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洪波 中国文坛一魔方

2012-03-20李林栋

文学自由谈 2012年1期
关键词:高洪波影集文坛

●文 李林栋

高洪波文学创作40年,成就了当代中国文坛的一块魔方。无论是从题材或体裁来看,或者是从“风格即人”来说,这块魔方的多样性与多彩性,都是在当代中国作家中很少见的。例如,高洪波是什么类型的一种作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无论是在文学界还是在社会各界,一定会像“哈姆雷特之问”一样,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答案。大致来说,有的人会说他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有的人会说他是一位诗人,有的人会说他是一位散文高手,有的人会说他是一位杂文专家,当然,还有的人一定会说他是一位文学评论家,或者说他是一位报告文学作家,甚至,完全可能的是,有的人会说高洪波是一位尽写“日记”的官员作家。但其实这些名谓之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些名谓之上,高洪波都取得过什么样的成就,这才是文坛这块“魔方”最闪光也最值得探究之处。

众所周知,作为儿童文学作家,高洪波获得过该领域几乎所有的重要奖项如中国作协举办的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文学奖、宋庆龄文学奖,等等。作为诗人,高洪波不仅两度荣任并长期胜任该领域的巅峰之刊《诗刊》主编一职,并且身体力行地不仅写了数十年儿童诗,而且数十年来写了很多新诗、好诗。他在诗坛的这“两把刷子”,早已为人称道,并曾被人叹为奇观。作为文学评论家,高洪波慧眼独具,早已为岁月所证明。例如很早很早以前,他就曾预言《秦文君将了不得》;对于今日的收藏大师马未都,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就曾有所预言:“马未都在青年作家中是个罕见的收藏家,我怀疑他正渐渐摆脱作家的身份,进入瓷器专家的队伍。”当然,高洪波毕竟是文学评论家而非人生预言家,在那篇“预言”马未都之后,他又接着写道:“听他把艺术想象与社会学知识用于瓷器的鉴定中,会发现文学写作的确益处非凡。”除了马未都之“评”外,作为报告文学作家,或者说高洪波曾作为《文艺报》记者部主任的十年间,他也曾就“近水楼台”之便,大量“特写”、“报告”了很多著名老作家的很多文学活动、创作境况等,并就此和当时的冰心、严文井、冯牧、艾青、舒群、汪曾祺等著名老作家建立了深厚的关系。可以这样说,在当今中国文坛,因采访过、报道或报告过已逝或健在的老一辈著名作家并熟稔他们各种情况的人除了比洪波更年长一些的周明、柳萌等人,以及比洪波更年轻、更专业一些的李辉、陈徒手等人,仅就高洪波这一辈而言,唯此一人耳。这是了不起的一段文学佳话,又何尝不是一种后声渺渺的空谷足音!

高洪波文学创作40年,他在杂文领域所取得的广泛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但因杂文迹近散文,甚至有方家亦把它归类于散文之一种,故我们在此一并言之。如果说,高洪波这块“文坛魔方”的每一面都是一本影集的话——如上所述,有儿童文学影集,有诗歌影集,有文学评论影集,等等,那么,我以为,这块“魔方”上的有一本影集最能反映他的本来面目,那就是散文(也包括杂文)影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只要捕捉其“神”,即能窥视其精神全貌,并且能破译其神秘的心灵密码。这确如某位论者所言,散文是人有感于物的心灵倾诉和人与世界的对话,是一种质朴、本真、契合自然的文学形式,如同性格之投影于纸张,本性烙刻于文字。

但是,“捕捉”任何一位散文大家的“神”又谈何容易?说起来可能有点儿玄乎,但我确实以为,散文之“神”主要蕴藉于散文其“味”之中。但更神乎其“神”的是,这世界上的散文作家,其实很难以一“味”言之,即使是著名的“京味儿”作家老舍,难道他的作品中就没有洋味儿?要知道,老舍先生是用英文写过长篇小说的一代大家,他的“京味儿”其实是“大洋若土”。以高洪波为例,我以为,对他数十年所写的大量散文,不可能以一“味”而观其“神”。若以“存在决定味道”而言,我们大体可言高洪波的散文创作不仅有“草原味儿”,也有“兵味儿”、“滇味儿”,更有“京味儿”。

