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看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2012-03-19

关键词:革命者人民文学出版社辛亥革命

袁 芳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

鲁迅看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袁 芳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

鲁迅敬仰孙中山坚强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伟绩,他赞颂孙中山是一位“永远的革命者”。在孙中山逝世后,有些人对其施行攻击,鲁迅则对这位伟大的革命家进行了全面的衡量、公正的评价,对反动论客进行尖锐的批评。鲁迅还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他认为:辛亥革命没有彻底清除封建残余势力,这是最大的失败;革命党人将革命果实送给袁世凯,导致了更多的革命者流了更多的鲜血;革命党人没有自己充足的武装力量,这加速了革命的失败。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合作,继承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愿,将中国革命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辛亥革命;鲁迅;孙中山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他在青年时,就拥护和支持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民主派。他坚信,只有革命和民主才是祖国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希望。

孙中山,字德明,号逸仙。1866年11月12日诞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病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其陵墓被永久迁移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孙中山是三民主义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民族革命的领袖、中国最早的革命民主派、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他手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坚持爱国必须走革命的道路,反对国家分裂,要求国家统一。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在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中,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1]。鲁迅对孙中山的“分明的理智和坚定的意志”[2]这种革命精神和他所取得的革命伟绩一直怀着崇高的敬意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孙中山逝世后,鲁迅对一些针对孙中山的攻击性言论进行了尖锐的批评。鲁迅以及中国共产党怀着崇高的敬仰,继承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革命精神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愿,将中国革命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中国国父孙中山和文豪鲁迅在政治理想和政治态度上有着很深的渊源。他们本来都是学医有成,可是到最后,却又都分别弃医转而从政、从文。

孙中山提出的革命纲领及其革命实践活动,使他成了近代中国最富有光辉的民主主义旗手。

鲁迅一生跨越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他的整个文学活动是在民主革命阶段内。在鲁迅幼年所处的年代,帝国主义国家入侵中国、封建统治腐败、劳苦大众痛苦不堪、中华民族危机重重,这样的社会状况,促使中国许多有志之士努力去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鲁迅少年时期就开始有意识地接受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1898年,鲁迅怀着拯救国民的心情去南京求学,先是进了江南水师学堂,后来又进了矿路学堂。在南京求学四年,鲁迅进一步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潮,忧国忧民之志日益发展,对清朝封建腐朽统治的仇恨日益增加。1902年,鲁迅去日本留学,其诗词“我以我血荐轩辕”表达了他愿意为祖国奉献出一切的决心。1906年3月,鲁迅决定“弃医从文”,提倡文艺运动,这是鲁迅转变为一个自觉的民族主义革命者的标志。

鲁迅从1902年去日本到1909年回国,前后一共七年的时间。这七年,是我国民主主义革命非常重要时期。此时以孙中山、章太炎为首的革命民主派,在和改良派的斗争中日益兴起。在这场关系到中国革命发展前途的政治斗争中,鲁迅站在革命民主派的阵营中,在思想上划清革命与改良的界限,积极参与革命民主派的各项活动,他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也在这一时期又一次得到发展。鲁迅作了很多工作,写了很多文章,他热烈赞同并积极传播孙中山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学术界关于鲁迅和孙中山关系的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董修智在《鲁迅论孙中山先生》[3]一文中详细论述了鲁迅对孙中山的赞颂以及鲁迅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分析。盛家林在《孙中山和鲁迅前期哲学思想异同》[4]中侧重比较了鲁迅前期(1927年之前)哲学思想和孙中山哲学思想的异同。刘明钢在《鲁迅论孙中山与辛亥革命》[5]中着重阐述了鲁迅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高度评价。

本文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旨在进一步阐明鲁迅对孙中山革命精神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客观公正的评价。

一、赞颂孙中山是一位“永远的革命者”

孙中山作为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为中华民国的创立立下了丰功伟绩,为祖国和民族的解放斗争事业奋斗终身。孙中山坚强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伟绩,为鲁迅所敬仰。

