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计造假的原因和对策

2012-03-18张广维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2年4期
关键词:会计师会计人员会计信息

张广维

会计工作的“生命”就是“真实性”,但有不少企业主管和会计人员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用职务之便,钻法律制度的空子,造假账编假表,面向公众发布虚假信息,给社会带来极大危害。会计造假屡禁不止,笔者认为主要还是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造假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本是无可厚非,但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可是,一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置国家法律法规不顾,为了谋取小集体的利益,指使会计人员涂改账目,甚至无中生有编制虚假报表,损害国家利益。有的为了偷税漏税,多列费用,少计收入,达到少交税或者不交税的目的,如果不做假账,数字真实了,税收就会增加,企业盈利就会受到影响;有的为了达到转移资产的目的,绞尽脑汁想办法,出具假凭证,收入不入账,办假手续报废资产,将账目搞乱浑水摸鱼;有的上市公司怕连续亏损被摘牌而粉饰业绩。报表编造假数字,使企业“扭亏为盈”欺骗广大股民,为自己也骗取奖励。

二、不规范的政府行为也是会计信息造假的重要因素

维持良好的市场秩序需要政府的介入,但是有些地方政府为自己的地方利益,地方官员为提高政绩,在政策制定上具有模糊性和非延续性,企业经营过程中难以追求长远利益。企业领导人不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只关心眼前利益;部分政府官员盲目追求“数字”经济,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依靠虚假数字出政绩,追求数字真实丢官位”的情况。这就导致产生出了“数字升官,官升数字”的怪圈,上级领导习惯浮在上面听报告,不察实情,听喜不听忧,自然也就默许了一些企业经营管理者便肆无忌惮地授意会计人员在财务报表上玩弄数字游戏,有假的业绩引出“金凤凰”实现其“政治生命”中步步高,飞黄腾达。

三、会计人员存在侥幸心理,别人作假,我不做假,“饭碗难保”

每个会计人员都应遵循“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的从业原则,然而在现实社会当中,面对领导的授意指使造假,有多少会计人员可以不去理会,又有多少人坚决的去制止,按会计的法律法规去做呢?你不做假账,就有可能成为“众矢之的”,你不做假账,就要面临下岗,丢掉“饭碗”、因此,多数会计人员为了保“饭碗”、职位,而在某些原则上采取了让步行为,顺从领导意图,讨好领导,在弄虚作假上帮着出点子,甚至充当会计造假的主谋。

四、抵制会计造假、治理会计虚假信息的措施

1.要运用《会计法》等法律规范,增强相关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对会计造假行为加大惩处力度,建立起有效的会计违法行为追究惩处机制,使违法者真正承担起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2.财政,税务,审计等执法部门要加大督查检查力度,防止会计造假;同时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杜绝会计造假。执法部门采取联合办公,各部门密切配合,互相牵制,可避免执法部门与企业通谋作假,并克服因执法不当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3.强化对社会中介机构的约束机制,提高社会的监督水平。全面提升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公信力,建立健全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体系,加大对违规的会计师事务所及会计师的处罚力度,迫使其保持客观公正,做到诚信为本,使造假者受到应有的处罚。只有加大会计法规的执法力度,强化社会监督体制,才能有效地发挥会计法规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中的作用,减少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发生。

4.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第一,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品质。会计职业的特性就是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道德素质,如果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得不到提高,那么就会顶不住单位负责人的压力,挡不住诱惑,从而导致造假的发生。第二,在建立一套系统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同时,特别要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处罚力度,以此来约束和管制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第三,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健全专业资格确认制度,重视学历在“考评”中点作用。第四,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提倡会计人员终身教育的观念,切实帮助他们提高素质,积累经验,更新知识,严格履行法定责任,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坚决不做假账。

总之,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遏制会计造假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有效地措施是不够的,各级管理机构还必须认真执行各项治理措施,全面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全社会上下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共同配合,不懈努力,才能达到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目标。

猜你喜欢

会计师会计人员会计信息
《中国注册会计师》杂志征集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关学术论文
2021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举行
会计环境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分析
《中国注册会计师》杂志征集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关学术论文
财政部:严重失信会计人员将被列入“黑名单”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会计人员信用档案建设酝酿启动
我国将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
关于基层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探讨
加强往来款清理 提升会计信息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