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洞庭湖区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发展战略初探

2012-03-20贺建林

武陵学刊 2012年1期
关键词:洞庭湖区洞庭湖生态农业

贺建林

(湘潭大学 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洞庭湖区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发展战略初探

贺建林

(湘潭大学 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在洞庭湖区先行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建设洞庭湖区生态农业示范区目前应做好四项工作:对水域进行分区规划、分类管理;对堤垸因地制宜确定堤垸经济发展模式;对流域加大“减排”工作力度,减轻洞庭湖的污染负荷;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机制。

洞庭湖区;生态农业;示范区;发展战略

作为我国最重要商品粮、棉、油及养殖基地与湖南省最发达的经济区域,洞庭湖区具有土地、气候、水资源与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的综合优势[1]。在洞庭湖区先行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建设洞庭湖区生态农业示范区,既有优势也有不足,唯有放大优势克服不足,才能促进其又好又快发展。优势有三点:第一,洞庭湖区域是全省的精华地区, 经济社会和农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第二,2010年12月,被纳入国家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的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项目启动,为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三,现有的国家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经验。不足和挑战也有三点:洞庭湖区的农业发展与江汉平原、鄱阳湖区和太湖地区相比较,在全国的地位有所下降;传统农业模式已导致该区农业资源的严重短缺和农业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农民增收困难。湖南要抓住机遇,找准定位,克服劣势,发挥优势,承担起率先发展、引领生态农业发展的历史使命,通过洞庭湖区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生态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

一 洞庭湖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一)田土次生潴育化严重,农作物减产趋势较明显

洞庭湖每年泥沙淤积量近1亿立方米,湖底年均增高3.5厘米,建国60多年来湖床共计增高了1.8米多,部分地方湖底高程已高出堤内耕地1~3米,洞庭湖正在向“悬湖”方向发展。由此导致垸内地下水位升高,肥力下降,整个湖区的农业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据统计,湖区现有潴育型水稻田面积1 080.7万亩,占水稻田总面积的78.5%,随着潴育化水稻田面积的逐年扩大,湖区年减产粮食5亿公斤。

(二)污染负荷增加,严重危害渔业生产

工业源污染负荷方面:据调查统计,洞庭湖区主要工业企业共计100个,年排工业废水2亿吨,其中排放COD17万吨,BOD53.7万吨,悬浮物3.7万吨,氨氮0.25万吨。在排污工业中以造纸、化肥行业为主,排放废水总量每年分别达1亿吨和0.57亿吨,分别占纯湖区排污总量的50%和28.4%。造纸行业年排放的COD 和 BOD5分别占纯湖区排放总量的81.71%和79.13%,表明造纸行业是洞庭湖区的重点污染行业。

农业源污染负荷方面:洞庭湖区现有耕地69.6万公顷,由于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农业面源污染十分严重,农药年施用量为1.8万吨,化肥年施用量为169.9万吨,农药、化肥被农作物吸收利用的比例十分有限,大部分随地表水进入了湖泊。

生活源污染负荷方面:目前,绝大多数县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生活污水都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加重了洞庭湖的污染负荷。另外,船舶污染也对湖水水质构成严重威胁。长年在东洞庭湖内作业的渔船、挖沙船和过往客船达6 000多艘,几乎都未设置固体废物、生活污水收集装置,压舱废水、动力冷却水中石油含量严重超标,直接排放,污染水体。

监测结果表明:洞庭湖大多数水质指标在I类和II类之间,总大肠菌群水质为III类;TN和TP水质为IV类。洞庭湖水质由十年前的中贫营养状态发展到目前的中富状态。

水质污染导致水生生物生存环境恶化,水产资源衰退,水域荒漠化趋势加重,鱼类产量逐年递减。同时,一些污染物通过食物链不断富集在鱼体内,影响渔业质量。20世纪50年代,东洞庭湖年均捕鱼19万担,70年代年均10万担,目前仅为4万担。鱼的个体逐年变小。1975年渔获个体为每公斤16尾,1985年为26尾,1995年为54尾。银鱼原是东洞庭湖的大宗产品,现在已成为珍稀品种。据观测,出入洞庭湖湖口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的种群数量,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约400头锐减到目前的不足100头;江豚的种群数量也由1993年的约2 700头减少到目前的不足2 000头,每年减少近百头。

