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切入点与路径浅探

2012-03-19陈开亮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校园文化个性化

陈开亮

(温州医学院 环境与公共卫生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切入点与路径浅探

陈开亮

(温州医学院 环境与公共卫生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内容上是一个有层次性、多样性、统一性的系统[1]。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关乎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关乎国家和社会的前途与命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主体间性缺失、体系化与生活化缺乏、个性化指导需要加强等问题,迫切需要从教育的体系化与生活化、个性化切入,探讨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有效路径。

1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切入点

切入点是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关键点。结合教育规律、理想信念本质、特点及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笔者认为应以教育体系化及生活化、个性化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切入点。

1.1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体系化 理想信念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归为心理学、传播学范畴,自成体系。在心理学视域下,主体精神世界分为“知、情、意、信”四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其中“知”是基础,“情”是纽带,“意”是条件,“信”(理想信念)是方向与动力。同时根据马克思主义认知、实践理论,要形成对主体理想信念的正确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笃定的理想信念,社会生活实践不可或缺。另外在传播学视域下,“传播是人类试图逃避孤独、分享经验和互相灌输思想所采用的一种相互关系”[2]。从理想信念教育的精神性与互动性来说,它归属于传播学范畴,有效传播要素包括传播主体、传播受众、传播信息及传播途径、传播环境。因此,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需要建立体系化推进。

1.2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生活化 “‘回归生活的世界’是现代哲学范式的重要变革,也是当前高校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3]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生活化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大学生活,在对人生与社会的感悟中加深个人与社会理想信念的统一性,是《意见》中“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具体要求。

1.3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个性化 教育个性化是结合教育主体间性、教育受众的现实诉求等进行启发、引导,实现核心价值认同,不是核心价值的异化、分化。在改革创新时代背景下,在多元利益格局、多元思想文化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已不会不假思索地“一呼百应”,他们会从主体利益需求出发加以思考,精神世界表现出了越来越强的个性色彩。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对大学生提出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希望,这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纲领,也是党和国家适应新形势对高等教育提高个性化教育深度的要求。

2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径

新形势下结合理想信念教育背景,遵循教育规律,从大学生实际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为指导,以生为本,以体系化、生活化、个性化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2.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体系化建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灌输与内化路径 理论上的成熟,是思想上成熟的前提。当前大学生由于价值多元化、信息多渠道化,认知、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亟需提高。另外,由于教育生活化不够,当前部分学生因感觉实用性较弱而政治宣教性较强导致对“两课”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为指导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此基础上提高“两课”教育生活化水平。

2.1.1 在教育内容方面要“说清过去”,“讲透现在”,从而“引领未来”:首先要加强中国近现代史和国史、国情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和领会历史以及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原因与历史必然性。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热点、难点及个人生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当前社会形势、社会思潮进行全面、客观、理性的分析,教育学生认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科学性,并能正确运用理论分析当前社会及个人问题与困惑。

2.1.2 在教育方式上要“双向互动”、“多方联动”:一方面紧密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大学生思想实际,逐步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建立师生互动,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及典型案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加强引导,营造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整合教育资源,发挥教学系统理论功底深厚的优势与学工系统、宣传部门等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积极探索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等相配合模式,尝试建立“共同面对学生”、“共同备课”、“共同进行调研与思政课题研究”的“三共同”机制。

2.2 以“三贴近”推进“情、意”教育,生活化建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渗透路径 主观的“虚”的世界的改造离开了“实”的大学生思想状况实际与大学生个体成长成才的诉求,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将只是海市蜃楼,虚无缥缈。为此,应以“三贴近”为探求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途径的指导原则,探索理想信念教育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路径,如此理想信念教育才能“有的放矢”、“落地生根”,大学生才能“矢志不渝”。

