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包容性体制创新论(下)
——关于中国改革、两岸整合和新普世文明的理论探讨

2012-03-09常修泽

产权导刊 2012年12期
关键词:包容性产权体制

■ 常修泽

包容性体制创新论(下)
——关于中国改革、两岸整合和新普世文明的理论探讨

■ 常修泽

按照“包容性体制创新”的思想,本文提出构建三个制度文明“大屋顶”:其一,整合各种改革力量,在“市场化和社会公平双线均衡”的基础上,构建中国改革的制度文明“大屋顶”;其二,包容两岸和平发展力量,在理性务实的基础上,构建两岸共同聚兴中华的制度文明“大屋顶”;其三,吸收西方和东方文明的精华,在多元文明交融的基础上,构建当代“新普世文明”的制度文明“大屋顶”。“包容性体制创新”需逐步实施,其中第一个“大屋顶”的实施,重在建立四个制度支柱:(1)产权体制创新:包容“国有”与“民营”;(2)分配体制创新:包容“国富”与“民富”;(3)可持续发展体制创新:包容“天”、“地”与“人”;(4)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包容“民生”与“民主”。

包容性体制 体制创新 制度文明 多元文明 新普世文明

3 包容性体制创新第一诉求的实施:四大制度支柱

本节仅就第一“大屋顶”的实施提出四大制度支柱。

3.1 产权体制创新:包容“国有”与“民营”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框架。经过33年的改革,中国的产权结构已经发生相当程度的变化。从“国有”与“非国有”指标对比来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的数据,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为592 882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总计为247 759.86亿元,占41.8%,“国有”与“非国有”的比例为4∶6。但是,在“国有”与“非国有”之间,还有一块“非国、非私”的集体所有制或各种“非国控股也非私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笔者曾作过一个典型调查,中石油公司“辽河油田多种经营处”下,就有25家“非国、非私”的内部职工持股的集体所有制公司,资产总额154亿元,从业人员17591人,2011年销售收入144亿元。从全国范围看,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若减去这块“非国、非私”的所有制经济,“非公有”成分占多少比重呢?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中,私营、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工业企业资产合计为265 420亿元,占比为44.8%。可见,若以“国有”与“非国有”划分为4∶6,若以“公有”与“非公有”划分大体为5.5∶4.5(这是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的划分,不是全部资产,也不是全部国民生产总值结构)。

需要指出的是,在目前的投融资体制下,工业部门相对于高端服务业特别是其中的垄断性部门而言,市场准入的门槛是比较低的,非国有资本进入是比较充分的。这就意味着,对于某些垄断性的服务业而言,“国有”与“非国有”的比例不止是4∶6的水平,应该会更高。下面一组关于银行业股权结构的数据,就充分证明了这一判断:截至2010年底,在全部银行业股权结构中,国家股占比53.85%,国有法人股占比6.81%,非国有股占比39.34%。其中,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股权结构中,国家股占比68.19%,国有法人股占比1.36%,非国有股占比30.45%。由此看来,银行系统国有性质与非国有性质的股权比大体为6∶4或7∶3的水平。

中国改革中强调两个基本点:一是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同时在国有经济内部塑造开放的产权结构,使国有资本能够有进有退、合理流动;二是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个体私营经济与时俱进、转型升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其实质就是谋求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里讲的“共同发展”,既包括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公有资本和各类非公有资本并行不悖的发展(“平行—板块式”发展),也包括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公有资本和各类非公有资本相互渗透和融合的发展,以形成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经济融合体(“渗透—胶体式”发展),从而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新型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格局。发展这种混合所有制格局正是笔者在基础经济制度层面所寻求的包容性。这应该是现阶段的基本经济纲领。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国有与民营经济的包容性发展?哪方面包容不够?(见表3)。

表3 :中国垄断性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2010)(单位:亿元)

从上表可见,在垄断领域主要是对民营经济包容不够。虽然中国宪法和党的决议都明确提出: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社会上存在一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形成了在处理国有与非国有之间关系方面“贵国有,贱民营”的弊端。《资治通鉴》曾记载了唐太宗在处理与周边民族关系时讲过的一段名言:“自古皆贵中华(指中原),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太宗贞观二十一年)。今天,可以套用唐太宗这个句型:“长期皆贵国有,贱民营,我独爱之如一。”

怎样“爱之如一”呢?实行“两平一同”。第一个“平”,是“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包括资本(特别是银行信贷)、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等。试问,今天不同的所有制在使用生产要素上公平吗、平等吗?提供两个数据,截至2010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0.9万亿元,其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贷款余额只有7.5万亿元,占14.7%。第二个“平”是“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大家应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不但起跑线公平,还要在同一个跑道上。现在有很多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第三个是“受法律同等保护”。国有资产这块,法律的保护是较强的,但对民营资本保护得还很不够。

“两平一同”是实行市场经济必须坚持的一条思路。这就涉及到社会主义政党的执政基础问题。传统观点是,只强调国有经济是党的执政基础,不承认民营经济也是党的执政基础之一。但是,现在问题已很尖锐:民营经济比重已经超过四成,能说这些不是社会主义政党执政的基础吗?中国1998年已经“修宪”,宪法上明确写着:“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已经写上,就不应该用异己的眼光来看待这部分民营经济。在此基础上,应落实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民间资本进入金融、电力、电信、邮政、铁路、民航、石油、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体育、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为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社会环境和法治环境。

