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主体性”和需求分析理念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2012-03-19刘重霄鞠方安

外国语文 2012年3期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创新型英语专业

刘重霄 鞠方安

(1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外语系,北京 100070;2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外语出版社分社,北京 100872)

1.引言

创新型英语人才的内涵是什么?文秋芳(2002)认为,创新型英语人才首先是合格的英语人才,然后必须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还要融入创新素质,即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黄源深(2010)指出,创新英语人才不是那种只能说几句英语而知识面很窄、只会人云亦云而不会独立思考、依赖性强而独立性差、只会照着做而不会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人。

如何摆脱对所学英语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单纯语言技能培养的束缚,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培养研究与能力,在研究中培养创造性思维,是英语专业创新型课程体系及具体课程设置研究的切入点。

2.课程设置的需求分析

课程作为教育的客体,对于主体(教师、学生、社会)所具有的意义以及需求的满足便是其价值所在。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考察课程的价值,这便导致了对课程价值的不同认识,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陈玉昆(2002:38)分析了课程设置的三种基本价值取向:教师本位价值取向、学生本位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价值取向。三种价值取向实质上意味着三种需求导向。吴亚(2004)指出,创新型人才不仅是社会发展和需求的结果,也是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因此需求分析是调整课程设置的起点。管春林(2005)指出,由于教师不清楚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以及他们在未来学习中需要什么样的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所以他们的教学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教师不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方式以填鸭为主,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不多,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Hutchinson和Waters(1993:55)提出了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的概念,并将目标需求细分为必学的知识、欠缺的知识和想学的知识。传统上我们的课程设置都是根据教学机构和教师所认识到的需求作为课程设置的前提,从而忽略了学生学习需求的层面。Brindly(1989)认为学生有打基础和开发潜能两种不同层次的需求。在开展学习者需求分析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即从学生打基础方面的需求逐步过渡到开发潜能方面的需求,确定各层次需求的重点。肖云南(2002)指出,应用能力培养是目前外语类课程设置的理论指导思想。由于能力是动态的开放系统,课程设置必须具有开放性、动态性、自主性和灵活性。目前大致存在6种课程设置的思想与方式:以系统知识为基础;以具体能力为基础;以社会活动与问题为基础;以知识或学习过程为基础;以情感和态度为基础;以需求与兴趣为基础。朱望(2008)将中国大学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与西方大学进行了对比研究,总结出中国大学英语专数目和课时多于西方大学;中国大学的必修课多于西方大学,选修课少于西方;中国大学的跨学科课程少于西方;中国大学没有独立学习的课程而美国有独立研习的课程。安琦(2009)研究了美国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巅峰体验课程设置,认为巅峰体验课程的核心思想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应用既有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结论的能力。巅峰体验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项目研究、个案研究、小组学习、班级讨论、实践锻炼等。在其整个课程体系中,通识课程占美国大学课程学分的25% ~30%,在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英语专业的学生要求至少选修一门“形式推理与分析”类的通识课程。

3.课程体系设置理念及具体课程体系设想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经历了“高级英语人才”和“复合型英语人才”两个阶段,目前已经进入到“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的探讨阶段。与此相应,在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方面,也曾出现过针对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的课程设置模式,但针对创新型课程的设置和体系构建还存在一些争议。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创新型课程体系,它既不是语言与专业课程的简单拼凑组合,也不是在高年级随意增加几门应用性课程或强化某种专业技能的训练就可以完成的;而是基于创新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对知识与研究(目前高校英语专业的研究性课程设置较少)、基础与应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仍然偏向于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学生进行实践的机会偏少)、选修与必修(英语专业的选修课比重普遍偏低,种类较少,领域较窄)等课程的一种科学、有机的优化组合,是以创新型语言技能课程为基础,以通识型人文课程及语言文学类课程为核心,另有一门跨学科专业为方向的目标明确、体系合理、结构优化的课程体系或课程模块,旨在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的系统性、连续性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科学性。而在这个课程体系中,指导性的思想是有效培养学习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崔宏祥(1999)认为:“……具有总体思想的、有利于应用创新的、科学的课程结构,应以科学文化的学科结构、社会产业的职业结构、人的全面发展的知识结构为依据,处理好科学文化的基础性、前沿性、方法性、工具性、社会就业的紧迫性、针对性、通用性和本人的个性、兴趣、特长等十大关系,基础和专业教学协调发展,基础教学重牢固掌握基本功、通用性、应变能力,专业教学重‘导致深邃的能力’即专精深、会用、求创……培养面广点深,以博促专,一专多能的应用创新人才。”