这就不能不说到所谓的“京味儿文学”。毫无疑问,老舍先生、邓友梅、陈建功、王朔等自是“京味儿文学”的代表人物,但王蒙、刘心武、汪曾祺,也包括高洪波等,其实也是“京味儿文学”的一干英雄人物。为什么这么说呢?以高洪波为例,不能说他出生在内蒙古的科尔沁草原就必然地不具有“京味儿”,实际上,众所公认的“京味儿”作家中鲜有“北京土著”者,关键是要看你的文学创作中是否有北京人的神韵。

那么,究竟什么是“京味儿”呢?我以为,首要条件还是创作主体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北京人,否则其人其作是断不可能与北京有关连的。在这方面,高洪波作为“京味儿文学”的一票重要角色,条件完全具备。他15岁随父晋京,长居京华至今已有45年之久。早在居京仅三年又从北京15中去云南当兵时,“由于北京话所起的特殊作用,我被首长们选中,充当团广播室的播音员,同时兼放映员、图书管理员”。(见《从草原军旅走向文坛》)不仅受益于“北京话所起的特殊作用”,更受益于他后来成为幸福的“北京姑爷”,在妻子朱丹江的全面影响中,高洪波早已是个地道的北京人了。得天独厚的是,在《文艺报》和《中国作家》工作期间,他还深受“北京土著”冯牧等文坛前辈的熏陶——例如冯牧晚年病重期间,他常去医院探视,“每次告别,(他)都嘱我代为寻觅一些他渴望读的书,……像东方出版社出版的‘火凤凰’丛书以及一些北京风俗类的书”。(见《我的船长》)。我相信身教胜于言教,我相信“书虫儿”高洪波当时最起码儿也要把那些“北京风俗类的书”“啃”几眼。

其实,看一个作家的散文创作是否具有“京味儿”,首先从他的北京话、北京风俗类诸元素来考察他是否具有“京味儿”资格,这还是次要之辨。最主要的是,他是否对“京味儿”这种创作风格有自觉的认同、实践与达致一定的成就。且看高洪波在《闲话京味儿》一文中对这些问题是怎样作答的:“说起老北京,我满心钦敬,每个人都是一部活历史,举手投足,都浸出文化感,保不齐的您看这是位不起眼的老太太,那位是颤巍巍的糟老爷子,凑过去套套磁,往深处一侃,没准老太太是位‘前格格’,糟老爷子呐,祖上竟然干过内务府一等一的差事。”但高洪波对老北京的“钦敬”尚不止于此,他接下来又“嚼谷”起“元代的味儿和金代的味儿肯定不尽相同”,并“揣度明朝北京的京味儿,当比清代讲究,像松鹤楼和森隆饭庄的菜”。这种对“京味儿”深入骨髓的探究,在当代作家中是十分罕见的,我想,它除了说明高洪波对“京味儿”深怀敬畏的“钦敬”外,别无它解。

但高洪波最“钦敬”的还是新北京,或曰时下的北京。且看他在《胡同味儿》一文中所言:“甭说别的,仅一个公共厕所里,就蹲满了一觉醒来愤世嫉俗的哲人智者,他们抽着‘混合型’香烟,纵论古今中外天下大事,透着舒坦。”接着他自问:“究竟何为胡同味儿?”他的答案是多元的、开放的:“我也说不清楚,可以是浓郁的人情味儿,也可以是淡然的平民百姓味儿。有时还带点儿不管不顾的市井江湖味儿。”我认为这个答案是客观的,到位的,这是“明摆着的事儿”。——顺便说一句,这是高洪波此文的最后结语,这是一句地道的北京话,这是高氏散文语言中的“京味儿”之证,这是成就一个“京味儿”散文名家的重要标志之一。

