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勤的“深圳气质”
2012-03-09
■本刊记者 查 英
GDP总量排名大陆第四,人均GDP超过1.8万美元的深圳在经济上经过了“快跑”30年,正由快跑转向慢跑、长跑,由“深圳速度”转向“深圳质量”,许勤将带领深圳踏上一条全新的跑道。
30 多年前的深圳就是蛇口,一个3万多人的边陲小镇。
30多年后的深圳,面积1991平方公里,常驻人口超过1000万,GDP总量全国第四,地方财政全国第三,人均GDP1.8万美元。
1979年,从邓小平手中画出的那个圈里,酝酿出1980年设立的深圳特区;1978年,连云港新浦中学学生许勤和他的同学们参加了“文革”后的第二届高考,这年,他考上了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
30年后,深圳与许勤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作为改革开放缩影的深圳在而立之年,迎来了一位同在改革开放中积淀30年的市长。而这位深圳史上最年轻市长散发出的气质与深圳的城市气质不谋而合,并将开启深圳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专业与创新
2010年6月5日下午两点过后,保卫人员就把守住了深圳市民中心B区多功能厅的各个入口,几个小时候之后,新一任深圳市长将会在这里产生。
在2009年许宗衡被双规的非常时期,深圳人对新市长的人选尤为期待。许勤当选深圳市长之前,在2008年4月以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司长的身份挂职深圳常务副市长,此时深圳还有一名常务副市长。
从1987年研究生毕业进入国家发改委工作到担任高技术产业司司长,许勤在这个部门工作了23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政策规划是许勤对口熟悉的领域。
2008年4月他被派往以改革、开放、创新闻名的深圳挂职,而这个月,他为之努力许久的TD网络投入试商(一种无线通信的技术标准,中国自主研发)。说起这件事,TD产业联盟的秘书长杨骅感慨地说:“没有许勤的大力支持,就没有我们TD产业,没有我们移动通信产业的今天。”
杨骅回忆,在2000年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3G制式自诞生起就面临困境:当时的移动通信制式领域被国际巨头垄断,对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很多人心里没底也几乎没有企业愿意投资。
“空有制式,没有投入,没有产品,中国TD产业链一片空白。”杨骅回忆。
就在这进退维谷的关口,作为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司长的许勤伸出了援助之手,“许勤代表国家发改委,与信息产业部、科技部紧密合作,启动了‘TD-SCDMA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国家安排项目经费7.08亿元。”
2008年4月,TD开始试商用,同年8月,TD在北京奥运会上提供了3G服务,2009年,TD投入正式商用。
许勤用专业、创新的眼光,解决了TD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推动了TD产业的发展。
深圳媒体曾这样公开评价许勤:“可以说,许勤是近年深圳最具高科技专业知识、最具管理经验的一位市长。”
有科技界人士说,许勤来到深圳后,深圳在高科技方面可谓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圳在高科技方面取得系列标志性成果:深圳拥有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被批准为全国首个自主创新城市试点,东南亚地区最大的超算中心——华南超级计算机中心落户深圳、珠三角综合配套改革区;紧随超算中心之后,四个国家工程实验室相继落户深圳,这些被视为深圳正在大力弥补“短板”的重大表现。
“对自主创新体系的解读展示了其对高科技领域的熟稔功底,与以往的重大政策新闻发布会有些‘不一样的味道’。”一位资深记者对许勤主持的深圳综合改革方案发布会印象深刻。
打铁还要自身硬。深圳作为自主创新城市,具备高新技术的专业眼光与创新头脑是必须具备的领导素养,许勤两者皆符合。
许勤对科技创新的执着追求,可以追溯到他的大学时期。
“读研期间,他想成立一家科技公司,名字都想好了,叫新远。”当时吓我一跳,彼时分管财务的副校长焦文俊回忆,“学生搞什么公司?”
