翊武之死,足有千古,夫复何憾。”李烈钧跋语云:“尝谓慷慨殉节易,从容就义难,若宋明季世杀身成仁之士,其志足以昭日月而泣鬼神者,盖不少矣。然辛亥举义以还,为国驱驰,威武不屈,临难不苟,为世人所称道弗衰者,则蒋烈士亦其一人也。树人出示此册,缅怀先烈,不禁穆然。”共产党人林伯渠回忆自己与蒋翊武的交往之后在跋语中写道:“襄知革命学说而笃行之者,翊武而外不过数子。今则负气之伦,闻翊武死事之惨烈,莫不为之感念不置。好尚之殊,今夕不同,如此非始革命之进步也。翊武死而有知,其亦可以瞑目也。”
K257.4
A
1674-9014(2012)04-0100-03
2012-04-11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沅澧流域人才群与辛亥革命”(09C594)。
郭汉民,男,河南平顶山人,湘潭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蒋翊武研究会顾问,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田 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