数十年来,高洪波浸淫在“京味儿”生活中的“神”,在其散文创作中,其实还是无可遁形的。“有一年深秋,我到景山公园深处的少儿图书馆去查资料……”(见《独特的世界》);“北京现今的古玩市场,除了琉璃厂文化街之外……”(见《古玩》);“前几日整理出一批不准备收藏的图书,拎着到北京东单的中国书店出售……”(见《卖书》);“在北京逛街,顶好是骑自行车,这是半自动化的一种逛法。另外最好是在雨中……”(见《逛论》),等等。我们从高氏散文中这些夫子自道,自可品出其“神”中的一种文化味儿。这也就是说,构成“京味儿”的诸要素如历史味儿(老北京)、市井味儿(胡同等),也还要有文化味儿。这三味缺一不可,但也还是要有第四味,那就是北京人骨子里那种洒脱劲儿、幽默味儿。文如其人,或者说“风格即人”,可以说高洪波在这点上最像个北京人;他的散文创作,在这一点上最具有“京味儿”。这不仅是指语言,更主要是指思维方式。

在《逛论》一文中,高洪波说,“我是属于喜逛又厌逛、时逛时不逛的一类人。在北京家里一呆,蛮自在地沏一杯茶,听听京剧里的老生唱腔,比到大街上参加人挤人运动舒服得多,所以我讨厌逛。但是话也不能说绝了……在北京不逛或少逛,出差在外则马不停蹄地不逛也逛,逛瘾大发,四处乱逛……”看到这里,谁能不乐?在另一篇《琉璃厂的发现》中,他又接着说:“一逛不要紧,有小小的发现。我首先发现两位作家的字很值钱,一位是李准,另一位是周而复……每幅字均千元以上。在小说家的真迹面前我驻足良久,心里盘算着怎样与这二位‘套瓷’,抽空儿也求一幅字挂挂,不光是附庸风雅,明显着是值钱的玩艺儿!”这种幽默中带着自嘲的味儿,正是“京味儿”思维的真实写照,正是“京味儿”语言的恰当表现。但这个例子似乎还有欠饱满,在另一篇《寻找鲁园春》中,高洪波对当时他居家附近的东四街头一家老馆子的消失深感“忿忿不平”,“取代的是一个戴眼镜的美国小老头,洋气十足,也神气十足,他镇日站在鲁园春的窗口,把一种叫作‘肯德基家乡鸡’的快餐端给北京人”。尽管对此“京味儿之变”,高洪波一再地“忿忿不平”,但最后他“凭心而论,炸鸡的味道蛮不错。可我还是忿忿不平,我想寻找鲁园春,并将固执地寻下去,我不相信有什么能够代替美味的炒肝儿,糯甜的元宵,我想说的是鲁园春三个字本身所代表的文化内涵,绝非几块炸鸡所能取代的,甭管它是美味的肯德基家乡鸡还是傻乎乎的火鸡……”

高洪波在这篇散文中所体现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以及语言特色等,完全可作当地北京人的代言。因为我亦时居该地,亦吃过鲁园春的炒肝儿,亦“侧目”过忽然冒出的肯德基。一直到今天,我也为高洪波当时能写出我们这些老北京人的块垒之气而深感欣慰与自豪。高洪波不仅是北京的姑爷,更是一位北京文化之子。受益于此,我们欣慰并自豪于他曾写出一大批“京味儿”浓郁的优秀散文如《三访智化寺》、《西皮流水》、《龙宫神游》、《鹿皮关记》、《小街》等等,但比起很多功成名就的“京味儿”作家来说,高洪波至今所创作的“京味儿”作品,起码有一点也是有目共睹的,那就是其数量尚少。仅此一点,我们对实力雄厚又勤奋异常的高洪波充满了期待。

猜你喜欢

高洪波影集文坛
彩虹的约定——简析高洪波作品
影集里的故事
高洪波 作品
作家影集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
我喜欢你,狐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