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和优化

2012-03-20王洁

物理通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电荷电场思维

王洁

(无锡青山高级中学 江苏 无锡 214036)

王华东

(无锡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无锡 214028)

教师大都知道,所讲授的大多数课一般都是由很多问题串联而成的.从上一节课的复习,到新课的引入,从新课的讲解,到新课的最后小结,都要提出很多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解决.因为思维始于问题,理解力和创新力源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乐趣,领悟知识,激发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良好举措,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可以通过问题的优化设计来体现.

可是,目前还是存在不少课堂教师讲得多,学生动得少,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等现象.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一些教师在备课时,只注重知识目标的设计和思考,以完成知识目标的讲解为目标,而没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没有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的问法.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只是被动地记忆概念和公式.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没兴趣,因而课堂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前一定要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每个问题,优化问题.笔者认为物理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应特别注意以下3个方面.

1 问题的设计要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思维意识

物理现象源于生活,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如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深刻分析教材,挖掘教材,联系生活与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每个问题,就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事先设计好的问题为线索,带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释疑解惑,帮助学生较好地完成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三维目标.例如,在静电场的第一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笔者在讲了“摩擦起电现象”和“两种电荷”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即两个物体摩擦后总是带等量异种电荷吗?为什么?(而没有直接问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学生当时一下子愣住了,有的认为“两个物体摩擦后总是带等量异种电荷“是理所当然的,没想过此问题.这时,笔者给了学生一点时间思考和讨论,但学生七嘴八舌还没说到关键点上.这时,再提示从原子的结构去思考.这样的问题设计,虽多花了几分钟时间,但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给学生留下了思考和探究的时间,使学生有较深的印象.这时再让学生小结一下摩擦起电现象.然后再问摩擦起电是两个物体接触了后使物体带了电,那两个物体不接触是否也能带电呢?这时,学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课堂气氛很活跃.接下来演示 “感应起电现象”,学生都很专注、好奇,效果很好.学生理解了感应起电后,笔者再问刚才让两个物体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能否再让两个物体带等量同种电荷呢?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很多学生积极举手发言,相互补充,在教师的点拨下使问题的答案不断完善.最后,再讲一下什么是接触带电和电荷守恒定律就非常容易了.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在学生的不断思考和探究过程中被掌握了. 取得这样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课后反思,原因可能是课前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和每个问题的问法.

2 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每节课的开始,一般教师要简要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这时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是上节课重要知识点的简单罗列和重复.如,在讲完“电场强度”后,下一节课在讲新课前,不能简单地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电场,那么什么是电场?是怎样定义电场强度的?什么是电场线? 这样学生就会照本宣科把书上的内容不动脑地回答一遍,更谈不上积极思考,提升能力.如把问题设计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描述电场的强弱?这些方法有什么不同?(要求回答两种方法)显而易见 ,后面的问法,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对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再如,在学完一段内容或一些例题后,教师如果把重要的内容再强调一遍,效果不一定好.有的教师常常说我已强调多少次了,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怎么作业还是错那么多.这是因为,教师讲得再清晰,强调得再多,学生也不一定用心听和想了.如果让学生对刚刚所学的内容或例题进行小结和反思,效果显然不同.如,在讲完“电场的定义和电场线”一段后,笔者会把上课的进度停一下,问学生刚才我们学习了几种描述电场强度的方法(定量的场强定义和定性的电场线)?分别是怎样描述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的?这样问,学生当时会讲得结结巴巴,也许会花费一些时间,但这样的问题会要求学生及时地思考、归纳、比较.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帮助学生对“电场强度”这个难点的理解.同样,在讲完几道例题后,教师最好让学生归纳解题的方法和要点,问学生:你认为解这些题的关键点在哪里?要注意哪些方面?你还有哪些思考?你学到了哪些方法?学生回答可能不全面,但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这样学生就是主角,大部分学生都会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积极思考,在思考中提升问题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物理课很多内容既要进行理论探究,也要进行实验探究.如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能经常提出一些发散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升会起到积极作用,学生也会觉得学有所用.如,在指导学生“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教学中,除了进行实验原理的探究;实验器材的选取;实验方法的确定和实验误差的分析外,还可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

思考1:能否不用公式计算g,而采用图像法求出g呢?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思考2:若实验器材中给出的不是均匀小球,而是一块形状不规则的小石块,你能测出重力加速度g的值吗?

思考3:除了“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外,你能想出测重力加速度的其他方法吗?等等.

对很多中学物理实验,教师都可以设计出类似的发散性思考题.如,在做“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时,可让学生思考:如只有电压表而没有电流表,如何再选用其他器材测出电动势和内阻;用电压表和电流表还可测出哪些物理量.再如,在做“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的实验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不用量角器而用直尺,能否测出实验数据而计算出玻璃的折射率,等等.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发散性思考,不仅对理解实验,深化实验,完善实验,而且对拓展实验,活化实验,不断创新实验教学,努力提高物理实验教学质量十分有益的.同样,在进行习题教学时,教师只要通过充分的备课,也能设计出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培养学生“一题多问题”和“多情境一问题”的思维能力,也可以要求学生一问多解,还可以让学生设计问题等等.经常这样设计问题,学生就会主动思考.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真

正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对提升学生的迁移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十分有效.

总之,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联的学科,物理课应该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学科.优化问题设计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已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中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教师要不断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只有充分重视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问题,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积极、轻松、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才能真正做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

猜你喜欢

电荷电场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巧用对称法 妙解电场题
电荷知识知多少
求解匀强电场场强的两种方法
电荷守恒在化学解题中的应用
电场强度单个表达的比较
电场中六个常见物理量的大小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