“把研究成果转变为社会成果,创造生产力。”这是许勤的想法。在许勤的坚持下,校方讨论后最终支持了许勤的决定,而这家公司运营的很不错。作为校研究生会主席,在其他方面,许勤也总会有独立的想法,并且总能创造方法解决遇到的难题。
“他很清楚理解科技的作用。”焦文俊说。空降深圳后,会上谈起深圳创新,许勤常引用王传福和马化腾的例子。“大家怀揣梦想、带着创新的冲动来到深圳,形成了一个有利于创新的氛围。现在成功的企业家,当年来深圳的时候口袋里可能只带了5000块钱,或者是借钱创业。比亚迪的王传福就是借亲戚的钱创业,腾讯的马化腾当年手下只有几个人,差一点就把自己的成果卖掉。”
许勤说,在深圳创新失败不丢人,失败了可以重头再来。
“大特区,新前海”
深圳的第一次壮大是由蛇口小镇到417平方公里特区,深圳的第二次壮大则是特区扩容,由417平方公里的老特区扩大至1991平方公里的大特区。特区扩容背后,许勤起到了关键作用。
对于深圳未来十年的蓝图规划,许勤有备而来,并以其清醒、开放的姿态吻合了而立之年深圳发展所需要的气质。
特区扩容始于上世纪90年代,深圳为了扩容问题频频向中央层面争取政策,但一直没有获得实质性进展。
在2009年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中,主持方案起草的许勤决定写入“积极探索延伸特区范围至深圳全市”,为深圳扩容埋下了伏笔。在综改方案起草报批过程中,许勤与同事们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熬通宵,抢修改,赶汇报,力争通过。
2010年5月27日,《国务院关于扩大深圳经济特区范围的批复》正式发布。原先的深圳特区包括罗湖、福田、南山、盐田四区417平方公里,自2010年7月1日起,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1991平方公里。特区扩容解决了深圳“一市两法”的困境,并成为解决特区内外发展不平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前提条件。
深圳市委书记王荣曾这样评价自己的搭档:“深圳纪念特区建设30周年的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推进特区内外一体化,许勤同志利用曾在国家发改委工作的经历,为深圳在国家层面上的政策争取作出了很大努力和贡献。”
一位全程参与起草综改方案的专家认为:“许勤熟悉国家机关的运作规律,政策水平高,总是站在国家层面的高度来思考问题,而不局限在深圳本身,总是探讨、追寻、求索深圳的改革对全国的示范意义,这对方案的顺利批复帮助很大!”
与特区扩容获批同年,国家批复同意《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深圳由此迈入“大特区,新前海”时代。
“本届政府受命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是在一个关键转型时期产生的新一届政府。”
对于自己肩负的任务,许勤保持清醒。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地方政府已经熟练于发展经济,而在转型升级上缺乏经验。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深圳面临转型,面临特区一体化,面临下一个30年该如何走。
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院长,许勤研究生时期的辅导员魏平曾这样回忆对他的印象:“勤奋,可靠,目标清晰,有毅力,有着同龄人少有的稳重。”“许勤的目标明确,对人生规划很清晰”。
目标清晰,头脑清醒,这是魏平对许勤的记忆。
事实上,不论在哪个阶段,务实的许勤都会保持清醒的头脑,明晰阶段目标。对于深圳的发展,同样如此。
“特区一体化是深圳发展的重大契机和潜力所在,有利于逐步解决空间布局、城市功能和公共服务等‘二元化’现象,为提高整个城市发展质量和水平,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保障。”
特区扩容保障了空间,而前海开发则成为深圳发展新动力。“深圳前海开发是深港合作的重要平台,是珠三角地区转型发展的三大新平台之一,也是深圳未来战略开发的重点之一。前海的目标是粤港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在全面推进香港与内地服务业合作中发挥先导作用。”
许勤分析深圳的现状:在过去30年间,深圳经济发展速度、GDP年均增长超过25%,2010年深圳的GDP总量已经突破了1400亿美元。而随着快速的城市化以及经济的快速扩张,深圳遇到的许多瓶颈问题逐步显现。如资源问题、能源问题,城市人口问题等。
