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德育视野下的传统文化教育

2012-03-20

武陵学刊 2012年5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育院校

黄 凡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7)

国务院2005年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经过历史积淀而成的对现实社会仍能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特质或文化模式,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相似或历史延续性[1],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也是中华民族传承与创新文化的瑰宝。在高职院校的德育过程中,引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人文关怀教育,培育学生的高尚品德与人文素养,而且可以实现高职院校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技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也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 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院校德育功能实施的关联度分析

(一)传统文化教育丰富了高职院校德育的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实际上是一种伦理文化,即“崇德”文化,将先贤哲人作为理想人格的典范,激励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健全人格操守,明确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思想资源和教育资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留取丹心照汗青”;诚信做人的思想,如“言而有信,敬事而信”;此外还包括尊长爱幼的公德精神、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勤劳廉正的勤廉精神、知耻自律的慎独精神、慈善宽容的仁爱精神等。这些传统文化精髓能够丰富高职院校德育的内容,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民族性格的养成。

(二)传统文化教育拓展了高职院校德育的方法

当代大学生由于价值取向的自我化和价值标准的实用化,往往容易对传统的德育工作中采用的单一整体性的“我讲你听”、“我教你做”的灌输式教育方式产生厌烦情绪,德育工作者说教得越多,越不被学生所接受,德育工作的效果也就越差。而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活动,它遵循着尊重和真诚的原则,鼓励学生融入到历史文化中去感受传统知识的力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强调参与性而非指导性的教育模式,可以激励学生树立新的价值观,积极投入到生活、学习上去,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自我的道德约束。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完全可以借鉴和充分利用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从历史的角度、文化的角度,以共同学习的身份对大学生进行启发式的德育工作,发挥当事人的主体能动效应,从现实生活的整体出发,促使德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工作方针落到实处,从而为德育开辟一条新的有效的工作途径。

(三)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高职院校德育的载体

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德育的载体,是指德育工作者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将高职院校德育的内容渗透于传统文化教育中,让传统文化教育承载一定的德育功能。当代德育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应当积极地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充分利用传统文化服务于德育,特别是高职院校德育作为一项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其思想和道德更适应社会发展、经济进步需要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否真正发挥自己的优势,其重要环节在于能否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使其自身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因此,以传统文化为载体是保证高职院校德育有效性的前提条件。同时,由于传统文化具有渗透性强、形象生动等特点,以传统文化教育作为载体,可以使得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更富吸引力,更易为学生接受。

(四)传统文化教育提升了高职院校德育的效果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虽呈良好态势,但与高等学校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许多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缺乏深入了解,部分学生偏离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存在急功近利等错误思想,这表明高职院校德育实效性有待提高。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精髓并使之内化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促进高职院校的学生不断提升自我,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胸怀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培育科学精神,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从而提升德育的效果。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曾语重心长地提出:“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认真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夯实理论功底,提高专业素养,努力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丰富自己。”

二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德育中的缺失

近来来,我国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等传统节日增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教育部将传统文化经典纳入规划课题并修改教材,各大高校也先后开设各种类型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这一系列举措促进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的较快发展。然而,从高职院校的德育现状来看,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工作中运用甚微,对学生的影响程度有限,教育效果不容乐观。当前,民族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德育中的应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缺乏了解

只有深入了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吸取精髓加以运用。而目前高职院校不仅学生不甚了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部分德育工作者也对此缺乏深入了解,大多停留在仅仅知道历史上一些思想家的名字,但对其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不太了解,关于一些文化典故、文化派别等专业知识更是知之甚少。据调查显示,高职院校中未读过《说文解字》的学生有91.4%,未读过《孙子兵法》的占71.8%,未读过《道德经》的占87.5%,未读过《史记》的占54.4%[2]。此外,许多学生表示未读过此类传统文化著作是因为教师没有提出阅读要求,在课堂上对传统文化内容的涉及也较少。

(二)个人理想信念与思想道德观念出现滑坡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成绩和学历至上使这些高职生得不到家长、老师和社会的认可,亲情、生活中的负性经验,金钱、地位、名利的遥不可及,使他们看不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3]。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精髓内容相背离,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讲求实惠而轻视理想,追求功利而忽视奉献,个人意志较为薄弱,心理素质不是很好。不少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文言文嗤之以鼻,对网络词汇则非常欣赏;对先贤圣人事迹知晓一二,对电视明星则过度关注;对勤俭节约不以为然,对玩乐享受则积极争取。特别是在学习计划的安排上,缺乏目标,平时散漫懒惰,在期末考试来临前才临时抱佛脚,更有少数学生求助于其他和老师,企图在考试中行方便,蒙混过关。

(三)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不断扩大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化在21世纪蓬勃发展,已全面渗透到高职院校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互联网文化强调全球观念,“地球村”概念,容易淡化青年学生的民族意识,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互联网的信息管理存在漏洞,一些淫秽、色情、暴力、丑恶甚至反动的有害信息并没有得到有效过滤,容易冲击学生的价值观念,造成学生道德品质的下降,而一些学生对此类信息的自觉传播以及侵犯隐私等不良行为的存在,也是对民族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人格品质的疏离。此外,高职院校学生对网络的迷恋,给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也带来了较多的难题。网络文化的通俗性因其缺乏传统文化的底蕴和现代人文精神,无法体现文化的价值,其广泛传播所导致的一系列网络伦理问题和行为失范也必须引起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四)应试教育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刻意忽视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对十年寒窗后只能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其就业竞争压力更大,因此大部分的学生学习和生活重心都围绕着技能专业、考级考证、冲刺更高学历、接受专业培训等方面,根本无暇去学习“没有什么实用”的民族传统文化。而许多高职院校更关注招生率和就业率,关注“技术教育”,对德育工作只侧重于形式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忽视人文教育,较少关注学生的文明品味与修养;侧重灌输式教育方式,忽视与学生的对话,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尤其是目前对德育课程的调整,降低了传统美德教育在德育课上的比重,过去一门独立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变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一小部分,因而在“两课”的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和理论深度等方面一再压缩和降低,在传统文化教育创新方面也浅尝辄止,重日常管理,轻深层次教育[4]。