鲁迅赞颂孙中山是创造民国的“第一人”。孙中山逝世一周年之时,鲁迅应国民党北京《国民新报》的约稿,为“孙中山先生逝世周年纪念特刊”作《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一文。在文章中,鲁迅满怀深情地发问道:“凡是自承为民国的国民,谁有不记得创造民国的战士,而且是第一人的?”[2]“中华民国存在,就是他的丰碑,就是他的纪念。”[2]“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国民革命的结果,留下来的极大的纪念,是:中华民国。”[6]194

鲁迅对孙中山克服重重障碍、殚精竭力、不断向前的革命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孙中山将一生贡献给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事业。在革命期间,他经历了千辛万苦,受到帝国主义的阻挠、军阀官僚的反对,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鞠躬尽瘁。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孙中山“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7],又将旧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发展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7]的新三民主义。鲁迅认为孙中山“是一个全体,永远的革命者。”[2]“无论所做的那一件,全都是革命”[2]。虽然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但是其领导者孙中山“一生历史具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国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进向近于完全的革命的工作。”[2]

鲁迅以极高的热情肯定了孙中山作为一位革命者为革命事业做出的不息的努力,赞美了孙中山为革命做出的牺牲、流出的鲜血。他说“恋爱成功的时候,一个爱人死掉了,只能给生存的那一个以悲哀。然而革命成功的时候,革命家死掉了,却能每年给生存的大家以热闹,甚而至于欢欣鼓舞。”[8]用爱人的死和革命家的死做对比,歌颂革命家永恒不朽的生命价值,声称即使革命家死后,他留下的遗泽也会“给大家以幸福。”[8]

二、批评“说些风凉话”者

孙中山被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但是在他逝世后,有些人却对其施行攻击,鲁迅则对这位伟大的革命家进行了全面的衡量、公正的评价,对反动论客进行尖锐的批评。

1925年3月13日,梁启超在答记者问中,污蔑孙中山先生一生“为目的而不择手段”①参见: 文献[2].,“无从判断他的真价值”①。1925年4月2日,《晨报》刊载了署名为“赤心”的《中山……》一文中说:“孙文死后,什么‘中山省’、‘中山县’、‘中山公园’等等名称,闹得头昏脑痛,……索性把‘中华民国’改为‘中山民国’,……‘亚细亚洲’改称‘中山洲’,……‘国民党’改为‘中山党’,最干脆,最切当。”①孙中山作为先烈殉国后,这些人不仅无法赏识他以及其他先烈们的伟大,而且对孙中山等人肆意地“讥笑糟蹋”[9]。

面对这些“说些风凉话”[2]者的无耻批评,鲁迅十分气愤,批评他们“憎恶中华民国”,是“所谓‘责备贤者’”,“卖弄自己的聪明”[2]。针对梁启超批评的孙中山“为目的而不择手段”,鲁迅却认为孙中山这样做是正确的。鲁迅在1933年12月28日的《答杨邨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中指出:“革命者为达目的,可用任何手段的话,我是以为不错的。”[10]

鲁迅明白: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孙中山也会像其他许多历史中的英雄人物一样,会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缺点,要根据境况,遵循历史现实对孙中山进行分析,不能像有些人一样进行恶意的、挑衅般的嘲讽。针对这群恶意批评孙中山的“奴才们”,鲁迅写了《战士和苍蝇》一文,文中写道[9]:

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它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

的确的,谁也没有发现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

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去罢,苍蝇们!虽然生着翅子,还能营营,总不会超过战士的。你们这些虫豸们。在文中,鲁迅将孙中山以及其他的先烈们看作为革命而战的战士,将污蔑攻击孙中山等先烈们的小丑们比喻成苍蝇,将战士和苍蝇进行鲜明的对照,肯定了战士的生命价值,尤其对苍蝇的自以为是、洋洋得意进行了无情的嘲讽。

三、总结“没有党军”等教训

辛亥革命发生时期,鲁迅正好从日本留学回到中国不久,他原本对革命抱有很大的热情和希望,革命的失败使他陷入失望。

鲁迅在失望和沉默中开始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进行深刻的反思,他看到了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身上的弱点,正是这些弱点致使辛亥革命最终走向失败。鲁迅深刻地分析了其失败的原因,让后来的革命者和广大人民群众在前进中有所借鉴。

