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中地区的“抗大”——苏中公学

2012-03-12贾丽琴扬州市档案局江苏扬州225000

档案与建设 2012年8期
关键词:抗大公学苏中

贾丽琴(扬州市档案局,江苏扬州,225000)

《苏中报》刊载的社论与消息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共中央即在延安办起了“抗日军政大学”,接着中共各战略区便陆续办起了“抗大分校”,位于宝应县曹甸的苏中公学就是在抗大第九分校的基础上创办起来的。苏中公学创办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抗日救国的军政人才。当时苏中区党委和苏中军区都对苏中公学的创办寄以厚望,社会各界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当年的《苏中报》也对苏中公学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报道。

创办意义

1944年2月12日,第二十三期《苏中报》以《苏中教育界新建设苏中公学即将开办》为标题,对苏中公学的筹备作了详细报道,并对苏中公学的创办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苏中公学的性质既不同于旧制之大学中学,也不同于过去抗大鲁艺等训练机关,而是兼采用两者之长,贯彻学用一致精神,以作改造教育之实验,集中苏中各地最优秀之青年,研究真才实学,完全以适应青年需要之新的姿态出现。同时报道也指出了苏中公学创办的重要意义:“第一是为了培养抗战建国专门人才;第二是为了创造教育经验,以为改造各地学校教育之参考;第三又是为了救济失业失学青年,谋取青年出路……”

此外《苏中报》还以社论的形式刊登了《创办苏中公学的意义》,进行详细阐述。社论开篇就指出:“最近在创办中的苏中公学,是苏中教育界的一大新建设,也是苏中青年界的一条新出路”。同时《苏中报》对苏中各地的青年同志发出了号召:凡是具有爱国热忱的优秀有志青年,都应该认清时代,认清自己的出路,努力充实自己,求得真才实学,以备将来大用,执掌地方的大权,效力国家事业,为着自己的广大的出路与光明的前途而学习而工作。

社会背景

1944年是风云变幻的一年,也是抗战历史上关健的一年。这一年,日军共投入兵力51万人,在河南、湖南、广西等多个战线上向国民党军发起了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作战。面对日寇的疯狂进攻,国民党军队在多个战场节节败退。然而,也是在1944年,新四军一部在苏中、苏北地区多次发动进攻战役,取得了辉煌胜利,巩固和扩大了苏中抗日根据地,实现了苏中抗战形势的根本好转。《苏中报》详细分析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民众的心理状态。在根据地战争与建设的进展中,军政、经济、文化各条战线日益需要更多的地方青年出来工作,来服务国家服务社会。但是许多地方青年同志一部分人参加了根据地的活动,站在时代的前列,投入了革命的洪流,而另一部分人却又因为战争与其他原因,失业失学,苦无出路,甚至还陷入苦闷彷徨的境地。

《苏中报》在报道中指出了后一部分青年现状产生的原因,是缺乏先进思想理论与适用文化知识。认为此种现象的产生“并不是因为我们青年自甘落后,而是因为过去的教育落后,限制着我们前进,我们过去的教育不能为青年同志解决思想出路,不能学用一致,不能让我们求得真才实学,跟着时代前进,跟上根据地的进展,使我们落后于时代的需要。”

苏中公学的创办正是要解决这一矛盾,正是“开展青年运动与普遍改造学校教育”的时代必然产物。创办这么一个高级的中心学校,目的是“实施新民主主义教育,贯彻学用一致精神,谋取青年出路,培养抗战建国的专门人才”,团聚一批优秀青年,通过系统教育,使他们成为青年运动的骨干。

苏中公学创立与举办的实际过程中,通过广泛的动员与严格的考试,选录出苏中各地最优秀的青年,在军政领导者与许多学者专家的教导下,从事军事、政治、文化各种专门学科的研究,从而引导青年走上抗日民主的正轨,推动苏中的教育改革,真正做到学用一致。

课程设置

《苏中报》刊载的招生简章

《苏中报》在显著位置刊登了苏中公学的招生简章。我们从招生简章中看到,苏中公学当时设置了军事系、政治系、文化系。军事系主要培养军事与军队政治工作人才,名额为三百人,要求报考者具有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及军事经验;政治系主要培养县区级政府工作人才,名额为二百人,要求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及政府工作经验;文化系主要培养文化教育与艺术人才,名额为一百人,该系是男女兼收,要求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及文化教育经验与艺术修养。

苏中公学的学费、住宿费及伙食费都是免费,此外还按时给学员发放日用品及津贴。课程教育时间为一年,分为三个学期。第一学期主要是学习普通课程:哲学概论、社会科学概论、中国问题研究、民众运动概论、国文、军事常识。第二学期则主要是学习各系的专门课程:军事系主要是战争战术概论、中国军事史要、军队政治工作、游击战争;政治系主要是民主建设概论、政策问题研究、财政经济问题、司法概要、保安概要、教育行政概要、区乡行政研究;文化系主要是新文化概论、新教育的理论与实际、中国文化史、文艺选修(戏剧、文学、木刻)。第三学期,各系学生则是分配到各处进行实习参观。

从苏中公学的办学计划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在教学方面,既有普通课程,用以弥补过去学校教育的不足,从而增进学生的新知识与基本技能,又有专门课程,因材施教,培养专门的技能。既有丰富而又系统的专门理论研究,又有实际而又生动的参观实习,使学生既学到了理论又接触到了实际。抗战的关键时期,苏中公学的兴办,对于根据地的建设,对于教育的改革发展,对于青年们谋取出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苏中公学纪念园

师资力量

苏中公学的招生简章也详细列出了苏中公学的领导及师资力量。粟裕、管文蔚任校长,夏征农、杜平任教务长,杜平、张崇文任军事系系主任,宋日昌、汪海粟任政治系系主任,林淡秋、赖少其任文化系系主任。当时的苏中公学汇集了不少军事政治文化方面的名人,为苏中公学培养人才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苏中公学是一所在苏中区党委、苏中军区领导下专门培养军政干部的新型大学,是依照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规模与式样创办的高等学校。苏中公学坚持“以抗大校训为校训,以抗大校歌为校歌,以抗大校风为校风。”它不仅为苏中广大优秀青年所追求,也为京沪杭敌占区进步青年所向往追求。

苏中公学从1944年6月1日在宝应县金吾庄开学,到1946年5月11日与雪枫大学、苏浙军区随营学校合并为华中雪枫大学,先后办了五期,共组建44个学员编队,为军队和地方输送了四千多名学员。苏中公学学员在没有固定的校址和没有像样的教室等艰苦环境下,开展了一系列的学习锻炼。这些学员在抗日战争的反攻阶段以及后来的解放战争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许多苏中公学学员仍活跃在各条战线上,继续为祖国的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抗大公学苏中
苏中革命历史纪念馆被授予“扬州市华侨文化交流基地”
苏中少年英雄——周银海
苏中掘港的悠悠年昧
我们从抗大走来
英国公学:权贵的摇篮
罗瑞卿在抗大(上)
英国“公学”知多少
孔裔国际公学 中国国际精英教育领航者
英国公学的强大生命力原因探析
毛泽东领导抗大的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