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报开发优质稿源的路径
2012-03-20罗香
罗 香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编辑部,南京 211168)
众所周知,编辑的素质和能力对学报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没有量足质优的稿源,即使编辑的素质再高、能力再强,也只能陷入无稿源的尴尬境地。从某种意义上说,期刊之间的竞争,首先是稿源方面的竞争[1]。与本科学报一样,高职学报是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长期处于弱势地位,被认为是学术期刊中的“第三世界”,是本科学报淘汰论文的“收容所”。在这种情况下,高职学报的优质稿源一稿难求。鉴于此,高职学报应立足现实,开创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稿源之路,吸纳更多优质稿源,提高学报学术水平,增强自身竞争实力。
(一)转变办刊模式,开放办刊理念
教育部1998年颁发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指出:“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2]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学报的内向型办刊模式。高职学报作为高校学报的一部分,同样受这种办刊模式的影响,长期处于“闭门办刊”的状态,对内稿和外稿采用两种不同的录用标准,偏重内稿,排斥外稿。而高职院校的科研力量与重点高校相差甚远,与普通本科院校也有一定的差距,因而优质内稿相对有限。不仅如此,很多高职院校为了提高自身知名度、扩大学术影响力,会出台比本科院校力度更大的激励政策,引导教师将优秀论文投向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如评职称时,优先考虑在权威期刊、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给予力度较大的科研奖励,致使教师都把自己的得意佳作投向权威期刊、核心期刊,稍差一点的稿件就投往本科学报,最后才会选择高职学报。
为提高稿源质量和办刊水平,高职学报必须转变办刊模式,多渠道吸纳优质外稿。一般情况下,外稿所占比例越高,表明其学术辐射面越广,学术影响力越大,竞争力越强。“2011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优秀学报参评申报书”专门设置了“开放办刊”这一评判标准,赋值2分,规定校外作者论文比例达到35%~55%得1分,55%以上得2分[3]。高职学报应按照这一标准,积极开放办刊理念,突破以内稿为主的编辑原则,提高优质外稿的刊载比例。
(二)策划特色栏目,彰显自身优势
编辑出版家邹韬奋曾说:“刊物的内容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格式如果只是‘亦步亦趋’,那是刊物的尾巴主义。这种尾巴主义的刊物便无所谓个性或特色;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了。”[4]长期处于劣势地位的高职学报更是如此,要想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在学术期刊中占有一席之地,高职学报必须结合高职教育强调应用性、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等特点,充分利用自身的地域优势、学科优势,在特色上大做文章。
高职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最为直接、密切。高职学报是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宣传窗口,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地域优势,开设地域研究栏目,刊载研究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优质论文,更好地发挥高职教育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目前已有一些高职学报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成功的探索,推出区域或地域特色栏目,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的“温州研究”,《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的“宁波帮研究”,《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的“许慎文化研究”,《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的“龙文化研究”等。这些区域或地域特色专栏的开设,大大提升了高职学报的内涵,增强了其整体竞争实力。
高校一般都有自己的特色专业和学科,高职院校也不例外。高职学报应结合高职教育注重应用性的特点,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和学科优势,开设凸显“专业性+应用性”的特色栏目。《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从2008年开始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先后开设“北京奥运报道研究”、“改革开放30年新闻传播发展研究”、“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新闻传播发展研究”;《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结合本校的专业优势,开设“饮食文化研究”、“服饰文化研究”。这些特色栏目的开设,使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大大提高了高职学报在相关学科或专业领域甚至业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各高职学报应以此为鉴,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学科优势,策划特色栏目,吸引优质稿源,由此促进高职学报整体竞争实力的提升。
(三)丰富稿件形式,拓宽组稿渠道
鉴于高职学报稿源质量差、学术影响力低、刊发周期长等特点,除要刊载具有传统格式的优质论文外,还应丰富稿件形式,适当刊载一些优质访谈稿、调研报告等。同时还可以通过刊载论文摘要、短讯等形式,扩大学报信息的承载量,缩短优质信息的刊发周期,使富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能得到及时刊发,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长期以来,高职学报都处于“等米下锅”的状态,组稿方式单一,这既限制了来稿数量,也制约了稿源质量。为彻底改变这种状况,高职学报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拓宽组稿方式:一是经常派代表参加相关类型的高层学术会议,通过会议了解相关信息,主动跟与会专家、学者联系,向他们约稿,为学报走质量发展之路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利用高职院校与企业联系密切的优势,主动走访企业,既可以向企业管理者约稿,又可以开展调研,撰写报告。高职院校为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办学目标,开辟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校企合作办学之路,与多家相关企业保持着密切联系。高职学报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进行组稿。这些稿件融合了高职教育“专业性”和“应用性”特点,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有很强的实际指导意义,还能体现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三是充分发挥学报编委会的辐射作用,积极获取优质稿源。目前,几乎所有高职学报都按照《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的规定设立了学报编委会,且学报编委会成员一般都是校内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他们活跃在科研工作第一线,经常参加国内外高层次学术会议,既有水平为学报撰写高质量文章,也有能力为学报组织一些优质稿件。学报编辑应充分利用这一有效资源,与学报编委会成员保持良好的沟通,建立情感纽带,制订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他们为学报撰稿、组稿、约稿的积极性。四是加大学报宣传,吸纳优质外稿。与核心期刊甚至是普通本科学报相比,高职学报办刊时间短、学术影响力低,很多人对高职学报根本不了解甚至是不屑了解。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网络等有效途径加大宣传,让更多的学界人士了解高职学报,就能为自身吸纳更多的优质稿源,从而提升学报竞争实力。
