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实践的态度看科学社会主义与非科学社会主义的不同*
2012-03-20吴思珺
吴思珺
(湖北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11)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对实践的态度表明人们对人类有目的活动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科学社会主义与非科学社会主义对实践的态度不同。看到它们的不同,对认清非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质,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非科学社会主义对实践的态度
非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之外社会主义流派的统称。马克思主义之外的社会主义流派很多。除了历史上存在的的空想社会主义、真正社会主义、封建社会主义外,还有流行于现、当代的议会社会主义、伦理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自治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讲坛社会主义、工团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等。无论是历史上的非科学社会主义,还是现、当代的非科学社会主义都有一个对待实践的态度问题。不同的流派对实践的态度不尽相同。
有的流派只是把社会主义作为旗帜来挥舞,作为话题来谈论,作为时尚来追棒,他们没有实践意识,更没有实践活动。空想社会主义者“拒绝一切政治行动,特别是一切革命运动”,“强烈地反对工人的一切政治活动,”[1]以为只要说服统治者,就可以不费周折地实现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者蒲鲁东“十分强烈地敌视-切政治运动。在他看来,现代各种问题不是解决于社会行动,而是解决于他头脑中的辩证的旋转。”[2]受蒲鲁东影响的法国无政府主义者“轻视一切革命的、即产生于阶级斗争本身的行动,轻视一切集中的、社会的、因而也是可以通过政治手段来发起的运动”[3]。他们高谈阔论,就是不想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同为无政府主义者的巴枯宁否定政治活动的意义和价值,认为参加包括选举在内的各项政治活动非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激化矛盾,把问题弄得更糟。
有的流派虽然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想来追求,但是却没有采取或根本不打算釆取实现理想的行动。他们同实际的社会主义运动没有或很少有联系。他们绘制了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蓝图,但并不想将这种蓝图变成活生生的社会主义现实。他们一味强调理性思维、思想批判的必要性,而忽视、轻视、无视实践的重要性。他们中有不少人称自已为社会主义者甚至是马克思主义者,但却不像马克思、恩格斯、李卜克内亚、倍倍尔、梅林、拉法格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那样直接参加组建无产阶级政党或工会组织,开展工人运动和旨在促进各国工人阶级团结和互助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中不少的人如葛兰西、卢卡奇、柯尔等人虽早年致力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革命政党、工人运动和工人阶级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实际参与和领导制度、法律允许或不允许的各种活动,但后来由于国内局势、革命形势和个人境况的变化,相继淡出和脱离革命运动。因为淡出和脱离革命运动,他们客观上不再对本国革命、西方革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发挥作用。
葛兰西、卢卡奇、柯尔之后的社会主义者大都不是活动家,而是政治与经济学家,意识形态与文化的分析家以及历史学家。他们中有的供职于高等学校,有的供职于科研机构,有的供职于媒体刊物。讲坛社会主义者卢瓦格纳、布伦坦诺、桑巴特都是大学教授,他们利用大学讲坛宣传社会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格律恩贝尔格、霍克海默、马尔库塞、阿多尔诺、弗罗姆、哈贝马斯、列斐伏尔、梅洛庞蒂、萨特、戈尓兹罗默、柯享、埃尔斯特等人不是大学教授,就是科研院所的专职研究人员,不是期刊的主编,就是报纸的主笔。他们的学说只是在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和与知识分子、青年学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某些社会阶层中传播。不仅如此,他们各自独立从事理论研究,除同属于某一个分支外,彼此很少进行联络。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对社会主义的研究不是出于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追随,而是出于学术旨趣。不是像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样从哲学走向经济学,走向现实政治,而是从现实走向哲学。他们当中的另一部分人不是把精力放在对以实践为特点的马克思主义阶级政治的分析上,而是放在以解读、诠释为方式的话语政治的探讨上。告别革命、远离现实、淡化主题是其共同特征。在他们看来,经济与政治没有必然的联系,社会主义的动力不是来自工人阶级的利益诉求,而是来自社会主义理性要求。意识形态或话语的分离替代了阶级与阶级的对立。讲坛社会主义者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恢复了曾一度被人们丢掉或淡忘的空谈政治、空谈社会主义的传统。他们在社会主义历史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不是战士,而是预言家、先知、救世主。
有的流派虽实施了一些实现理想的行动,如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进行过共产主义实验;议会社会主义者拉萨尔利用议会讲坛揭露资产阶级阴谋、表达工人阶级愿望;民主社会主义者掌权期间采取了一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措施;生态社会主义者在反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倡导清洁生产、绿色消费方面做过不少的工作。但是这些行动并没有产生理想的效果,其原因在于实践不是他们的工作重点,他们的工作重点依然是学术研究、理论探讨、思想宣传。
从不同流派对实践的态度中看出,非科学社会主义在整体上具有轻视和脱离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特点。非科学社会主义习惯于坐而论道,热衷于夸夸其谈。对实践的轻视和脱离使得他们中的一部分渐行渐远于实际的社会主义运动直至最后退出社会主义舞台,叧一部分虽立足社会主义舞台至今,但其对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吸引力、对实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力大不如前。非科学社会主义己经或正在为自已轻视和脱离实践的行为付出代价。
二、科学社会主义对实践的态度
与大多数坐而论道、夸夸其谈的非科学社会主义流派不同,科学社会主义从始至终都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主体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又通过实践认识世界。社会历史不是“崇尚抽象的经验论者所认为的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不是“唯心主义者想像的主体的想像活动,”而是现实的、活生生的“追求着自已目的人的活动。”“是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的最实际的运动”。[4]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5]是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标的实际运动。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使现存世界革命化”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6]面临的主要任务。事实正像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那样,人的思维是否具有正确性,社会主义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共产党人是否具有先进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既然是一个实践问题,无产阶级就应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全力以赴地投身于争取包括自身解放的人类解放的斗争。