三 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的实施路径

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不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从根本上加强德育工作。

(一)树立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全人化德育理念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推崇的理念,如“修学好古,实事求是”[5]、“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博览群籍,实事求是,不取依托附会”[6],此外还有诸如“学以致用”、“术德兼修”、“化性起伪”、“积虑习德”、“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在高职院校德育过程中可以按照“全人教育,止于至善”的目标进行规划,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圆心,以专业技术能力、服务态度为半径,培养学生达到具有中国传统美德和较全面知识能力的《礼记·大学》中所说的“止于至善”的圆融境界。这种“人文涵养”也是未来人格特质中不可或缺的“潜力培养”要素。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贯穿“全人化教育理念”,就是要避免技能教育所带来的缺陷,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融入到学生的德育工作中,让学生作为一个具有较完整人格的自然人、一个社会公民参与德育的全过程。这一过程应充满人性的关爱,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目标,尊重文化和知识的多元,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充实涵养,尊重社会价值取向的差异性,从而与他人和谐相处。

(二)构建以传统文化为主旨的形式多样的德育平台

新科技带来了新冲击、新活力,而新伦理、新秩序也有待建立。惟有科学技术与人格素养齐头并进才能造就全人化、健康化、国际化的优秀人才。高职院校首先可利用校园优势创建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让每面墙壁、标牌说话,对学生进行无声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在办公楼及附近区域,通过宣传标牌、宣传栏等形式,宣扬传统道德,注重现代与传统兼容并蓄,引导学生树立“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7]的人生哲学。其次,学校应多开设一些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打造一些基于德育目的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品牌课,为学生系统学习传统美德提供机会。如开办中国传统音乐教育,通过认识中国传统乐器,了解这些乐器的发展源流、构造形式、演奏方式、音乐特色等,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与开阔的人文艺术视野,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通过结合先秦、汉魏、隋唐、宋元、明清、民国以及现代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陶冶其性情,塑造优雅的气质。第三,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传统美德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如开展全校读书日活动,多举办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讲座,邀请一些校内外专家学者讲学,多角度多方位地为学生提供精神盛宴,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其读书的兴趣和方向,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的效果。第四,利用学生的社团活动,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空间。如组织读书报告活动、感恩活动、艺术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向学生推荐好的传统文化的书目,如《道德经》、《孙子兵法》、《史记》、《三字经》、《资治通鉴》等;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得到思考。

(三)完善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德育课程

首先,高职院校可增加以传统文化课程为内容的德育课程教育,如通过传统美德和现代公民意识等精品课程的挖掘与推广,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历史教学来启发学生对人类社会历史、文化价值的反思和批判;通过网络教育来探讨目前正在流行的网络文化和道德争议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理清个体和群体间的辩证关系等。其次,传统文化教材编写要将“以人为本”、全力提升“人文精神”为宗旨,使教材真正服务于学生。因此可以组织相关专家教授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编写难度和数量适当的中国传统文化教材,选录一定数量的经、史、子、集原典。第三,在德育教学中要尽可能利用和体现传统文化素材,如利用音频、音像资料再现历史场景,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实现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在教学内容上还可以挖掘先进代表模范事迹中的美德精髓,利用榜样的示范力量,发展传统美德的教育内容。

(四)培育具有传统人文素养的德育师资

高职院校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要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加强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领导,只有培育出一支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的各项工作才能有效开展,德育效果才能取得成效。

因此对于德育的专门教师来说,要培养兴趣和加深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要具备专业的学术水平,能够运用通俗语言来因材施教,培育学生的听课兴趣。首先可以建立传统文化学习小组,以高职院校校长为组长,各系、专业负责人为成员,有方案、有计划地组织学习活动。其次,可以内部挖潜,选取本校的道德标兵或人文素养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德育专门教师,通过讲座、精品德育课程示范课等形式向其他教师传授课堂德育教学的经验、技能,讲授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其他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第三,鼓励在校教师进高等学校进行深造和脱产培训,为高职院校现有德育工作者创造外出培训深造的机会,不断提高教师自身水平。

(五)实施以传统美德教育为内涵的德育评价

首先,对高职院校的德育环境进行评价,设计以传统美德教育为内涵的评估指标。评价内容可包括对本校的工作环境、校风校貌、文化氛围状况等,对传统美德教育专职队伍建设的基本状况,对德育工作者本人的思想政治素养、人本素养、知识能力、工作态度等的基本考察。其次,加强对德育过程和工作效果的评价。评价内容可包括德育课程的方法是否有效、是否紧跟时代发展,德育教师是否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受教育者对德育课程的看法,教育主管部门及社会其他群体的反映等。第三,在评价方法方面,结合国内外通用的评估方法——定量法和定性法,根据一定时期的德育内容进行相应的评估考察,建立有效可行的评估体系。

[1]周云婷.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第二课堂中的传承与创新[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2.

[2]乔守春,朱周义.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及其原因探析[J].机械职业教育,2009(9):16-17.

[3]周娟.高职院校学生生命意义感状况研究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6.

[4]韩增新.高职院校传统美德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4.

[5]班固.汉书:第 8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2410.

[6]赵尔巽.清史稿:第46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13870.

[7]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320.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德育院校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