(三)湿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由于“围湖造田”,自然植被逐年减少,加之长江中上游及洞庭湖区植被破坏,造成严重水土流失,致使湖区泥沙於积,面积已由历史上的6 000平方公里缩小至目前的2 625平方公里[2]。湖区缩小的同时,湿地也大幅度减少。洞庭湖湿地孕育了大量喜湿半喜湿物种,并接受世界上7个动物区系的候鸟越冬,湿地的减少缩小了物种的生存空间,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部分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的珍贵鸟类在洞庭湖区越冬的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已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820只减少到现在的100多只;白鹤前景更令人担忧。

二 洞庭湖区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的意义

(一)有利于洞庭湖区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巨大压力的化解

面对来自洞庭湖区的人口增长、资源有限、生态环境恶化等多种挑战,我们的最佳选择就是发展生态农业。首先,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化解我国特别是洞庭湖区巨大的人口压力。人口自然增长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矛盾,始终是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核心问题。我国特别是洞庭湖区的农业长期以相对紧缺的资源承担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不仅可以加速洞庭湖区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可以促进洞庭湖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次,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化解洞庭湖区有限的自然资源的压力。再次,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遏制洞庭湖区生态环境的恶化。据调查统计,2007年洞庭湖周围8个县区化肥使用量达1 354 745吨,每日流入洞庭湖的生活污水多达610 136.8吨[3]。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每年生产的农药品种约200多种,加工制剂500多种,原药生产40万吨,位居世界第2位,每年使用农药达3亿公顷次。农药的大量使用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威胁。尤其是那些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他农副产品中有毒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并危害人体健康。加上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引起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更是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无公害的农产品,而且能实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有利于洞庭湖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首先,发展生态农业,可为洞庭湖区的新农村建设夯实经济基础。生态农业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综合性。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可以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二是高效性。生态农业通过农业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和系列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现废弃物资源的再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生态农业这两个显著特点充分说明,只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就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就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其次,发展生态农业,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一方面可有效保护和利用农业资源。因为生态农业是按照“无害、低排、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环境美”的思路,统筹规划农业各产业发展,既能优化农业投入结构,进一步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遏制掠夺性经营;又能在农业生产中推行清洁生产,遏制过量施用化肥、农药等,避免了耕地污染、土地质量下降,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另一方面,可促进农村环境的改善。因为发展生态农业,乃是按照生态经济的再生原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向实行综合治理,对农村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统筹考虑,深度利用农村种、养业产生的废弃物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城市工业及乡镇企业产生的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真正实现“吃干、榨净、回归大地”,使农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再次,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可为农民参与民主管理提供组织上的保障。生态农业是现代化的农业,它要求建立现代的组织形态,使农民以组织成员的身分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计划、决策、组织实施全过程,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参与程度,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管理民主[4]。

(三)有利于洞庭湖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生态农业生产基地的选择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农业生产基地的生态环境技术包括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要求选择在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的地区。因此,生态农业基地的选择和建设能够促使对那些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地方做出进一步的保护,对那些生态环境欠佳的地方进行建设改善,促使其建立起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从而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其次,生态农业的生产技术有利于防止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因为生态农业的生产过程要求无污染,所以生态农业技术无论是栽培技术、施肥技术,还是病虫害防治技术,收获加工技术等,都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相反,还会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有利于农业生产在生态上的可持续性。同时,生态农业生产技术的运用、监控也保证了农产品的安全性。这是生态农产品生产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必然结果,从而有效地促进了保护生态环境目的的实现。再次,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不仅可促进我国经济效益提高,也可促进我国生态环境改善。在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地区,农村一、二、三产业同步增长,种、养、加全面发展,经济结构趋向合理,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有所提高,农业发展后劲开始增强,初步实现了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推进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实践证明,生态农业有利于洞庭湖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有利于洞庭湖区农产品安全性的提高