如何达到创新型课程体系的目标?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取得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提高,如何保证跨学科专业为方向的目标明确、体系合理、结构优化的课程体系?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建设上已经面临了很多尴尬的境况,如在“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开设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合格师资问题:“如果聘用相关专业毕业的教师讲授相关专业知识,教师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差;让英语专业的教师担任相关知识课程的教学时,教师的专业知识难以深入。”(常俊跃,2007)(2)课程体系问题:无论从所开设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数量还是质量角度来看,都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期望。此外,课程开设不成体系,课程之间联系不够紧密。(3)重视程度问题:限于课时少及师生的传统观念,相关专业知识课程边缘化。就学生而言,学习相关知识课程可能会和其他课程的学习发生冲突;相关知识的学习不精可能会影响对相关学科的整体认知程度。有专家曾指出其后果,让不系统地“学过一点‘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英语专业学生和经贸、外交、旅游等专业学生比高下、争饭碗,其比较的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刘祥清,2007)而创新型英语人才的培养对课程的要求要高于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对课程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创新型课程体系上更要人性化与科学化。张媛媛(2008)认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是跨学科工程,要充分整合语言文学和相关专业的研究成果,其课程体系不能简单地相加。公共基础课重在通识和素质教育,不能或缺。英语类课程占50%,专业类课程占30%,因为外语能力是涉外型人才的基本功。选修课的设置确保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有目的地选修,使得整个课程体系更具弹性、兼容性和延续性。

从总体上来看,我们应适当减少语言技能课程的比例和学时(这并不意味着降低对专业学生语言能力的要求),把部分技能训练融入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的专题学习与研究中;增加“通识知识”与“专业知识”课程的比例和学时,适当优化“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结构,而且还不能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次上,要以“研究与创造”为主。

在英语专业的内涵中,“跨语(言)文(化)的专门研究”是核心的培养目标。(张冲,2003)创新型人才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以宽口径的知识面(对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学、语言、思想、经济等的了解)和厚实的文化底蕴为基础的,特别是对异域“文化”有一定的独立和专门的研究。

就课程设置的具体模块来讲,创新型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计模块应包括:(1)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中国文化史、中国思想史、中华文明经典导读、中国古典文学、美学欣赏、英美思想文化研究、西方文论与批判性思维、英国学说、美国学说;(2)创新型语言技能课程模块:基于技能的综合英语、基于内容的高级英语、阅读、批判性阅读、写作、学术写作、英文创作、听力、基于内容的英语视听说、基于主题的口语、英汉互译实践、英汉互译理论、初级口译、高级口译、同声传译、报刊选读、第二外语;(3)研讨性语言(中西语言比较)理论课程模块:英语史、普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音学、语法、英语语篇、词义学、中西哲学与语言比较;(4)研讨性文化(中西文学与文化比较)修养课程模块:英国文学、美国文学、修辞学、英语小说、莎士比亚、宗教与文学、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英语国家概况、西方社会与文化、西方思想史、跨文化交际;(5)研究性相关专业系统知识(商务、管理、旅游、文秘、传媒、法律、外交、计算机等)课程模块(应依据各高校的具体情况来确定);(6)创造性自主实践课程模块:科研自主训练项目、英语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演讲、辩论、英语竞赛、“英语沙龙”英语电台、英语报刊、网络自主学习)、社会活动志愿者(大型会议、外事接待、涉外导游)、社区服务志愿者、毕业论文设计。至于这些课程模块的具体课程要求与阶段安排及可行性论证,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课程设置的“学生主体性”理念及具体课程设置设想

