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政府官员微博的性质与功能

2012-03-19张志坚

关键词:公共事务公共性政务

张志坚

(华侨大学文学院,福建泉州 362021)

论政府官员微博的性质与功能

张志坚

(华侨大学文学院,福建泉州 362021)

官员微博虽有“自媒体”的特性,但其传播本质上还是大众传播,要恪守大众传播的传播规范和传播伦理。官员微博对政务有间接影响,但没有政府正式认可或授权,其传播行为并不是行政行为,它不是政务微博,应当更多地从“虚”的或者“软”的角度来看它对政务的作用。因为官员身份和拥有政府资源,官员微博吸引了大批公众,从内容、风格、功能上,体现了公共性,不宜将它视为官员修身自娱的工具,应将其打造为“公共话语空间”,在公共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

官员微博;传播;公共性

官员们开通微博①官员和官员微博并不是严谨的学术概念, 但根据普遍使用的情况和接受的习惯, 本文袭用了这两个概念.根据我国制度特点, 这里的政府官员微博包括各级政府和党委领导干部的微博, 官员包括各级政府和党委的领导干部, 文中则简称官员微博、官员.成为一件颇受瞩目的事情。复旦大学舆情与传播研究实验室发布的张志安、贾佳的《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3月20日,全国共有实名认证的政府官员微博720个[1],而开通微博的政府官员的名单还在不断加长。官员们实名开通的微博得到了普遍关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开通微博后,“短短十来天,‘听众’近30万”[2];浙江省委组织部长蔡奇的微博是官员微博中粉丝数量最多的,到2011年12月1日,其“听众”超过580万[3]。有些官员微博只字未着,也有数万人关注。伴随着官员微博和粉丝数量增加的,除了人们的叫好,还有期待和争议。一方面是很多人认为官员微博是处理政务方式的新发展,期待官员微博改变官民关系,促进互动和问题解决,让社会治理更透明,培育公民社会;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人对官员微博是不是政务微博,能否处理政务,能对社会治理起到多大作用表示怀疑;而官员微博要不要、能不能接受网民举报,要不要、能不能给网民答复和承诺,要不要、能不能发布政府信息,风格是要多表现真性情还是要严肃正经等诸多争议一直不断。实践中,官员微博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在微博“直播开房”、“评论乳房”的愚蠢乌龙,与网友激辩掀起舆论风波,实名开通微博却谨言慎行沦为“僵尸”等等。这些争议和问题反映了人们对官员微博的认知并不明晰,甚至是混乱的。这不利于官员微博健康发展,并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官员微博的性质与功能进行探讨,为人们明晰地认识、正确地使用它构建一个基本的框架。

一、官员微博传播是大众传播

作为一种新媒体,微博有区别于传统大众媒体的特性,如它有很强的个人性和自主性,被认为是一种“自媒体”或者“私媒体”;它还有很强的互动性、开放性,可以实现人际交流和网络社交功能,被认为是一种“社会化媒体”。但从本质上看,微博传播依然是一种大众传播。广义的大众传播指传者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播信息。微博虽设计了某些功能来帮助博主控制传播的范围,如将自己的页面设置为“好友可见”或者“密码访问”,如将某些网友名单“拉黑”禁止其访问或发表评论。但使用这样的方法,并不能保证它将传播范围控制住,如通过谷歌或者百度的搜索,人们可以看到微博上的信息。从基本功能看,微博作为“个人信息即时共享综合平台”,虽然有个人性,但其传播的目的和结果却是与众人共享,是一人发布,众人可见。微博“在事实上为每个人的社会喊话‘装上麦克风’,而且这种‘喊话’是以现场直播的方式进行。区别于QQ、MSN这类‘点对点’的传播方式,微博是一种点对面的即时通信……通过微博喊话,这样一种迅捷通讯方式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导致的后果是全社会的围观”[4]。因此官员微博的信息传播,是“点对面”而不是“点对点”,是“社会喊话”而不是“私语”,是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播信息,在本质上依然是大众传播,而不是人际传播。而且比起一般人的微博,由于官员特殊的身份,其微博往往有更多人围观,会受到更普遍关注和广泛传播,有更大的影响力,其大众传播的性质更加突出。因此,有别于人际传播,在微博中,官员要承担更多更重的责任,要恪守大众传播的传播规范和传播伦理,要有更谨慎的传播态度。