(四)出台优惠政策,缩短刊发周期
首先,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质稿源。一是不收版面费,并根据稿源质量适当提高稿酬。虽然受学校科研考核、职称评审等因素影响,教师一般都把最好的稿件投向核心期刊,次等的投向本科学报,但因核心期刊版面有限,且多收取高昂的版面费,而本科学报大多也收取一定的版面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高职学报不收版面费,且能根据稿件质量适当提高稿酬,就能吸引部分优质稿源。二是通过提高在本校学报刊载文章的科研分值等途径,吸纳校内优质稿源。科研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很多高职院校为了扩大自身的科研影响力,都会出台力度较大的科研奖励政策,根据教师科研分值的高低给予相应的奖励。而科研分值是根据论文所在期刊的等级确定的,如果提高本校学报刊载文章的科研分值,如从原来的2分增加到3分甚至4分,肯定会吸引更多的校内优质稿源。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工作量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在本校学报上发表论文的工作量高于一般期刊的科研工作量,这一措施有效促进了学报作者队伍的建设[5]。
其次,缩短刊发周期,保证稿件时效。与新闻稿件一样,学术论文同样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随着知识产权、著作权的完善和全社会的重视,学术论文刊发的时效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高职学报要提高时效性,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证期刊的版面。据调查,高职学报大多为季刊[6]。季刊一年4期,一般每期载文20多篇,一年载文总量在100篇左右。这对于广大的作者需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为了缩短出版时滞,可将季刊改为双月刊,并适当扩充版面。二是改变刊载形式,以摘要、快讯等形式在第一时间将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刊发出来,以保证作者的首发权。三是在保证作者原义的基础上,尽量删除不必要的字、词、句甚至章节。四是缩短审稿周期,优先刊发优质稿件。五是加强编辑队伍建设,按照双月刊不少于5人、季刊不少于3人的规定配备人员,并不断提高编辑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6]。
(五)提升服务意识,树立良好形象
稿源是办刊的基础,作者不投稿,学报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学报应义不容辞地为作者提供质量上乘的服务,尊重、善待作者,以此树立学报良好形象,吸引作者源源不断地投稿。高职学报的作者队伍与本科学报作者队伍呈现很大差异,前者以中低级职称为主,后者以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或研究人员为主。据对《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008年载文作者的职称情况进行统计,高职称作者仍不及1/4[7]。中国高职高专核心期刊尚且如此,普通高职学报更可见一斑。面对这样的作者群,高职学报从业人员必须更好地提升服务意识,并将服务意识贯穿于编辑出版的全过程。一是通过提高稿酬、增加感情投入等方式,提供细致、周到、热情的服务打动骨干作者。二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广大中低级职称作者,尤其是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本校青年教师及研究生。高职学报有必要在坚持论文学术性的前提下,为青年教师保证一定数量的版面。对于他们的投稿,编辑作为第一读者,一定要虚心地同作者交换意见,获得作者的充分信任,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不厌其烦地与作者反复讨论修改,直至修改加工后刊登[8]。即使退稿,编辑也应在指出稿件缺点的同时肯定其优点,让作者真切地感受到编辑的真诚与帮助,激励作者写出更多更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编辑素质和能力是提高学报服务质量的有效保证,但高职学报编辑人员素质和能力普遍不高。据调查,高职学报具有出版系列职称的编辑人员匮乏,现有编辑虽然学历普遍较高,但大部分专业不对口,80%编辑人员的编龄较短[6]。编辑工作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经验积累、良好的服务意识,是不可能为作者、读者提供优质服务的。鉴于目前高职学报编辑队伍的现状,学校既要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吸引和留住编辑人才,防止人员频繁流动,又必须为编辑提供更多参加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以丰富编辑知识、拓宽编辑视野。编辑也应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查看网络资料、与同事交流、向专家请教等有效方式主动学习,及时充电,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和能力。
[1]秦兴俊.稿源结构与学报的学术质量[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4):73-7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EB/OL].(1988-04-01)[2011-12-20].http://baike.baidu.com/view/3664262.htm.
[3]全国高职高专学报研究会.2011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优秀学报参评申报书[EB/OL].(2011-10-02)[2011-12-20].http://journal.niit.edu.cn/show.aspx?articleID=248&classid=1.
[4]邹韬奋.韬奋新闻出版文选[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25.
[5]李久昌,梁红艳.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谈高职学报的建设[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1-3.
[6]吴赣英.高职学报编辑队伍建设的调查与分析[J].编辑之友,2010(7):66-67.
[7]吴赣英,邓静芬,洪惠珠.《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008年载文分析[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93-96.
[8]吴赣英.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职院校学报的创新发展[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