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表现及其特征剖析

2012-11-12李亚慧李瑞峰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2年4期
关键词:劳动力农村

李亚慧 李瑞峰

研究表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中,劳动力流动和劳动力的配置导致的生产率的提高做出了16%到20%的贡献。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时间的延长、转移数量的增加、转移后就业质量面临的新的转折点,表明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也在发生着决定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影响将是长期的。解决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有利于实现转移就业战略的真正目的,否则将南辕北辙。全面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阶段特征表现,对于转移就业工程、农业发展甚至国民经济发展都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特征表现可以概括为转移规模扩大、转移速度减缓、转移后就业质量不高、转移流向渐趋多元几个方面。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较大

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进入乡镇企业和城镇二三产业就业,近几年更是达到了2亿多人。据国务院研究室的研究资料显示,2004年转移城市二三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和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劳动力已经累计达到2亿,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40%。正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估计一样,对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数量的估计也因为口径和数据来源不同而有所不同,比较权威的数据应该是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资料数据、历年统计年鉴、农村经济统计年鉴、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我国2007年的农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已经由1978年的70.5%降到了40.8%,在1978-2007年间约有2.28亿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占农村劳动力的一半左右。而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实际的转移就业人数还要大得多。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17个省区的就业调查结果显示,在2005年农村劳动力中,有21.06%从事本地非农就业,26.51%外出就业,只有52.43%从事传统农业,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村劳动力比重比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低了17.61个百分点。按照这一比例推算全国的情况,在2005年4.85亿农村劳动力中,农业就业人数为2.54亿,转移就业人数2.31亿(本地非农就业1.02亿,异地转移就业1.29亿),同期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资料显示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数量为2.0412亿。出自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的资料,2006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人数为1042万人,其中到城市二三产业就业新增634万人,乡镇企业就业新增408万人,即便是考虑就业人口的自然增减因素,2006年累计的转移就业劳动力也超过了2.1亿人。所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规模还是比较大的,不但占到农村劳动力总数的近一半,也占到城镇就业总量的近30%。

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逐步推进,还将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纯粹的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随着工业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将产生更多的劳动力需求;随着城乡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的统一,还将有较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或者城市二三产业就业。

图1.近几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增速减缓

尽管近几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数量庞大,规模可观,但是和前几年相比转移速度明显减缓,2005-2007年新增的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年均900多万,相比前些年每年几千万的新增转移劳动力,增长速度已经明显趋向于平缓。按照这样的转移速度,1亿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现有的农业发展状态下需要十多年的转移就业历程。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增长减缓主要原因在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从供给看,20世纪70、80年代生育高峰已经过去,农村适龄劳动人口增长减缓,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研究资料显示,在2013年以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将下降,而以前快速的劳动力转移速度造成现有的劳动力供给结构出现一些不适合转移的因素,如年龄较大、人力资本水平较低、家庭负担沉重的女性更多等特征,造成农村劳动力作为就业蓄水池的功能减弱,还有就是农村生活以及社会保障逐步改善,影响了一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意愿。转移就业的规模大但是增长速度趋于平缓;另外一个原因是劳动力需求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企业管理国际化接轨都提高了用工单位对转移的农村劳动的技能和素质要求,与农村的劳动力供给产生差距,这种需求与供给结构的不匹配也使得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增长速度放慢了步伐。

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与转移能力有限,虽然国家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对农民的职业培训,但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已经出现增势减缓的势头。中央近年来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初见成效,农民务农的收入有所增加,农民投入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减缓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快速增长势头。另外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减少了农村劳动力的基数,尤其是25岁以下青年劳动力的数量,对于某一特定年龄结构的劳动力已经出现供给不足的状况。所以尽管还会有较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但是增长的速度没有前几年那样迅猛,诸多因素的影响减缓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步伐。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流向渐趋理性和动态

转移就业之初的80年代,大部分转移农村劳动力集中于乡镇企业就业,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开始了大规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之路。之后随着乡镇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减弱,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以及对高质量城市生活的向往,农村劳动力开始了“离土又离乡”的转移就业之路。但是劳动力市场分割和歧视的制约,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转移后城市生活的无奈和无情,出现了“钟摆现象”,出现游离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季节性很强的“两栖人”。

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产业流向上看,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二三产业的转移农村劳动力分别为58%和52%;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转为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0.5%,据此推算2008年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数量为2.38亿,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分别占各产业劳动力总数的65%和39%,可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流向是变化的。