农产品的安全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若农产品不安全,不仅会危及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影响劳动力的再生产,而且会损害消费者权益,影响和谐消费乃至和谐社会构建;不仅会加剧农产品卖难,而且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因此,保证洞庭湖区农产品的安全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农产品不安全,主要问题是:其一,植物性农产品的农药、重金属及化肥污染严重。人们食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富集的农产品而引起食物中毒;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人类重金属中毒;化肥污染即亚硝酸盐污染,研究表明亚硝酸盐可以致癌。其二,动物性农产品的抗生素与激素残留过量。抗生素残留可引起病原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抗药性,造成机体肠道正常菌群失调,同时使抗生素过敏体质的人出现过敏反应。高激素残留,特别是性激素对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瘦肉精可以导致人的心率加快、代谢紊乱等不良后果。其三,农产品中有害微生物引起的安全性问题。有些食用农产品农田生长环境虽然安全,但在加工过程中由于设备、工艺操作和管理不合标准等,极易带进有毒细菌而产生新的污染。其四,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问题。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可能会导致一些遗传或营养成分的非预期改变,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其安全性问题主要是营养、毒理和致病等方面。转基因农产品一旦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平衡造成破坏,恢复起来将非常困难,对此应采取谨慎的态度。因此,要保证农产品的安全性,就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因为生态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的农业生产体系。这样,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而且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真正使消费者买到“放心肉”、“放心菜”、“放心粮”。

(五)有利于我国特别是洞庭湖区应对国外“绿色壁垒”,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绿色壁垒”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简称,又称环保壁垒或生态壁垒等,指的是一个国家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借口,以限制别国商品进口、保护本国市场为目的,对外国商品进口所专门设置的带有歧视性的贸易障碍。中国加入WTO以后的短时间内,农产品出口频频遭遇国外的“绿色壁垒”,使我国有关生产者和出口企业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要应对国外“绿色壁垒”,最好的办法就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增加生态农产品出口。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增加生态农产品出口,不仅可以应对国外“绿色壁垒”,而且可以提高我国特别是洞庭湖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为:第一,生态食品顺应了人们回归自然、追求饮食安全的潮流,与转基因食品相比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转基因食品因为有“基因污染”,已经引起人们对人体健康和食品安全的疑虑,被疯牛病危机打垮了信心的欧盟消费者对转基因产品更是持抵制态度。第二,生态食品具有鲜明的特性。每一个生态农业小环境的营造都是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天然资源和气候特征的结果,丰富多彩的自然条件和多样性生物资源会造就多样性和个性化的产品,这正好与当今国际市场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相吻合。第三,生态食品市场的容量增长潜力大。在过去10年中,生态食品市场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如美国生态食品市场自1998年以来一直以20%的速度增长,成为全球最大的生态食品市场。欧洲、日本生态食品销售也一路攀升,市场前景看好。预计,今后几年许多国家的生态食品增长率将达20%~50%。面对日益扩大的生态食品市场,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大力开发生态食品,就可以扩大洞庭湖区生态食品出口,赚取可观的外汇。

三 洞庭湖区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的指导思想与发展战略

发展生态农业的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在洞庭湖区这样的经济较发达地区,首先要通过生态农业建设,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在为社会提供高品质农产品的同时,不断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同时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以循环经济“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3R原则,提高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因此,洞庭湖区生态农业的指导思想应以农业发展规划为依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培育与建设为都市服务的生态种植业、养殖业和无公害的菜篮子工程、高档次的园艺业、高科技含量的加工业及活跃的流通产业,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高效及无公害农副产品系列与品牌。在生态农业经营上实现三个突破:经营规模和效益的突破,组织管理机制的突破以及农副产品储运销的突破。

洞庭湖区的城市化水平远远滞后于工业化水平,根据洞庭湖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未来十年内该区的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未来洞庭湖区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应由农村地域型城市化与城市地域型城市化相结合,逐步过渡到城乡结合协调发展,这一模式以及洞庭湖周边城市连绵区的特点都决定了该区可依托各级城市发展都市化的生态农业。城市化过程会占用耕地、减少农村劳动力,对农业产生负面影响,但有利的一面是会形成对农产品更多的市场需求,从而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应通过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治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等农业生态工程和措施,提高经济发达地区的整体经济功能和效益,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生产技术的生态化。洞庭湖区生态农业的发展,除应满足本地市场的需求外,还要瞄准周边大中城市的市场,在空间布局上根据各地的农业基础条件及其与周边城市的经济联系,积极建设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此外,还要注意发挥生态农业调节城市生态、美化城市环境、发展旅游观光和进行农事教育的功能,从单一的为城市提供农副产品的城郊型农业向融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型农业转变。