许勤还认识到,深圳的未来,不能单纯地按照经济特区的模式来发展,而是应该遵循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规律。深港合作是深圳崛起的重要因素,未来深港合作的落脚点就在前海开发开放区。
赴加拿大、美国高级管理培训一年,北京光华管理学院EMBA毕业,香港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博士毕业,这些学习经历使得许勤能够以国际化、开放式的视野构思深圳的未来。
“柔性的一面”
深圳30年的发展,创造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奇迹,这30年,深圳在经济以及城市建设等方面一路“快跑”,一如当初要“杀出一条血路来。”而下一个30年,深圳要“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将从“深圳速度”转为“深圳质量”,从经济快速前行转为社会经济全面和谐发展,由此看来,深圳正走向沉稳与柔韧。
49岁上任的许勤虽然是深圳史上最年轻的市长,但同样在改革开放中历练了30年的他稳重而充满智慧,温和而富有韧劲。
“许勤爱好的运动是长跑。”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教授、许勤的同学白廷柱回忆说,那时候中国女排、乒乓球等项目在国际大赛中摘金夺银,中国大学里也因此弥漫着浓郁的体育氛围。“大多数人喜欢球类项目,而许勤每天早上坚持跑步,一圈接着一圈,雷打不动。”
不言而喻,长跑锻炼的不仅是身体,还有意志力与韧劲。
“他从一个小小的科员,不到20年光景,成为国家发改委的一名司级干部;这完全是脚踏实地奋斗出来的,没有坚强的毅力是做不到的。”魏平说,“他几乎没有棱角,跟他说话,吵不起来,他好像跟所有人都能交流,而且能把所有人的意见都摆平。”
GDP总量排名大陆第四,人均GDP超过1.8万美元的深圳在经济上经过了“快跑”30年,正由快跑转向慢跑、长跑,由“深圳速度”转向“深圳质量”,许勤将带领深圳踏上一条全新的跑道。
2010年12月底,深圳市社会建设工作会议召开。许勤在讲话中清楚地指出深圳发展的要害:在深圳,与经济建设成就相比,社会建设仍然相对滞后。这是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是历史条件决定的,反映了深圳的发展现实和所处的发展阶段。
在许勤看来,深圳的社会建设面临“三大挑战”:开放社会的挑战、企业社会的挑战和虚拟社会的挑战。随着开放程度的提高,社会认知与价值观日益多元,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社会建设的复杂性也因此加大。在深圳,大部分特区人是企业人,深圳经济特区又是一个典型的企业社会,在追求效益的同时如何让企业人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虚拟社会改变了传统社会建设的理念,如何改变传统社会管理手段适应网络社会新形势?
“对于社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市委市政府有着清醒的认识,深圳经济特区已经到了必须狠下决心、果断行动的关键时刻。”许勤这样表态。
这次会议上《深圳市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讨论稿)》(简称)明确将社会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
许勤曾回应媒体关于深圳GDP增速下降的质疑:十二五期间,我们主动将GDP增速预期目标下调为10%,就是要突出转型的决心,追求深圳质量。
深圳质量是深圳对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追求。据许勤中学班主任王康富老师回忆,许勤不仅数学特别好,其他科目的成绩都十分优秀。作学生的许勤尚能让每门课程齐头并进,在深圳市的发展上同样不能偏科,深圳质量的提出就是最好航标。
服务、效率和质量是许勤处处要求追求深圳质量的“三种意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人口素质是完成社会建设的三座大山,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住房、交通、安全等是深圳质量中的民生大杂烩,一个都不能少。
这些,终究要为深圳气质走向沉稳和柔韧凝神聚气。
深圳的天总是蓝的,云总是白的。蓝天白云让过往深圳的人流连忘返。“没有冬天的城市。”这是许勤父母在2009年来深圳之后写的一篇文章。祖籍安徽歙县、曾任连云港市委党校副校长的许勤父亲坦言:“更喜欢深圳柔性的一面”。文章结尾写道:深圳给人的印象是温暖的。这一点,不仅仅是她所处的地理位置,更在于这个城市务实高效、兼容并包的态度。这样的城市,如何让人不去喜欢和留恋呢?”
两位老人写的不仅是游览深圳的感受,也是对儿子心智与气质的了解,并充满着期待。