传统的英语专业课程组织与实施的单向式传递和对象化处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学生成为了课程的附庸,被剥夺了主动思考的权利,难以达到社会对创新型人才所要求的创新能力。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链条中,具体到每门课程本身设置上,学校和教师是课程的设计主体,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即便在学生参与度很高的实践课程中,学生仍然摆脱不了受控的客体地位。个人发展通常包括三个领域:认知领域(如知识、理解、运用、分析)、情感领域(如兴趣、爱好)和动作技能领域(如技能、技术等)。我们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首先要承认学生在教与学关系中的主体性,亦即主观需求。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为学生对课程选择的主动权和课程设计的能动性。为了强调学生在课程设置中的主体性,笔者(2010)曾提出“课程超市”的理念。传统观念将学生视为课程主导下批量生产的标准化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人才的创新思维被压抑,创新能力难以得到发挥。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学生不再需要按照课程规定的路径被动发展,而是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课程以搭建自我发展的平台。

经典的教育观念认为“学而不思则罔”,而高校学生最缺失的是发现问题的思维和能力,英语专业学生存在严重的“思辨缺失症”(黄源深,1998),这与英语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不无关系。黄源深(2010)再次针对英语专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不足的问题,借鉴美国课程设置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长期以来中小学的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大学阶段便成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关键时期。能力的培养源于实践,“做中学”的主体性实践学习被证明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有效方式。在信息化时代,学生具备几乎能与教师媲美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和能力,教师“授业、解惑”的职能受到挑战,开设过多讲授性的知识性课程已无必要,学生进行自主课程开发是否可以成为他们挑战自我、自行创造的试验呢?时代要求大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大学应该为他们提供实现自我发展的空间,而能帮助他们发展特长、实现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培养的方法就是改变课程的传统功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创造主体性课程。该课程形式多样,可以是知识性课程,也可以是实践性操作,还可为探讨式研究,亦可为社会性创作。课程在构建框架上要求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在内容上可包罗万象,不拘一格,但强调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建设以团队为单位,要求课程创造者具有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课程既突出团队成员的个性,又体现合作的特征。学生以兴趣和特长为出发点,自发组建团队,选择指导教师,在集体研讨后确定课程的形式与内容。然后进行资料查找和实际调研,细化课程大纲、性质、目的及意义、运作方式及过程、考核与评价。整个课程是团队成员间研究探讨、分工协作动手动脑等各个方面统筹兼顾的融合体,是理论与实践、思维和能力结合的一种新生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相信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会在兴趣的引导下得以充分展示。他们创造的“课程”可能是不完善的,在某种程度上或许是失败的,但这种缺陷性创造可能是最伟大的创造,因为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经途径。

5.结语

通过科学地构建切实可行的创新型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的授课内容和课程体系,摆脱对所学英语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单纯语言技能培养的束缚,使学生能够在对创新型的课程体系学习中培养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当然,除了课程设置以外,教育理念(如跨系、跨校联合培养等)、教学理念、教师素质、授课方式、英语学习环境、实践基地建设等也是影响创新型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这里暂不做讨论。

[1]Brindly,G.The Role of Needs Analysis in Adult ESL Program Design[C]//R.K.Johnson.The Record Language Curriculu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Hutchinson,T.& A.Water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3]安琦.美国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与我国英语专业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6).

[4]常俊跃.《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实施效果的定性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9).

[5]陈玉昆,代蕊华.课程与课堂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崔宏祥.关于模具专科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探讨[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1999(12).

[7]管春林.浅论需求分析在经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意义和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3).

[8]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

[9]黄源深.英语专业课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2).

[10]刘重霄.学校应该成为“超市”[N].中国教育报,2010-05-26.

[11]刘祥清.我国普通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回顾、问题与思考[J].2007(3).

[12]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4).

[13]吴亚,孙莺等.英语专业设立商务英语课程的需求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04(6).

[14]肖云南.中西方关于语言能力的认识及其对外语课程设置的意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8).

[15]张冲.关于英语专业定位的思考[J].外语界,2003(4).

[16]张媛媛,韩高军.“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

[17]朱望.论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8).

猜你喜欢

学生主体性创新型英语专业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
多媒体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