洞庭湖区生态农业建设不仅要注重在我国传统生态农业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且要引进、消化和吸收发达国家发展生态农业的先进经验,将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现代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通过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以达到减少投入和排放,增加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目的。洞庭湖区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乃至全国县(市)中处于领先地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业经营规模也正在不断提高,应该而且有条件率先采用各种先进技术,进行现代精准农业的生产实践,探索和推广适合本地特点的精准设施农业技术,达到节约水、肥资源,提高农产品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目前洞庭湖区急需解决的问题是要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1.对水域进行分区规划、分类管理。水域中高位滩地以生长芦苇等挺水植物为主,具有沉积泥沙、净化入湖污染物质的功能,可将这类区域划为“沉沙净污区”,在非行洪通道,可适当发展适洪林业和芦苇,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将鱼类产卵、洄游区域划为“渔业繁殖保护功能区”,对该区域控制污染,取缔有害渔具,平毁影响鱼类洄游和生息的捕鱼矮围。将中华鲟、白鳍豚等珍稀濒危物种出没洄游的场所以及具有全球意义的珍稀鸟类栖息地划为“珍稀物种保护功能区”,加强管理和监测,严格控制污染,禁止不利于物种保护的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对集中的区域划为“生态旅游区”,规划旅游线路,建立相关旅游设施,禁止引进外来物种,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业。

2.对堤垸要因地制宜确定堤垸经济发展模式。处于行洪要冲或具有重要湿地环境保护功能的“双退堤垸”,要拆除现有堤防,全面恢复天然湖泊湿地状态,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建设生产设施和生活设施;其它“双退堤垸”可有限度地发展适洪农业,如林业、水产养殖业、畜牧业和种植水生经济作物等,禁止以大规模投放饵料或施肥等方式的生产活动,防止产生新的污染源。在“单退堤垸”内要开展产业结构调整项目示范,通过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单退堤垸”避洪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要制定严格的土地使用政策,控制人口增长,鼓励人口外迁,使移民建镇工作做到“移得出、稳得住、不反复”。在“必保垸”内要限制新的大型污染企业的发展,对现行污染企业采取限期达标排放和限期治理措施。同时,积极调整现行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发展生态农业。“必保垸”内的内湖生态功能是洞庭湖生态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防止调蓄功能衰退和生态环境恶化。

3.对流域要加大“减排”工作力度,减轻洞庭湖的污染负荷。鉴于造纸行业是洞庭湖流域工业源污染负荷的主要方面,建议组建一个集中制浆造纸基地示范工程,形成行业的规模化和清洁生产,实施集中制浆、集中治污、分散造纸,既提高资源利用率,又减轻造纸废水的污染。对流域内的工业企业严格执行各项环境管理制度,切实扭转“守法企业成本高、违法企业成本低”的局面,引导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要改造潴育化田土,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化肥的污染,提高农产品的环境标准;要加大对沿湖工业污染源和城镇生活污水的治理力度,对机动船舶含油废水和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外置,最大限度地减轻洞庭湖的污染负荷。

4.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机制。制定出台有利于湖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洞庭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洞庭湖生态保护对于维护长江流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而保护洞庭湖的生态环境使流域内的经济发展受到了诸多限制,因此当前要抓住国家在长江流域开展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试点工作的契机,努力争取在洞庭湖区建立生态环境补尝机制。

首先,逐步扩大国家财政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规模。生态环境的公共产品性质和外部性,决定了它应该成为政府财政投入的重点。而且,遏制和扭转环境恶化趋势所需费用庞大。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每年用于环保的投资十分巨大,惟有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才能予以解决。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投入,但规模依然偏小,力度仍显不够。因此,随着我国财政经济的明显转好,国家财政要扩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规模,加大投入的力度,保证环保投资占同期GNP的比重不低于2.2%,以实现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重的趋势与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

其次,加大农业生态建设的投入。生态农业是建立在不破坏农业可再生资源、不降低环境质量的基础上,把环境保护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满足人类对农产品的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与持续发展之目的的农业生产形式。因而,对生态农业的投入,就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稳步发展,各级财政应积极调整支农投资政策和投资结构。把环境治理和生态农业发展的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内支出中安排,并且以财政资金的投入为引导,拓宽融资渠道,建立生态农业发展基金。