用实践证明自己思维的正确性,用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的真理性,用实践证明作为“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7]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是用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真理性的典范。马克思将其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用于指导共产主义者同盟和国际工人协会的斗争实践。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实际参加革命活动。他参与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的筹建工作和正义者同盟的改组工作。因为马克思的直接参与,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很快就担负起联系各国社会主义者的职责。同样因为马克思的直接参与,具有密谋性质的正义者同盟很快改组为阳光、透明的共产主义同盟。对马克思的革命活动,恩格斯给予了高度评价。恩格斯讲:“我们之所以有今天,都应归功于他。现代运动当前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应归功于他的理论的和实践的活动,没有他,我们至今还会在黑暗中徘徊。”[8]德国工人运动领袖,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梅林高度赞尝马克思的革命精神。梅林指出,“马克思之所以伟大,主要是因为思想的人和实践的人在他身上是密切结合着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在马克思身上,作为战士的一面永远胜过作为思想家的一面。”[9]
列宁把实践的观点概括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10]坚持从实践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国胜利论和新经济政策理论,并以这种理论指导俄国社会主义实践,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在领导苏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列宁既看重理论的意义,又强调实践的价值。不止-次地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公式世界,”称亿万人民的实践为“现实世界”,列宁认为“公式至多只能指出-般的任务”,[11]而实践则能将任务转化为实际行动。由于实践具有将任务落实到实处并促使其完成的作用,列宁要求党和苏维埃的干部少说空话、少唱高调,少发议论,将精力和时间放在做好工作、完成任务的实践上。纵观列宁的一生,人们发现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上列宁经历了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十月革命以前,一个阶段是十月革命以后。如果说十月革命以前,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还停留在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上,那么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则实现了由书本到实践的飞跃。列宁讲“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己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12]“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己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13]基于对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开展以实现农业合作化、工业电气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先进化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实践。尽管在实践过程中出现过偏差,走过弯路,但列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善于向实践学习,善于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认识,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无一不是来自当时的实践。
毛泽东特别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以毛泽东的名字命名的毛泽东思想在一定意义上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反对教条主义的产物。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理运用于既不同于西欧,又不同于苏俄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邓小平深谙马克思实践观的精神实质,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以实践性的思维方式反观中国的过去、正视中国的现实、展望中国的未来,极具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并以这一理论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与其它社会主义者相比,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首先是政治家、革命家、社会活动家,他们所思所为无不依托于现实、着眼于现实,对现实的深度关切促使他们探索、寻找一条社会变革的成功之路。他们的理论与其革命实践溶为一体。他们是理论家、思想家,同时也是革命家、活动家。他们以其自身的努力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社会主义因他们卓有成效的革命实践显示出勃勃的生机和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因他们卓有成效的革命实践而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由理想到现实,由一国到多国,由建设到改革、发展、跨越和转变。
三、结语
实践既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又是区分科学社会主义与非科学社会主义的标志。社会主义之所以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其原因不仅在于理论正确与否,而且在于这种理论能否与实践相结合。经验与事实表明,实践之外的社会主义理论不是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实践之外的社会主义发展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之外的社会主义末来不是光明的社会主义未来。只有服务于、作用于实践,社会主义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只有植根于、依存于社会主义实践,社会主义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8.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9,36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6.
[5][6][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48,264.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7.
[9]何宝骥.《世界社会主义思想通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06.
[10]《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3.
[11]《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
[12]《列宁选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08.
[13]《列宁选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