3.2 分配体制创新:包容“国富”与“民富”

促进社会公平分配,逐步实现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是提出包容性发展的初衷和核心内容。当前,收入分配领域矛盾比较突出。多年来,经济快速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同步”(见图1)。

图1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指数与GDP增长指数对比图(注:上图中“Urban Income”为“城镇居民收入指数”,“Rural Income”为“农村居民收入指数”)

在国民收入内部,收入分配体制尚未理顺。两个比重,即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呈下滑趋势。(见图2、图3)。

图2:国民收入内部居民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所占比重变动图(%)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提供的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2008)计算。

(上图柱的上方数据,依次为53.1,45,13.4,15.2,14.5,12.9,19,26.9)

图3: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对比图(%)

利益分配格局涉及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各方面对此都颇为关注。针对这一问题,应明确提出包容“国富”与“民富”,推进分配改革。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由“国富”到“国民共富”的转型,尤其是在“民富一时相对短腿”的情况下,应强调“民富优先”。总的说,“国民共富”,但现在要讲“民富优先”。一方面,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两个同步”;另一方面,在社会各群体之间,通过“提低、调高、扩中(使中等收入者的比重达到总人口的60%以上)”以及采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措施,使穷者不能再穷,富者可以合法致富并予以调节,最后达到共同富裕。

3.3 可持续发展体制创新:包容“天”、“地”与“人”

包容性创新,不仅应“近忧”当前,而且更要“远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体制创新是一个包括人的生存发展环境(天)、人的生存发展资源(地)和人的生存发展自身(人)在内的完整体系。从宏观层面审视,期间蕴含着多维产权关系:环境产权、资源产权、人力产权。

当前人类正面临着“天”和“地”的严峻挑战。与此同时,在一些国家(包括中国在内),诸如“低劳动力成本”等所引发的社会矛盾,也在触及人类尊严和幸福的底线。“天、地、人”三界所出现的诸种新情况、新矛盾,向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课题。

探讨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可以有四条路线,即:技术创新路线、结构调整路线、政府规制路线、产权运作路线。在上述四条路线中,技术、结构、规制路线相对成熟、相对清晰些,唯独产权路线相对陌生、相对薄弱,某些领域甚至处在混沌状态。有鉴于此,笔者在《广义产权论》一书中提出了包括“横向广领域”在内的“广义产权”理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所谓“横向广领域”,广到哪里?广到“天地人产权”:“天”——环境产权,“地”——资源产权,“人”——劳动力产权、管理产权等。下一阶段,基于“公平和可持续”的考虑,应围绕可持续发展体制创新主题,结合当今中国资源、环境和社会人文领域的新情况,依据“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古训,构建包容“天”“地”与“人”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新格局。

3.4 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包容“民生”与“民主”

民生领域:主要是公共服务体制创新问题,既涉及经济,又涉及社会。目前比较突出的是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短缺。而进一步挖掘,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合理,深层原因是什么?显然,与社会领域改革滞后有直接关系,迫切需要通过改革加以解决。应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体制创新。

除保障和改善民生外,包容性创新还应以“民主和公平正义”作为基本价值取向。这是社会管理领域的一个新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和利益格局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当前社会管理面临诸多新的课题,应围绕“民主和公平正义”推进社会领域体制创新,这是下一步改革的新境界、新天地。一方面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发挥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的创造力;另一方面顺应经济成分多元化和社会力量多元化的趋势,建立与市场化相适应的社会秩序。这当中,尤其要做到平衡和协调多元力量之间的利益关系,健全各种协调利益关系的体制机制,发挥公众在社会建设和管理方面的协同作用,构建政府与社会分工协作、共同治理的制度安排。当前,在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中有些新的思维,例如,用“对话”来替代“对抗”,用“维权”来促进“维稳”,这是值得关注的新动向。应将社会管理上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总结交流,通过创造性的工作,促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最后需要指出,在实现“包容性创新”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止和克服两种倾向。几年前,笔者在《人本体制论》一书中曾指出,“从国际经验看,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防止两种现象:第一,要经济市场化,但要防止‘权贵’;第二,要实现社会公正,但要防止‘民粹’。无论是‘权贵’还是‘民粹’,对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来说都是不利的。从拉美国家看,这两种现象是互为依存、恶性互动的:上面越‘权贵’,社会越‘民粹’;社会越‘民粹’,上面越‘权贵’,甚至可能会集权。比较而言当前主要是防止‘权贵’问题。我们必须看清这一点,保持理性认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总之,中国的改革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事业走到今天,任重而道远。为凝聚社会更本质的共识,组成更宏大的改革大军,我主张,本着“有容乃大”的精神,胸怀更广一些,思想更超越一些。

(作者为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包容性产权体制
产权与永久居住权的较量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夜经济要有“包容性”
Diversity:Driver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
恶意与敲诈:产权滥用的司法原则
共有产权房吹响集结号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