第三,加大对科技产品的投入力度。科技产品属于高附加值产品,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小,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但目前我国每年研制的科技成果中,得到应用的较少,大量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因此,应通过财政直接投融资,集中资金办好高科技开发区和试验示范区,并增强其辐射功能,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高新技术含量,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同时以财政补贴的形式对企业降低能耗物耗、减少污染物的技术改造工程进行财政扶持,为企业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制定适当的财政制度设计,形成有助于企业增加研发支出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扶持建立技术市场体系,扶持有助于企业从事高风险和高科技筹资的资本市场,推动企业向“绿色企业”的转变,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四,建立绿色基金制度。绿色基金属于财政转移支付的范畴,其资金或来源于对造成污染的企业的行政罚款,或来自国际和国内对于环保的捐助等。绿色基金的用途主要是资助企业用于削减污染的投资和兴修环保基础设施。绿色基金的主要优势来自于资金用途的专业性,效率较高,对实施“污染者付费”和“不污染补偿”的原则和鼓励企业选择绿色战略,作用非常明显,因而受到各个国家的共同重视。我国的环保基金设立已经起步,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绿色基金的数量仍远远不能满足环保的需要。所以,政府应加快绿色基金的建立步伐,发挥绿色基金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维护大家共同的生态平衡。

第五,实施企业“合格资产”加速折旧的财政激励政策。我国企业生产技术落后与设备落后是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的重要因素。因此,重视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激励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使用合格资产是治理环境污染的根本之策。所谓合格资产系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使用的无污染或者能减少污染的机器设备。企业使用合格资产既可以把生产经营过程中污染的可能性扼制在摇篮之中,还可以促使企业研制开发先进技术,加速设备的更新。

[1]李明贤.在洞庭湖区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思考[N].湖南日报,2011-09-13:10.

[2]贺建林,杨友教,曹明德,等.洞庭湖区湖洲生态建设初探[J].湖泊科学,1998(4):77-81.

[3]刘强,荣湘民,谢桂先,等.洞庭湖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研究[M]//2010洞庭湖发展论坛文集.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19-28.

[4]王启云.从战略高度认识和发展我国生态农业[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60-64.

(责任编辑:田 皓)

本刊特色栏目约稿

为了彰显刊物特色,打造学术期刊品牌,更好地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本刊从2010年起重点推出“中华德文化研究”和“环洞庭湖社会发展研究”两个特色栏目。“中华德文化研究”是一个具有地方特色而又有包容性、学理性和现实性的栏目。“德文化”一方面是指融合了常德地方性文化、具有整体性特征的区域性文化,另一方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厚重的底蕴和广阔的视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在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重方略的关键时期,“德文化”资源的开掘、利用和转换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现实价值。“环洞庭湖社会发展研究”栏目的设置,将为研究环洞庭湖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把洞庭湖区域建设成为发达的生态经济区、绿色经济区和低碳经济区提供理论阵地,推进该地区的综合治理和开发。目前国内学术期刊尚没有这方面的专栏,本刊依托得天独厚的地域资源,开设这两个特色栏目,将吸引和聚集国内有关研究的优秀理论成果。为办好特色栏目,并为创“名栏”、“名刊”打下基础,现特向社会各界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约稿,热忱欢迎惠赐佳作。

“中华德文化研究”投稿邮箱:wlxyxb01@163.com

“环洞庭湖社会发展研究”投稿邮箱:wlxyxb02@163.com

DevelopmentStrategiesforEstablishingEcologicalAgricultureDemonstrationAreaintheDongtingLakeArea

HEJian-lin

(College of Commerce,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411105, China)

Establishi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monstration area in the Dongting Lake Area is of significance and the following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re necessary: dividing different water areas and managing them respectively, establishing different economy development modes for different dams, taking measures to release pollution for the Dongting Lake, establishing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mechanism.

the Dongting Lake Area;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monstration area;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061.5

A

1674-9014(2012)01-0016-06

2011-11-09

贺建林,男,湖南邵阳人,湘潭大学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猜你喜欢

洞庭湖区洞庭湖生态农业
洞庭湖
轻松松聊汉语 洞庭湖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基于GIS的洞庭湖区水土流失变化监测
洞庭湖的麋鹿
安乡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
洞庭湖区荸荠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洞庭湖区莲藕套种晚稻高效栽培技术
西洞庭湖区免耕耕作模式及其配套技术
关于大力发展十师北屯市生态农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