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传统安全视角下的食品安全问题探讨
2012-03-19汪普庆
汪普庆,狄 强
(武汉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23)
近年来,我国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从三鹿“三聚氰胺”事件,到双汇“瘦肉精”事件,再到近期思念、三全、湾仔码头的“细菌门”事件。特别是进入2011年以来,仅2011年3月到5月间,经媒体曝光有较大影响的食品安全事件就有十多起,例如:“瘦肉精”、“染色馒头”、“毒豆芽”、“毒生姜”事件等等。尤其是“双汇瘦肉精”和“染色馒头”等恶性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影响范围之广、破坏程度之深,几乎使消费者对我国整个食品行业完全丧失信心;使民众对食品安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疑虑和恐惧心理。
2011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将食品安全列入国家安全”的建议,并将之与金融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生态安全相提并论。实际上,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食品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经济发展、现代化建设、国家安全、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等一系列的重大战略问题;食品安全原本就应是国家安全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本文将从非传统安全的角度探讨食品安全问题。
1 非传统安全的内涵
非传统安全的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冷战后被提出来的,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非传统安全是相对于传统安全威胁因素而言的,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非传统安全主要包括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等等。与传统安全相比,非传统安全具有以下特点。
(1)非传统安全强调安全的立体性和综合性。非传统安全一方面超越了以国家为中心的传统安全观,更多关注个体和全人类的安全;另一方面也超越了只以军事安全为中心的传统国家安全观,更多关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安全问题。
(2)非传统安全在观念上对安全的着眼点加以重新界定,把重点放在保护人的安全、健康、幸福和关注整个地球的命运上。
(3)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来源广泛,既可以是国外的,也可以是国内的,还可能是国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是一个国家造成的,也可以组织、团体和个人造成的,严重时也会引发冲突和战争[1]。
因此,非传统安全比传统安全概念的内涵更丰富,从较深层次上涉及到了人类给自身造成的困境;非传统安全比传统安全的外延也更宽泛,覆盖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不仅对国家造成威胁,而且可能对整个人类造成威胁。
2 食品安全问题的影响分析
食品安全关系到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下面将基于“非传统安全”的概念与内涵,从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对食品安全问题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
2.1 食品安全问题的经济影响
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病导致疾病人群增加,给受害地区和相关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就美国而言,食品污染给美国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1520亿美元。在英国发生疯牛病问题后,因宰杀“疯牛”造成的损失高达300亿美元。欧盟为预防疯牛病蔓延,至少支出了30亿欧元。1999年比利时二英(Dioxin)污染事件造成的直接损失达3.55亿欧元,如果加上与此关联的食品工业,损失已超过10亿欧元。
2004年禽流感疫情爆发,自2004年1月27日中国宣布发现禽流感疫情至2月27日,肉鸡的价格从正常的每千克8.4元降到了3.0元,一只鸡要少卖5元左右。假设这一个月的超标数为全年超标数的平均数,损失至少为1.5亿元。如果加上饲料业、餐饮业、加工业和运销业的影响,损失就更大了[2]。而因禽流感导致的消费萎缩、投资信心下滑以及贸易减少将给亚洲带来大约11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2011年3月的“双汇瘦肉精”事件,致使双汇公司的股票3月15日跌停,市值蒸发103亿元;3月15日起到25日,10天时间即影响销售10多亿元;共处理召回的问题产品共计3768吨,处理损失约6200 万元[3]。
此外,据我国外贸部门统计,近年来,我国食品因质量安全而引发的拒收、退货和索赔现象时有发生,使我国贸易损失惨重,每年损失高达约数十亿美元。
2.2 食品安全问题的社会影响
在美国,估计每年发生约7600万例食源性疾病,造成325000人次住院和5000人死亡。根据中国卫生部的通报,2010年全国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食物中毒事件)报告220起,中毒7383人,死亡184人,涉及100人以上的食物中毒事件7起[4]。
1998年,中国由食用污染的蛤蜊引起的甲肝暴发影响了约30万人。2001年,江苏、安徽等地爆发了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食物中毒,造成177人死亡,中毒人数超过2万人。
2008年的中国毒奶粉事件造成了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截止2008年11月27日8时,共约29.4万名三聚氰胺病童入院接受治疗,其中6人不排除因食用问题奶粉而死亡,仍有861人留院观察,其中154人病情危重。蒙牛、伊利和光明等行业领先品牌产品中相继查处含有三聚氰胺,逾7000吨产品被下架销毁。三聚氰胺事件使中国奶制品行业遭受致命的打击。
