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暗的恐惧之影

2012-03-20杨光祖

文学自由谈 2012年1期
关键词:语录书信张爱玲

●文 杨光祖

这几年开始喜欢上张爱玲了。读了她的绝大部分作品,还有传记、论文,也写了几篇文章,反应都还不错,自信对她是懂得的。最近看到《张爱玲私语录》,张爱玲遗稿继承人宋以朗整理出版了他父母与张爱玲的来往书信,不知什么原因,大多是节选,一些还没有入选。买来了,想看看有没有新资料。谁知一读就不可收拾,连续几日,工作之余断断续续地读完了。

真是一册好书呀。宋淇夫妻不愧是张爱玲的知己,他们是懂张爱玲,并尊重她的。看他们夫妻的文字,也是不错的。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张爱玲的文字,虽然横跨五十年,文字一贯的老道苍凉,天才毕竟是天才,不承认是不行的。

当然,最让我欣慰的是,读完了书信,我发现有一些新资料,但不打算补充进的我的文稿。因为我的判断,或者我的直觉,是基本准确的。有时候,话不能说得太满,给读者,给作家都留一点空间,可能更好。而且,说得太多,总感觉对张爱玲太残酷,人生已经很艰难了,为什么一定要说得那么清楚呢?她说过,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子,里面爬满了蚤子。虽然是研究者,但对研究对象还是要有一点恻隐之心,不能逼人太甚。这可能也就是宽容吧?老家人说,日月长在,何必那么忙乎?

阅读她的晚年书信,知道她的艰难非常人所及,她的恐惧阴影更是与日俱增,幸亏有宋淇夫妇这样的知己,为她分担了许多的重负。对此,她是感念的,并不如常人想象的那么无情。但晚年的苦境,还得自己亲身接受。比如,1991年10月9日,“从wilcox信箱取回的报上发现一只蚂蚁,吓得我赶紧换地方”。然后说:“报纸全扔了。”看得人无话可说,人生至此,也是无可奈何。邝文美1985年12月15日信中说:“想到你独在异乡与虱作战,我们帮不了忙,只觉得人生充满了无奈,自己那么无用。圣诞就在眼前,满街是辉煌的灯饰,也提不起兴致来欣赏。”宋淇1986年7月17日的信中说:“这真是一个没人相信只有你自己一人作战的抗战,八百孤军名义上孤军,究竟还有八百人在一起。”

虚幻的虱子恐惧,成为了张爱玲晚年的日常生活,她的辗转、挣扎也自然可想而知。不断地搬家,不断地丢弃东西,但内心的恐惧依然增长,以至完全占据了肉体。她1995年7月25日信中说:“皮肤病又更恶化,药日久失灵,只有日光灯有点效力。”于是,一天廿三小时坐在家里的日光灯下,甚至不仅怕跳蚤,开始也怕蚤卵。她说过“但愿你的一切烦恼都是小事故”,可惜,她自己都做不到。

国人动不动拿“道德”说事,其实是很可怜,也很卑鄙的行为。道德虽然重要,但绝不是万能的。对有些人来说,连自己都救不了,何谈救别人,比如民族?张爱玲的虱子之患,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中国文化之患。她的不幸童年,大家族的不幸遭遇,导致了她终身的“残疾”,心理上的,包括生理上的。好歹还有文字,让她可以自救,否则,结局很难预测。

我在微博里谈“个体”,有网民质疑,匿骂,我一概不理,因为他们根本不懂得什么是“个体”。网络的暴力狂欢,正是国人的“集体”表现,而非“个体”。我们什么时候懂“个体”了,也就理解张爱玲,民族才有大的希望。没有“个体”,也就没有“宽容”。我多次说,一个心中充满仇恨的人,是不幸福不健康的;一个充满仇恨的民族也是可怕的民族。只有先卸下自己身上的枷锁,你才有资格去救赎别人。尊重每一个“个体”,应该是我们的信条,宽容他人,也是一种自救。暴力的狂欢带来的不仅是个体的毁灭,更是一个民族的毁灭。我们需要的是理性的智慧,而不是盲目的暴力。

《张爱玲私语录》确实是一册很好的书,它让我们懂得了恻隐,懂得了宽容,懂得了什么是尊重,懂得了什么是人生之艰难。读完了,我甚至有一种隐隐的感觉,如果1949年后有合适的土壤,张爱玲是还能写出优秀的篇章的,可惜时代太仓促了,没有给她这个机会。她说过,文人该是园里的一棵树,天生在那里的,根深蒂固,越往上长,眼界越宽,看得更远。要往别处发展,也未尝不可以,风吹了种子,播送到远方,另生出一棵树,可是那到底是很艰难的事。

略感遗憾的是,宋以朗先生出于某种考虑,好多信件并没有收入,但留下了痕迹,或说明,很多信件都做了大的删节,用“……”标明。他说,关于宋淇夫妻与张爱玲的通信全集正在整理,将于日后完整出版。那就只好翘首以待了。不过,《张爱玲私语录》问世的部分书信,已经让我们有福了。

猜你喜欢

语录书信张爱玲
九月雨
打分
“一生无悔”等十二则
共 筑
语录
语录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张爱玲在路上
别有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