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行业就业流向看,2004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所占比重最大,占30.3%,其次是建筑业,占22.9%,社会服务业占10.4%、住宿餐饮业占6.7%、批发零售业占4.6%。2008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从事比例最多的行业为制造业,约有9980万人,占到转移农村劳动力的41.8%;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约有4016万人,占转移就业总量的16.83%;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住宿餐饮、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采矿业分别有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为2807万人、1846万人、1373万人、1333万人和638万人,分别占比11.77%、7.74%、5.76%、5.59%和2.686%。

从转移就业的地区流向看,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司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调查显示,2009年第三季度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比上季度减少0.2%,占全部外出务工劳动力的66.2%,这是部分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的重要原因;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劳动力减少0.4%,占全部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比重为14.5%;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劳动力站全部外出劳动力的18.9%,增长4.7%。西部地区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长最快的地区。如果我国的产业结构采取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和转移、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的雁阵模型,中西部将重蓄劳动力丰富优势,也能保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的延续,同时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流向也会有理性的回归。

在起起落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道路上,已经转移和有转移意愿的农村劳动力越来越理性,同时国务院和各级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有组织、有目的的转移就业形势逐渐显现,转移就业活动不再仅仅集中于乡镇企业和发达的沿海城市和地区,发达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向欠发达地区城市流动的现象逐渐增加。在未来一段时间,就地转移就业、跨地区有序转移就业将同时存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将会变得更加理性和动态。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就业质量不高

我国的二元经济社会导致了多种二元结果,如教育的二元状态、健康的二元状态、劳动力报酬的二元状态、就业质量的二元状态。

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由于其人力资本水平和社会资本状况,多数进入到当地中小企业,或者从事利润率较低的个体经营,只有少数能进入事业单位从事较低人力资本要求的工作。尽管城市正规部门所提供的工资待遇比较高,但农村转移劳动力多为弹性就业和非正规就业。何英华(2004)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抽样数据资料研究,发现农村转移的劳动力从事的工作主要为:商业、服务业,生产、运输设备的操作及相关工作,建筑材料生产、加工等工作,三类职业就业的总人数超过75%。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之所以能接受非正规部门较低的工资,主要是因为其农村有家里人的收入保证,而且其消费习惯比较节省,而且许多消费在农村,其保留工资明显低于城镇就业的劳动力,更没有意识去关注最低工资标准。城市劳动力市场普遍存在人才高消费的现象,加之这几年的大学生就业难和“知识失业”程度的加剧,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就业的环境会更加严峻。

?

图2.2008 年转移农村劳动力行业分配比重

就业质量通过工资、工作环境、工作的稳定性、合同签订状况、从事工作受尊重程度等方面反应就业情况的指标,包括从事个体经营的从业者,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在这些具体的就业质量指标方面都不是很理想。从2000年、2004年、2008年的统计资料来看,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住宿餐饮、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是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最多的行业,在这几个行业从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到转移劳动力的90%以上。农村转移劳动力集中的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学历、技能、经验要求都比较低,农村转移劳动力比较容易进入,但是同时就业条件也不是很好,工资相比于其他行业较低,而且流动性大、工作不稳定,受尊重程度不高。

?

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工资状况更是充分说明其就业质量。根据2008年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3年到2007年,城镇从业者月工资由1164元涨到2060元,增长80%,与上年相比的年均增幅分别为2004年14.0%、2005年14.3%、2006年14.6%和2007年18.5%;而同期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从业工资由781元增加到953元,增长38.3%,与上年相比的年均增长分别为2.8%、6.5%、11.5%和13.3%。很明显,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工资绝对数额、增长幅度都比较低。

[1]刘学军,赵耀辉.劳动力流动对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09,8(1):693-710.

[2]段进朋,钟文静.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个新视角[J].软科学.2007(2):124-127.

[3]张希君.两个理论模型的启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战略思考 [J].开发研究,2007(5):54-56.

[4]李明桥,傅十和,王厚俊.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钟摆现象”的解释[J].人口研究,2009(1):46-54.

[5]许召元,李善同.区域间劳动力迁移对地区差距的影响 [J].经济学季刊,2008(10):53-76.

猜你喜欢

劳动力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梨果业劳动力现状与生产新模式探讨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