(一)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

鲁迅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没有彻底清除封建残余势力,这是最大的失败。鲁迅在《故乡》中描绘了一个革命之后依然被封建毒素所侵害的中国农村:“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11]《故乡》通过塑造闰土二十多年期间的巨大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国农村破败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同时《故乡》也塑造了杨二嫂这一贫困小市民形象,描写了她的命运和遭遇。为了最起码的物质生活保障,她以自己的年轻和美貌作为换取物质利益的手段。这样,《故乡》就从城镇小市民的角度揭示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衰败、萧条和没落。鲁迅的观察深入到历史的本源,揭露出了辛亥革命的缺陷——没有从根本上瓦解封建经济和政治制度。

(二)革命党人将革命果实送给“假革命”袁世凯

当孙中山种下的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后,袁世凯掌握大权,开始大杀革命党人,于是有些人不理解他为何杀人,认为“杀错了人”[12]。但是鲁迅认为这些人的态度“有些还不免是愤激之谈”[12],他深刻地剖析了袁世凯的假革命和反革命本相:“在辛亥革命之后,大杀党人,从袁世凯那方面看来,是一点没有杀错的,因为他正是一个假革命的反革命者。错的是革命者受了骗,以为他真是一个筋斗,从北洋大臣变了革命家了,于是引为同调,流了大家的血,将他浮上总统的宝位去。到二次革命时,表面上好像他又是一个筋斗,从‘国民公仆’变了吸血魔王似的。其实不然,他不过又显了本相。”[12]

经过鲁迅的分析,问题显得清晰明了。孙中山的革命党人失败在没有看清楚袁世凯的“假革命”的真实面目,被表面现象所蒙蔽,将革命果实送给了袁世凯,导致了更多的革命者流了更多的鲜血。

(三)辛亥革命没有自己充足的武装力量

在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处于内外反动势力双重困压之下,最后不得不将政权交出,在此后的“二次革命”及“国民革命”中,孙中山还是步履艰难。鲁迅分析其原因是国民党的实力还不很充足。鲁迅认为,革命阶级要想得到并巩固政权,一定要先掌握军队,要拥有完善充足的武装力量。他说:“但改革最快的还是火与剑,孙中山奔波一世,而中国还是如此者,最大原因还在他没有党军,因此不能不迁就有武力的别人。”[8]“有武力的别人”,先为袁世凯,后来为陈炯明等。革命党人由于缺乏武装力量,只能让那些封建官僚军阀趁虚而入,加剧革命的坍塌速度。鲁迅对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弱点的分析是何等的深刻和发人深思。鲁迅对革命经验的总结敲醒了睡在梦中的革命者们,这对于中国革命事业是多么宝贵。呼唤“火与剑”,标志着鲁迅从孙中山的教训中觉悟,这是他对自己早先的启蒙主义立场的新的超越。

四、发扬“同志仍须努力”的精神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是孙中山的遗愿。孙中山最终未实现自己的革命理想,当他准备吸取教训继续前进时,可惜很快就逝世了。在逝世前,他想用鼓舞人心的口号唤起全国民众共同奋斗,完成他未完成的革命事业。

鲁迅在辛亥革命爆发时,就满怀热情支持辛亥革命,参与到社会改革运动中去。辛亥革命失败后,鲁迅求索着革命的道路,求索着革命的战友,最终同中国共产党人走到了一起。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合作,共同继承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愿,将中国革命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鲁迅在孙中山逝世一年后,来到中山大学任教。此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出现裂痕,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者甚至反革命者,他深深担忧革命的前途,于是在《中山大学开学致语》中,鲁迅将孙中山的革命精神继续发扬,意味深长地用“革命尚未成功”来激励青年学生。

