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琴说瑟

2012-03-16洪云

江河文学 2012年4期
关键词:琴瑟琴声

■洪云

昔日炎帝在林中采药,听到啄木鸟啄树的声音,进而联想到人们缝制衣裳时将线绳两头拉紧发出的声音,受其启发,他找来一根桐木,挖空、削平之后,取其作琴身,再用麻搓成长短粗细不同的五根线装在琴的正面作为琴弦,即所谓“神农制琴”。也有“伏羲制琴”、“舜作琴”之传说,孰是孰非,难于考证,但琴的历史确实是相当悠久了,其最早见之于典籍的是《诗经》:“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也就是说,琴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一把琴,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琴身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五弦宫、商、角、徵、羽,象征君、臣、民、事、物等五种社会等级;琴音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这些古琴的形制命名其象征意义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群体谐协,礼乐之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相互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和平而合理地生活。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名称来看,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人伦教化之义。

儒释道三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琴为三教皆崇。在古代,琴棋书画,被视为才子佳人的标帜,人的文化修为用琴棋书画四方面才能衡量,而琴为之首。操琴通乐是君子修为的最高层次,人乐合一共同显现出一种平和敦厚的风范。

琴,来源于生活,倾述着生活。它闲时恬静,动时雀跃。时而亢进,时而低徊,虚与实相间,平和与超脱并存,音质清澈,音色清醇。犹有弦外之音,往往营造出一种空灵漫泛的意境。琴声里,依稀可以感悟春与秋,日与月,感悟悲欢与离合,沧桑与悠远。琴声中,孔子听到了文王圣德之声,师旷听出了商纣亡国之音,不知现在与将来,我们听到了什么以及还能听出什么?

琴声传承了许多优美的故事。昔日司马相如访友,豪富卓王孙慕名设宴款待。酒兴正浓时,有人说:听说您琴弹得极好,请操一曲,让我辈一饱耳福。相如早就听说卓王孙的女儿文君才华出众,精通琴艺,而且对他极为仰慕,于是就弹起琴歌《凤求凰》倾吐爱意。文君心有灵犀,为琴曲心驰神往。她倾心相如的文才,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缔结良缘。而俞伯牙之与钟子期,因为知音故去,遂摔琴不再。还有诸葛亮于危急时刻竞在城楼悠然抚琴,巧用空城计,智退司马懿雄兵十万。诸如“焚琴煮鹤”、“对牛弹琴”等典故,源远流长,给人以启迪与教诲。古人弹琴、听琴、爱琴,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如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还有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词清新流畅,又富有哲理,为古今传诵。

如今,在乡间小道,在酒肆茶坊,在音乐殿堂,到处都可以听到悠扬的琴声。琴可以修生养性,传情达意。琴和人一样,可以居庙堂之高,在音乐的圣殿里独占一隅。可以退江湖之远,在曲径通幽处孤芳自赏。琴的妙处就在于它能够焕发出赏心悦耳的声音,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享受。琴早就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并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乐趣,寄予了许多美好的憧憬。

据说,琴诞生不久,瑟也接踵问世。其与琴比较,体形更大,弦也更多,音域更广,或许其就是琴衍生而来,或许其就是琴的一个别类。它们一个轻盈,一个雄浑;一个低酌浅唱,一个敦实厚重;两种乐器一起弹奏,演绎出一种优美和谐的声音。琴与瑟的区别还在于演奏的场合不同。在古时,琴主要用于在宾客面前演奏,瑟则用于背景音乐的烘托。琴立于前台,面对宾客;瑟被置于屏后,远离客人;琴师大都是美女,瑟师则一般是男子。是以有人说琴与瑟是阴阳结合及其阴阳之气之和谐。

众所周知,原始琴为五弦,即五弦琴,后来周文王别出心裁,加了一根弦,变为六弦琴;周武王效之,再加一根,更为七弦琴。文武二王之本意,是寄予君臣和恩,却未料导致一时琴瑟不和,音律失衡。后来经年磨合,方彼此交融,琴瑟和鸣。

琴瑟悠悠,余音绕梁。

猜你喜欢

琴瑟琴声
游遗爱湖琴岛望月
琴声“意”浓——毕旺琴的演奏实践与文化表述
无题
琴瑟(新韵)
冷热
永远的琴声
永远的琴声
永远的琴声
永远的琴声
阮咸·化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