但当然,官员微博还是有诸多新媒体的特性,有与传统大众媒体不同的传播规律、传播形式和传播语态。官员在恪守大众传播的规范与伦理的同时,也必须调整传播的方式和技巧,利用好微博的自主性、开放性、互动性、平等性等特性,去适应微博独特的媒介生态,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例如官员应当改变官方话语体系,多说真话,可以有更鲜明的个性,更丰富的内容,而对于官员在微博中非正统、甚至非主流的表现和表述,只要不逾越大众传播的规范和伦理的底线,受众和政府也应当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又如官员可以利用微博开放、互动、平等的特性,开放网友评论功能,积极与网友进行交流,倾听民意,引导微博舆论,消解矛盾。而能否熟练运用微博的各种使用技巧,在微博这个更开放、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智慧理性,也应当是在新的社会和媒体环境中官员能力的一种体现。

二、官员微博不是政务微博

第二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是官员微博是不是政务微博。在复旦大学舆情与传播研究实验室2011年发布的《中国政务微博报告》中,将官员微博纳入政务微博的范围之中。不少民众也有将官员微博纳入政务微博的看法或者期待,他们期待能通过官员微博这一便捷通道,接近乃至进入政务决策、处理的过程中去。但开通微博的官员们大多不认为自己的微博是政务微博,而认为它完全是私人性质的,如首个开通微博的厅级官员伍皓声明:“我的微博是私人性质的”[5],又如南京市城管局宣教处长徐少林认为他在微博上的便民服务,属力所能及的个人义务行为,不会将微博“充公”[6]。

从行政学和行政法的视角看,政务指的是行政事务,政府官员微博要成为政务微博应当有以下几个特征:1.有政府正式的授权或者认可。2.可以直接启动行政程序,或者本身就是行政程序的一个部分。如各地政府官方网站的政务问答平台、投诉申诉平台就是典型的电子政务平台,上面网友提问,或者投诉、申诉,其法律效力应等同于直接到该部门的提问、投诉、申诉,政府部门应当启动答复或者处理程序,给出妥善的结果。3.其传播行为是一种行政行为,要承担行政行为的法律后果。例如政府通过官方微博进行公示公告、政府信息发布,公安部门的微博通缉和打拐,就是具有行政效力的具体行政行为,可以对其提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但目前中国所有的官员微博显然都没有这样的特性,它们并不是政务微博。这也是官员微博与各级党政部门的官方微博(通常被称为政府微博)最大的区别,政府微博是典型的政务微博。因而,官员在其微博中的行为,虽然与政务有一定关联,但并不是行政行为,不具备行政的效力。官员微博上关于公共事务的讨论,应当和普通受众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参与在性质上是一致的,是官员的个人行为,不具备行政性。因此官员微博上的消息虽然具有权威性,但不是官方消息,官员在微博上的态度和承诺不是官方表态。

但又如何解释官员们在微博上“微服公干”呢?确实是有官员在其微博上发布政府信息,倾听民声,并在工作中处理了民众反应的问题,显示了官员微博对政务的一定影响力。但不能因为对政务有影响,就将官员微博视为政务微博。其作用的机制是一种间接机制。即民众–官员微博–官员–政务,而不是公众–微博–政务,是民众通过微博影响官员,再通过官员影响政务,官员微博本身对政务并没有直接作用,它只是公众利益和诉求的一个间接入口。如果认为官员微博是政务微博,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反而助长了民众“官青天”的情结,不利于他们了解参与公共事务的程序和技巧和培养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不利于公民社会的构建。而网友的诉求是众多而复杂的,主要靠官员个人精力来维持的微博,如果要把这些诉求都当成政务处理,显而易见也难以胜任。因此官员微博不是,也不应当被纳入政务微博的范畴。

各界应当对官员微博的性质和功能保持清醒的认识。公众应当认识到,过多地把解决问题的期望放到官员微博上,或者将其视为投诉、申诉的途径,并不现实;同样的,官员在微博中,也不适合给予网友过多的承诺,或者直接去处理某些政务,而是可以将它作为了解民众诉求的渠道,与其沟通、讨论,建议、引导受众通过线下的政务渠道解决;而政府方面,对官员微博也应当给予更多的宽容和鼓励,如蔡奇所说,它只是官员在工作外的时间去做“群众工作”,并不是做什么刚性的事务,对整个政务系统并不会有很大影响。

如果我们这样来认识和期待官员微博,也许更为恰当:让公众把官员微博当成一个了解官员和讨论公共事务的平台,让他们消除对官员和公共事务的距离感甚至畏惧感,培养讨论、参与公共事务的习惯和技巧;也让官员借助它贴近公众,了解民情民声,转变思维,更好地在新媒体和新社会环境下做好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更多地从“虚”的、“软”的角度,而不是从“实”的、“硬”的角度来认识官员微博之于政务、公共事务的作用,可能会更符合官员微博的性质,也会给它创造一个更宽松的空间,有利于它更好地发展。