他语重心长地勉励青年学生要“读书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读书”[6]195,要“以从读书得到的东西为武器”[6]195,向“一切旧制度,宗法社会的旧习惯,封建社会的旧思想”[6]195进攻,“向前走,把革命的伟力扩大。”[6]195他又告诫学生不要“赏玩、攀折”“许多战士的精神和血肉培养”出的“幸福的花朵”[6]195。鲁迅向学生阐明了孙中山所指出的“革命尚未成功”的原因:“以上的所谓‘革命成功’,是指暂时的事而言;其实是‘革命尚未成功’的。革命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止于至善’,这人间世便同时变了凝固的东西了。”[8]将革命继续进行下去,是孙中山的希望。鲁迅依照孙中山的意愿,引导和提醒青年学生,培养学生继续革命的责任和精神,以使他们尽力完成孙中山的遗愿,这充分表现出鲁迅对孙中山的坚强的、不断前进的伟大革命精神的敬仰,也充分表现出他对革命的坚定信念。

鲁迅后期更是坚定地站在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解放事业一边,在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文化“围剿”中,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牢记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训,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完成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并进而胜利地领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孙中山、鲁迅以及更多的革命者毕生为之奋斗的革命目标,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人民一步一步地变理想为现实,在许多方面已远远超过他们当初的构想。这样的成功足以告慰孙中山和鲁迅等先驱者的英灵。

[1] 毛泽东. 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C]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文集: 第七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6: 156.

[2] 鲁迅. 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C] // 鲁迅. 集外集拾遗 // 人民文学出版社. 鲁迅全集: 第七卷.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305.

[3] 董修智. 鲁迅论孙中山先生[J].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79, (04): 147-152.

[4] 盛家林. 孙中山和鲁迅前期哲学思想异同[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81, (05): 23-29.

[5] 刘明钢. 鲁迅论孙中山与辛亥革命[N]. 北京日报: 2011-4-18(20).

[6] 鲁迅. 中山大学开学致语[C] //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 // 人民文学出版社. 鲁迅全集: 第八卷.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7] 孙中山.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EB/OL]. [2011-02-23]. http://www.sysu.edu.cn/sun/YFhall/workn_ cont.html.

[8] 鲁迅. 黄花节的杂感[C] // 鲁迅. 而已集 // 人民文学出版社. 鲁迅全集: 第三卷.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428.

[9] 鲁迅. 战士和苍蝇[C] // 鲁迅. 华盖集 // 人民文学出版社. 鲁迅全集: 第三卷.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40.

[10] 鲁迅. 答杨邨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C] // 鲁迅. 南腔北调集 // 人民文学出版社. 鲁迅全集: 第四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640.

[11] 鲁迅. 故乡[C] // 鲁迅. 呐喊 // 人民文学出版社. 鲁迅全集: 第一卷.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501.

[12] 鲁迅. 杀错了人异议[C] // 鲁迅. 伪自由书 // 人民文学出版社. 鲁迅全集: 第五卷.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100.

Lu Xun’s Opinion on Sun Yat-sen and Revolution of 1911

YUAN Fa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China 116029)

Lu Xun respected Sun Yat-sen’s strong revolutionary spirit and glorious achievements, and he glorified that Sun Yat-sen was an “eternal revolutionary”. After Sun’s passing away, while some tried to criticize Sun, Lu Xun made a thorough and impartial comment on Sun and sharply criticized those counter-revolution people. Besides, Lu Xun drew a conclusion on the lessons of the Revolution of 1911’s failure. In his point of view, the incomplete defeat of the feudal remnants forces contributed most to the failure of the Revolution of 1911; the fact that Yuan Shih-kai usurped achievements of the revolution had led to the sacrifice of many revolutionaries; and the insufficiency of armed force had accelerated the failure of the revolution. Influenced by Sun Yat-sen’s last wish of “Revolution has not yet been successful and comrades still have to work hard”, Lu Xun cooperated with the Chinese Communists to constantly promote the cause of Chinese revolution.

Revolution of 1911; Lu Xun; Sun Yat-sen

(编辑:朱青海)

I210.96

A

1674-3555(2012)03-0059-06

10.3875/j.issn.1674-3555.2012.03.009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2011-03-29

袁芳(1988- ),女,辽宁大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革命者人民文学出版社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爱是什么
革命者的斗争精神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enuti’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Ah Q Zhengzhuan
老马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多看善疑
辛亥革命在军事上的成功与不足
怎样做个建设时期的革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