2011年5月,一场由“毒黄瓜”等受污染蔬菜引起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疫情在欧洲掀起恐慌。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截至5月31日,已确认致死18人,合计报告843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确诊病例,包括400例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5]。
2.3 食品安全问题的政治影响
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与危机可能会导致社会动荡和国家政局不稳。1999年比利时二英污染事件使得比利时首相和两名部长因采取环保措施不力而在一片责难声中引咎辞职,联合政府垮台,肇事者被送上法庭。比利时政府身败名裂。2001年德国出现疯牛病后,卫生部部长和农业部部长被迫引咎辞职。2008年9月5日,日本三笠食品公司等销售的800多吨毒大米,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直接导致上任仅一个月的农林水产大臣及其事务次官辞职[6]。2008年的“三鹿毒奶粉”事件,使得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局长引咎辞职,河北省石家庄市市委书记、市长和副市长等相继被撤职免职处理。
中国频繁的食品安全事件,以及由此暴露出来的政府监管机制体制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目前政府的公信力有明显下降的趋势。此外,中国出口食品引发的国际食品安全事件和国际贸易争端与摩擦,对中国国家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害,对国家形象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3 对策与建议
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属于非传统安全的范畴,其危害和影响具有潜在性、突发性、广泛性、严重性、长远性和跨区域性等特性。基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并结合中国现实国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将食品安全提升到国家安全战略和非传统安全的高度来认识。在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政府将食品安全当作重大的国计民生问题看待,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采取坚决措施加以解决;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推进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的探索和改革;建立健全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加强监管基础能力建设和基层执法队伍建设,加大行政执法和责任追究力度;完善应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快速反应机制和程序。
(2)积极促进我国零散的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向规模化方向发展。现阶段我国食品生产加工经营的特点为:规模小而分散,集约化程度不高。据统计,我国食品加工生产企业约50万家,其中10人以下的小作坊约35万家。这使得监管十分困难,监管成本极高。因此,政府应该加强食品产业基地建设,促进食品企业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管理。
(3)加快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建设。针对整个社会的信用危机,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治本之策。具体而言,就是建立食品身份标示制度和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逐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制度;建立食品安全信用征集制度;完善食品安全信用和信息的披露制度;加强道德舆论宣传,营造社会信用氛围。
(4)积极推进全社会的食品安全综合治理。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复杂多变且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因而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多元治理机制的共同作用。具体而言就是:建立竞争性的认证市场,认证企业对食品供应链进行认证监督;政府系统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集中,内部实行行政监督,并对认证企业、食品供应链、媒体进行监管;新闻媒体和各类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NGO)(如:消费者协会、绿色和平组织等)对政府和企业进行监督,新闻媒体内部实行竞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供应商等形成供应链,供应链的内部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媒体、生产商和零售商等组成行业或社区协会,进行内部声誉管理,加强行业自律。消费者根据认证信息、政府监管信息、媒体信息合理自由选择购买。
[1] 李环.解析“非传统安全”[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4):1-6.
[2] 肖时运.食品安全:一个世界性的话题[EB/OL].[2007-09-013].http://www.foodjx.com.
[3] 陆志霖.瘦肉精事件致双汇市值蒸发103亿[EB/OL].[2011-04-01].http://finance.qq.com.
[4] 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2010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的通报[EB/OL].[2011-3-2].http://www.moh.gov.cn.
[5] 新华网.欧洲“毒蔬菜”事件已致18人死[EB/OL].[2011-06-03].http://news.xinhuanet.com.
[6] 杨霄,李彬.食品安全问题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响[J]. 现代国际关系,2010(6):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