三、官员微博的公共领域视景

既然官员微博是个人微博,而不是政务微博(如果没有政府正式授权和认可),其传播行为不具备行政性,那是不是也意味着官员微博是私人性的而不是公共性的。

微博的开放性、平等性曾使人们欢欣,认为有可能开拓一片公共领域。而事实是,虽然有不少微博参与、影响公共事务、公共生活的案例,但大多数的微博并没有用在公共事务的讨论上,而成为展示私人生活,宣泄个人情感,甚至是满足对他人私生活窥视欲的渠道,加上碎片化表达、非理性倾诉、商业性侵袭等诸多因素,使得微博公共性难以彰显,或者说其开放而“适合讨论普遍利益”的可能性远没有发挥出来,离公共领域的构建距离尚远。

与一般的微博或者其他的名人微博相比(如明星微博),官员微博却在内容、风格、功能上,显示更多的公共色彩。在内容上,官员博客虽然也有私人生活及纯粹个人情感、思想的描述和表达,但从总体上看,官员微博的主要内容还是跟公共事务、公共生活有关的,而网友的评论,同样也是如此,更多地体现了讨论“普遍利益”的倾向①目前这个方面还缺少定量研究, 限于时间和精力, 本文只在对数百个官员微博做一个总的概览后得出上述定性的结论.。从风格看,官员微博中,不论是作为博主的官员的言论,还是网友的评论,其语言都显示出了更强的理性特征,比大多数微博话语的暴民化和随意化倾向要好得多。虽然也还缺少官员微博受众的定量研究,但从这样的语言风格可以推知聚集于官员微博的网民,受教育程度可能更高,可能更有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从功能上看,官员微博虽然不是政务微博,但官员和受众在微博中就公共事务、公共生活进行讨论,一方面是对公共事务有影响,另一方面是对受众和官员有影响,让一些普通受众成为“公共生活”中的人,让官员成为“扎根或试水”于公众的官员,实现了一定的公共功能。而且官员微博的商业色彩也比一般微博弱得多,较少出现由于商业利益驱使而使得微博公共性“断裂”的情况。

而官员微博之所以会有如此高的关注度,虽然有官员个人魅力和素质的成分,但最主要的还是其官员身份和替政府背书的现状,从一定程度上说,这是公共资源进一步延伸的表现,大概可以说是一种“间接”的公共资源,这就和其他名人微博有区别。因此,官员如果在微博上与其他网友一样,聊些家长里短,不咸不淡的事情,虽非不可,但我们有理由期待官员把这宝贵的资源用到跟公共生活、公共事务有关的领域中。也正如多数官员在微博中所做的,用来了解民情、沟通民意、化解矛盾,用来促进行政思维的改变,用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事务中。由此可见,官员微博有,也应当有一定的公共性。

对公共性研究的既有理论很多,它们在不同的层面和意义上使用了这一概念,其中对公共性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哈贝马斯曾这样来阐释它,“公共性本身就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它和私人领域相对。有些时候,公共领域说到底就是公共舆论领域,它和公共权力机关直接抗衡。”[7]而他又这样阐释公共领域,“公共领域最好被描述为一个关于内容、观点也就是意见的交往网络;在那里,交往之流被以一种特定方式加以过滤和综合,从而成为根据特定议题集束而成的公共意见或舆论。”[8]“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公共领域的一部分由各种对话构成,在这些对话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了公众。那时,他们既不是作为商业或专业人士来处理私人行为,也不是作为合法团体接受国家官僚机构的法律规章的规约。当他们在非强制的情况下处理普遍利益问题时,公民们作为一个群体来行动。因此,这种行动具有普遍的保障,即他们可以自由地集合和组合,可以自由地表达和公开他们的意见。”[9]虽然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前后表述有不一样的地方,但基本上强调了这样的几个表征:1.对普遍利益问题进行讨论,形成公共舆论。2.开放、自由、独立。3.批判性和理性。

