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2012-03-19宋木华
宋木华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2)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对自身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各方面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明确预期目标,自觉按照预期目标要求开发潜能,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的职业需要。
1 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客观上要求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提高就业竞争力。当前,许多学校和社会相关部门已经逐步认识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行校企合作,各级政府加大在政策扶持、信息服务、观念引导、市场拓展等方面的力度,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据调查统计,在当代大学生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没有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不知道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缺乏必要的了解,不知道现阶段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准备等。而要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就要加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力度。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绝不只是协助个人按照自己的条件找一份工作,它更注重帮助大学生真正了解自己,进一步详细估量内外环境的优劣势,在“衡外情,量己力”的情况下,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在认知自己和社会的基础上,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通过努力找到较为理想的职业,而这一过程的实现对大学生、学校和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发掘大学生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增强大学生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高就业率;提升大学生应对竞争的能力和实力,从而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误区
2.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
孤立地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的单纯地理解为找工作的现象较普通,说明进一步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非常重要。
2.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为了找到高薪工作
在资讯发达、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很难有统一的就业标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任务是帮助个体真正了解自己,筹划未来,定目标,明确未来发展方向,而不仅仅是短期内找一份高薪工作。
2.3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在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时大学生往往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没有必要规划。这种认识显然混淆了规划和计划、规划和变化的关系。变化本就是在规划时要考虑的因素和步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是草率确定的主观行为,而是经过缜密思考,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订相应评估调整方案的过程。
2.4 临阵磨枪
且不说国内的职业教育与国外的差距,单从国内大学生从毕业前夕找工作时才开始了解职业、行业、企业,才开始学习制作简历、了解面试等求职技巧的行为来说,他们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引导下,无疑延长了职业发展的时间,延误了宝贵的成长时间,增加了职业发展的机会成本。
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3.1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3.1.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对职业生涯规划缺乏进一步的了解 在校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现象普遍存在,真正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少之又少。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一部分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甚至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多大作用。他们在艰难地“挤过独木桥”后,奋斗目标缺失,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得过且过。还有一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了规划,但仅仅把规划作为课堂任务,并没有认真实施,或者无法长期坚持。可见,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上存在着认知和行动的偏差,尚未真正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对自己人生发展与就业的指导意义,这些都会影响到大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
3.1.2 大学生缺乏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行动 有些大学生虽然认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也制订了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但是把职业生涯规划看做是短期行为,没有落实到大学学习的全过程,没有制定具体的实施步骤和方法,使职业生涯规划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3.2 学校和社会系统性的指导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研究缺乏。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大多来自国外,国内研究的基本理论成果缺乏,从事这方面理论研究的人数较少都是较为突出的问题。
学校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没有全面展开,仍停留在就业指导层面,而且就业指导也不够系统化。目前,高校职业指导水平的专业化、专家化、系统化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不足,因此,需要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
社会保障机制需进一步完善。目前,在高校专业职业生涯指导队伍发展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应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但社会机构大多只面向企业员工进行辅导,即使服务大学生,内容也是生搬硬套,缺乏针对性。且这种短期辅导只能解决浅层次问题,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指导效果并不明显。企业不愿为学生提供见习机会,大学生对其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以及将来可能从事的相关职业缺乏理性认识。所以,政府应加大社会资源投入力度,以确保社会机构发挥有效的补充服务作用。
4 对策
4.1 引导大学生自身努力
4.1.1 “衡外情,量己力”,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目标 据调查,90%以上的大学生都是通过职业生涯测评系统来认识自己。实际上在测评系统以外,教师、辅导员、室友、父母、兄弟姐妹、亲戚的评价,都是大学生认识自我必不可少的接触渠道。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要指导大学生多途径、全方位认识自我。同时,认识自我的内容也要全面,不能只是简单地分析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价值观、优缺点,也应加入近年来被广泛关注的情商、德商的分析。另外,大学生还应有从基层做起的思想准备,逐步积累经验,循序渐进,有计划、分步骤地实现职业生涯目标。
4.1.2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修正职业生涯目标 大学生应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以及寒暑假进入社会,深入了解相关目标企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工作方式、运行机制等,加深对职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并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特别要注重纠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重考证,轻实践”的错误认识。
4.2 学校指导的有力促进
指导对象也应由毕业生扩大到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心理状况,指导的侧重点也应不同。同时,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从入学到毕业实行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
学校应建立专门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机构,成立职业指导教研室,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职业指导教研室要有专门的工作场所,如多媒体教室和学生咨询室,配备专职指导人员和相关职业生涯教育书籍。另外,还应加强指导人员的外出培训学习,可以采取优秀专家“请进来”、骨干教师“送出去”的培训方法,切实提高职业指导人员的专业水平,不断充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
职业指导人员管理体系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规范、有序、高效运行的基本保障。学校要建立和完善领导机制、管理制度、激励和保障机制、职称评聘制度、职业指导师培训制度等,以制度和行动保障职业指导人员科学、可持续地发展。完善职业指导人员管理体系,保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良性发展。
4.3 社会协助的广泛开展
社会应积极成立专门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机构,负责向学校和学生提供相关职业前景预测;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信息交流沟通平台;开发专门针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课程和辅导活动,全方位为大学生服务。
企事业单位与学校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可建立产学研教育基地、实训基地、研发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同时实现企业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良性互动和发展。
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职业技能的提高、职业素质的提升,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首先,大学生自身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其次,社会和用人单位也要伸出援助之手,而学校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阵地,更应担负起责任,积极探索和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改革研究方法、实施举措,更新理念。
[1]宋墩福,郭训武.就业与创业指导[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