2.2.1 以情感生活教育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①培养利他及集体主义情感。和谐人际关系与有凝聚力的集体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先行条件。当前虽然高校在不断探索集体主义教育新模式、新路径,但仍未能充分发挥寝室、班级等“中环境”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效果弱化。因此,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首先从交友等情感生活入手,结合案例教育同学们克服感情物质化、唯我化倾向。同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寝室、班级等更有归属感的集体单位,创建和完善班级、寝室民主管理机制,使大学生对个人与集体之间的辨证关系形成正确的认知。② 培养胸怀国家、社会的情怀。教育受众对国家、社会的感情直接决定理性信念教育的效果。当前大学生对国家、社会的主流认知与态度是正确的,但由于对个体利益的过度关注导致学生对国家、社会的感情出现弱化倾向,需要在培养好利他与集体主义情感基础上,继续深入挖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选择恰当的时机,找准爱国、爱社会教育的切入点,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大学生的公民社会意识与素养;同时加强感恩教育,人性化开展学生资助工作,增强学生对国家与社会的情感。

2.2.2 以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意志与品质教育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条件。大学生在家庭中长期处于“中心”地位,适应、包容、抗挫折的能力较差,直接影响到当代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当前应在理想信念教育中探索成立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为中心的“大学生情商教育培养中心”,构建主动拓展与被动介入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服务学生健康成长;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模式,提高以抗挫折能力为中心的心理调适能力,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效果。

2.2.3 以社会生活教育反作用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指引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反作用于理想信念,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积极的情感体验、高度的责任感是形成远大理想的重要心理因素。鉴于此,笔者建议一方面实现实践教育的课程化、全程化,要在不同年级段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改变当前实践教育就是短期的暑期社会实践教育、志愿服务的状态,使社会实践教育更深入、更具有吸引力;另一方面实现实践教育阵地化、项目化、机制化,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积极争取社会项目资源,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就业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实现社会实践教育专业化、生活习惯化,提高社会责任感。另外,积极探索校外本科生导师制度,推进社会实践教育专家化,提高社会生活教育水平,共同形成对理想信念教育强有力的反作用。

2.2.4 以校园文化生活创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环境:校园文化生活是大学生感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高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一些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校园文化娱乐性太强,与理想信念教育结合较少;通俗过度转为庸俗,受“恶搞文化”等影响较大;校园文化内涵已取得共识,但校园文化外延需要重新思考。针对以上问题,一方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结合专业特色,以融专业性、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精品校园活动为依托,渗透理想信念教育,克服校园文化空心化、庸俗化。另一方面,要将“行为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校园“行为文化”是高校教科研、服务、管理及学生在工作、生活、学习中的行为态度、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不断积累、沉淀的结果,内在地包含精神层面的内容,是校园文化的应然的组成部分,是“三全育人”的具体要求,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重要的理想信念教育作用,不应被忽视、忽略。

2.3 开展“一对一”深度辅导,个性化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除了面上的教育,点上的“一对一”个性化深度辅导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是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的路径。个性化深度辅导是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而实施的新型互动模式。《意见》明确指出“要结合大学生实际,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深度辅导是以“精细化”管理为理论基础的,目标是透过个体活动的隐秘性、思想的复杂性和心理的矛盾性,详尽、彻底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实际困难,对学生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当前大学生由于生活在多元化思想文化并存的包容性社会中,由于主体生活经历、家庭教育等方面差异,要求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深入到学生个体实际差异中,才能切实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际效果。个性化深度辅导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理念,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新路径,为理想信念教育增添了新的元素和活力。

[1] 刘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90.

[2] 特里·K·甘布尔,迈克尔·甘布尔.有效传播[M]//熊婷婷,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

[3] 杜向民.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生活化实现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0,(3):17.

G412

A

1000-2138(2012)01-0093-03

2011-09-21

浙江省共青团工作、青年工作重点研究课题项目(ZD2011012)。

陈开亮(1974-),男,安徽天长人,讲师,硕士。

吴健敏)

·临床经验·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校园文化个性化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浅析高校工会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