如果将公共领域作为一个分析工具来看官员微博的公共性,我们会发现,其实官员微博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或者尚可进步处。首先,官员微博虽然经常探讨公共事务,但大多数的议题有典型的官方色彩,更多的是行政权力的表征,而一些重大的公共议题(如重大政治问题)基本不会被讨论,因此它还很难说是就“普遍利益”问题进行讨论。其次,官员有过强的主导性。这既体现在官员作为博主的控制性,也体现在官员线下身份对其微博讨论的影响,双方力量和身份的悬殊,让受众噤言或者忌言,这使得官员的微博难以称得上是“内容、观点也就是意见的交往网络”,意见交往的不充分、不平等,让官员微博难以形成“根据特定议题集束而成的公共意见或者舆论”。因此,虽然与党政部门的官方微博的相比,官员微博从政务中解脱,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行政程序和行政权力的桎梏,显示了更多的自由和开放性,更像哈贝马斯所谓的公共领域。但它却有无形的枷锁,使得其开放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大打折扣。因此比起普通微博,官员微博虽然从私人化的琐碎和充盈网络的商业逻辑中解脱,但很有可能被行政权力所俘获,变成政治传播渠道,或者政府、官员公关的手段,而影响其公共性。

以此看来,还不能说官员微博构建了“公共领域”,甚至由于官员的角色及其与行政权力紧密的联系,决定了它可能永远无法构建超脱于各个利益冲突集团,并具有批判性的“公共领域”。因此政府官员微博的“公共性”有别于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但我们不能因此抹杀其公共性和公共功能。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需要构建一个在国家和社会之间、各种利益主体之间进行调节的开放领域,以输入诉求、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也需要更多的“经济市民”通过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参与,培养公共事务参与的意识和能力,转变为“政治公民”。官员微博无疑能在这些方面起一定的作用,因此如果它只作为官员修身自娱的“私器”,虽非不可,但毫无疑问,是令人遗憾的。所以,官员微博应当在构建“公共话语空间”中发挥积极作用,应当关注公共事件、维护公共利益、开放和吸引公众参与、富有公共精神和人文关怀,使之更多地作为一种公共性的、公益性的存在,而官员则应当积极去担当这个“公共话语空间”的意见领袖。

四、结 语

作为新生事物,官员微博给网络、给政坛带来了新鲜的空气,带来了转型过程中中国社会所需要的某些东西,有很多积极的作用。深入探讨、正确认识官员微博的性质和功能,可以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态度与合理的期待,并构建适当的规范,给它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空间,让它健康发展,而不至于被“捧杀”或者“棒杀”。政府、官员、公众也应多方合力,共同将官员微博构建成“公共话语空间”,让它为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1]张志安, 贾佳.中国政务微博报告[J].新闻记者, 2011, (6): 34-38.

[2]周曼.张春贤称微博10几天获“听众”近30万 赞80后90后趋于成熟[EB/OL].[2011-12-1].http://news.cntv.cn/20110317/104994.shtml.

[3]蔡奇.蔡奇腾讯个人微博[EB/OL].[2011-12-1].http://t.qq.com/tabtoo.

[4]喻国明.微博影响力发生的技术关键与社会机理[J].新闻与写作, 2011, (10): 64-66.

[5]张强.“网瘾厅长”伍皓的微博实践: 把自己放在阳光下[EB/OL].[2011-12-10].http://tech.sina.com.cn/i/2009-12-11/ 04323668591.shtml.

[6]刘江.官微缘何“粉丝”多? [EB/OL].[2011-12-10].http://insight.inewsweek.cn/report.php?rid=5086.

[7]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 王晓珏, 刘北城, 译.上海: 学林出版社, 1999: 2.

[8]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 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M].童世骏, 译.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446.

[9]哈贝马斯.公共领域(1964) [C].汪晖, 译.//汪晖, 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25.

Study on Nature and Function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Microblogs

ZHANG Zhijian
(College of Literature, Huaqiao University, Quanzhou, China 362021)

Government officials’ microblogs, which reflect many features of “User-operated Media”, are mass communication in its communicating nature.So, it should follow norms and ethics of mass communication.Although government officials’ microblogs have an indirect effect on governments’ administrations, it could not be regarded as microblogs of governments’ administrations because it had not

government authorization or approval, and its communication did not contain any administration feature.So, the blogs’effect on administrations should be well understood from “virtual” or “soft” angle.For the officials’ positions and background of enjoying governments’ resources, the blogs have aroused close attention from public.And because of publicity reflected on the blogs’ content, style and function, the blogs could not be simply regarded as tool of self-entertainment.It should be treated as a “field of public communicating” and be designed to play an active role in public affairs.

Government Officials’ Microblog; Communication; Publicity

G206.2

A

1674-3555(2012)05-0096-06

10.3875/j.issn.1674-3555.2012.05.016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编辑:刘慧青)

2011-12-30

张志坚(1976- ),男,福建泉州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理论和新闻传播法

猜你喜欢

公共事务公共性政务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公共事务概念分析
社区冲突: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路径研究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研究述评
政务
政务
政务
政务
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新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